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这偏僻的峡谷地带建设一座新城,这对沿海地区生活的人来讲,许多困难都
      是难以预料的。
      
          工作组第一次进入威州,视线就被大山四面围困了。西面的山坡更加令人心悸,
      几排长长的坟墓沿山坡展开,那是大灾难最直接的展示。黄土与黄石的山,在奔腾
      的岷江之上,一座高过一座,一座陡峭过一座,越往高处,越荒凉,山顶上放眼一
      望,密集的群山就像海浪一般涌向无尽天际。
      
          没有一个地方大地震之后有那么多的余震,自“5 ·12”之后,一年之间,汶
      川地区共发生3 级以上余震500 余次,援建人员进驻后,经历了近200 次。广州工
      作组成员住在明显受损的危破楼房里,大家的心里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是9 月的一天,李俊夫带着陈序等人爬上大山。茅岭村发生大面积塌方,唯
      一通往山下的路塌了,李俊夫知道这一消息时,村里不但断电、断水,粮也断了三
      天。他们往大山上爬,海拔越来越高,一个个爬得气喘吁吁。塌方的地点离村子很
      近,海拔达到了2700多米。大塌方下,悬崖峭壁,一条小路塌得只余二十多厘米宽
      了。
      
          为尽快解除茅岭村的困境,李俊夫冒险走上了这条塌掉的路。时近正午,猛烈
      的太阳当空照耀,四面大山无遮无拦,全都裸露在阳光之下,强烈的紫外线让人脑
      袋晒得炸裂,脑子一阵阵晕眩。人悬在空中,好像随时就要掉下万丈深渊。李俊夫
      倒吸了一口凉气,心里不免惊慌,腿一时没了力气,软绵绵的。他这时已经走进塌
      方二三十米了,狭窄的山壁连转身的空间也没有,他只能往前走。150 余米的塌方
      对人是一种意志力的考验……一年多过去了,如今一想起那段经历,仍心有余悸。
      
          李俊夫、陈序等工作组的人终于走进了村庄。
      
          情况紧急,李俊夫随身带的1 万多元钱已经用光了,他紧急打报告申请5 万元
      的专项资金,用于修路。广州市领导两天就批复了。很快打通了进村公路。
      
          10月,汶川的气候开始变冷。“暖冬计划”在广东早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10月19日,广州市将全市捐赠的“暖冬计划”物资93245 件发运到了汶川县威州镇,
      这批物资总价值达1260万元。广州提前完成了中央、省下达的“暖冬计划”工作任
      务。
      
          在威州最初的日子,李俊夫想,要建设一个怎样的新威州?他想到了四个字:
      科学援建。要用科学援建确保可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科学援建呢?对于广州援建
      汶川县城而言,他想到的是首先聘请30多位专家,对汶川县城进行全面“体检”,
      数字化测量摸底后,再请专家进行科学分析。对汶川的地形地貌、规划等,也要搞
      出一套数字化的东西出来,为后来者提供基础性的材料。
      
          面对一大堆纷繁复杂的数字,专家会诊后很快形成了关于汶川县城未来的“体
      检报告”:维修好这座城市,改造好这座城市,经营好这座城市。
      
          有了第一手数据,规划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了。汶川县城重建规划集中体现为功
      能、产业、生态、文化的“四大重建”要求,这个规划方案征求专家意见时,得到
      了十几位院士、专家的充分肯定。他们说,规划编制过程中,广州将先进理念和先
      进技术带到了威州,充分考虑了民族文化特色和地震灾后特点,注重防震减灾、历
      史文化、地震遗址保护和近期建设规划。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学援建的具
      体举措,对全国的对口支援规划编制工作都有着示范作用。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广州援建组帮助威州找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广州的
      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威州的历史文化、自然物产、劳动力等资源相结
      合,着力将威州打造成禹羌文化特色的岷江河谷旅游小城,带动产业调整升级,扩
      大社会就业,保证灾区恢复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援建的目的,是不仅要给威州“输血”,更要增强其“造血”功能,引导
      其产业结构升级。援建竣工的第一个项目——威州建材市场和农贸市场无疑就是引
      导产业结构升级最好的示例。建材市场的启用不仅能确保建材质量,稳定建材价格,
      保障援建工作物资需要,也将为威州今后的建材市场发挥辐射作用打下一个良好的
      基础。
      
          在谈到筹建建材市场的想法时,李俊夫说:“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就是盖房子、
      搞建设,要如期完成广州市的援建工作任务,第一位的问题是保障大规模建设所需
      要的建材供应。到威州后发现这里的建筑材料十分缺乏,周围地区也没有一个成规
      模的建材市场,零散建材店里销售的建筑材料,也很难达到援建工作对产品质量的
      要求,建筑材料问题就成为我们对口援建必须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必须克服的援建
      瓶颈。援建工程所需要的混凝土、沥青、钢筋、水泥、瓷砖甚至螺丝钉等上万种建
      筑原料和材料,不可能全部到广州、成都购买,这样成本太高、效率太低。因此,
      尽快建设一个建材市场,吸引全国各地的建材企业入驻威州,通过建材市场为对口
      援建提供建材保障。”这个想法立即得到当地政府的积极响应,这也是他们多年来
      迫切希望做的一件事情。
      
          “2008年8 月来到汶川时,我就思考一个问题:经过广州的对口援建,相信威
      州会建设得比地震前更漂亮,但项目建成后怎么办,有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只有
      经济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了,这个城市才能兴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地震前威
      州就是一个相对偏僻落后的小城,资源缺乏,经济总量可能不及广州近郊的一个村,
      广州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城市,市场容量很大,如果将广州市场与威州产业重建对
      接起来,可能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对威州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
      
          而针对农贸市场修建的千吨冷冻库,不仅仅只是为农产品保鲜,更重要的是可
      以帮助汶川开拓一个更大的市场。
      
          李俊夫在谈到为什么会建设威州农贸市场时说:“到汶川后,当地农民就向我
      们反映去年他们种植的洋葱大都烂在地里,无法及时销售出去,损失很大。汶川出
      产质量上等的樱桃,樱桃成熟后由采购商上门收购,价格基本上由收购商定,农民
      赚不到多少钱。这些农产品都是在海拔2000米的高山上种植的,日照充足,是很好
      的绿色食品,广州农产品消费市场巨大,如果能把这些农产品运到广州去,可以解
      决威州农产品的出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通过引进广州成熟的‘市场+ 公司+ 农
      户’的模式,培训一批懂市场、善经营的管理人才,加快威州周边地区农业发展,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鲜美的汶川樱桃、汶川苹果现在就可以通过威州市场进入广州,希望越来越
      多的广州人能品尝产自威州的水果、蔬菜和鲜美的腊肉,喝上羌族同胞亲自酿造的
      青稞酒。”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