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安养中心的成立,是社会的善举,国家的救助,是对历史负责,也体现了新时
      代的气度和国家的力量。
      
          举国赞叹,海内外援手。
      
          我在采访中,始终对一个问题感兴趣——谁是安养中心的始作俑者?董兴业说
      :农垦总局领导要是不同意,谁也作俑不了。后来,我查阅了许多文件资料,和很
      多人谈话,大家都说:当然是我们的残联理事长董兴业。
      
          董兴业,曾经在北大荒当过二年多知青,后又参军22年,转业到黑龙江省农垦
      总局残联,一干就是20多年。
      
          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到全省农垦场队考察多次。他看到了当年那些生龙
      活虎的小伙子和如花似玉的姑娘们,千里迢迢来到北大荒,用他们的泪水、汗水与
      血水,浇灌着北大荒的沃土。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患上了精神疾病。他认为,前些
      年,由于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精残知青处于社会边缘,治疗、康复等方面的
      措施尚未真正落实。精残知青的管理还处于松散与混乱状态,不管就满街跑,一管
      就进笼子。有的被圈到小黑屋,一年一年地圈;有的用铁链子拴着胳臂,把胳膊都
      锁伤残了。董兴业说:黑屋子,铁链子,不是救助,而是残忍,比在监狱看管犯人
      还厉害。
      
          他一路调研,一路思索。有一件事,让他触目惊心。
      
          那是2006年,他到勤得利农场调研。他看到,犯有精神病的知青李文魁又犯病
      了,拿着砖头和大棒子,疯狂地撵着抚养他的康金环大姐的丈夫,要打死他。当年,
      李文魁因感情受挫,又被家庭和亲人抛弃,成了个无家可归的可怜人。康金环发善
      心要收养他,但丈夫却不同意。李文魁由此开始嫉恨这个不愿意收养他的男人。多
      亏康金环的丈夫躲到仓库里,没被李文魁发现。一个什么都忘却的精残病人,却单
      单记住了这一点恨。农场的一位老职工,幽了一默,说:精神病人嘛,就是不按常
      规出牌呀!
      
          可董兴业笑不出来,他思索着一个严肃的课题。假如李文魁真的失手,把康金
      环的丈夫打死,谁来为这场悲剧埋单?在农垦总局党委会上,董兴业用简短的时间,
      汇报了这件事,汇报的主题词是——感恩。这些知青对北大荒有恩,我们不该忘记
      他们。这些精残病人,原本就应该由国家来承担,不应该把这些社会负担转嫁给个
      人。康金环作为一个已近60岁的老人,已经儿孙绕膝,都做奶奶了,还为精残病人
      默默奉献,作为国家干部,我们不该满足于现有的作为。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风海当即拍板,由农垦总局筹措资金3000
      万元,兴建黑龙江省北大荒知青安养中心。后来,有人总结这件事的拍板之快,说
      :董兴业用三分钟汇报,隋风海用两分钟决策。
      
          最近,中央紧急要求全国加强校园安保,就是因为各地不断出现精神病人或疑
      似精神病人肇事肇祸,许多无辜孩子受到伤害。有的精神病人犯病,连自己的孩子、
      妻子和父母都不能幸免。从2010年4 月以来,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连续发生了
      雷州案、泰兴案、潍坊案、南平案、北大医院幼儿园杀童案等六起校园恶性事件。
      那些嫌犯,多数为精神病人或疑似精神病人,他们的凶杀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巨大
      的不稳定,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安全问题。我们设想,如果黑龙江省农垦的近200 名
      精神病知青,仍然散落在社会,谁能保证,在龙江大地不出现校园血案呢?黑龙江
      农垦的做法实在值得借鉴。
      
          隋风海们应该得到喝彩。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2010年2 月,《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安养中心采
      访,不日,稿件在报上发表,洋洋几千字,唯独没把隋风海的名字写上,这在中国
      传统意识里,是犯忌的——没有党的领导,没有一把手拍板,哪里来的安养中心?
      为什么不突出党的领导呢?这似乎是一个大漏洞?(当然,此事倒退几十年,可能
      就是一桩政治事件了。)安养中心办公室主任宋斌给那位《中国青年报》记者打去
      电话,善意地提醒他,可记者笑了笑说:不一定所有稿件都要把一把手写上,你们
      实在不放心,我给隋局长打个电话。过一天,记者的电话真的反馈回来了,他对宋
      主任说:我已给隋局长打了电话,隋局长说,不要什么报道都要写上一把手,这不
      是好风气。最后,隋局长笑了,说,放心,没事……
      
          从1968年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开始,全国2000多万知青潮
      水般涌向农村,仅北大荒就有上海、北京、天津和哈尔滨的54万多知青蜂拥而至。
      从1976年开始,大批知识青年陆续返城。这期间,部分知青与当地青年结合成家,
      与当地人融为一体;还有少数知青因故身亡,永远埋在了北大荒冰冷的地下;另有
      一少部分知青则因各种原因,精神致残。他们绝大多数未能返回原籍,有的由农场
      照管,有的由各家看管,有的长期住在精神病院,有的则流落街头,被人驱赶、唾
      骂。
      
          患上精神疾病的知青,是滞留在北大荒的最后一个特殊群体,是最后的北大荒,
      走不出去的北大荒。像大浪淘沙被丢弃在岸边的几颗石子,孤寂地散落着,连企盼
      和梦幻都没有。他们在茫茫人海中,只能遇到惊恐的躲避、嫌弃的唾骂以及轻蔑的
      不屑一顾。他们是人们躲闪不及的边缘一族。
      
          对这种现象,如听之任之,就是抛弃,就是政治冷漠,人性的冷漠。
      
          总局领导用最快的速度拍板。因为他们心急如焚,如坐针毡,是危机感使然。
      
          一个变化了的数字,让总局领导大吃一惊。2006年总局残联统计,散落在北大
      荒的精残知青共有近200 人。可是到2008年安养中心建立前再统计,精残知青,已
      经去世20多人,仅仅是两年时间哪!董兴业说,这是骑着毛驴追日落啊,稍有懈怠,
      连这剩下的100 多人都没了。到那时,我们用失职来解脱自己,都无法向国人交代。
      
          拯救。抢救。快!
      
          总局党委用分秒计时,为弱势的精残知青搭建安乐窝——安养中心大楼于2008
      年12月28日建成并迅速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200 平米,主体工程6 层,330 张床
      位,设有治疗区、康复区、劳动技能训练区。包括知青、知青子女、支边青年,共
      127 人(还有部分精残知青在各农场),从全省各垦区请来、接来,被轻轻地抱上
      车,抬上车,哄上车,仅仅几天时间,已在安养中心全部入住。
      
          疯狂的青春烂漫过后,他们虽然早已远离那场险恶与风暴,但疾病让他们的精
      神与肉体,几十年痛不欲生。现在,他们终于可以安安稳稳地在他们为之奋斗过的
      飘着麦香的黑土地上安度晚年了。
      
          纵然近黄昏,毕竟夕阳美。
      
          中国的历史,懂得自责与补偿。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