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次见面1988年4 月23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母亲派我接舅舅。
      
          母亲交代的线索是:你舅洪洲,57岁,台湾人,乘坐京广线列车抵达北京站。
      
          我不知道这个年月会被载进中国当代史,——当然,舅舅并非历史人物,他在
      庞大的台湾海军陆战队中,不过是个退役上尉;我也没有意识到一个世人瞩目的事
      件正急剧降落到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上。
      
          没有车次、时间,只有等。我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见港台模样的壮年男
      性出站,就迎上搭话:请问是洪洲先生吗?
      
          不,不是,不是不是。
      
          无数张矜持或自负的脸面从身边闪过,无数只滑轮皮箱从脚下拉走。
      
          那个下午,我伫立在北京站出口,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姥姥临终前对舅舅的评价是:到底不是亲生儿子啊,说走就走了,连个信也没
      有。姥姥对舅舅的彻底失望,使我一直不肯原谅这个没见过面的人。
      
          我掉头往家走,心说:不等了,当年他离家出走,让姥姥苦等了一生,现在又
      轮到我来等。
      
          第二天凌晨,尖锐的电话铃声长响不断,话机显示着母亲住所的号码。母亲的
      语气充满兴奋:你舅昨天午夜到家,飞机停在天津,他是从天津搭乘出租车到北京
      的。
      
          我才知道,舅舅作为台湾当局“允许民众赴大陆探亲”方案实施后的首批老兵
      之一,是从台湾飞到香港,后经罗湖口岸到广州,再到北京的。他们这些想家想了
      近40年的人们相约着出来,就像鸟儿逃离了樊笼。
      
          可惜,广州城没有欢迎舅舅,北京城没有欢迎舅舅,京广线也不欢迎舅舅,现
      实冷酷地扯碎了老兵们用心血绘制的蓝图。
      
          舅舅没能购买到从广州直达北京的火车票。他在信中说,想圆梦,沿着京广线
      一路看下来,看内地,看河南,看黄河,一解思乡之苦。
      
          1988年的广州车站售票窗口前,人头攒动,纷乱熙攘。舅舅已经不习惯于无序
      状态,惊讶地注视着推来搡去的人潮。他不知道,大陆的改革正从这个年段、这个
      门户壮阔地涌向北方大地。
      
          有人走到他身边,是票贩子。“北京软卧哦?没福气啦!”贩子劝他,“改搭
      飞机快得很咧!”舅舅急于逃离广州,立马从皮夹里抽出美元,以3 倍价格购买了
      抵达天津而不是北京的飞机票。
      
          我直奔母亲家,推开门,正见舅舅的笑脸。
      
          一股暖暖情谊笔直地流淌到我心里。
      
          这就是后来留在我印象里的舅舅。他壮壮实实,腰板挺得很直,是那种训练有
      素的军人气质;他身着毛料西装,染过的头发有序地分梳在两边,眼睛不大,一笑
      就眯起来,显得很亲切。
      
          这是一张和善的面孔,和善到让你忘记了姥姥的哀怨,忘记了几十年生活境遇
      的区别,忘记了彼此的距离,仿佛大家从来就是这样一起生活,素无间隙。
      
          舅舅第一次置身于我们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喜得不知怎么好。他看看这个,
      看看那个,老是眯着眼笑。
      
          我扎进厨房,赶紧干活。在中国人欢聚的场合,吃饭是第一位的。
      
          舅舅随我进了厨房,慈爱地看着我,将红包塞给我。可能是青少年时代屡经冷
      遇,我一直不习惯收礼,再说昨天还在埋怨人家,今天咋好收红包呢。
      
          舅舅看出了我的尴尬,用毋庸置疑的口气说:“小冬,这是‘人头份’,大人
      小孩都有份!”他抓住我的手不放,很有力气。他的手又宽又厚,无名指上戴着一
      个很大的绿翠戒指。
      
          舅舅在北京住了两个月。最让他骄傲的是,当返乡老兵凑在台北聊天时,旁人
      说大陆亲戚要钱要物,而舅舅却说他收到的东西多得带不走。在往后的日子里,一
      提这事,他就笑眯了双眼。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老天送给我们一个舅舅。
      
          妈妈摇头:哪里!你舅五十多年前就在咱家落根,和咱们血脉相连了。
      
          妈妈就给我们兄弟姐妹讲开了——
      
          你们都知道了,你舅不是我亲弟,这要从家世说起。
      
          你姥姥是河南人,家境殷实,嫁给你姥爷后,光景就差下来。可姥爷没让姥姥
      失望,他是个有远见的人,早早从商,到县城开办馒头铺,起名玉兴馍铺。凭着诚
      信发达,雇伙计,买骡子,还盖起了二层小楼。
      
          你们都知道孟子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姥姥接受的就是这种文化。
      她接连生养我们姐妹仨,没有儿子。不管族人是否数落,她自己就被“无后”的观
      念压得抬不起头。痛苦的还在后头,我的姐姐和妹妹先后死于疾病,只剩下我这个
      中腰的。尽管我从小学念到师范,成绩拔尖,远近有名,但都不能给这个家庭带来
      继承香火的荣耀。
      
          一件偶然的事情挽救了这个家。那是1932年,时逢大灾,黄河泛滥,土路上满
      是背井离乡逃荒的人。有人捎来口信,说一家逃荒人要给儿子找条活路。
      
          姥爷当即说:“咱认下这个儿,让他传宗接代。”姥姥自然同意,买了小孩衣
      服,我们一家三口搭坐驴车,往邻村赶了去。
      
          那是个风沙天,很冷。我们进了人家,就见一对衣衫褴褛的夫妻在等。
      
          男孩两岁,没穿衣裳,裹在一堆破布里。我伸出手指逗他,男孩闭着眼睛全无
      反应。他娘怕我们不要,赶紧解释:“小孩没奶吃,到现在还不会说话。”你姥姥
      的眼泪掉下来,低头给孩子穿衣裳,又掏出准备好的10块银元,捧给逃荒人。那夫
      妻俩又喜又悲,千恩万谢地去了。走出门口,他们再次回头张望穿上了新衣裳的男
      孩,但孩子仍旧闭着眼睛没反应。
      
          你们猜得对,这就是舅舅了。
      
          家里算是有了儿子,之后请客接风,把男孩视为珍宝。
      
          当地一位具有相面奇术的方士称:这孩子命里缺水,必须取个多水的名字。
      
          一番推算之后,算命人拍了板:水大为洪,有水必有洲,就叫“洪洲”吧。
      
          我突然有了悟性,拦住妈妈的话:是不是水太大,把舅舅妨到了被水包围的
      “洲”——台湾岛?
      
          妈妈警告我:不要乱讲话,你舅可能还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舅舅的回忆一夜之间,舅舅完成了身份的转换。
      
          他照样挺着军人的腰板,照样洋溢着军人气质,可腰里拴上了妈妈家门的钥匙。
      他喜欢听钥匙当啷当啷撞击的声响,那意味着找到了家,他喜欢这种提示。
      
          他哼着常香玉、马金凤、崔兰田的豫剧段子,进进出出居民楼。
      
          邻居们会说话儿:是舅舅来啦?看您姐弟俩长得多像!
      
          舅舅笑眯了眼:亲姐弟能不像?
      
          那时,我遍查报纸,都找不到河南豫剧团到京演出的消息,只好一趟趟送来赶
      制的豫剧录像带,像《卷席筒》《斩包拯》《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秦雪梅吊
      孝》《抬花轿》《香囊记》《陈三两爬堂》,足有二三十盘。那是舅舅最快乐的时
      光,他和着豫剧带子的旋律,用戴着绿翠戒指的大手,一下一下拍打着沙发扶手,
      不时哼出声来。
      
          我知道,舅舅渴望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已经很久了。但有时,他会发出一声
      悠长的叹息。
      
          我忍不住,就问舅舅为什么叹气。舅舅的眼圈红了:想你姥姥咧,她一天好日
      子没过上,要是能像现在这样,手拉手,一起看戏听戏,我死也知足了。
      
          那天,舅舅向我讲述了他的童年——
      
          你姥姥,我叫娘。在娘身边的日子,是我这辈子最有福气的时候。娘爱爹爱,
      我从两岁玩到6 岁,凡事不愁。那时,咱家乡下有地,县城有铺,是出名的好人家。
      
          一次,馍铺伙计耍笑我的处境是要星星不给月亮,我一听就吵着让爹给摘月亮。
      爹是铺东家,平常少言寡语,伙计害怕他,我可不怕。爹聪明,用剪子把蛋糕铰成
      月牙儿,月牙儿黄黄的,他捧在手心里哄我:看,刚给我儿摘下的月亮,趁着软,
      快吃吧。
      
          说来好笑,昨天你妈告诉我,就因为爹娘偏疼我,她那时还哭了咧。
      
          我像富家子弟那样,6 岁上念书,只要我愿意,爹能一直供我。可惜我不成器,
      一进学堂就逃课,跑到村外瞎折腾,结果只念了两三年。这是我这辈子最悔的事。
      
          我闹出了圈,给家里惹过大祸。
      
          一次,绑匪趁我出村玩耍,劫了我,要价10担赎粮。尽管咱家不短吃喝,可1
      担100 斤,10担粮是1000斤啊,够全家吃上一年的。这对小生意人来说,等于揭了
      房顶啦。
      
          我被绑匪关在茅草屋里,心想爹一准不赎我了,就闭着眼睛等死。那时,我小
      心眼里好怕呀。
      
          谁知没过多久,绑匪咣当一声拉开门,朝我说,你爹来了,回家吧。
      
          我以为是绑匪戏耍,不理他。可绑匪又说,你爹来了,回家吧。
      
          我腾地跳起来,站在屋门口一看,可不,爹来了,正卸车哩。那骡车上码的粮
      食好高啊,我见着绑匪没哭,押在茅草屋里没哭,可一见骡车上像小山一样的粮食,
      我哇地哭了!那是爹娘起早贪黑干活挣的哩!
      
          爹抱起我,用手帕给我抹泪。他的眼神,让我一辈子忘不了,多疼爱、多怜惜!
      
          卸完车,爹把我安顿在空车上,他一个指头没戳,一句气话没说,搂着我就赶
      车回家。娘在村口等了一整天,她泪流满面地把我抱在怀里,我当时就感动得哭开
      了。就为这,我心里许下愿,要当孝子,日后为爹娘养老送终!
      
          要是没有后来的变故,这个家的日子有多好!
      
          家里的买卖越做越大,人家的馒头是一斤5 个,咱的馒头随便抓起4 个,一称
      准有1 斤多,不使碱,面白面暄,价钱还便宜。爹会做生意,给老客户发了优惠折
      子,回头客越来越多,馍铺就开了分号。爹成了县城里的人物,他仍旧少言寡语,
      可在街上一走,人们全迎着这位身着狐皮长袍的老板打招呼。爹不再干活,凡事不
      问,全交给账房管,伙计多起来。
      
          爹不大回家了,在外头娶了二房,就是你二姥姥。我们私下管她叫老二。
      
          当时,我是孩子,不明白爹为啥娶二房。俺娘是全村公认的美女子,她双眼皮
      大眼睛,黑黑的头发拢在脑后,又能干又善良,我可为娘骄傲了。那一次,娘哭了,
      哭过后,她平静地对爹说:恁别在外头住,搬回来一起过吧。
      
          就这样,老二进了家,我的好日子也到了头。这老二比娘年轻多了,仗着爹宠
      幸,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一天,那年轻女人戳着我的头说,嘿小子,你大了,不能
      吃白饭,卖馍去吧。老二一句话就改变了我的身份。这样,我10岁那年,就成了小
      伙计,每日领馍外卖,回家报账交钱。卖不掉,没饭吃。
      
          有一次,没卖完馍,老二不让吃饭。娘看见,不干了,她碰上讨饭逃荒的都送
      馍,咋能看我饿肚子?老二不怕娘,喊开了:这小子是啥人,凭啥吃白饭?娘平时
      不多言语,可这会儿寸步不让:啥人?他是我的儿,吃白饭也理当!老二一甩头,
      叭地把笼屉扣上了。
      
          平时的积恨涌上心头,我跺脚朝老二喊:你个贱小婆!
      
          我把“贱”字拉得又重又长。娘愣了,赶紧回身护住我。
      
          老二嗷地一叫扑上来,隔着娘,照我脸上就是一巴掌。
      
          小冬啊,就从那时起,我右边的耳朵聋了,到现在还听不真。
      
          后来,日本鬼子打来了,馍铺开不成了。我姐,就是你妈,去抗日;老二生了
      儿子,爹带着老二单过。自打那以后,这个家就散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爹。
      
          娘领着我躲日本兵,回到村里。娘种地纺线,有口馍,先给我吃;扯块布,先
      给我做衣服。我懂事早,每日抢着帮娘担水劈柴,怕娘想姐心疼,总是哄着她高兴。
      要是用几个字形容我和娘这八年的日子,那就是:相依为命!后来,抗战胜利了,
      姐来信让我们去江苏徐州找她,我们三口才算团聚了。
      
          不知妈啥时进屋的。
      
          妈插话:“洪洲呀,咱们从江苏徐州迁到湖南长沙,是1948年吧?”
      
          舅说:“是的,姐。”
      
          妈终于道出了应当在1948年说的话:“那是咱家最难的日子,你姐夫买了扁担
      箩筐,要你卖菜贴补家用,你,你怎么不吭一声就离开家了?”
      
          我知道,这是舅舅最难过也是最难面对的事情。
      
          他挺直的腰板弯下来,声音低得像自语:“我那是被抓兵抓走了……”
      
          妈的声音也软下来:“你知道咱娘伤心一辈子,临终还念叨洪洲洪洲的吗?”
      
          舅受不住了,他抬起头,眼眶里溢满泪水。
      
          “我,我,我呀……”舅说,“我想娘想了一辈子啊,姐!”
      
          他爆发出一声男子汉的呜咽。
      
          舅舅失踪的真相舅舅为什么出走?我家两代老人为这个问题寻思了半辈子。现
      在,我从妈妈与舅舅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摘出了下面这段家事。
      
          让我们回到1948年的长沙。
      
          那时我还没出生,上面有三个哥姐。爸爸在20世纪末被中国作家协会授予抗战
      作家纪念牌。当年他是报纸主编,写过发过很多抗战诗歌。可战争一结束,他就失
      业了。
      
          爸爸送爷爷去台湾时,停靠在福建港口的轮船噗噗地冒着白汽。时任国军军官
      的爷爷紧紧拥抱着爸爸,颤声说:我的孩子,报馆关张了,你失去薪俸,老人孩子
      等着吃喝,为什么还留在大陆?爸爸不回答为什么,只是坚定地重复:我不走。爷
      爷踏上轮船的那一刻,说了一句令爸爸终生难忘,后来几次转述给我的话:你,真
      的相信那些左派朋友?
      
          爸爸的眼泪流下来。这是父子俩多年不同的政见。
      
          招手,招手,招手;再见,再见,再见。
      
          那逐渐缩小的身影,最后消失了,永远消失在了两个人的生涯里。
      
          爸爸和爷爷从此没能再见。
      
          冬季的长沙,空荡而寒冷。
      
          爸妈、姥姥舅舅和我哥姐,一家老少七口人围着炭盆吃饭。那时,爸爸做起小
      生意,妈妈钩织帽子外卖。不巧,幼小的哥姐赶上发烧,两支盘尼西林下去,家里
      就断了炊。
      
          炭盆里发出的红光,越来越弱,最后,火星全熄了。姥姥叹着气,把炭盆扣到
      木门外,家里没钱买木炭了。妈妈钩织帽子的手,冻得肿起老高。
      
          那年舅舅18岁,挑着箩筐上街卖菜。
      
          他心气老高,每逢迎着太阳上菜的时候,都在盘算一个希望,咋能让家里的日
      子变一变呢?
      
          变化的时刻来了。
      
          两个军人兜头迎上来,舅舅刚想招呼买菜,两人开口了:喂,送你去个吃饭的
      地方。
      
          舅舅看势头不妙,抓起箩筐要跑,但一个人已经按住了他的肩。舅舅挣扎着喊
      :我有娘,得问娘!另一个人随手撇了箩筐说:先看看兵营再问娘。
      
          在抓兵人的押解下,舅舅挪动着双脚。
      
          那时,舅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乡村孩子,不知道全国的战争形势,不知道辽沈
      战役中解放军全歼国民党军47万人,淮海战役接着开打;不知道国民党军屡战屡败、
      屡败屡退,为补充兵力而大规模抓壮丁;不知道共产党已经在筹备建立新中国。
      
          被50年后的舅舅评述为“是权力之争也是治国方略之争”的这场国共战争,给
      予当年舅舅的心理感受只是恐惧与茫然。舅舅分不清共产党国民党解放军国军,更
      不知道自己成了壮丁。
      
          走啊走,太阳升高了。
      
          舅舅心里也升起了一个太阳,早先盘算的那个希望亮堂起来:穿上一年半载军
      装,拿上钱回家,娘和姐就能吃饱饭了!
      
          舅舅轻松起来,索性挣脱押解人的手臂,自己大步走进了兵营。
      
          历史在这里停住了脚步。舅舅的农民身份就在这一刻结束,从此,他成了国军
      士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