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李淼研究量子场论、全息暗能量模型、宇宙学矩阵模型、微波背景辐射谱和暴
      涨宇宙、弱引力猜想,等等,这些令人感到陌生而敬畏的名词,其实汇聚起来,就
      是长久以来的终极问题:宇宙是什么?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哲学、神学、艺术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它大概只有在科学的领域才能够获得
      答案。所以,对答案的寻找,成为了科学家的崇高使命。但是,科学毕竟远离了人
      们生活的现实,理解它需要专业的修养和特殊的智慧。
      
          在西方,科普的工作往往由知名科学家来承担,比如牛津大学设置的西莫伊公
      众理解科学教授教席,其职责就是向公众解释科学家所做的工作,第一任科普教授
      理查德·道金斯,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协会主席。
      
          遗憾的是,在我国,科学对自然问题的深奥解释,十分远离大众的日常语言、
      直观想象,以及他们的常识与理性,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的理解能力。同时,大多数
      科学家都埋头科研而远离科普工作,甚至开展科普的科学家往往会被视为“不务正
      业”或“学术失败”。
      
          李淼写科普是偶然的。
      
          他回国后,新创办不久的《牛顿科学世界》杂志就向他约稿。那个时候,他刚
      开始学习在电脑上输入中文。
      
          从2001年开始,他“把严谨的历史搭配上适度的八卦”,开始在网络上写一系
      列的“弦论小史”,“弦论小史”都收入《超弦史话》。
      
          作为一个毕生思考“终极理论”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淼坚信物质世界总该符合
      某些简洁又美丽的法则。他不赞同那句“当物理学家们终于爬到顶峰时,发现佛学
      家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不过,他并不认为科学和宗教会有那么严重的冲突,因为
      “科学是理解物质宇宙的,宗教是用来理解自我的。”
      
          他为弦论写诗。
      
          接着,《新发现》杂志约请他开辟科普专栏。
      
          从2006年开始,李淼开始自己的博客写作,“将认真的劲头用在学问上,八卦
      的精神用在网上。”无论对于粉丝或者过客,他在博客上几乎每问必复,一边一丝
      不苟地做年轻人眼中的理论物理权威,一边“八卦物理”。
      
          他的科普专栏“惯性参照系”每期一篇,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写了近七年,
      约八十篇文章,很多后来编入了《越弱越暗越美丽》。
      
          因为李淼的文章写得勤、写得多,某次,有人在微博上指责他不专心科研,大
      搞旁业。李淼火了,当场打出一个链接,上面就有他近年的众多科研成果——他就
      是这样一个让人无法质疑的人:高度专注,精力过人,成就丰硕。
      
          2008年,李淼开始在他的网易博客中,为网民普及暗能量知识——
      
          1998年宇宙加速膨胀的发现,令20世纪成为充满发现的世纪。宇宙加速膨胀的
      主流解释就是暗能量。因为暗能量的存在,宇宙中除了万有引力之外,还有无所不
      在的斥力。
      
          暗能量是什么?
      
          这是天文学家也要问的问题。
      
          对于理论物理学家,还有一个问题:暗能量为什么这么小?
      
          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们提出了千奇百怪的理论。在发现
      暗能量之前的十年,温伯格为《现代物理评论》写了一篇综述文章,将解释宇宙学
      常数为什么等于零的理论分为五大类。那时,人们还认为暗能量只能是常数。现在,
      暗能量可以演化,就像宇宙中任何其他能量一样……
      
          爱兄(爱因斯坦)是1917年在他的著名的方程中引进宇宙学常数的,那时他第
      一次将广义相对论用到宇宙学上。牛顿也曾将他的万有引力理论用到宇宙学上,发
      现问题很大。问题之一是宇宙或物质所占的空间不能是有限的,因为那样的话物质
      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就会塌缩。物质占的空间也不能是无限的,那样的话即使我们
      可以勉强将物质平衡住,但只要一点骚扰,整个世界就会崩溃。爱因斯坦发现,他
      的方程也不允许静态宇宙,虽然他可以认为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所以爱因斯坦
      就引进了一个常数,来抵消在宇宙尺度上的引力效应。到了二十年代,宇宙膨胀发
      现了,他就完全放弃了这个常数。但历史上,很多理论家们时常回到这个常数,一
      有问题就想到了它。
      
          ……
      
          此外,他还在“科学人讲坛”、 THINK+ 等平台,与公众分享自己所有开创性、
      建设性的尝试,分享科技前沿的经历和成果。
      
          “用思考、坚守、创造来感动时代、改变世界。”
      
          这个THINK+的宗旨,也是李淼的宗旨。
      
          百度百科对李淼的成就有一个简单介绍:
      
          李淼教授是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研究量子场论、超弦理论以及宇宙学。在超弦理论中
      的研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特别是在两维刘维尔理论、D 膜以及黑洞的量子物理等
      方面。最近致力于研究超弦中的黑洞物理、超弦宇宙学以及暗能量。获南方人物周
      刊2011年魅力人物奖。
      
          2011年,南方人物周刊用李淼那句关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的名言,来展开对他
      的报道,称他是微博上“偶尔谈谈物理,总是谈诗歌和音乐”的文学男中年。
      
          的确,李淼总说:“我喜欢物理,它很好玩。”尽管在这个神秘的领域里,
      “光看完引文就得一礼拜,吓死的学生没有一百个也有五十个。有的是被命题吓的,
      有的是被定理吓的,你要是被引文吓的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李淼深爱自己的专业,这种热爱,是对生命、对理想的热爱。
      
          2012年7 月2 日,美国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宣布,该实验室最
      新数据接近证明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粒
      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一种自旋为零的玻色子。物理学家希格斯提出的希格斯机
      制中,希格斯场引起自发对称性破缺,并将质量赋予规范传播子和费米子。希格斯
      粒子是希格斯场的场量子化激发,它通过自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
      
          当关于希格斯玻色子的消息传遍世界时,李淼几乎通宵守候,疯狂刷屏,在第
      一时间向公众解释那些天书般的话语的意义。他对自己的专业的狂热和最纯粹的喜
      悦,也感染了每一个网民粉丝。
      
          李淼认为,科普是科学家应当承担的社会教育工作,科学家有责任采用公众易
      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
      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由于这种社会教育所具
      有的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家也应该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
      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比如说博客和微博、微
      信等等,不失时机地让科学知识与应用广泛渗透到各个社会层面和各种社会活动之
      中。
      
          近年来,除了科学研究,科普占用了李淼不少时间。究其内因,在不食人间烟
      火的天体物理理论之外,是李淼对国家和社会难以遏止的关切。小到当今每一个中
      国人生活中必须思考和必须追求的事情,大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随之演变的
      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人类的未来……
      
          在李淼的科普作品里面,充满了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除了各种科普讲座,他已经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数百篇科普文章。
      
          在科学松鼠会的科学圈圈坐里,有一个给李淼的提问——你写科普是为了打发
      时间,还是为了享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李淼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他曾在天涯潜水过一段时间,在那里,他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说法。比
      如,有个女人说她的妇产科大夫告诉她,做一次人工流产可以预防乳腺癌;还有女
      孩把紧急避孕药当常规避孕方法而做了六次人工流产……还有很多荒谬的说法,都
      令李淼喷血,恨不得冲上去抡起科学的大棒把他们狠狠揍一顿。
      
          那时候,他就想,如何让那些没有专业知识的人,避免受到无知的伤害?
      
          后来,李淼发现,科普是最好的方法。
      
          也许,那些在天涯上的人,并不会是科普文的真正读者。但是,科普读者或许
      就是他们的朋友或者亲人。如果科普读者能通过科普文获得一些靠谱的知识,而他
      (她)或许又能用这些靠谱的知识去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那么更多的人就可以
      避免受到无知的伤害。
      
          在网上泡久了,李淼又发现,真正的科普读者,其实往往是年轻的群体。
      
          年轻,意味着有学习的热情、有进步的欲望、有思维的可塑性。
      
          科普文不仅能提供一些靠谱的知识,还能向年轻读者传播科学的精神——比如
      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帮助年轻读者形成科学的思维——比如讲究逻辑、摆事实讲
      道理。李淼相信,等到这些年轻读者成为中年读者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以科学的
      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来教育孩子。那时候,未来的一代,或许会和科学
      更加亲近。
      
          所以,对于李淼来说,科普不仅仅是爱好,也是责任。
      
          不仅仅是责任,还很温暖。
      
          在李淼看来,科普写作和研究一样,都是极其迷人的事情。因为,科研是智力
      游戏,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对着瓶瓶罐罐鼓捣,至少有一半的工作是不断尝试与失
      败,但是总能激发人不停的想出新招来解决问题。就像玩电子游戏,不停的过关与
      升级,有挑战,有压力,有痛苦,也有乐趣。科普写作则是需要智慧的表演,把科
      学这个又冷又硬的东西,以温暖有趣的方式表演给观众(读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