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深圳这个城市是伴着奇迹发展起来的。用泛文化的观点说,这个城市似乎与生
      俱来就有“奇迹文化”。30年前在罗湖小渔村某一节点上,深圳从全国请来几位著
      名建筑与规划专家,专门研究深圳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专家们铆足劲认为,建一
      个40万人居住的城市,就差不多了,但是,反复论证,反复解放思想,最终再翻一
      倍,定位在80万人的城市规模上。事实上,深圳常驻人口早已超过千万。那个80万
      人的皱巴巴的包袱皮,早就被撑得七零八碎。显见规划者过于保守。从此,在这座
      城市的主政思维中,植入了“奇迹文化”。
      
          全国第一、亚洲一流、世界第一,让这个城市不仅拥有奇迹文化,更有着对奇
      迹文化的铺天盖地的膨胀与宣传能力。同时,速成文化与实用哲学,也为这个城市
      铺下了最活跃的土壤。
      
          还是三年前,为了写作一部关于深圳城市钢琴与建筑的书,我认真研究过这个
      城市的建筑。在东部华侨城蓊郁的山坡上,有一小片别墅。这是深圳最昂贵的一处
      房地产:亿万别墅。每一栋都价值亿万。白云在楼顶悠然飘浮,燕雀掠过屋脊都呈
      现出鹰隼的高傲。它占尽地势之优,君临万物;也占尽风水之优,依山观海。山下
      好大一片海域,一座跨海大桥在薄雾中清秀地延伸。如此昂贵的别墅,有人买吗?
      从山顶下来,要走多远的路啊,不是那种宜于生活的居处。随行者告诉我这是为富
      翁打造的。在他们眼里永远不会坐井观天,而是坐窗望世界。从家中往外一瞥,不
      经意间,将深港两地气脉尽收眼底。凝眸时分,便会感受到世界风云,时代潮汐。
      这是最具国际思维的地处。这排高山别墅,让深圳的建筑有了昂贵的提升。如果说
      这也是提升城市品质的话,那么,只能将其视作一种象征。
      
          说得形象一点,南科大无非就是高山上面建豪华别墅。2007年的一次会议上,
      深圳官方提出创办一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是他们要变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也是提升城市品位和国际知名度的需要。富起来的深圳,知道他们最缺什么。他们
      最需要打造的是这种精神文化高地的“豪华别墅”。
      
          他们敢想敢干,选址在塘朗村口那片村落盖校舍,仅动迁费就花掉了64个亿。
      而对于新校舍的再投资,又是24.8个亿。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度哪一所大
      学会有这样的豪华手笔。
      
          然而,深圳在不懂或不了解中国教育法规的前提下,开始忙活的“豪华别墅”,
      竟然是一栋“违章建筑”。人家教育部不让你盖。在全球遴选出的高人朱清时走马
      上任时,也不知道这是“违章建筑”。尽管他当了十年的中科大校长,居然也不知
      道教育部那么多清规戒律。他曾苦言:“我们遇到很多困难,问题,是闻所未闻的。
      南科大不是我定位的,而是深圳定好的位置,我只是去执行而已。我去时才感觉到,
      这与教育法规迎头相撞!此前我是不知道的。而深圳定这个调子时,也是不知道,
      不懂教育法规的!”
      
          如此说来,南科大走的就是一条被堵死的路。想一步到位,建一所香港科技大
      学那样的研究型大学,这本身就与教育部制定的法规大相径庭。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教育部不允许,不给你名分,那么,南科大的路
      能走通走顺吗?
      
          这期间,刘玉浦作为当时的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率队来南科大现场
      调研。他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有关筹建南方科技大
      学的批示精神而来。时为代市长的王荣在12月8 日,主持召开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
      工作领导小组的第一次会议,就在那次会议上提出“2010年春节前向教育部部长汇
      报一次”的决定。于是,便有了朱清时校长和一位副市长率队进京向教育部汇报南
      科大筹建工作的举措。
      
          这是令朱清时铭记于心的一次进京汇报。仅从会议记录看,就很鼓舞人心了。
      
          部长那天讲了三次话。在座的都是教育部各司的重要大员。深圳这边汇报之前,
      部长先讲了一次,等听完汇报,他又讲了一次,快结束的时候,他第三次讲话。
      
          “今天不是工作会,是沟通会。南方科技大学筹办工作下一步怎么走,我想这
      个事肯定是要做的。你想教育部如果说不批,叫朱校长马上不要干了,舆论就会说
      朱校长想改革,教育部不想改革;说教育部不支持地方发展高等教育,不支持改革
      ;反过来说教育部坚持了党的教育方针,朱校长不遵守教育部的规定。这样对两边
      都不好。我们要争取双赢。”
      
          部长第二次讲话,是针对南科大作出指示。其中,对于朱清时办南科大最关键
      性的问题,一一表态。办成一个一流大学,是一个以加州理工学院、香港科技大学
      为榜样的一流大学。定职责目标,更是支持了南科大:“南科大承担的使命,是为
      深圳、为广东、为中国乃至人类做点事情。”
      
          “办好南科大不是朱清时校长自己的事情,这是探索中国特色人才培养制度的
      探索和尝试。要看到这个学校不是给深圳办的,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
      高教改革,对中国作的贡献,为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办的。”
      
          “在办南方科大这件事上,我们输不起。不是朱校长个人输不起,深圳、广东、
      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都输不起。”
      
          这些话铿锵作响,掷地有声!
      
          一直在为南科大苦苦突围的朱清时,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部长会有这样鼓舞人
      心的讲话。刹那间,那块压在心头的巨石一家伙就被掀开,天窗大亮了。多次怵头
      于教育部的高高在上,无数次面对这扇厚重的朱漆大门,他将整个火热的胸膛和面
      孔贴上去,只有加倍感受着门庭的冷漠。想不到教育部长的更换,为朱清时的南科
      大带来一片蓝天。时来运转了。
      
          朱清时的南科大似乎一下子成了大户人家的贵子,呱呱坠地,便得到了省市领
      导和部长的光照!有了这样的支持,以后的事情,顺风顺水了啊。
      
          然而,世事难料!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是一场空欢喜。他想不明白,为何
      “自主招生,自授文凭”这样的“出格”举措,部长同意,省委书记也有批示,为
      什么教育部却迟迟不下发文件?本来没有问题的事情,却为何让他们陷入困境?有
      多大的希望就有多大的失望。部长激动人心的讲话是在2009年12月,而教育部正式
      下文批准南科大筹建,是在2010年12月。耗时一年!要是从2007年深圳提出创办南
      科大算起,那就是三年半的时间。这让他意识到:教育部长的态度,不等于教育部
      的态度,部长同意了,不等于教育部同意。这,大概就是中国事情的复杂性吧。
      
          有篇文章《办一所“出格”的大学有多难》,将1986年国务院一份名为《普通
      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称作“第一个拦路虎”。该“条例”第17条规定:“设置
      普通高等学校的审批程序,一般分为审批筹建和审批正式建校招生两个阶段。”这
      让有着10年校长经历的朱清时惊讶万分。他没想到这般费尽周折获准的“筹建”只
      是开始,距下一个正式审批阶段还不知道会有多少折腾!按文件规定,从筹建到正
      式建校,需一至五年时间,而且“筹建”期间不允许招生。转为正式大学后,才允
      许招生,还只能招大专生。再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什么的,又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
      如此效率,别说一步到位建成“豪华别墅”,就是十步二十步也到不了位的。
      
          “不亲自去组建一个学校,就根本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多教育的规章制度,不知
      道卡得这么死。”朱清时并没停留在感慨上,而是想方设法往前推进。他听说可以
      联合招生,赶紧和中科大方面商谈,商谈好了,结果教育部又告诉他们,联合招生
      只能算中科大的学籍,而不能是南科大的。这等于让他们南科大变成中科大的培训
      点了。
      
          在这种左冲右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朱校长选择了“自主招生,自授文凭”。
      
          中国教育最大的症结就是大学的自主权不足。招生和授学位这两大核心的自主
      权,都紧紧攥在教育部手里。为了得到这两个自主权,所有大学或地方政府官员,
      都不得不去朝拜教育部,不断地申请硕士、博士的授权。朱校长认为,这是导致中
      国大学缺乏内在发展活力、高校“千校一面”的原因所在。
      
          如果不去行政化,不自主招生,自授文凭,怎么能够突围这“暂行”了25年的
      “条例”?这样的法规早已形成瓶颈,让筹建中的南科大窒息。
      
          朱清时很会造势,为了推行他的改革试验进入“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的实质
      性阶段,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们认知认可,深陷困境的南科大必须主动亲近媒体,
      让媒体替他们鸣锣开道。朱清时在中科大时,就经常受到媒体重视,他身上似乎有
      种特质,有“媒体缘”。他从办学理念,办学优势,到回答钱学森之问之试验意义,
      从“破冰之旅”,到“背水一战”,还有那封极其精彩的朱校长“致考生和家长的
      公开信”,像一棵耀眼的凤凰树。先莫管凤凰还是燕雀,反正飞来满校园的嘁嘁喳
      喳,让南科大人满目惊喜。招生咨询会原定只开一场,却临时又增加了两场。
      
          可容200 个座位的报告厅,那天挤满了300 多人,连过道,讲台上都塞满了人。
      除深圳之外,还有很多人是从江西、湖南、新疆等地远道而来。
      
          那确实是值得浓墨重彩的一刻。寂寞很久的阶梯式教室,突然而至的人潮,喧
      哗鼎沸出爆棚之势。红色椅背在密实的人墙缝隙间,如炬燃烧。墙上的大幅标语
      “你和我们一起度过四年时光,成为你终身的骄傲”,红底白字,如虹天际。
      
          记得现场一位深圳试验中学的男生提问:“朱校长:我担心毕业后出国,回来
      后拿着南科大的毕业文凭去用人单位应聘,人家会不会认可接受?”
      
          “我们没有教育部的大印盖进文凭作依靠,学生毕业社会是否认可,完全靠我
      们的教学质量,完全靠社会对我们学校的认可程度,这逼得我们背水一战!我们一
      定要把教学搞得最好,我们一定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教育,让他们个个成才,让他
      们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这样呢,我们就办学成功啦!”
      
          朱校长声情并茂,吐字如钉,顿时激起全场爆掌,四壁盈颤。
      
          市教育局领导非常支持南科大的创办,铿锵有力地说,深圳市将倾全城之力创
      办南科大,将投资24.8亿元建设南方科大,南方科大的永久校区面积将达到198 万
      平方米。
      
          深圳是南科大的坚强后盾。这个后盾的表态,给了全国的考生和家长们一颗定
      心丸。他们基于对改革开放30年的这座城市的仰慕,受到朱校长对南科大创造奇迹
      的激情感染,于是,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这所特殊的大学而击掌欢呼!
      
          一只还不知道风力,更不知潮汐,急待扬帆的小船,却因那么高的人气化作巨
      大的热量,被一下子推出了港湾。那一瞬间,朱清时通体生辉,成为中国教育改革
      的精神符号。
      
          一位南科大的工作人员说,一张白纸的南科大所拥有的最大财富,就是朱校长,
      那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就这样,朱校长成功地将“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灌输给众人,让他们懂得一
      个学生将来是否有作为,并不是靠教育部的钢印作为保险箱,而是要靠真本事吃饭。
      就像改革初期的那些无效益混日子的国营企业,虽然牌子很大,是铁饭碗,但是你
      吃不饱,还不如打碎铁饭碗,创造自己的品牌,收获真正的财富。国营企业铁饭碗
      的打碎,有一个复杂的长时间的阵痛过程,而自主招生、自授文凭,也必然伴随着
      这样的过程。而后者将遭受到的阻力,显然会比前者更大,更难逾越。但唯其如此,
      才能练就你的真本事。这就逼着我们必须把教学搞好,真教育,才能出真本事。中
      国不缺混文凭的学校,缺的是有真教育,令人心悦诚服的学校。南科大,就是要甩
      开体制的束缚,成为这种独领风骚的学校。
      
          朱校长的目标不仅是要招本科生,更主要的是为了招研究生。国外一流教育家
      如果到深圳来,必须要有实验室,也必须要有研究生跟随。不允许招研究生的大学,
      是不可能引来世界一流教育家的。所以,朱清时要想真正建起“豪华别墅”,就必
      须甩开教育部的所谓法规掣肘,自立门户,开闯属于自己的路子。
      
          朱清时的演讲才能是年轻时候被发现的。大学毕业那年,中科大的工宣队员逐
      个找他们谈话,征求他们对毕业分配的意见。两名工宣队员找朱清时谈话,给他摊
      牌,问他在天津和青海这两个地方,选择哪里?朱清时根本没有多想,他当时也不
      会多想,就表态说去天津也行,青海也行。工宣队员一听,满脸高兴。朱清时刚迈
      出门,就碰到了同学,一问,那个同学就开始跺脚为他惋惜。说你真犯傻,青海和
      天津怎么能相比?青海那么远,那么荒凉,谁都不去,就你愿意去。经同学这样一
      讲,他心里“咯噔”一下:完了。既然话已经扔出去了,就收不回来了。一个不经
      意的表态,决定了人生走向。想后悔也没有余地了。
      
          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全班同学只有他去的地方最偏远。火车跑了好几天,好
      像晃荡到了世界的尽头。城市不像城市,山也不像山,伴着蜀国仙山长大的年轻人,
      哪里见过这样如同被扒光衣服的赤裸山脉。一种边塞诗的悲怆意境,油然而生。
      
          他被分到青海西宁的山川机床铸造厂接受“再教育”。每天要冒着生命危险钻
      进高炉内,换坏了的耐火砖。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年轻人普遍悲观,喝酒打牌,及
      时行乐,而他却我行我素,抓紧时间攻读外语。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因受前苏联影响,
      从小学的是俄语,但他却在这里自学英语。厂长很爱才,见他这么用功读书,很看
      重他,让他到供销科,负责厂里的原材料和设备维修用零配件的采购、库存和使用
      计划,同时兼作采购员。厂长以为发现了人才,重用了人才,但朱清时并不安心在
      工厂里做采购员。
      
          就在这时,他等来了机会。由于胡耀邦来这里考察,确定了一个国家重要科研
      项目。实验室主任发现他会英语,让他翻译一个材料。他很快译好,主任十分满意。
      于是,主任颇费一番周折,将他调到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成为激光分离同
      位素课题研究项目小组负责人。他做事认真,为室主任准备参加全国重要学术会议
      的一个讲稿。行前,室主任突然决定带上他一同前往。
      
          到了会场,室主任见到一片资深的闪光的额头,像看到了一片深不可测的海洋,
      突然之间,他怯场了。他动员朱清时上阵。
      
          朱清时当时只是一个细瘦的实习员,他将两脚分开稳健站立,也铺不开多大气
      势。而他的未脱尽稚嫩的清秀面孔,一闪现,便让会场那海洋般的深沉气氛,飞扬
      起轻松的灵性浪花。
      
          初生牛犊面对这样重要场合,无惧色,没推诿,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是年轻
      气盛,抑或造化就等待这一时刻爆发?他一下子就进入了最佳状态。就像一个演员
      头一次登台,伴随而来的是突然而至的亢奋。好像不需要排练,天生就是登台演出
      的材料。一个人是不是天生的材料,就看你登台被聚光灯照耀的刹那间。要么灿烂,
      要么黯然。朱清时抓住了人生的重要机遇,将自己光鲜闪亮地展示开来,给这些平
      时根本无法见到的学术界权威们,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慷慨而慈祥地将掌声捧给他,
      也同时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能够在日后一帆风顺当上院士,出国深造,与那次讲演不无关系。因此,他
      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一定要抓住你讲话的每一次机会。每一次对你都是机遇,都
      不能糊弄,都要倾力精心。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他在南科大招生咨询会上的讲演,准备不足,不那么精彩,
      会有日后的45名“英才”紧随而来吗?因为学生的入校,大大推进了南科大的进程,
      也将他的试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万众关注的实质性阶段。
      
          开学那天,万众瞩目!45名学生为校园带来了勃勃生机,就像树还没有长起来
      的地方,突然飞进一群耀眼的燕雀。朱清时喜不自禁:“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
      乐乎。”
      
          一年一度的北京“两会”召开了。两会是全国亿万人的关注点。最善于捕捉时
      机的朱清时,再清楚不过地意识到两会对他的南科大的重要性。全国各地记者蜂拥
      北京两会现场,他们将朱清时视作重要采访对象殷殷期待。朱清时晚了一天到会。
      他一出现,大会的新闻联络官就告诉他,排队等候他的记者有多少啊。他成了最为
      耀眼的委员明星!黑西装,蓝领带,微笑式的,儒雅温润式的。喜欢打手势,喜欢
      用比喻来说话,抑扬顿挫,不紧不慢,亦庄亦谐,张弛有度,俨然成了两会期间的
      一道靓丽风景。
      
          记者们问的问题有些是重复性的,他不断地从头至尾阐释,比如,何为一步到
      位的研究型大学,为什么这与教育部的法规相冲突?于是,他就要不厌其烦地讲,
      如何一步就想达到允许招研究生的那种研究型大学。而教育部规定的办学,只能是
      从筹建开始,五年变成正式,只允许你招大专学生,再要好几年,才能允许招本科
      学生……朱清时讲了半天,发觉记者还是听不明白,他索性说:“打个比方说吧,
      你要盖个豪华别墅,你就不应该先盖成个猪圈!”
      
          嚯!这句极其通俗易懂的话,一下子让所有记者都听明白了!记者们眼前一亮,
      发现了新闻点。于是乎,一夜之间,朱清时的建豪华别墅与盖猪圈的话,成了醒目
      标题,冠之诸多报端!当年,他在中科大校长的位置上也曾出语惊世,他将大学扩
      招,学生太多比喻成像“下饺子”一样。
      
          这下子,他惹祸了。他可能不会想到他将要为此付出代价的。很快,深圳这边
      就给他电话:教育部那边质问了,你对记者讲的盖豪华别墅不能先盖猪圈,他们让
      你解释清楚,什么叫盖猪圈?盖猪圈是什么意思?
      
          朱清时答:我那是在两会上讲的话。我是政协委员,难道我在两会上讲话的权
      利都要受到干涉吗?盖猪圈是什么意思,让他们好好看看记者的文章,就能看明白
      嘛!我只不过打个比方,没想到记者会对这句话这么感兴趣,会当作标题。
      
          深圳这边就劝他,尽量少讲话,尽量少接受记者的采访,避免媒体炒作。你讲
      得够多了。南科大现在处在非常时期,学校刚刚开学,社会各种舆论铺天盖地,我
      们还是要维护教育部的,这样也便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强势校长,我行我素。但他心里明白,“猪圈说”又一次得罪了人。得罪就得
      罪吧,那也没有办法。该讲的,他还是要讲,他不能因此封住嘴。媒体因他而火热,
      他因媒体而走红。朱清时的言论,切中时弊。南科大的试验,牵动亿万人心。朱清
      时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南科大模式”。
      
          随后,我们看到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节目,显然是在两会期间制作的。
      现场好几位嘉宾胸前佩戴两会出席证。节目题为“南科大学生前途光明吗”。胡一
      虎首先介绍的就是朱清时,他无疑是这个节目的主要嘉宾。他谈的观点是“中国教
      育改革经历就是一种财富”。
      
          胡一虎开板灼灼逼人:朱校长说,他的学生四年后,会成为世界顶尖级人才,
      这会不会是一张跳票的空头支票呢?镜头转到朱清时,他的表情由绷紧而转为温和,
      如春风吹开冷凝水面。他立刻回答:不是。这个“不是”由他嘴里吐出,不生硬,
      甚至还带有几份甜美圆润感。接下来他说:“因为,学生们参与了最重要的一段中
      国的教改,这段经历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财富。他们可以学到平常学不到的东西。正
      如一位家长说,她希望她的女儿(他发出”吕儿“的川音,颇有乐感)跟南科大一
      起经受这些磨炼,这些风雨,她就会比别人多些社会经验。我们南科大会拼尽我们
      最好的财力,请全世界一流的教授,让学生受一流的教育,会和世界最好的大学合
      作。这样四年毕业,45个学生必将会受到全世界的欢迎。”观众席上给他以热烈掌
      声。
      
          上海复旦大学一位教授、也是政协委员,他还没讲话时,表情就透出刻薄感。
      他说绝不会让自己女儿去南科大的。为什么?因为南科大是培养精英,培养天才的,
      可惜她的女儿不是精英和天才。
      
          往下的发言很快进入热段。场面不是热烈而是火爆。有人说,南科大的改革,
      对于中国没有推广意义,南科大的学生会不会成为一流人才,没有意义,中国不再
      需要一所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大学,清华北大就是,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有着自由
      的空间大学,在中国起到引领作用,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但南科大不能起到这个作
      用。
      
          交叉发言中,有人抢话:深圳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教育发展需要政治。
      南科大与教育部的矛盾,这是表面的!南科大办学是与教育部现有的一般制度相冲
      突。我提议建立教育特区!
      
          发言者说:我最担心朱校长不能得到他的授权!特别是深圳的经费问题。
      
          南科大能走多远?这个话题比“南科大学生前途光明吗”更接近本质。因此争
      论起来更为激烈精彩!
      
          很少有谈话类节目做得如此吸引人。场面热烈,连珠妙语,个个睿智,人人口
      若悬河。
      
          这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激情的碰撞,文化的碰撞,思想与见解的碰撞,知识与
      理念的碰撞,迸出一片耀眼火花。从中可见人们对南科大有着怎样的倾心关注。
      
          这个节目很给人启发,也很令人深思:南科大究竟能走多远?试验班的学生前
      途如何?南科大很弱小,朱清时的决心与勇气让人们拥有了信心,但是,凭他一己
      之力能行吗?教育部的态度讳莫如深,深圳方面也不乏变数,拨款问题,用人问题,
      教学问题,管理问题,诸多问题云谲波诡,豪华别墅还是雾里看花,悬而未决。
      
          然而,朱清时的媒体形象却如峰矗立。他征服了很多观众,粉丝如潮。他火啦!
      他也被“神化”了。他被媒体托举起来。善良的人们这时却不免替他担心:这样的
      强势出镜,把教育部逼到了舞台边角,他们会作壁上观吗?他们一直没有态度。而
      没有态度的时候,比有态度更加令人担心。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