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球上冰雪冻土分布广泛,冰川覆盖全球陆地面积的11%,冰川储存的水占全
      球淡水资源的3 /4.冰川与人类的生活、地球环境的演变关系十分密切。中国的冰
      川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总面积达60000km2,总储量约5600km3 ,是世界上第四冰
      川大国。冰川在地球大气环流、水循环、海平面升降、自然环境演变及地壳运动中
      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冰川学是研究冰川的形成、发育、过程、特征和演变的科学,在国际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中国从1958年开展冰川研究以来,也已经有50多年历史。中国冰川对
      我国西部开发中的水资源利用、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中国冰川研究者
      的足迹不仅遍及中国各大高山的冰川,而且还涉及南极、北极及各大洲的冰盖、冰
      原和冰川,形成中国特色的冰川学体系,在国内地球科学体系及国际冰川学界,中
      国冰川研究均有重要的地位。
      
          ——摘自《冰川学导论》(谢自楚刘潮海著)
      
          这是一封从南极发出的家书。
      
          小争争:
      
          你好!
      
          今天船就要来了,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来信。我很想看到你的信,不知你信
      中写的什么,9 月从凯西站电话里听到你的声音,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你知道你的
      声音是怎样传到我这里的吗?从冰川所先到北京,再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城,再通过
      天上的卫星传到南极,多么不容易啊。你说你想念我,我也一样,时刻想念着你们,
      我给你的明信片中包含着对你的爱。
      
          吻你!
      
          爸爸于南极凯西站
      
          写信人是我国第一代冰川学家谢自楚。信写于1983年12月3 日,小争争是他心
      爱的女儿。这一年,谢自楚46岁。
      
          1981年,刚刚从第三次珠峰考察归来的谢自楚,欣喜地得知,自己被获准参加
      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登上南极,这是他25年来梦寐以求的事情,谢自楚欣喜万分。
      
          1982年1 月12日,谢自楚和队友们登上了“塔拉丹”号考察船,向澳大利亚南
      极冰川考察基地凯西站挺进。海上航行的12天,谢自楚感慨万千。
      
          1958年,留学生谢自楚在苏联南极考察队队长特列什里科夫的“极地自然和探
      险”课上,第一次了解了地球极地知识,南北极奇异神秘的自然环境、各国极地探
      险者的英雄故事激起了他内心巨大的冲动。课后,他鼓足勇气,向特列什里科夫表
      达了想参加苏联南极考察的愿望。特列什里科夫被这个中国年轻人的热情和好学精
      神打动,但参加苏联南极考察,需要政府出面,刚刚开始留学课程学习的谢自楚于
      是没再争取,但是,及早踏上南极大陆的心愿已深藏心底。毕业回国后,国内的冰
      川事业刚刚起步,但不久就赶上了政治运动,冰川、雪崩研究尚阻力重重,更不要
      说遥远的南极考察。眼看着《南极条约》1991年就要满期,南极被越来越多的强国
      瓜分,作为国内第一位极地与冰川专业的留学生,谢自楚满心焦虑。“文革”结束
      后,谢自楚不停上书相关部门,急切地陈述我国南极考察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谢
      自楚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1980年初,地学部致电冰川冻土研究所,意欲征求谢自
      楚能否立即参加澳大利亚的南极考察,赶巧谢自楚和所长施雅风先生都不在所里,
      接电话的同志有些迟疑,等谢自楚得知消息赶到北京时,地学部已选定了其他两位
      同志参加南极考察,谢自楚和冰川冻土研究所的同志们都万分惋惜,但国内的南极
      考察终于起步,谢自楚感到由衷高兴。
      
          南极洲,椭圆形梨状的地球仪的最南端,多么遥不可及的地方啊,中国人终于
      到了那里,那里是地球上怎样一块儿地方?人在那里怎样生活?那里的生物怎样存
      活?因为两位中国人首次对南极大陆的探访,国内掀起了南极热。
      
          1981年11月,谢自楚的梦想也终于得以实现,他以我国第一位冰川学家的身份,
      加入了澳大利亚南极考察队。
      
          现在,谢自楚和队友们正奔向南极大陆,他怎能不欣喜万分呢?他想起出行前
      母亲送他的一首词:
      
          启明在望
      
          送楚赴机场
      
          南极洲在何方
      
          仰望南天惆怅
      
          年华几度蹉跎
      
          人生能有几回搏
      
          风狂冰冻莫畏难
      
          为“四化”捷报回传
      
          勿使老母依门盼
      
          国家重托,亲人期盼,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谢自楚踌躇满志,他决心珍惜在
      南极的一分一秒,竭力工作,取得最大的收获。
      
          经过12天艰难的海上航行,越过了西风带、冰山区、浮冰形成的冰障这三道封
      锁线,1 月24日,“塔拉丹”号终于登上了南极大陆,南极凯西站升起了五星红旗。
      谢自楚热泪盈眶,他内心呼唤着:“中国!中国!我们终于来到了南极大陆,尽管
      比欧洲人晚一个世纪,但是,我们到底来了!”
      
          登陆后的第六天,队员们为谢自楚制作了一个长方形生日大蛋糕,上面用奶油
      写了4 个中国字:“生辰快乐。”
      
          在南极,谢自楚吃了两次生日蛋糕,度过了400 多个难忘的日子。除了感受着
      这个陌生的冰雪世界带给他的巨大激动和收获的同时,他无比思念远方的亲人、同
      事和朋友。工作之余,他常写信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思念,还有各样收获和思考。
      
          1983年3 月29日起,《北京晚报》开设的一个连载专栏在读者中产生了极大反
      响,这个栏目叫《南极印象记》,作者正是身在南极的谢自楚,这些从遥远的南极
      传来的文字给国内掀起的南极热又添了一把火。在谢自楚生动素朴的文字里,人们
      看到了南极的神奇,了解了考察队员们在南极的工作和生活。
      
          站上的生活并非我原来想象的那么单调、枯燥,这里的大多数考察队员都是20
      多岁的年轻人,充满了朝气,使我也年轻了。
      
          我们每个月开一次具有民族特色的专题晚会。晚会在餐厅里举行,餐厅按晚会
      的主题布置,队员们按晚会的题目化装。晚餐是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次都特别
      丰盛。大家可以喝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等烈性酒。晚会的最后一个节目往往是
      一场热闹的蛋糕大战。
      
          中国晚会当然由我来筹划。
      
          我用竹子做了许多筷子,做了四个红灯笼,还写了一副红对联,并下伙房弄了
      几个中国慕,拿出了我从国内带去的茅台酒和茉莉花茶。
      
          有些队员打扮成中国人的模样,他们大多是根据电影或画面上得到的印象来化
      装的,所以看起来未免滑稽。如用硬纸板做成塔形的帽子,算是南方农民戴的斗笠。
      晚餐后,大家唱起了一首澳大利亚歌曲——《我爱中国人》。
      
          ——《蛋炒饭和象棋赛》
      
          (《北京晚报》1983年4 月4 日)
      
          喜好用文字、用镜头记录生活的谢自楚,留下了大量与南极相关的资料,在他
      带回国内的近1000张珍贵的底片里,除了工作照外,有他拍摄的队员们在冰面上打
      排球的情景,有冰天雪地里姿态各异的大企鹅小企鹅,有队员们在站内的各种生活
      身影。2010年11月,在长沙,谢自楚打开一个大箱子给我们看,里面是他在南极穿
      的那套澳大利亚产的橙黄色的防寒服、厚厚的羊毛靴。
      
          人们在南极留影里看到的身着橙黄色防寒服的谢自楚,俨然一个长发浓髭的美
      髯公,用他的话说,不是没有条件修剪发须,是留着长胡子长头发好御寒。风搅着
      雪来了,长胡子顶了大事,那些碎硬的雪粒子不至把脸打得生疼。
      
          根据谢自楚的课题计划,他在南极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研究南极冰川结构,
      一是对洛多姆冰帽表面物理性质进行考察。
      
          冰结构的研究可以揭示埋藏于冰盖深层的秘密,有助于探索整个南极冰盖的变
      化趋势,因而,冰芯研究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南极,很长
      一段时间,谢自楚吃过早饭就钻进凯西站储存食物的冷库里,那里是研究冰芯冰晶
      结构最好的地方,在这个小冷库中,他一待一天。冰结构的研究样品是刚取出的弗
      格尔海角350 米的透底的两个钻孔冰芯。深夜,离开冷库时,他意犹未尽,连睡梦
      里都是美丽的冰晶。不过,在观察冰晶时,大胡子造成了麻烦,一进冰库,眉毛、
      胡子上挂满了白霜,观察冰晶时,不得不隔一会儿清扫一次从胡子落到偏光镜镜片
      上的霜粒。镜片下的冰晶五光十色、万般美妙,谢自楚着迷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要是女儿小争争能看到这变化万端晶莹剔透的冰晶世界,一定会高兴得大叫吧。冰
      晶的形态、大小及方位等都显示着雪变成冰的形式、冰川里的温度和冰川运动的变
      化规律,这些奇异美妙的变化都在诉说着冰盖深层的秘密。谢自楚兴奋极了,他发
      现,南极冰层深处保存了远古气候和环境变化准确完整连续的记录。很多时候,谢
      自楚完全忘记了冷库里的寒冷,队员们风趣地说:难道你还嫌南极这个大冰库不够
      冷吗?
      
          冰盖考察开始了。
      
          南极的冰川填满了所有山谷和洼地,覆盖了几乎所有的高峰,厚厚的冰层将整
      个南极大陆和许多处于冰川之下的群岛、海峡连为一体,形成了一个1400万平方千
      米、表面呈平滑弧形、自外向中心突出的大冰盖,大冰盖储存了地球上3 /4 的淡
      水。
      
          一辆带推雪板的大拖拉机牵引着由四节车厢组成的雪橇车队向洛多姆冰帽挺进,
      开道的拖拉机上,永远飘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里,只要
      看到红旗,谢自楚心里就会涌起一股热流。40多天后,考察队到达了洛多姆冰帽的
      顶部,这个直径200 千米、最大厚度超过1 千米的冰帽子,只是南极大冰盖的一个
      小的突出部分。在冰盖考察中,谢自楚重点对南极冰盖的成冰作用和冰结构进行了
      研究,他发现冰盖深层存在两个有单极大型组构冰晶的冰层,而第二个单极大型组
      构正好与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期形成的冰层一致,具有指示古代气候变化记录的意义。
      谢自楚还惊喜地发现,这个冰帽上存在着包括大陆冰盖和高山冰川上能够出现的几
      乎所有的成冰带,从冰川的成冰、积累、运动等几个主要特征来看,这个冰帽就是
      整个南极大冰盖的缩影。
      
          考察结束后,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谢自楚在国际上首次划分出了洛多姆冰帽表
      面成冰带的分布图谱。澳大利亚冰川学专家英。埃里森给予谢自楚高度评价,称赞
      他的“南极冰结构研究扩展了澳大利亚的南极冰川学研究领域”。
      
          在南极,谢自楚亲手制作了200 多个冰薄片,拍了近1000张照片,取得了10000
      多个冰晶结构的数据,为我国今后的南极考察积累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1983年8 月5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张照片:谢自楚托着一个长条大冰块
      神采奕奕地站在南极冰川上,照片旁有这样一段文字:通过这批冰样的分析,能了
      解到从本世纪七十年代到一万年前这一漫长时期冰川内部变形及气候连续变化的情
      况,为预报南极冰川的动态变化以及气候、海洋的变化趋势提供信息。……通过分
      析研究,还可以了解古代地球和宇宙间的关系以及近代地球污染情况。
      
          一个中国人在南极取得了如此大的收获,这震动了国际冰川界。
      
          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每一个收获,他都要写信告诉妻子。但是他在南极冰川
      遭遇的一次生死危险,他没有给妻子说,他怕一家人为他担心。
      
          在南极考察中,最危险的莫过于暴风雪的袭击。一旦空气湿度急剧增大、气压
      下降,这就预示着一场大暴风雪的来临,暴风雪一到,能见度立刻降到1 -2 米,
      巨大的风雪狂啸而至,危险也铺天盖地而来。在南极早期考察中,不少考察队员就
      在暴风雪中牺牲了。
      
          那是冬季的一天,谢自楚已在钻车内工作了几个小时,车外暴风雪的来临他一
      无所知。他结束了钻车内冰川温度的观测,想回到相距十来米远的餐车去吃饭。门
      刚打开一个缝,谢自楚一下子被暴风雪揪到了门外,如一张纸片,他被肆虐的暴风
      雪在地上掀来摔去,他不知道,暴风雪已将他掀上一个三米多高的雪丘,什么都看
      不见,他只顾往前爬,“咚”,他觉得自己跌入了深渊,左腿一阵剧痛,之后什么
      都不知道了,等他醒过来,发现战友们已经把他抬进了餐车。
      
          所幸伤势不重,医生宣布他可以参加户外考察活动的那天,在南极日记中,谢
      自楚写道:“冰川胜利了,瘟神战败了!我永远属于冰川。”调皮的他,用那条
      “倒霉”的腿在雪地上跳了50下,以示庆贺。其实,在出发南极之前,他已作好了
      牺牲个人生命的准备,这个小意外在谢自楚看来,不算什么。在离开兰州之前,他
      写过这样一篇日记:“如果我在南极遇到不幸,我请求人们千万不要把我的尸体运
      回国。我愿南极的冰把我封冻起来,让祖国未来的考察者能有一天突然发现我,让
      他们为我的献身而骄傲。”
      
          极地考验着一个人意志和情感的极限。400 多天,工作虽然充实,和队员们相
      处虽然愉快,但单调的工作之余,他心中充满思念。他最想念远在兰州的一双儿女,
      和他们的母亲一样,他们都有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活泼可爱的小争争,天天都在
      盼望着和父亲通话。从3 月中旬到12月初,海面封冻,不能通航,队员们9 个月内
      收不到任何信件,好在每月有3 分钟和家人通话的机会。每当从话筒里听到女儿尖
      细的声音,谢自楚会忘记一切寒冷和疲劳。他还思念他勤苦的妻子,她一边搞自己
      的事业,一边还要操持家中的一切。他给妻子冯清华的一封信中说:“清华,这一
      年你太辛苦了,我时刻感到你的爱,我爱你,请你记住,一心一意。收到你的相片
      很高兴,你还很年轻很漂亮嘛,为什么说自己老了呢?”
      
          在南极冰雪世界,那些憨敦可爱的企鹅常令他心动。闲暇时,他很喜欢观察它
      们的生活。企鹅们都成双成对,它们用嘴巴从四处衔来小石块垒成家——一个能阻
      挡风雪的圆形的石头窝。“妻子”窝里忙碌着,“丈夫”尽职尽责地守在窝外。他
      也想念他的爱人。他明白,妻子在信里说自己老了不好看了,是在娇嗔,她同样在
      思念他,他们风雨与共,走过了20多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坎坷,他们的爱情,
      冰山一样晶莹和长久。
      
          转眼年底了,大家开始给亲友们制作贺年卡,谢自楚也开始动起脑筋来。给妻
      子和儿女的贺年卡上,谢自楚设计了一个有南极图案的轮廓,又放进去了自己拍摄
      的两只非常可爱的企鹅:一个胖嘟嘟的大企鹅,怀里紧紧靠着一只小企鹅。
      
          1984年,谢自楚从南极考察回国,在兰州火车站,他的儿子和女儿紧紧抱着他,
      三个人高兴得泪流满面。
      
          南极归来的谢自楚被誉为中国极地冰川第一人。他开发了我国的南极冰川学,
      把我国的冰川冻土事业往前发展了一大步。
      
          南极考察回国后,谢自楚联合包括刘东生、孙鸿烈、李吉均等30多名著名科学
      家向中央上书,倡议尽快开展中国独立的南极考察,倡议书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示,
      当年,我国就组织了首次南极考察。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乘坐
      “向阳红10号”考察船在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舰的支援下,横渡太平洋,于12
      月30日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考察队总人
      数达460 余人。这一壮举,举国瞩目,国人无不为之骄傲。1989年,秦大河徒步横
      穿南极,谢自楚流下了激动的热泪。1984年,继施雅风院士之后,谢自楚被任命为
      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所长,重任在肩,谢自楚因此没能参加我国首次南极考
      察。但是,1990年1 月,谢自楚受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委托,又一次登上了南极
      大陆,视察了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长城站。站在崭新的长城站面前,
      谢自楚的心绪和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有了很大不同,他很欣喜很欣慰,他想:“中
      国的南极事业虽然开展得晚了一些,但进展速度很快,相信中国的极地考察一定会
      很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谢自楚积极组织中国年轻冰川学者参加中国以及澳大利亚、日本、美国
      等国南极冰川学研究和国际横跨南极的科学探险活动,支持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建立,
      主持中国南极考察科学委员会的冰川、地理、测绘组的工作,指导冰川学研究课题,
      在他和老一辈及新生代冰川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南极冰川学得到了持续、迅速的发
      展。
      
          一生与冰川为伴的谢自楚,永远激情昂扬,说起极地冰川事业,他总是满怀深
      情。
      
          2010年11月9 日,在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一间放满书籍的办公室
      里,笔者问及谢自楚先生:“作为中国第一位极地冰川专业的留学生,在您年轻的
      时候,在国内很多人尚未听过极地考察这个专业名词时,您何以选择了这个名副其
      实的‘冷’门呢?”
      
          “说来话长啊,得从1953年前说起。”
      
          长期艰苦的野外工作,早早就毁坏了谢自楚的身体。右耳失聪、左耳听力很弱
      的谢自楚开始大声讲起他极地冰川研究的起端,他的妻子,温和儒雅的冯清华在一
      旁不时小声做着补充。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