第一章
      
          1974年初春,一个晴朗的早晨,在四川汶川县草坡乡的大山里,走来了南充师
      范学院的教授胡锦矗,脖子上挂着望远镜和照相机,背上背着行李。时而举目远眺,
      时而弯腰查看。前面,一个向导带路,是当地的农民;后面,一个民工背东西,两
      顶油麻布做的简易帐篷,还有米、盐肉、干菜;身边,还有一个年轻人跟着做记录。
      
          从山谷出发,沿着农民上山的小路走走停停。路边是大大小小的玉米地,摇曳
      着碧绿的阔叶,张扬着紫红的胡须,正在孕育着后代。鸟的叫声,不绝于耳,鸟的
      飞落,如影随形。
      
          沿着弯弯曲曲的沟谷,一路攀升,就离开了人间烟火,进入了原始森林。齐腰
      的草木挡住视线,密集的露水成为洗礼。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胶鞋灌了水,挤
      出“啪叽”声。
      
          年轻人暗暗叫苦,胡锦矗却怡然自得,这算什么,山野嘛,就有山里的野趣。
      
          “教授,你胳膊上有条蚂蟥!”年轻人伸手去揪。
      
          “别动。”胡锦矗拦住年轻人,举起巴掌一拍,蚂蟥就掉在地上,缩成一团。
      “你一揪,它的脑袋就留在肉里了。”胡锦矗笑呵呵地说。
      
          蚂蟥在濡湿的泥土上伸直腰,又抬起头来往草上爬。年轻人拿出打火机,要烧
      蚂蟥。
      
          “放它一条生路吧,是咱们打扰了它的正常生活。”胡锦矗拍拍年轻人的肩膀。
      
          走走停停,就来到海拔2000米的高山,这里地势平缓,大家放下背包,掏出冷
      馒头和咸菜疙瘩,打尖。
      
          远处是邛崃山的主峰四姑娘山,四座白雪皑皑的雪峰,挺拔俊俏,时隐时现,
      风情万种。脚下是莽莽苍山,浩浩林海,溪水闪烁,竹林摇荡,又是别一番情调。
      
          胡锦矗掏出一个小酒壶,抿一口酒,咬一口馒头,飘飘然,陶陶然,赛过神仙。
      
          “教授,这里有大熊猫吗?”
      
          “应该有。1931年德国人谢弗组织的草坡探险队,1934年美国的塞奇和谢尔登,
      还有捕捉大熊猫最多的美国人丹吉尔·史密斯,都来过这里。”
      
          “教授,快来看!有熊猫!”向导站在一片竹林中,使劲招手。
      
          深绿色的竹丛下,棕褐色的腐叶上,两个青黄色的纺锤体,静静地卧着,还冒
      着热气。
      
          胡锦矗问向导:“这就是熊猫的粪便?”
      
          “对。”向导肯定。
      
          “没错的,我们上山经常见到。”民工也确认。
      
          大家蹲下来,仔细观察。纺锤体由两部分构成,青色的是尚未消化的竹叶,黄
      色的也没有消化完全。也就是说,作为食物的竹叶或竹子,在熊猫的肠胃里待的时
      间很短。
      
          竹子的营养价值本来就差,像这样消化一半就拉出来,熊猫的体能靠什么维持?
      
          年轻人问教授。胡锦矗呵呵一笑:“我要是知道,就不要组织调查了。”
      
          “怎么说起鸟类,您无所不知呢?”
      
          “你忘了,我是研究鸟类和鱼类的教授,大熊猫是新课题啊!”
      
          年轻人点点头,能够跟着教授研究新课题,也是一种机遇。胡锦矗则围着纺锤
      体拍照,前后左右,连同周围的环境。然后,拿出一个盒子,小心翼翼地把纺锤体
      放进去,笑道:“这可是宝贝,带回去仔细研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