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陈锦清在浙江的知名度很高,高到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你去农科院?那
      里有个种油菜的可发了大财。”
      
          “你是说陈锦清吗?”
      
          “好像是这个名字,听说从国外回来,很不得了。”
      
          “你知道他?”
      
          “谁不知道?西湖边上卖茶叶蛋的都知道,他种的油莱可以当石油。”
      
          “你们还挺关心科研发展?”
      
          “谁不关心赚钱的事?报纸上说,他的一项什么成果转让费就有350 万元!”
      
          按道理说,在杭州这样一个城市,浙江省农科院的一位首席专家很难成为公众
      人物,但陈锦清是个例外。
      
          他的头衔很多——比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毒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病毒
      学与生物技术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浙江省“151 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
      养人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浙江省劳动模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浙江绿洲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等等。
      
          不过,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这些头衔他们是记不住的,他们记住陈锦清是因为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因为陈锦清的“油菜”,第二件事情还是因为他的“油菜”,
      前一个“油菜”为陈锦清个人创造了财富,当年他凭着它刷新了浙江省农业科技成
      果转让的最高记录——350 万元,对于一个关心财富的地区来说,陈锦清一夜成名
      绝对在情理之中,人们虽然不是很清楚他的理论和科研,但人们知道他的身价;当
      然如果陈锦清的“油莱”只可能为他—个人带来财富,人们对他的关心热度估计也
      不会太长,关键在于浙江是我国油莱的种植大省,假如油莱真的可以做燃料,其经
      济效益将无法限量,作为一个浙江人,关心财富机遇几乎是一种完全不用培养的爱
      好,他们怎么可能不关心陈锦清的后一个“油菜”呢?前一个已经为他创造了财富,
      后一个该轮到谁了?陈锦清的“油菜”就像神话传说中的“神菜”,谁拥有它谁就
      能够掌握未来。
      
          我要亲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转化为财富陈锦清与人们印象中的科学家不大一样—
      —他有着棕红色头发,微微卷曲;笔直的身材,保持得很好;不戴眼镜,穿休闲装。
      说话做事,言谈举止,完全不是埋头书斋的知识分子式做派。据说有人建议他去拍
      广告,就是那种成功的企业家形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很强影响力的那一类
      型。
      
          陈锦清已经是半百年纪,但是他精力充沛,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像只有四十
      岁左右,年富力强,为人达观,喜欢开玩笑。问他擅长什么,他说除了搞科研那就
      是玩了——爬山打球唱歌跳舞,样样拿手。跟着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比较潇洒的
      “老板”,生活情趣丰富,能在艰辛寂寞的科研工作中“享受人生”。
      
          凡是搞农业研究的人都知道:“农科”和其他科研最大的不同,是要经常下大
      田,尤其是陈锦清的项目——他搞的是育种,科研论文可以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写,
      但育种必须在地里育。许多学育种的大学生都因为受不了这份罪,纷纷改行——好
      容易上个大学,结果和当农民没什么两样——基本上从播种开始,就要自己跟着,
      刮风下雨烈日炎炎,都得受着。但是陈锦清从不把这些当作“苦”,他一身皮肤晒
      成巧克力色,逢人就说:“搞育种好啊,你看我原来自白净净,像个白面书生,现
      在面孔黑黑的,看上去多健康?美国人很羡慕的,他们要躺在迈阿密的棕榈沙滩土
      晒十年才能晒成这个样子!”
      
          每年的春节和五一前后,陈锦清都要带着他的团队去“旅游”,他说:“你看
      我们做的这个工作多好?接触自然!我们一面到地里看看油菜,一面呼吸呼吸新鲜
      空气,既搞了科研又享受了生活。”
      
          很多人非常佩服陈锦清,称他为“科学帅才”——一个人沿着崎岖的山路不计
      名利默默攀登是困难的,但更困难的是带着一群人这样做。在过去的八年里,陈锦
      清做的就是这样一件更困难的事——那是整整八年时间啊!陈锦清及其课题组没有
      任何论文发表,也没有什么获奖成果,只发70%的工资,课题组人员甚至面临被解
      聘的危险。每年的职称评定,他们都纷纷“中箭落马”,他们没有成果没有论文拿
      什么评职称?再说,关于他们的课题,也不是没有人非议的——能源危机指着你们
      种油菜解决?别开玩笑了!
      
          在成功到采之前,是漫长的耕耘。对于课题组的人来说,难道他们不但心这样
      耕耘一生一无所获?是什么使他们能在一个喧嚣的商业时代摒弃浮躁,甘于寂寞,
      默默地跟定了“阿清”?
      
          一位在科研机构工作的人说:搞科研的人一般都是理想主义者,他们能够忍受
      寂寞,这种品质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并不缺乏宽宏博大的胸怀和
      淡泊名利的性情,但是为什么他们很难出成果?除了科研本身的艰辛和出成果所需
      要的机遇以外,还因为单个的科研人员很难组成一个团队。而现代科研必须是一个
      课题组,单独个体很难有所建树,这和瓦特、爱迪生时代不同,他们可以一个人关
      在实验室里琢磨琢磨就鼓捣出一个蒸汽机呀电灯呀什么的,但是我们现在舶科研水
      平已经达到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必须是一群人团结在一起才可以做出成果。打一个
      比方,牛顿时代,相当于武侠时代,一个人凭一套降龙十八掌就可以创立一个门派。
      但现在哪国的国防是单靠一样独门暗器的?所以说,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一个好
      的学科带头人,除了要有能够服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只
      有这样才能团结科研队伍中的精英,共同攻克科研难题。
      
          那么陈锦清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
      
          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科研的确需要一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但我
      是要亲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转化为财富的,这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否则我当年不会
      从日本最顶端的生物工程研究所离开。中国读书人有个理想,叫‘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我在日本那么多年,干得再好也就是独善其身,虽然有车子房子
      不用为科研经费担心,但是你无法率领一个团队,做你自己真正想做的课题,并且
      最终将这一成果转化为财富。许多知识分子埋头理论研究,不注重推广,或者等待
      别人给推广,甚至是自己死后由下一代人推广,我不是这样想的,我经常鼓励我的
      团队,我们一定可以成功,最多只是时间的问题。虽然科学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
      认识未知世界也是无穷的,但我们是要活着、要亲眼看到自己成果的应用推广,这
      就需要我们不仅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且必须是一个卓越的人。我们今天甘于寂寞,
      是为了明天迎接辉煌。
      
          陈锦清出生于浙江温州瑞安,他的同学朋友都叫他“阿清”,他说可能是“温
      州特色”,作为温籍的科研人员,尽管在任何时候,他都把科研放在生命中最重要
      的位置,但是他从来就不缺乏经商的头脑,或者说化科研成果为财富的能力。他一
      改以往我国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立项——研究——论文——成果”的习惯做法,
      而是采用“查新——研究——专利——论文——成果与市场并举”的模式,据说这
      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美等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他对自己对团队对
      农科院的领导说,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时间,我们一定可以成功,关于油菜的高油理
      论已经在我脑子里越来越清晰了,我感觉我的巅峰时刻就要来临了。
      
          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大的痛苦也许不是从事科研本身的艰辛,而是自己的“科
      学假设”被世人所不理解。陈锦清首创了植物成分定向育种的“底物竞争”假说,
      他认为植物由纤维素、木质素、油脂等多种成分组成,生物合成各种成分的原材料
      (即底物)均来自叶片的光合产物和根系吸收的营养水分,通过基因工程调控光合
      产物的分配能决定各种成分的含量。因此,根据这个理论不仅应该能培养出含油量
      和产量更高、抗逆性更强的“超级”油菜,而且还能够提高大豆的出油率以及提高
      玫瑰等名贵植物的精油含量。
      
          但这只是一个假说,要使假说得到证实,必须有—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
      很长时间并且中间会出现反复。对于陈锦清来说,这个过程是八年,而且首战告败
      ——刚开始他们研究的是提高大豆的出油率,经过两年没有成功,后来才转而研究
      油菜出油率。
      
          回忆过去,陈锦清不仅没有不堪回首的感觉,相反他还常常为自己感到庆幸—
      —“农业利研周期长,有的人研究一辈子什么名堂都没有搞出来的也有。我算是幸
      运,幸亏有领导支持。”
      
          凡是采访过陈锦清的人,都知道这是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问他为什么有今天的成绩,问他如何克服种种科研中的困难,问他为什么能凝
      聚一群人跟着他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坚持八年,他几乎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幸亏
      有领导支持。”初一听,你以为他不过是说一些“场面”上的话,但他说得多了,
      你就了解到其中的真情。领导的确是陈锦清的贵人,每每遇到过不去的火焰山,领
      导就是那一朵不期而至的祥云。
      
          陈锦清1994年离开日本,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工作条件
      和日本是没有办法比的,年收入不到两万元,没有实验室,连最基本的实验仪器也
      没有。但是陈锦清迹是选择了回来创业,因为他知道如果这次不下决心,以后可能
      就再也没有勇气回来了。
      
          “我是一个男人,一个男人应该有自己的事业。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他说
      服门已的爱人,但是爱人根本不同意,她能理解自己的丈夫,但是她无法像旧式的
      妇女那样“嫁鸡随鸡”,她做不到——在日本一家三口,儿子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
      口语:和日本孩子一起上学,完全看不出有什么两样;丈夫在世界上一流的研究所
      工作,体面稳定薪水高;住的是别墅,开的是洋车,为什么要放弃?她苦口婆心地
      劝,但是无济于事——她自己也知道,当一个男人有了一个更高的理想时,拦是拦
      不住的。
      
          陈锦清直接带着儿子回来了,小孩子连一句中国话也说不完整。妻子留在日本,
      她对丈夫说实在不行,我在这里等你。
      
          陈锦清没有多说什么,他想他的女人应该明白他的想法——他之所以回到农科
      院,是因为他喜欢那里的环境,那是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你有想法你就可以做,
      只要有领导支持。尽管实验条件薪水待遇和日本没有办法比,但令人欣慰的是,他
      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所渴望的重视——国家有关部委、浙江省有关部门都给他提供
      了资金和政策上阳支持。他课题经费30万元是浙江省科技厅拨的,国家科委资助了
      10万元,浙江省基金办人事厅均慷慨解囊,农科院又配套了1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
      其后又得到国家基金委、农业部、人事部等部委的资助。这种硬性条件和日本没有
      办法比,但陈锦清看重的是另外的事情——在日本,一流的研究所一流的工作条件,
      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你不可能领衔做你自己的课题,你只能在别人的旗帜下
      做别人想傲的事情——陈锦清回国那年是四十一岁,他在日本整整生活了七年半,
      人生还有几个七年半?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