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广州第一批援建人员到达威州时,汶川正处于从抗震抢险向灾后重建过渡的时
      期,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恢复,通信、供电、供水几乎全部瘫痪。威州自来水厂和
      水管全部损坏,只有靠消防车拉水,远远满足不了一个县城对饮用水的需求,广州
      医疗卫生队对当时的水质进行化验,发现大肠杆菌严重超标,根本不能饮用。一瓶
      矿泉水就成了他们每人每天洗刷的全部用水,最长的时候,有的人连续七天没洗过
      脸。当时天气炎热,时间长了,身上的汗味都变成恶心的臭味!
      
          身上臭了,就更招蚊子,咬一下就是一个脓包,一片片地肿,涂什么都不管用,
      痒得钻心……工作组全部住在临时板房,天气很热,板房就像个闷罐,无法保证充
      足的睡眠,休息不好,人非常疲惫,时间长了大家就出现烦躁情绪。威州到处都在
      拆房子,带有履带的钩机发出不规则的炮击声,履带从瓦砾上碾过去,发出刺耳的
      声音,就像什么东西把人的心揪出来,难受极了……
      
          地震后的汶川,余震不断。平均不到两天就要发生一次四级以上的余震。一位
      专家来威州指导工作,晚上住在工作组宿舍,这是一栋经过维修加固后的五层学生
      公寓,深夜3 点左右,大家都熟睡了,突然发生五级余震,蒙眬中感到了地在摇晃,
      床在移动,人好像坐着火车进隧道,房子发出那种人骨骼断裂的声音。但第二天早
      餐时,援建队伍没有一个人提这件事,这位专家感到十分不解,好奇地问:“你们
      怎么一个也不往外跑?”有人告诉他:“太累了,再说也已经习惯了。”
      
          援建工作千头万绪,第一步是要尽快搞出一个汶川县城的规划。李俊夫苦苦寻
      觅威州的特点,这里虽然是十分古老的羌、藏、汉等民族居住地,但历史特点却不
      太明显,传说大禹故里就在汶川,但规划中并没有体现。一方面,要恢复,要再造
      一座新城;第二方面,要考虑安全,这里处于大山深谷,避灾空间不够;第三方面
      就是要让县城具有造血功能,要弘扬羌文化,要加强产业布局;第四方面是要让县
      城有特色。他想,威州定位应为:阳光谷城,旅游生态的西部羌城。
      
          城市规划对李俊夫来说,正是自己学的专业,尤其对城市建设这一行,他更是
      行家里手。他1989年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到广东省政
      府办公厅研究室工作,参与起草政府工作报告,并进行重大课题调研。1992年下海,
      在广发房地产公司任副总经理。1996年再回到公务员队列,到广州市国土资源与房
      屋管理局工作,他负责过的工作有产权管理、地籍管理、测绘管理、用地管理、征
      地管理、信息化管理等。他还在职读完了博士,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有关城中村改
      造的专著。2005年,组织上安排他去广州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任主任。这是广州
      市一个副局级的单位,有480 多人,主要负责广州市的拆迁工作。
      
          按理,从事过这么多年城市建设方面的工作,又学富五车,李俊夫对援建威州
      这么小的一个县城,应该称得上是杀鸡用牛刀了。但其实不然,当李俊夫想依照自
      己的想法去为威州人民干一番事业时,他才知道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更想不到,一
      个堂堂五尺男儿竟然会一次又一次眼眶湿润。
      
          第一次眼眶湿润是2009年2 月18日,这一天是定下的汶川一小正式开工的日子。
      广东省明确要求所有援建学校要在8 月底全部建好,交付使用。新学期开学,汶川
      的学生都能回到自己家乡的新学校上学。广东、四川两省领导在开学前要来汶川举
      行交钥匙仪式。汶川一小的选址,已经三次变动,一次又一次提出设计意见,已经
      做了八次修改。终于定下来了,几百人的施工队伍远道而来,开进了威州。刚过春
      节不久,这时的汶川依然天寒地冻,民工们挤在简陋的工棚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吃,
      条件相当艰苦。工作组的陈序看到这些外来的民工生活条件如此差,忍不住流下了
      热泪。他们也是抱着为灾区做一点贡献的心愿而来的。
      
          但是,拆迁遇到了麻烦,钉子户就是不搬,漫天要价,补偿谈不下来,到了3
      月10日,仍然无法拆掉。
      
          在威州建房屋,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外面运进来,由于路况差,加上所
      有的援建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大小运输车辆一时云集汶川,进出汶川的车只得分单
      双日,单日出,双日进,红砖、水泥等运进来要三天三夜。建材也一时紧缺,红砖
      平时只要二角多钱一块,现在涨到了八角。
      
          怎么办?这一切就像岷山一样压向了李俊夫,这个从不轻易落泪的硬汉,2 月
      18日这一天,眼看着这么多施工的人站在工地上,大型机械开动后又停歇下来,人
      们失望而散,他的眼眶湿润了。想起这几个月来的招投标与选址,从工作组建立机
      制,到设计、施工、监理招投标,作为代建方,从造价到合同签订,一系列的工作,
      都是争分夺秒,多少个不眠之夜,眼睛都熬红了。但在这一天,却像一堵墙一样把
      一切全部堵住了,就像一台巨大的运转的机器戛然而止。李俊夫血往头涌,一想到
      有58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这个拼命三郎感到了自己的无力。这个时候,他一个人
      走在威州的街头,淋着雨,孤独又无奈。在与家人通过话后,他的太太给他发来信
      息:俊夫,如果太难,你就回来。
      
          李俊夫出生于湖南桃江,身上有着湖南人霸蛮的血性,从小到大,就没有服过
      输。看到几百个外来民工闲在威州,人心开始动摇,李俊夫也不能不管。他在苦苦
      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威州虽是镇,却是汶川县的县城。县里的单位都集中在威州,凡建设牵涉到县
      级单位的,镇里无法管。要想解决问题,一定要借助县委县政府的力量。于是,他
      去找县领导,要求成立一个汶川县城建设和风貌改造指挥部,由县与援建工作组组
      成。这样可以把矛盾交到指挥部来解决,并形成督办机制。县委县政府同意了他的
      请求。李俊夫这时开始寻找一个铁腕人物来做总指挥长。他了解到县委副书记张通
      荣在当地威信很高,就主动找他谈。张通荣书记是个爽快人,凡对援建有益的事,
      他都答应下来。
      
          很快指挥部成立了,张通荣担任总指挥长,李俊夫担任副总指挥长。指挥部下
      设三个组,分别是规划组、工程组、拆迁组。拆迁工作明确由汶川县政府负责。拆
      迁组组长由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席传江担任。他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敢作敢为,
      雷厉风行。选好了这样一个人,再难的问题都不再棘手了。
      
          指挥部第一次会议就辩论很激烈。有一位部门领导提出建筑材料要特供,就是
      说由某些单位某些人提供。李俊夫一听这样的建议就恼火,他不能沉默了,在这样
      重要的问题上,他不能不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他的发言也是针锋相对的:特供就
      是特权,特权就是腐败!对方听得目瞪口呆,不再言语了。
      
          四川话有句口头禅:“马上”。援建工作组办事找当地人,都很爽快答应马上
      到。但左等右等,半个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不见人影子。再去电话催促,
      仍然是“马上”。说“马上”的人,有时半个小时还没有出门呢。知道这只是一句
      口头禅后,工作组不再信任“马上”了,要求具体多少时间。在指挥部会议上,安
      排工作任务时,当地人也总是习惯慢节奏,问到什么时间完成任务时,总会说这事
      能不能半个月?李俊夫这时候也是决不含糊的,他常说的是:不行,要明天完成!
      
          拆迁工作安置是第一位的,要想顺利拆迁,先得解决安置房。于是,工作组紧
      急动员施工队,在20多天时间内,改造出了260 多套房屋。
      
          席传江一上任,果然不负众望,局面就开始不一样了。等到58万平方米的拆迁
      任务完成,汶川人也送了他一个外号:席拆光。
      
          李俊夫眼眶再次湿润是2009年9 月1 日,这一天,汶川一小正式开学。
      
          汶川一小由广州星河湾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捐建。董事长黄文仔看到“5 ·12”
      汶川大地震学校因为房屋质量不行,压死了那么多学生,他要为汶川建一所质量一
      流的小学。他想按照自己的愿望,建一所既有传统美又有现代美的学校,他强调要
      有艺术感,因为他坚信环境是能够改变人的。因此,他让自己公司的设计人员设计
      了汶川一小的方案,要求比广州星河湾小学还要高。明黄色的墙体,错落有致的坡
      屋顶,挑檐、窗台、大门,每个细部都像对待宫殿一样精心建造,墙面与地面的瓷
      砖拼缝错开了一点都要返工。施工单位请的是奥运会水立方的施工方中建一局。为
      保证质量,他甚至从公司派出三个人,作为工作组长期驻守在工地,由自己来当甲
      方,出钱又出力。6000万元打造的汶川第一小学,当它落成时,立即成为威州的一
      道风景。
      
          李俊夫这天早晨六点就起来了,他抱着一个篮球,先沿着新学校转了一圈。看
      着这崭新的校园,一砖一瓦之中所包含的心血,心里既充满了宁静,又有强烈的欣
      慰与感慨。这时,街上行人不多,校园里也看不到人影,威州还在安宁的睡梦中。
      不远处的岷江奔腾的江水“呜呜”作响。山谷中的早晨,山是寂静的,只有水昼夜
      喧哗。云朵被朝阳染红了,太阳却被高山阻挡,要再晚一点山谷中的县城才能看得
      到它。他一个人走向全新的篮球场,投下第一个球,球碰到板“嘣”的一声,反弹
      了回来,他冲上去抓住球再投,球“嚓”的一声,一个空心篮,擦网而过。他微笑
      了一下。
      
          学校已于8 月6 日竣工,8 月27日正式交付使用了。还有一个多小时,孩子们
      就会从四面八方向新学校走来,他们急迫的脚步,欢快的声音,将打破眼下的寂静。
      一个隆重的开学典礼就要举行了。一年前的学校,那是多么恐怖血腥的场面,多少
      孩子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这一年多来,多少人家妻离子散,骨肉分离,今天,在
      外寄读的孩子回来了,与亲人团聚了,可以在自己家乡的新学校上学了。孩子们今
      天穿上的新校服,也是工作组为他们定做的。为了让他们穿得美丽,工作组参照韩
      国的校服,找专家进行了精心设计,还为他们设计了别致的校徽。
      
          昨晚,李俊夫失眠了。他想到了“新学校、新生活、新未来”这几个词。是啊,
      为了这一天,他多少次跟同事们强调,这是上屋抽梯,背水一战。他向那些关心他
      的人说,自己和工作组成员是在用心援建,用生命在援建!
      
          这一天,如果是在广州,将是他送女儿上学的日子。每个学期开学,女儿都是
      他送到学校的。今天,女儿也开学了,将读初三了,但他却不能亲自送她。作为父
      亲,他只能遥遥地向远方的女儿表示歉意了。女儿多少次来信问他,爸爸,你什么
      时候给我煎荷包蛋?他一直保留着女儿6 月18日给他发的信息,那是在晚上10点她
      想念父亲时给他写的信:
      
          爸爸,我好想你,但我知道你好忙,我不应该打电话烦你。我只想告诉你,妈
      妈上班很辛苦,还要抽空来管我们,我很心疼。
      
          你告诉妈妈,我不想她分心,但是她虽然表面上不说,我却看得出来,她其实
      内心是很孤独的。你不在,我会照顾好她,照顾好外婆。外婆今天住院了,我放学
      会去看她的。爸爸,你工作累了就多休息,不要累倒了。在你被坏人欺负的时候,
      要记得还有我们,我们会支持你。对下属不要太凶,凡事要讲道理。爸爸,我知道
      你是忙才不接电话的,没关系的。
      
          爸爸,我好想你,每次打给你,你要不是挂电话就是应付了事,但妈妈却叫我
      不要烦你。下星期一就考试了,我会加油。虽然不会考到第一,但绝对也不会给你
      丢脸!我做作业去了,你把处理文件的效率加快,但别马虎,早点休息。
      
          老父亲也把信寄到汶川来了,李俊夫父亲的信笺很特别,用的是毛笔书法,蝇
      头小楷。他收到父亲的信时,年轻人都感觉十分新奇,争着看看这古老的通信形式。
      虽然是家书,李俊夫也不保密,别人要看就让看吧。信中是一个古稀老人对儿子的
      期望,对在领导岗位上的儿子热情鼓励和谆谆告诫,告诉他无须牵挂家中,家人对
      援建工作都很理解,替政府做事,为百姓解忧,是功德无量的大事,老父为他骄傲,
      乡亲为他骄傲!
      
          李俊夫的妻子王庆湘是位律师,也是一位博士,李俊夫来汶川时,她在外地出
      差。李俊夫报名时还没有征求她的意见,定下要他去汶川了,才告诉她这一决定,
      她只是简单一句话:“你认准的事情,我支持你。”那时,李俊夫84岁的父亲与75
      岁的岳母身体都不好,来汶川后,他们都住进了医院。
      
          2008年冬天,妻子和女儿到底放心不下他,两个人都跑来威州看他。即便只有
      几天,李俊夫也抽不出时间来陪她们,王庆湘白天帮他洗洗衣服,到外面转转,晚
      上等着李俊夫回来,往往等到晚上十二点她们母女两个都睡觉了,他才回来。工作
      组自己解嘲,说他们天天是“夜总会”。援建工作有什么问题都拿到指挥部联席会
      议上来讨论解决,大家要相互沟通,取得一致的思想,这是很有效率的办事方式,
      有时重要的问题要开会前会、会中会、会后会,多的时候一天开了七次会议。晚上
      是开会的高峰,太多的议题要讨论,有时会出现纠缠不休的局面,所以他们自己开
      玩笑说是“夜总会”。
      
          工作组成员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两天的休假没了,晚上也不能休息,他
      们总结为:“5+2 ”和“白+ 黑”。没想到这一叫法在汶川广东各市援建工作组中
      不胫而走,因为大家也都是这样拼命干的。于是“5+2 ”和“白+ 黑”成了汶川各
      镇的流行词。外来人听了一时摸不着头脑,听了解释才恍然大悟,跟解释者一道笑
      了起来。
      
          王庆湘听了这些流行词,一边觉得好笑,一边却是心酸。人的身体毕竟不是铁
      打的,丈夫能挺得住吗?但援建工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这是硬指标,李俊夫身上
      的担子重着呀!
      
          工作组的徐明贵说起跟李俊夫出外的情形,他用“可怕”来形容。每次他叫徐
      明贵去成都,接待这个,安排那个,拜访各方人士,有请教的专家,有设计人员,
      有新闻媒体的记者,连轴转的事情多到怕。就是春节回到广州,约在茶楼里了,也
      是与人家聊材料选购、质量把控,请教开发商建设中哪些地方容易出问题。要防止
      送检材料是正常的,送货却可能偷梁换柱……春节期间,李俊夫叫他来家里,没想
      到仍然是工作——整汇报材料,要向广州市援建领导小组汇报。
      
          隆重的开学典礼开始了,学生们都穿上了崭新而美丽的校服,鼓乐喧天,学生
      们个个兴高采烈,一个个发自内心的笑,就像春风吹拂大地,鲜花四处盛放。学生
      代表发言,句句都是他们发自肺腑的声音,对援建者的感激之情,对祖国人民给予
      的无私援助,深怀感动,这是一种博大之爱,她在每个人的脸上传递。人们沉浸于
      她,幸福于她,感恩于她……此情此景,李俊夫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他没想到来参加开学典礼,当校长找到他,一定要他来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时,
      当全体师生静静地排好队伍,等着他的到来时,当同学们以自编自导的羌族歌舞节
      目来表达心中的欢欣与感激时,李俊夫想到了2009年2 月18日那一天的情景,想到
      了自己的女儿这时也站在广州的校园里,迎来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他站到讲台上,
      想到了“新学校、新生活、新未来”,由着自己的思绪,他从2 月18日那一天开始
      讲起,讲着讲着,眼睛湿润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