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004年10月26日,天高气爽,阳光灿烂,天空水洗般湛蓝。波音飞机从白色的
      云群上空掠过,越过异国的田野、山脉、城市,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飞去。
      
          坐在舷窗旁的袁亮,无心欣赏异国上空的景色。对于每天都处在快节奏生活状
      态中的淮南矿业集团总工程师来说,空中的旅途正是他难得的放松时间。他正好趁
      这个轻松的时候,从纷繁的公务中解脱出来,理一理自己的思路。
      
          他这次德国之行,是随“中德煤炭合作工作组”去德国鲁尔集团参观考察的。
      自任总工程师以来,袁亮为了解世界煤矿科技的新发展,学习最前沿技术,先后考
      察了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波兰等国。国外煤矿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他看到了淮
      南煤矿在技术上的差距,他这个淮南矿业集团的技术总管,时时感到自己肩上的责
      任。但他始终没有找到那种最甜的花蜜一那把能一揽子解决淮南煤矿瓦斯治理等诸
      多问题的金钥匙。
      
          此刻,袁亮的思绪穿过时空,随着蓝天下飘浮着的白云,在空中飘荡着,游走
      着……
      
          啊,他好像看到了处于皖西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的千山万岭,看到了岭上如霞
      般的映山红,还有那个藏在大山深处、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古碑,那是袁亮的
      家乡。这块土地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饱受了革命的血与火的洗礼,也走
      出了皮定均那样的战将。袁亮的血管里流的是大别山人的血,有着大别山人的性格
      :坚韧不拔、沉稳多思。
      
          1982年,22岁的袁亮从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去北京大机
      关和留校任教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淮南煤矿所属谢一矿的生产第一线,去阅读煤
      矿这部散发着浓郁煤味的大书。他在采煤工作面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双脚跋涉在
      谢一矿的万米巷道中。时间不长,他就以一个普通工程师的身份主管了全矿的采区
      设计和巷道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那时,他的创新精神就初露锋芒,在很多技术问
      题上见解独到,工作极为出色。他的才干得到时任谢一矿总工程师的王楚光的赏识,
      他慧眼识珠,以欣喜的眼光观察着这位年轻人。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局高层领导的注
      意,把他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1993年,袁亮已是谢一矿的副总工程师,当时的淮南矿务局领导相中了这个浑
      身散发生机和活力的年轻人,要把他调到局里。矿主要领导让他在行政和技术两条
      路上选择,袁亮当时就毫不犹豫地说:“不用考虑了,我要走技术这条路!”1996
      年8 月,历史又一次选择了他,他担任了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这年,他36岁。年
      轻的总工程师上任以后。面对的是整个矿区的技术难题,特别是淮南矿的高瓦斯问
      题。电话铃经常在半夜骤然响起,不是这个采空区失火了,就是那个工作面瓦斯超
      限了,即使是寒冬腊月的夜半,他也要从温暖的被窝里钻出来,直奔工作面。正所
      谓: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矿上半夜来电话。他先后4 次在井下指挥瓦斯爆炸的抢险
      救灾工作,1997年11月份,在两周之内连续两个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共死亡
      133 人。133 条鲜活的生命,就在顷刻间没有了。在处理这两次爆炸事故时,袁亮
      深入井下,总是毫无畏惧地走在前面,很多人吓跑了,袁亮却坚持到最后。
      
          这两次瓦斯爆炸使他刻骨铭心,那触目惊心的爆炸现场深深地刺激了他。那是
      一个骇人心魄的场面:有的矿工被瓦斯熏死,成排地手牵着手朝着一个方向倒下;
      有的矿工躯体被整个烧焦,面目难辨;死亡的职工家属呼天抢地,以头撞墙,凄惨
      的哭声在夜空中回荡……真是人神共悲。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眼前总是晃动着矿工
      兄弟烧焦了的躯体,耳边总回响着死亡矿工的家属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每每这时,
      年轻的总工总是泪如泉涌。事情虽过去了多年,但至今说起来他仍惊魂未定,无限
      感伤,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连续的瓦斯爆炸,把淮南煤矿人炸怕了,也炸醒了,也使袁亮认识到:瓦斯不
      治,矿无宁日。他深切地感到他这个淮南煤矿技术总负责人肩上那沉甸甸的重任。
      问题是动力也是机遇,从来自主创新的原动力就来自生活和生产中的现实问题。
      “疑难杂症成就大大夫”,从此,袁亮便横下一条心,研究煤矿的安全高效开采和
      瓦斯治理技术。这两个课题是两个美丽的童话,年轻的总工程师张开了思维的翅膀,
      在科技创新的天空中翱翔,从此他生命的旋律围绕着这个主题演奏了恢弘的乐章。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大无边的人。”一个善于创新的
      人必须是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想象的人。袁亮他天生是一个喜欢逆向思维的人,一
      个爱创新的人。他不唯书,不迷信权威,敢向传统挑战,敢于在一片反对声中,力
      排众议,杀开一条血路来。因为他相信,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他的这种性格在
      创新“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及“松软围岩巷道控制理论和
      技术”这两大技术时表现得尤其突出。
      
          他根据淮南矿区多起瓦斯爆炸发生的科学技术原因,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煤矿安
      全开采、瓦斯治理的技术经验和认识,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后,发现传统的
      瓦斯治理的办法是“拼刺刀”,是“堵”而不是“疏”。拼刺刀时间一长哪有不出
      乱子的!原来对瓦斯治理都采取“排”的办法,一排了之,这既不安全,也污染环
      境。他苦苦地思考着:如果能在煤层未开采之前,把煤层里的瓦斯卸压,开采时煤
      层瓦斯含量已达到安全的数值……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迅疾划过,他马上顺着这道
      闪电照亮的道路思考下去:再把卸压后跑出来的瓦斯通过路径抽出来,为我所用,
      做到煤与瓦斯共采,岂不妙哉!这真是一个瑰丽的奇思妙想!但怎样使煤层提前卸
      压呢?淮南地压大,煤层软,透气性极差,在地面打钻和在井下煤层上直接打钻抽
      瓦斯,瓦斯甚至连看都懒得看你一眼。这一点已为美国的安然、德斯古公司在两淮
      施工的数口钻井所证实。
      
          但用什么办法提前卸压?卸压后的瓦斯又叫它沿着什么路径到何处去?他昼夜
      不舍,潜心思考,精心运算,苦苦地追寻着,不倦地跋涉着…一慢慢地,东方露出
      了霞光,他追寻的那轮太阳在地平线上露出了笑脸。袁亮终于形成了一个卸压开采
      煤与瓦斯共采的技术体系。这个体系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就是“中间来一刀,上下都
      卸压”。就是将薄煤层作为首采卸压层,使邻近上下若干煤层的压力降低,从而增
      加煤层的透气性,使卸压瓦斯释放出来,再沿着预先做好的通道抽到地面去。当上
      下煤层里的瓦斯被抽采得所剩无几的时候,再开采它,最终实现煤与瓦斯共采。这
      就是把“老虎关进笼子里”,瓦斯这只关进笼子里的恶虎就会温顺地按照人们的意
      志行动,使它变恶为善,变害为利,变废为宝,瓦斯集中抽采至地面并加以利用,
      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保和安全效益,一箭数雕!
      
          这个方案打破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煤层开采顺序,在煤炭开采史上具有划时代
      的意义。这是光芒四射的理性思考,还是堂吉诃德式的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时代
      赋予了这年轻的总工搏浪的勇气,他坚信自己的这个瑰丽构想是建立在大量的科学
      理论基础之上的,是科学的、严谨的。他决定做一次大胆尝试,在荆棘丛生中踩出
      一条路来!
      
          1996年金秋10月的一天下午,袁亮的“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论证会
      在会议室举行。矿务局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请来了专家和教授,参加会议的还有
      局领导、机关有关处室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
      
          当与会人员昕懂了这个方案后,一片哗然,惊愕、迷茫、困惑、反对,汇成一
      股强大的激流,劈头盖脸地向袁亮扑将过来,内行的人包括外请的专家全都提出了
      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异想天开,其中一个资深老专家说:“对于卸压开采,我们在
      50年代就已经搞过,都没有成功。”他的潜台词是:我们都失败了,你这个年轻人
      又怎么可能成功?这算什么理由!
      
          袁亮自有袁亮的依据,面对一片反对之声,他站起来,阐述自己的理由。这位
      年轻的总工,浑身飘逸着活力,散发着无畏的勇气,他不卑不亢,语言流畅,一口
      气讲了一个多小时,他讲他的科学依据,讲各种严密的措施,讲怎样科学地确定煤
      层群卸压开采顺序……没人抽烟,没人喝茶,更没人说话,连上卫生间的都蹑手蹑
      脚地离开,与会人员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年轻总工那圆圆的脸庞和脸庞上那双明亮的
      眼睛,会议室里安静极了,静得似乎窗外那轻微的秋叶落地声都能听到。窗外金风
      送爽,秋阳高照,室内却乌云密布,风雨交加。
      
          突然,一位专家提出如果卸压瓦斯不进人钻孔。在巷道里四处乱窜,从而给安
      全造成巨大威胁的担忧时,袁亮自信地说:“只要配以大流量的负压抽采系统,系
      统的压力大于瓦斯压力,瓦斯就会乖乖地听人调遣。”提问的专家不再吱声。
      
          袁亮讲到最后,提高了声音,不容置疑地说:“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如果不
      彻底根治瓦斯,还要爆炸,淮南局永无希望!必须找出一条治理瓦斯的道路,实验
      成功了就是突破,出问题由我一人承担!”言之铿锵,掷地有声。
      
          有人被袁亮一番有理有据的演讲说服了,也被他那无畏的气魄折服了,同意干
      ;有些人态度暖昧,不置可否;大多数人还是反对。但时任淮南矿务局局长的邹承
      健听懂了,这个篮球队员出身的局长个大胆也大,他表示全力支持。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在领导的支持下顶着压力上马了。首先在几个矿试验,两年
      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当初预想的还要好,仅在潘一矿一条高抽巷里就抽出了
      1000多万立方米的瓦斯,待采的煤层透气性增加了890~2880倍,大流量、高浓度的
      卸压瓦斯从抽采管道顺从地走到地面,为人造福。瓦斯的威胁基本上解除了。
      
          一场创新,几度春秋,2000年以后,该技术逐渐成熟并在淮南煤矿全面铺开,
      并形成了井上井下主体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的工程技术体系,而且推广到全国
      去了。到了2002年,淮南煤矿的瓦斯得到初步治理,这给淮南煤矿的发展解除了后
      顾之忧。随着瓦斯治理的进一步深人、完善,淮南煤矿的发展让人目瞪口呆,激动
      人心:——煤炭产量从2002年起每年以60%的速度递增,再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淮南煤矿被列入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基地和6 个煤电基地之一。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与技术获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 项国家专利。
      
          ——由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黄菊主持的瓦斯治理的全国性会议和国际性会议相
      继在淮南煤矿召开,要求全国煤矿推广淮南矿区的瓦斯治理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了追逐人生辉煌的梦想,袁亮以“卸压开采”的创新为起点,在煤矿技术创
      新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卸压开采的成功,开启了他创造性思维的闸门,他不断
      地否定自己,不断地为自己提出技术创新的新目标,而且有些是全国性、世界性难
      题。那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的创新理念、创新思路的各种奇思妙想不断地从他的头脑
      里冒出来,他常常语出惊人,最终形成了瓦斯治理理念20条,治理技术50项。
      
          对创新,袁亮往往是嘴里吃一个。筷子夹一个,眼睛看—个的“三点一线”。
      当“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的项目还正在试验阶段时,他就把眼睛盯上
      了“松软煤岩巷道的支护技术”的研究上了,而心里却又思考着怎样创新高瓦斯矿
      井的设计理念,把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的理念融人高瓦斯矿井的设计中去,从建
      井一开始,就给高瓦斯矿井的瓦斯治理创造一个好环境。
      
          经过一番努力,这两个课题又都开出了绚烂之花:极易离层破碎型顶板煤层巷
      道支护与控制技术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创新高瓦斯矿井设计
      理念获2004年度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
      
          到目前为止,袁亮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33项,发表论文60多篇,
      出版专著3 部,获6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两项),省部级特等奖一项,
      国家专利15项;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2003
      年孙越崎科学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06年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2005年,鉴于全国煤矿瓦斯灾害的严峻形势,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煤矿瓦斯治
      理工程研究中心,由于淮南煤矿有着对瓦斯治理的强大技术支撑,这个中心就放在
      淮南矿业集团,袁亮责无旁贷地担任了中心主任,承担了全国的瓦斯治理的重任。
      中心成立后,袁亮组建创新团队,在他的旗帜下会聚了一大批当今中国一流的煤矿
      科技精英。面对全国煤矿的瓦斯的严峻形势和国务院的重托,他也感到了责任的重
      大。
      
          薛俊华评价袁亮说:“他思路超前,思维是膨胀式的,他膨胀别人就跟着他膨
      胀;当别人有了膨胀式的思维的时候,他已是爆炸式的了。他是淮南煤矿创新的领
      军人物,他培育了淮南煤矿的创新文化,营造了创新氛围。”
      
          在装饰典雅的煤矿宾馆,谈到创新,袁亮对我们如是说一淮南煤矿就是要做创
      新的先行者,创新的项目要有震撼力、影响力,否则,不叫先行者。
      
          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态势和激情,敢于向世界性难题挑战。
      
          在创新过程中,要海纳百川,创新才能更加从容;企业的创新文化是最高层次
      的文化,企业就像在大海里游泳一样,不创新就会在大海里淹死。
      
          要敢于向世界性难题挑战。
      
          诚哉,斯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