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60年7 月,一列向东飞驰的列车穿行在西伯利亚的田野森林中,车上乘坐着
      归心似箭的谢自楚和几位中国留学生。他们知道,此时祖国母亲正经受着饥饿和灾
      荒的折磨,他们想立刻回到祖国的怀抱,和全国人民一道,投身建设。
      
          回国后,第一件大事是填报工作志愿。谢自楚被告知,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
      都可供他选择,谢自楚压根儿对这些地方没有考虑,四方打听后,他得知兰州大学
      在搞冰川考察,就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兰州大学。他早就想定,自己的专业,注定今
      后的事业就在西北。西北纵使再荒凉再贫寒,但对他来说,那里是一片可以驰骋的
      热土。谢自楚如愿以偿被分配到兰州大学地理系。刚到大学,他被安排到农村锻炼,
      当时,很多教师远离兰州去逃荒了,谢自楚没去逃荒,他得了严重的伤寒。一天,
      他听说中国科学院要组织一支青藏高原冻土考察队,要求兰州大学一名老师参加,
      谢自楚兴奋地找院领导请战,在他的再三恳求下,院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1961年4 月,西北大地,春寒料峭。大病初愈的谢自楚精神抖擞地和考察队员
      们向青藏高原进发。在昆仑山麓,谢自楚看到了寒冷的荒漠中一排排冰雕玉砌的雪
      山,鳞次栉比晶莹璀璨的冰川直挂山间,这是谢自楚第一次看到祖国的冰川雪峰,
      雄奇壮美的景象叫他流连忘返。几个月后,考察队翻过唐古拉山、色齐拉山,朝向
      青藏高原南部,进入了西藏波密地区。一路上,谢自楚见到了他在留学期间从未见
      过的地下冰,还惊喜地发现了古冰碛以及巨型冰川泥石流的遗迹。但最令他惊喜的
      是,通过对昆仑山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波密地区冰川的比照,他发现,从巍峨的昆
      仑山巅延伸下的道道冰川一直把脚伸到了茫茫荒漠之中,这里空气寒冷而干燥,谢
      自楚判定,是寒冷的空气让少量的雪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条条银龙般的冰川;而在
      青藏高原东南部,白云缭绕中隐现着银色山巅的冰川一直温润地匍匐到山脚最低处,
      这里草木丰美、鲜花烂漫、河水湍急。这显然是两种典型的不同类型的冰川,他将
      其命名为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谢自楚喜不自禁,之前,他没有想过,在祖国,
      原来有这样丰富的冰川类型。
      
          从青藏高原胜利返回后,藏北藏南的一条条冰川令他魂牵梦萦。他希望自己的
      想法能够得到进一步印证。1962年,谢自楚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冰川冻土研究
      室,谢自楚刚一到位,时任研究室主任的我国冰川学元老施雅风立刻委以他重任:
      由谢自楚担任队长,天山冰川考察队准备出行,考察的重点是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
      川。
      
          真是天赐良机。
      
          留学归来,满腹经纶的谢自楚正赶上了我国冰川研究的起步阶段。其实,掐指
      算来,我国冰川学研究不过半个多世纪,具体起始于1958年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
      用研究队的成立,真正的具有科学意义的野外冰川考察起始于1958年施雅风先生领
      导组织的祁连山冰川资源考察。自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成立后,被誉为我国冰川学
      “冰川之父”的施雅风先生在全国广揽贤才,这一批人也成了我国第一代冰川学家。
      中国的冰川学研究也自这一代冰川学家始白手起家,而极地与冰川专业学成归来的
      谢自楚,为我国的冰川学研究领域首次填补了专业空白,他不但带来了丰富的冰川
      学专业知识,还带来了弥足珍贵的冰川学的世界性眼光。
      
          青藏高原归来,谢自楚早已按捺不住出外考察的急迫心情。天山冰川考察,谢
      自楚摩拳擦掌。
      
          在天山一号冰川脚下,有1959年修成的天山考察站。这次考察,考察队对冰川
      的物理过程和消融过程有了较深的认识。队员们生活很苦,在冰山上爬上爬下,时
      常饿着肚子。谢自楚很心疼,一次,听说山那边死了一匹马,哈萨克人又不吃马肉,
      谢自楚立即翻山越岭买来死马。马肉味酸,肉性寒凉,很多队员吃下后拉了肚子,
      但它毕竟是稀罕的肉啊。有位考察队员风趣地说:“吃是吃,拉是拉,两个系统。”
      夏末秋初,旱獭膘肥体壮,队员们捕来旱獭,割掉它大腿根部的臊囊,尽管还有很
      重的腥臊,但它依然成了队员们补充体力的美食。队员们通过反复观测、研究、比
      较、测算,终于准确测出了冰川的积累、消融及物质平衡状况,还有这条冰川雪粒
      层的演变。冰川成冰作用和冰川结构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拉开了。谢自楚对中国大陆
      性冰川特征的思考和分析进一步得到了证实。
      
          谢自楚总结道:处于亚洲大陆中部的中国冰川,主要是依靠来自太平洋、印度
      洋和大西洋的气流带来的降雪补给的,因此,雪线是从湿润的边缘山区向干旱的青
      藏高原腹部升高……
      
          这样,中国不仅拥有大量主要依靠低温生存的大陆冰川,而且还拥有主要依靠
      大量降雪而生存的典型的海洋性冰川……
      
          1964年,谢自楚与施雅风合作,发表了《中国现代冰川基本特征》一文,论文
      一经发表,在国内外冰川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篇高屋建瓴式的重量级论文总结
      了中国冰川研究的最初成果,独创性地将中国冰川分为极大陆、亚大陆和海洋三种
      基本类型,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这篇论文也成了中国冰川学基本理论的奠基
      之作。
      
          谢自楚急切期待着新的考察任务。
      
          1964年3 月,谢自楚加入了希夏邦马峰科学考察队。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是世界上第十四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极高峰,完全位
      于我国境内。虽然希夏邦马峰是极高峰中最低的一座,但是唯一未被征服的处女峰,
      是当时世界登山界翘望的热点。这是一次由我国登山队协助完成的科学考察,也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这次登山,谢自楚尝到了强烈的高山反应
      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凭着顽强毅力到达5800米高的二号营地时,他眼前一黑,一头
      栽倒在地,连续几天滴水不进,直到吐得仅剩胃液,身体极度衰弱,他被抬下山去。
      尽管如此,气势恢弘、千姿百态的冰塔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冰川雪峰的壮美、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再令他冲动,他真想放声大喊:啊!真美啊!可是他发现,世
      间的语言和人类的想象在这里显得多么贫乏。10天以后,谢自楚身体恢复,他手握
      冰镐,又一次爬上了二号营地,甚至到了海拔6300米的粒雪盆。每一次野外考察,
      对冰川学家来说,都异常珍贵,谢自楚顾不了许多了,白白浪费了10天,太心疼了,
      他打冰钻、挖雪坑,取得了很多一手资料。5 月2 日,我国登山健儿许竞、王富洲
      等10人成功登上希夏邦马峰峰顶。3 日下午,谢自楚激动地接过了登山队队员们从
      海拔6900米至海拔8012米采来的5 块珍贵的冰雪样品。
      
          谢自楚一直珍藏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谢自楚和队友季子修正伸开双手,
      准备接过登队队员王富洲、云登手中捧着的冰块。冰块洁白,4 个人皮肤黝黑、满
      面笑意。
      
          出乎谢自楚的意料,通过对这5 块珍贵的冰块样品进行观测和分析,他发现,
      希夏邦马峰冰川的成冰过程中都有雪粒,也就是有融化现象,这和南极冰川的成因
      完全迥异。谢自楚开始怀疑国外冰川学权威对喜马拉雅山极高峰上成冰作用的推断。
      加上之后在珠穆朗玛峰考察中,对珠峰7000米以上冰雪样品的分析,谢自楚更加深
      信我国西部极高山冰川的成冰作用与南极冰盖的成因完全不同,他由此提出了喜马
      拉雅山独特的成冰作用带谱。
      
          1966年,冰川考察队开始向珠峰挺进。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谢
      自楚被任命为冰川及气象专题组副组长。珠穆朗玛峰世界瞩目,对珠峰的考察,显
      示了我国冰川学的飞速进展和冰川研究的宏大气魄。满怀信心的谢自楚制定了周密
      翔实的计划,他准备在珠峰连续考察几年,大干一场。
      
          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高峰,之前是传说、是神话,现在就要亲临它、触摸它,
      所有考察队员的心情都很激动。“第一次登珠峰的情景,真难忘,”谢自楚说,
      “到处是悬崖峭壁、大雪坑、冰裂缝,狂风吹着鹅毛大雪漫天飞卷。在海拔数千米
      的山峰上向下俯瞰,每个人都胆战心惊,几千米的深壑一眼望不到底,但脚下绒布
      河狂涛拍岸的声音不绝于耳。”险恶随处隐藏,但快乐时时相伴。天地有大美而不
      言,对冰川考察者来说,身处这样的险境,叫人胆战,但却能看到世人少见的奇美,
      这是他们巨大的快乐。
      
          在观测点,天当被、地当床。晚上,队员们各自找到一块较平整的冰面,铺一
      块儿毡子就寝,大家仰望着满天斗大的星星,你一句我一句地讲着笑话,疲劳和艰
      苦都忘了。早晨醒来,每个人的毡子底下有一个清晰的身体凹印,大家还要相互欣
      赏打趣一番呢。
      
          3 个多月,谢自楚带领队员们走遍了珠峰北坡的东、中、西绒布三条大冰川,
      就在他们即将建成观测站时,一场政治运动的大潮从北京直冲珠峰,珠峰考察要搁
      浅了,这令谢自楚十分痛惜,他找到队党委,据理力争,“瑞士人牟勒教授1954到
      1955年能在珠峰南坡的孔布冰川上进行一年零四个月的考察,难道我们在自己的国
      土上还怕吗?”但是,成了“******修正主义分子”的谢自楚没有发言的权利,因
      为与党委的争执,他还成了“反党分子”,被撤职、被“冷冻”了起来。
      
          所幸的是,对谢自楚的专政宣布解除后,机会又来了。1968年春,综考会通知
      将进行珠峰补点考察,谢自楚再一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一次,谢自楚依旧在三
      条大冰川上反复考察,在中绒布冰川,谢自楚在约一米厚的粒雪层下见到了新形成
      的附加冰层,他依然没有见到苏联冰川学权威舒姆斯基预测的完全不发生融化的重
      结晶带,谢自楚对珠峰冰川的成冰起因有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满载而归的谢自
      楚回到兰州,刚下火车就直接被打成“******集团的小头头”,关进了“牛棚”。
      “牛棚”关住了谢自楚的身体,但关不住他激越的思想。从“牛棚”到干校、再到
      农场,谢自楚心里燃烧着火苗,他要将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的成冰作用探个究竟。
      
          再次被“解冻”后,谢自楚几年暗地里的默默探索有了结果。加上之前对希夏
      邦马峰5 块冰样的分析,谢自楚对发育于低纬度极高山冰川的成冰作用,提出了渗
      透一冻结成冰作用的普遍性规律及缺乏类似南极中央重结晶带的重要理论,这个理
      论修正了之前在国际上流行的传统片面的认识。
      
          1974年,谢自楚主编出版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冰川与地貌》一
      书,其中,他与张祥松、施雅风等执笔撰写的《我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
      的基本特征》一文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一发表,首先引起了日本冰川
      界的强烈反响,日本《雪冰》杂志全文翻译转载了这篇论文,还附以评论:这篇文
      章不仅详细论证了珠穆朗玛峰冰川的特征,而且具有探讨整个亚洲中部冰川作用的
      气概。
      
          之后,该文被译介到很多国家。日本登山队和考察队,在攀登亚洲高山时,都
      将此文列为第一篇参考文献。至今,它还是一篇为世界冰川学界瞩目的论著。
      
          1986年和1987年,珠峰冰川考察与其他专题成果一起,以“青藏高原的上升及
      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为题,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的特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
      一等奖。谢自楚被列入主要贡献者名单。
      
          谢自楚说:“探索珠峰地区的奥秘是众多科学家的梦。我的梦是让珠峰地区的
      冰川之谜大白于天下。为此,我想,我愿意献出一切,直至生命。”
      
          1980年春天,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名为《中国的冰川》的科教片,
      43岁的谢自楚作为科学顾问,第三次登上珠峰。这一次,谢自楚见到了老战友、著
      名登山英雄王富洲,他们紧紧拥抱。已到中年的谢自楚爬上了海拔6600米的北坳,
      发现了厚两米以上的粒雪层,这一发现,成为他的理论中对珠峰成冰作用特征的又
      一个有力补充。谢自楚风趣地说,“这次从珠峰回来后,没有受到冲击,科教片《
      中国的冰川》拍得很成功,还得了南斯拉夫国际科教片大奖呢。”
      
          几十年过去了,雄伟的珠峰依旧让谢自楚魂牵梦萦。夜里,他时常梦到珠峰:
      源自雪山冰川的绒布河激流滚滚,远处,珠穆朗玛峰露出它宁静洁白的峰顶,向东
      飘扬的旗云,神驹的鬣鬃一样飞扬,沉静里蕴藏着激荡。这个不断重复的梦境,凝
      结着谢自楚一生的激情和梦想。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