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尹林平接受任务后,匆忙从香港赶到九龙布置建立秘密接待站,疏通向游击区
      撤退的路线,以及沿线的食宿、供应等问题。
      
          15万英军如此不堪一击,让人大跌眼镜。日军占领香港后,严密封锁海面,香
      港、九龙两地虽然隔海相望,但此时却真正是咫尺天涯——不仅文化人士与民主人
      士被困香港,连负责这次大营救的组织者廖承志、连贯、张文彬、乔冠华等人也被
      阻香港,他们熟悉留港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的情况,如果不把他们先救出来,整个
      营救计划将无从着手。
      
          尹林平焦急万分,他找到港九地下交通员李健行,令其务必在3 天之内打通九
      龙至香港的交通线,把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接到九龙。他交给李健行一封密信,
      并告诉了去香港找联系人的地址、暗号及返回九龙时同他碰头的地点。
      
          第二天一早,李健行沿九龙深水海堤,寻找渡海的船只。海边的码头布满了日
      军的哨兵,海面上往常的客船、货船都已销声匿迹,只有日军横冲直撞的巡逻快艇。
      直到中午,才在红磡码头遇见一只由黑社会把持正在上客准备偷渡到香港的小木船,
      他趁乱混进乘客中登上小船。不料小船开出不远,便遇上日军的巡逻快艇,日军一
      边大喝“八格牙鲁”,一边鸣枪,子弹不断从船旁飞过,大家伏在船舱中不敢抬头。
      快艇很快追了上来,日军对船上每个人都进行盘问并搜身,李健行忙偷偷将密信吞
      入腹中。最后,日军将小船拖到一处礁石边,把乘客全部赶上礁石,然后拖着小船
      扬长而去。愤怒中,大家对着远去的膏药旗直吐口水。
      
          眼看天色已晚,潮水渐渐漫上脚脖时,李健行才发现一只路过的小船。船主索
      价很高,搜尽所有口袋,勉强凑足船钱,船主才一摇一晃地把他送到香港。
      
          李健行大难不死,上得岸来无暇顾及饥寒,径直奔铜锣湾避风塘一艘大驳船上
      见到廖承志、连贯、乔冠华,几人商定,翌日早晨租船由李健行护送,偷渡到九龙。
      
          第二次偷渡没有碰上日军的巡逻艇,一路风平浪静,中午前便到达九龙红磡码
      头。李健行带着廖承志、连贯和乔冠华一行穿街过巷,按照尹林平告诉的地址,来
      到旺角上海街一幢楼房内。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尹林平看到他们,高兴得差点喊出声,
      悬了几天的心才放下来。
      
          次日清晨,廖承志一行人在黄冠芳、刘黑仔的港九短枪队的护送下,到达西贡
      岐岭下港,当夜在港九护航队的护送下渡过大鹏湾,到达惠阳游击区。张文彬也随
      后赶到。
      
          当时,广九铁路和粤汉铁路南段均被日军控制,向大后方转移只有先从惠州走
      水路沿东江而上到老隆,从老隆东可去兴宁、梅州、大埔等地再转向福建、皖南、
      苏北,也可到韶关,然后乘火车到桂林、重庆。而这一路都是“国统区”,国民党
      顽固派已经侦知有大批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从香港进入东江游击区,在码头、车站
      设关卡和检查站,并派出特务到酒店、旅店加紧缉捕。如果不依靠地下党组织,营
      救工作将寸步难行。
      
          几天后,廖承志等人从惠阳游击区出发,前往惠州、老隆、韶关,沿途布置安
      排接应撤退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的交通线、联络站。在紧急部署和周密安排下,
      惠州、河源、老隆、韶关、兴宁、梅县、大埔等地秘密联络站逐次建立起来,掩护
      从香港撤退人员的陆上秘密交通线打通了。
      
          廖承志、连贯、乔冠华是首批被营救者,也是这条交通线的开辟者。踏着他们
      的足迹,大批文化人士、民主人士从香港偷渡到九龙,沿着他们开辟的秘密交通线,
      转向大后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