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过长途飞行,2004年10月26日下午,袁亮的双脚终于踏上了德国鲁尔的土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来打磨自己
      的玉器,比喻借助外力的帮助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没想到,袁亮在鲁尔就找到了
      这样的石头。
      
          鲁尔矿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曾被称为“煤的故乡”。坐落在鲁尔区的鲁尔
      集团是由当年的鲁尔煤炭公司发展而来,位居世界500 强之列。它不但承担着全德
      国的烟煤生产重任,而且开拓了国际采矿设备生产和面向全球的采矿技术服务。
      
          袁亮没有游览鲁尔别样的风情,没有遛逛有名改宜家物流中心,而是步履匆匆
      地考察了鲁尔的企业和矿山。像蜜蜂飞到花丛中,饥渴地吸吮着,寻找着那把解决
      淮南煤矿问题的金钥匙,那块打磨自己玉器的石头。
      
          那天下午,袁亮来到伊温比伦煤矿,总工程师托马斯·安劳夫热情地接待了这
      个来自遥远中国的年轻总工。在窗明几净的总工程师办公室里,托马斯·安劳夫向
      袁亮展示了该矿的采场平面图。但面对这幅平面图,采煤专业出身的袁亮却一头雾
      水,怎么也看不懂。这是一种怎样的通风方式,怎么就和我们的不一样呢?托马斯
      ·安劳夫看出了袁亮的疑惑,在一旁笑了,说:“这是沿空留巷的Y 型通风。”
      
          袁亮恍然大悟。托马斯告诉他,伊温比伦煤矿20年前就已实行了Y 型通风方式,
      u 型通风已经落后了。对Y 型的通风方式,袁亮并不陌生,但在中国所有的大小煤
      矿,实行的都是U 型通风。
      
          面对这张实行Y 型通风的伊温比伦矿井的平面图,职业敏感使袁亮立刻感到了
      它的价值,他虚心地向托马斯总工询问相关知识,托马斯被这个淮南煤矿的总工的
      好学精神感动了,他有问必答。整个一下午,袁亮就在托马斯的办公室里移樽就教。
      当他把有关Y 型通风的所有问题都弄明白了以后,欣喜若狂,他心里如同满天乌云
      裂开一道缝隙,射进了一缕灿烂的阳光,一下子敞亮起来——这不就是他苦苦寻觅
      的那把解决淮南深部大井开采诸多问题的金钥匙吗?那块打磨自己玉器的他山之石
      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作为一个对中国采煤技术现状非
      常了解的煤矿总工来说,他极清楚地意识到Y 型通风对淮南乃至全国的煤矿意味着
      什么,那意味着中国煤矿的通风和采煤技术将有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意味着煤与
      瓦斯共采技术将有一个更高档次的提升与发展,意味着淮南及全国类似淮南煤矿的
      深井开采所面临的问题都将一揽子解决。
      
          袁亮没有耽搁,急不可待地穿上工作服跟随着托马斯下到伊温比伦煤矿的采煤
      工作面,对Y 型通风和沿空留巷技术作实地考察。在井下,袁亮看到了高效的综采
      机下如瀑的煤流,领略了德国煤矿先进的生产力,更感受了Y 型通风对生产的巨大
      作用。他看了沿空留巷,看了巷道支护,看了墙体的充填材料及其工艺,也感受了
      工作面的凉风习习……
      
          在鲁尔的日子里,袁亮的空闲时间总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把Y 型通风方式引到淮
      南煤矿去。思索着怎样结合淮南的具体情况,在鲁尔这个Y 型通风的基础上消化、
      吸收、创新,从而形成本土化的Y 型通风来;思索着怎样把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
      与瓦斯共采技术和Y 型通风有机结合起来,怎样在留巷里打抽采上下煤层的卸压瓦
      斯的钻孔;思索着怎样把充填材料从德国的近距离泵送变成我们的远距离泵送;思
      索着怎样用淮南煤矿价廉物美的锚杆支护代替德国人昂贵的u 型钢支护……
      
          袁亮精细的头脑仔细地构思着淮南特色的Y 型通风,慢慢的他的技术思路成熟
      了。这个思路绝不是德国Y 型通风的简单翻版,它不仅仅是一个通风方式改变问题。
      而是有创新,有发展,而是把Y 型通风方式与淮南煤矿的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的技术
      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更巧妙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完全是中国式的,如果实现,可
      以解决深井的高温、上隅角瓦斯、资源节约和煤与瓦斯共采的诸多深井技术难题,
      并且可使瓦斯治理的成本大幅度下降,真是一箭数雕。多么绝妙的思路!袁亮自己
      也为这个设想振奋。科技如同一根驾猿的缰绳,若能很好把握,往往可以扭转乾坤。
      眼下,这条改变淮南乃至中国煤矿现状的缰绳正攥在袁亮手里。
      
          袁亮夜不能寐,远处,鲁尔河在清冷的月光下像一条躺在鲁尔大地上的银色巨
      蟒。在静静地蠕动着。袁亮的眼光扫过异国的星光灿烂的夜空,当他想到了留巷所
      用的泵送充填材料时,眼睛顿时掠过一丝不安……
      
          20世纪90年代初,煤炭部为了解决无煤柱开采问题,搞了一次沿空留巷。当时
      留巷的墙体用的是一种高水充填材料,这种材料先后在潘一矿、潘二矿实验后均告
      失败。袁亮时任谢一矿的副总工程师,不信邪的他对这种材料的配方进行了调整后,
      在谢一矿进行了实验,墙竟然也立起来了,但终因材料强度低。并易风化,最终还
      是失败了,从此再无人问津。好胜的袁亮一直心有不甘,总想着哪一天把它搞成。
      而“Y ”型通风最关键的就是沿空留巷,而留巷最关键的是要在沿采空区立一道密
      不透风、如一堵铜墙铁壁般的墙体来,上能支撑顶板来压,下能阻断采空区的瓦斯
      泄漏,而形成这墙体的材料必须要强度高、膏体状,易于长距离、适应井下各种地
      势的泵送。这种材料国内没有,当袁亮和德国人谈到了材料配方时,德国人把手一
      伸:300 万欧元拿来!德国人狮子大张口,袁亮当然不干,他相信德国人能干好的
      中国人也能干好,他决定回国后自己研制。
      
          袁亮内心涌动着创造的躁动,又一次燃烧起创新的火焰。一次更加辉煌的、有
      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创新将要在淮南煤矿拉开帷幕!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