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唉,教音乐就教音乐吧。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校长没选错人,冯涨础这小伙子,还正经是一头不服输的垦荒牛。他读大学时
      确实初学过弹风琴,现在为了教学,就加紧训练提高。放学了,天黑了,冯涨础还
      将自己关在音乐教室里练琴。从前也确实爱唱歌,嗓音也不错,并且也正如校长所
      说还学着写过歌词谱过歌曲,可那些都是美术专业之外的业余爱好而已。现在要当
      好一名中学音乐老师,岂能满足于“三脚猫”似的业余水平?他在兰州市联系了一
      所中学,每个星期至少到该校观摩一次音乐课并进修音乐知识。就这样,他很快就
      进入了角色,校园里有了美妙的歌声,孩子们的脸上添了舒心的笑容。课外的音乐
      活动也在“专职”音乐老师冯涨础的组织下活跃地开展起来。最使师生们骄傲的是,
      全厂每次组织歌咏比赛,子弟学校因为有了冯老师的训练和指挥,总是名列前茅。
      最亮眼的是一次由全厂四十多个单位参加的歌咏比赛,子弟中学七十名教职工组成
      参赛队,冯涨础任指挥,一举夺得了优秀奖。
      
          就这样,冯涨础教音乐,“一口气"教了十二年。十二年,岁月荏苒,小伙子
      教音乐把自己”教“成了三十几岁的中年人,”五线谱“悄悄地爬上了额头。十二
      年间,中国发生了多少大事啊!文化大革命,整整”革"了十年。深挖洞,广积粮,
      备战备荒。与这段风云变化无常的特别时代一起走过来的青年人们,经受了多少考
      验与磨难啊!别的磨难且不说,只说冯涨础在饮食习惯上遇到的脱胎换骨似的“战
      斗洗礼”吧——一个吃惯了大米的上海人,现在在大西北,每人每个月的粮食计划
      供应之中只有几斤大米,面粉供应比例也低。为了培养与窝窝头的感情,可以想象
      冯涨础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需要坚持的远不止于餐餐与难以下咽的窝窝头“战斗",更要战胜精神上的彷
      徨。冯涨础当年满腔热情报名支援大西北建设,他心里藏着一个画家梦。现在,这
      个梦在哪里呢?往事历历,令人神伤。冯涨础家境贫寒,父母生育了四个孩子,冯
      涨础是老幺,前边有两个哥哥一个姐。1944年积劳成疾的父亲病故,冯涨础才
      刚刚四岁。母亲是一位家庭妇女,并且体弱多病。为了养活一家人,当时年仅十六
      岁的大哥冯涨磊挑起重担,到工厂当学徒。十二岁的姐姐冯兰芝也当了”打工妹",
      到一家瓜子炒制作坊去干淘洗西瓜子的脏活累活,回家后还得跟妈妈一起熬夜织毛
      衣挣点辛苦钱。苦难教会了冯涨础太多太多的东西,使他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
      善良、同情,也懂得了什么叫努力,什么叫向上。
      
          屋漏偏逢连阴雨,1952年母亲又病故,当时冯涨础十二岁,小学毕业。他
      也想辍学去打工,但大哥和姐姐都不同意,坚决要求他和长他四岁的二哥继续读书。
      读完初中,冯涨础为减轻大哥及姐姐的负担,没有报考高中,而是上了一所中等专
      业学校——上海新闻出版印刷学校。就是从这时,冯涨础确定了自己的画家理想。
      因为他上初中时就爱上了画画,是办黑板报的“小画家”,并且曾有画作参加过画
      展还获了奖。他打算中专毕业后边工作边学画画,一定要自学成才。突然他听说新
      华书店招工,爱读书的他便产生了新想法:我不如到书店去工作,既能为哥、姐减
      轻负担,又能与书为伴走自学成才之路。他自作主张去报了名,却不料大哥得知后
      赶紧跑到书店撤销他的报名,语重心长对他说:“四弟,我没文化是无法弥补了,
      你一定要读下去!再困难,我和你大嫂也要负担你……"读书的路真长,而读书的
      好机会又特别偏爱冯涨础。1958年,安徽师范学院来上海招生,正在读中专的
      冯涨础被破格录取。他心里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就要上大学了,忧的是又要增加大
      哥、姐姐的经济负担。大哥、姐姐却要求冯涨础不可裹足不前。大哥说:”你不是
      心怀着画家梦吗?大学美术系给了你一架梯子,千载难逢的良机,你怎能丢掉?"
      大哥到车站为冯涨础送行,火车就要开了,他突然把冯家全家最值钱、最珍爱、最
      宝贵的一样东西——“上海牌”手表从手腕上捋下来,不容分说地塞到小弟弟手中,
      并说了句只有四个字的临别话语:“安心学习!"倚在车窗前,双手捧着留有大哥
      体温的手表,望着大哥那蹒跚而去的父亲般慈祥的背影,冯涨础脸上的泪水,悄悄
      地擦来擦去,怎么也擦不干……
      
          大哥啊!冯涨础没有辜负大哥和姐姐的厚望,读大学的六年时间(预科两年、
      本科四年),他年年成绩优良。升入本科后,他受诲于郑震、张自申、孔小瑜等学
      富五车的名师,如沐甘露,绘画才能逐渐崭露头角,尤为突出的是版画。读大三那
      一年,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因为他和同学郑世昌合作的几幅版画被安徽省委宣传
      部、省文化厅及省美协经层层筛选后而留用,参加“安徽省百幅优秀版画”在全国
      的巡展活动。更令人欣喜的是,他的作品《化肥送到山村》和《春播》还被作为
      “巡展佳作”,被上海的《新民晚报》及广州的《南方日报》刊登,另有一幅作品
      《电灌站》入选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画册。
      
          学院领导对冯涨础寄予厚望,认为他是毕业后留校的合适人选。但是计划赶不
      上变化,中央的部级单位来校挑选人才了,学院不能不小局服从大局。可是冯涨础
      没想到,这被服从的“大局”,却是叫他丢了所学专业,赶着鸭子上架,年复一年
      地当音乐老师!但是他心中的画家梦并没泯灭,因此在担任音乐课教学的十二年间,
      他一直没丢下画笔,坚持练基本功和业余创作。1976年他终于迎来了转机:原
      任美术老师调往新单位,学校又新分配来一名音乐老师,顺理成章,冯涨础补上了
      美术教员的空缺。他注目这个位置已整整十二年,因为这个位置得天独厚——因教
      学需要,可以拥有一间小小的画室。画室啊,冯涨础不知已梦寐以求多少年了!参
      加工作后长期住的是集体宿舍,结婚后分到的新房也是拥挤不堪,只有十几平方米,
      别说是画室,就连放一张画案的空间也没有,画画只能借助于小小饭桌或床头柜。
      现在,终于有个小小的画室了,真是太幸运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