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有一种传说:“考刘宝珺的研究生,除了专业和外语要达标之外,还要考‘金
      庸’,考酒量。”
      
          笔者问刘院士此话是真是假,他竟哈哈一笑说:又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做
      地质工作的,野外生活极其枯燥,读点武侠小说是排忧解闷的一种好办法。喝点酒,
      可以舒筋活血,抵御风寒,还可以跟同伴们敞开心扉谈天说地。我的研究生,如果
      不懂生活,闷葫芦一个,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为了说得更明白,刘宝珺有些激动:一个人知识面宽一些,只会对事业有利;
      即使是玩,也要玩出个道道来。京城大收藏家王世襄“玩物成家,研物立志”,谁
      能说他不是大家?相反,王先生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99年春节,刘宝珺院士在科协的联欢会上唱了一曲《打渔杀家》,他嗓音洪
      亮,字正腔圆,一招一式,显示出极高的水平,获得了满堂喝彩。从此,大家才知
      道刘院士还如此的多才多艺。
      
          若要跟他聊京剧,你只有佩服的份儿。他的小小卧室,除了一张小床,就是书
      架上的《中國京剧大全》。笔者曾跟他提及马连良在《借东风》中饰演的诸葛亮,
      真是出神入化。他说:马连良唱到“曹孟德”三个字时,拖音表达出那自信那蔑视,
      又不流于表面,分寸拿捏得非常精准——别忘了,那是肖长华设计的,真可谓“千
      古绝唱”!
      
          若要跟他聊武侠小说,他不仅说金庸、梁羽生,一说到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
      侠传》、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年轻人闻所未闻。
      
          若要跟他聊篮球,这位当年清华的校队队员说起乔丹、约翰逊头头是道,说到
      不会用脑子打球的奥尼尔直摇头。
      
          若要跟他聊外國小说,他说他最喜欢巴尔扎克、狄更斯和屠格涅夫……
      
          了解刘宝珺生活习惯的科协干部们都知道,他崇尚简朴,吃饭要求“越土越好”,
      忙时一个馒头加一盒牛奶或一碗面就是一餐饭;走向田野,土豆、玉米、烤红苕、
      老腊肉是他的最爱。走向荒山野岭,夜宿鸡毛小店,树下做野炊,渴饮山泉水,他
      比年轻人更轻松。?022 年,刘宝琚带上一批年轻专家访问台湾,跟台湾大学和台
      湾中央研究院的同行交流,行程安排非常满,日夜连轴转,都喊累得不行。同行的
      台湾同胞无不感叹:刘院士走路不掉队,吃饭比年轻人吃得多、吃得快,睡眠质量
      相当好,精力真充沛!一上车,讲起笑话来,不输年轻人。甚至说到邓丽君的歌,
      他能唱。邓丽君的墓,邓丽君的家,邓丽君的逸闻趣事,他都了如指掌。
      
          李芳对笔者说,你要写活刘院士,最好写他崇尚平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她还透
      露,每年早春,刘院士再忙也要安排大半天时间,到蒙顶山去采茶。山上有个茶农
      彭显富,是刘院士的老朋友。
      
          于是,2008年清明节前,我便跟上了刘院士,同车去蒙顶山。
      
          途经一个小镇,正逢赶场天,乡亲们沿街摆摊设点,吆喝声响成一片。李芳问
      刘宝珺想买点什么,刘宝珺神秘地说:买点水果。
      
          买什么“水果”?刘宝珺也不回答,在人群中挤来挤去,一会儿便不见人影。
      
          我们找到刘宝珺时,他正跟一位白发苍苍的农妇说话。
      
          那老妇面前摆着一背篼椪柑,大概是在枝头上挂了一个冬天,果皮皱了,落下
      一些灰斑,实在没有“卖相”一,但论个头,还是不小。
      
          老妇对刘宝珺说:大爷,你尝了才晓得,味道巴实得很!
      
          刘宝珺用纯正的四川话说晓得,晓得,便随便捡一个看看,掂量掂量。
      
          旁边水果摊的姑娘沉不住气了,忙对刘宝珺说:看看我的水果嘛,富士苹果,
      海南香蕉,自家种的冰糖柑,都是新鲜的。
      
          刘宝珺笑了笑,婉拒了水果姑娘的推荐。
      
          李芳挤来,见刘宝珺不买好水果,直杠杠就说:好难看的椪柑,你未必要买这
      个?
      
          老妇脸上写满委屈:喊你们尝,又不尝。我的柑子,就是样儿难看嘛,真的好
      吃。
      
          刘宝珺问:好多钱一斤吗?
      
          老妇说:8 角钱一斤,这一背篼全都要的话,就算5 角一斤嘛。
      
          刘宝珺问:这一背篼有好多斤吗?
      
          老妇说:至少有十七八斤嘛。
      
          刘宝珺:我全都要了,给你二十块钱。
      
          李芳,以及驾驶员小韩都傻了眼:刘院士是算不来账,还是太大方了?
      
          老妇接过钱,眼光里充满了感激,连连称谢。
      
          到了车上,我们一尝,真是纯甜味,汁水又多的上好椪柑!顿时,满车果香。
      
          小韩叹道:如果不是刘院士识货,那老太婆站上一天也卖不脱。
      
          李芳惊叹:这桠柑,就是样子太难看,不然真可以卖好价钱。
      
          刘宝珺说:这不是大规模生产的椪柑。这是农家院里,施农家肥的椪柑,果子
      挂了一个冬天,风吹日晒,果皮难看了,但确实是最好的水果。一赶场,我就转圈,
      专门去找这种椪柑——丑是丑点,但是很好吃,很生态,就叫它丑柑吧!
      
          丑柑?我们大家都笑起来。
      
          吃着刘院士买的“丑柑”,让人觉得其中蕴涵着既浅显又深刻的生活哲理。
      
          经过盘山路,时而细雨纷纷,时而阳光闪烁。整个蒙顶山,弥漫着淡淡的清香。
      七弯十八拐,车停在彭显富的农家乐小院门口。
      
          彭显富早已在门口守候。
      
          刘院士说:还是先摘一会儿茶再休息吧。
      
          洗净双手,系上围腰,腰间挂上一竹篓,刘院士变身茶农。穿过彭家院子,上
      得一片山坡,就是老彭的茶园。一垄垄茶树呈墨绿色,茶树顶上却是一片嫩生生的
      翠绿,还挂着亮亮的露水珠。院士对我说:摘下这三片叶就是“黄芽”,摘下这五
      片叶就是“甘露”。我喜欢“甘露”,味浓一些,禁泡禁喝。说着,轻轻摘下嫩叶,
      放进筐里。
      
          我观看了一阵,便向四处望去。往上看,云雾缭绕,一垄垄茶树如长长的绿龙,
      潜入云雾缭绕的高山之上;往下看,层层叠叠,梯田状的茶圃里,已经有人在采茶。
      一位老妇,双手采摘,就凭着感觉,简直不用细看,嚓嚓嚓,一把把茶叶就摘进了
      筐内。我走过去拍照,不知不觉就走远了。
      
          一会儿,一片“沱沱雾”沉下来,天地一片混沌,眼前景物全消失了。只听得
      李芳在喊:刘院士!刘院士!我心中一紧,莫非刘院士出了什么事?我凭着喊声,
      在雾中一阵小跑,深一脚浅一脚,与李芳会合。我问李芳喊什么?李芳着急地说,
      刘院士不见了!
      
          四下一望,半米外景物全都模糊不清。
      
          我开玩笑地说:你要把“國宝”弄丢了,负不起责啊!
      
          这时,头顶不远处,刘院士在哈哈大笑:我在这里!
      
          片刻间,“沱沱雾”飘走,刘院士显身,挥手向我们招呼。
      
          茶圃之中,一白发老人,弯着腰在小心翼翼地采摘着嫩叶。老彭劝他歇一会儿。
      他说:这么好的空气,这么好的风景,摘摘茶叶,就是最好的休息。
      
          我一看院士的竹篓,才装上一点点。不禁怀疑:这点茶叶,够谁喝呀?
      
          他看看竹篓笑了:我摘的这点儿,完全是闹着玩的。每年清明节前,我在老彭
      这里买上十几斤好茶,送一些给朋友,留下几斤放在冰箱里,喝上一年,味还是那
      么好。
      
          五斤叶子才能炒一斤茶,刘院士摘的那点嫩芽,只够用来做菜。
      
          老彭早已备好了一桌农家饭。这时的刘宝珺,又变成了一位资深的美食家,他
      一边吃一边解说:“这腊肉很香,是老彭家自己熏的。这白果炖鸡,绝对生态。鸡
      是山上的土鸡,白果是千年银杏结的果,文火慢慢煨,香极了。这是荨麻炒鸡蛋,
      还有茶叶炒蛋,十足的野味。这白油菜薹,是甜的,肯定施的是农家肥。”
      
          归途上,李芳问起了曾广泛悬挂于中國茶馆的那副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
      顶上茶”的由来。
      
          刘院士说:扬子江中水,是指扬子江的冷泉水,当时这种水的水质最好,恰好
      蒙顶山的茶品质也非常好。好水配好茶,自然有了白居易的诗“琴里知闻味渌水,
      茶中故旧是蒙山”。
      
          从买“丑柑”到采茶,让我看到充满爱心,知识渊博,极富生活情趣的刘宝琚。
      
          当年的考察队员,云南有色金属地质局退休职工王维贤回忆说:我们佩服刘老
      师的学问,更佩服他对平民百姓那种深深的关爱。
      
          他讲了一个难以忘怀的故事:还是70年代在云南做滇中地质考察。一天,在路
      途中突然发现前面的山村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有人喊了声:火灾!考察队的十几
      名队员立即下车救火,取水的奔向池塘,抢粮食衣物的钻进了民房,个个奋勇当先。
      这时,刘宝珺发现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还待在屋里,死活不让人背她出去。一问,
      为什么不走,她指了指停在房中的棺材,号啕大哭。老奶奶不走是舍不得那副好棺
      材。眼看大火就要烧到她门前了,刘宝珺立刻喊来几个小伙子,大家一声吼:抬!
      硬是把沉重的棺材抬了出去。
      
          大火完全扑灭时,已近黄昏。奔忙了大半天的考察队员个个黑灰满面,累得一
      身瘫软,倒在地上。那位老奶奶找到了刘宝珺,扑通一声跪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听不懂的方言。刘宝珺连忙起身扶起老奶奶说,这点小事,是我们应该做的!
      
          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流泪!
      
          奔忙了大半天的考察队员,个个饥肠辘辘。因为地质队员们吃完早餐之后,总
      要备上中午在野地吃的干粮。各自便打开挎包,准备掏出馒头来啃。这时,村里的
      孩子们围了上来,一双双饥饿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刘宝珺立即将所有的馒头全都分
      给了孩子们。他一带头,大家都忍住了饥饿,把馒头分给了孩子们。
      
          临上车时,刘宝珺和大家一合计,给受灾的群众捐些粮票。十几个人一下子就
      捐了数百斤粮票,交给了村干部。
      
          当天晚上,考察队到了三台镇。突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镇上杀了猪,镇政府
      备好酒菜欢迎救火英雄。以后数日,县广播站不断宣传考察队救灾捐粮的事迹,县
      革委会还用电话通知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考察队的工作,安排好考察队的生活,
      保障考察队员的安全。从此,考察工作变得非常顺利。
      
          四川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的张志,与刘院士相识多年。他深有体会地说:珺,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一种美玉”。炎黄子孙们自古以玉代表高贵,纯洁,坚
      强。刘宝珺院士是当之无愧的“國之宝珺”。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