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994年7 月的一天,王彦生到辽城乡东泉村下乡。走进党支部书记郭正家里,
      一进门就感到气氛不对,郭正的妻子郭云兰阴沉着脸,坐在院子里一言不发。
      
          他上前询问。这一问不要紧,郭云兰“哇”地大哭起来。
      
          原来郭正在计划生育和“三提五统”的工作中得罪了一些人,遭到报复:昨天
      晚上,家里40多棵正处在盛果期的花椒树被砍倒了。
      
          王彦生大吃一惊,霍地意识到了什么。他安慰郭正一家后,就匆匆返回机关,
      立即组织人员对全县农村干部遭报复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当年就有40起类似案件,
      有的家畜被毒死,有的庄稼遭砍伐,有的房子被火烧……
      
          他气愤地说:“组织部门不但要选干部,管干部,更要保护干部,不然谁还为
      党做工作?”
      
          于是,他立即向县委汇报,并拿出了可行性实施方案。
      
          在他的争取下,县财政每年出资10万元,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了人身和财产
      保险。接着,他继续争取,保险范围扩至农村干部三大角(支部书记、村主任、村
      会计),再后来,又扩大到全体村干部……
      
          辽城乡苏庄村离县城80里,是有名的贫困村和后进党支部。
      
          1997年初,王彦生主动承担了这个村的后进党支部转化和扶贫工作。
      
          他在苏庄村住了一个星期,进村后就马不停蹄地走家串户。当看到群众要去很
      远的沟底挑水时,当看到村里摇摇欲坠的小桥时,当看到孩子们在树下上课的情景
      时,当看到两名病重的群众因无钱医治在家里“硬挺”等死时,他哭了。
      
          他对一直想摞挑子的村支部书记苏米胡说:“没有困难,要我们共产党员做什
      么?米胡啊,你工作上可不能‘迷糊’啊!”
      
          苏米胡也哭了:“王部长,你是外乡人,还对我们这么好,我还能说什么?你
      说怎么干,咱就怎么干,我苏米胡死也跟着你!”
      
          王彦生首先垫付了医疗费,组织村民把两名生病群众紧急送到县医院。当天晚
      上就召开“两委会”,详细研究村情。
      
          村里连一间办公室也没有,他就趴在石头上向县委、政府写情况汇报。
      
          “双委”班子又重新振作起来,很快就谋划出了一条“以林兴村,靠山富村”
      的发展路子。
      
          回到县城后,王彦生又多方联络,终于确定最有实力的县供销社作为苏庄的扶
      贫单位。
      
          不到一年时间,本已瘫痪的苏庄村党支部又重新站了起来,建起了支部办公室,
      党员活动室,安上了自来水,盖起了小学校,新修了小桥,建起了卫生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级组织部门年终干部考核过多过滥,基层干部每年要拿
      出两三个月时间应付,有怒而不敢言。
      
          王彦生就这种现象多次与组织科科长王海峰讨论,提出要做一篇文章指陈时弊,
      反映基层意愿。王海峰很快就写成了一篇调查报告,观点鲜明,语言犀利。
      
          王彦生细阅文稿,凭着自己的政治经验,他认为这是一篇分量很重的“负反馈”
      文章,极有可能会招致政治风险。他劝说王海峰不要以个人名义发稿,将来可由集
      体承担责任。
      
          文稿发出后,果然被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成内参件。河北省委五位主要领导都签
      批了明确意见,指示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纠正。
      
          批件下发后,引起很大震动,县委主要领导连夜开会,厉声查问作者是谁、现
      实表现和写作意图。
      
          王彦生首先表明自己审阅了文稿,然后又对此事作了客观说明。他说这篇文稿
      完全是为了改进工作,所写内容符合实际,揭露的是普遍现象,有利于纠正干部考
      核的不正之风。王海峰精神可嘉,应该表扬。王彦生入情入理的解释,顿时化解了
      县领导的迷惑,也化解了王海峰的政治风险。
      
          第二年,王海峰被破格提拔为辽城乡党委书记。
      
          1996年8 月5 日,涉县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情惨重,公路冲毁,通信
      中断。
      
          地处深山区的西达镇匡门村受灾最为严重,泥石流冲毁了整个山村,21人死亡,
      70多人受伤,500 多人无家可归。从5 日到10日,党支部书记江宋昌带领幸存的村
      民在乱石堆里寻找尸体,在倒塌的房屋中抢救财物,夜以继日地战斗在雨水中……
      
          5 天过去了,全县绝大多数村庄已恢复联系,只有匡门村杳无音信,存亡不明。
      
          王彦生主动请缨,决定带两个突击队员,冒死前往。
      
          县委领导不放心,建议先派几个身手敏捷的武警战士前往。
      
          王彦生说,武警战士是外地人,对这里地形特征不熟悉。我是山里长大的,了
      解情况,还是让我先去吧。探明情况后,再派武警救援。
      
          事已至此,别无选择,只得洒泪送行。
      
          由于道路全部冲断,王彦生等三人肩扛干粮,走过上百道急流险滩,拄断了十
      几根树枝,爬过100 多里山路,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终于进入了小村。
      
          当时的惨状可想而知。由于五天跟外面联系不上,极度地饥饿、恐惧和绝望,
      人们的心理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当看到王彦生的时候,全村老百姓终于看到了救星,
      全都本能地跪在泥地里,哭着高喊:“感谢党!感谢政府!”
      
          王彦生也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跪在泥地里,跪在老百姓面前,呜呜地哭在一
      起。
      
          此后的几天里,他成了全村的主心骨,一边派人与外界联系,一边组织乡亲们
      自救。村里还有数十人埋在泥石里,他和群众一起救活人,扒死尸,十根手指都血
      淋淋的,指甲都扒掉了,直到救援的武警赶到。
      
          这个时候,他浑身上下泥巴硬硬的,脸上,手上都是血,胡子长长的,像是一
      个刚从原始森林中走出的野人……
      
          年底干部考评投票,王彦生连续两年全县第一。
      
          1998年9 月,市委组织部领导带队来到涉县,考察提拔县级干部。因为王彦生
      不是常务副部长,他本人也没有想法,更没有表达过类似意愿,组织上并没有特别
      关注他。
      
          可是在考察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异常情况:作为非热点人选的他一枝独秀。个
      别谈话时,大家对他更是异口同声,赞扬有加。
      
          这种情况让带队考核的市委组织部领导奇怪了,就把情况向市委领导进行了汇
      报。
      
          市委领导层也倍感诧异,遂决定扩大范围,对王彦生也进行重点考核。
      
          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原来拟提拔的人选暂时未动,而王彦生却被破格提
      拔了:担任中共曲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一位普通的副部长,跨过常务副部长,越级提拔到常委部长,这在邯郸历史上
      还是第一次。
      
          组织如此信任,是王彦生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这个从小没娘的苦孩子,这个原
      本只是梦想当一个合同工的山娃子,这个只知道工作而没有丝毫奢望的老实人,社
      会没有亏待他啊。
      
          曲周县地处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历史上曾是漳河、滏阳河故道。沧桑巨变,
      河水远去了,留下了大面积的盐碱和沙滩。千百年来,刮着一阵阵昏黄的野风,长
      出一季季凄迷的衰草。
      
          虽然贫穷,却是文化之乡。北宋义吏李若水,随钦宗身陷金国,痛斥敌酋,被
      割舌断胫而死。最为外界熟知的就是京剧《玉堂春》的主角了。剧中王景隆的原型
      王一鄂,曾任明朝兵部尚书,其任职的圣旨还完好地保存在该县文保所里。史载苏
      三也是本地人,原名周玉洁,死后葬于王家老坟。据说“文革”时掘开古墓,遗体
      仍然栩栩如生。
      
          内陆小县,土地贫瘠,没有矿产资源,全靠土里刨食。
      
          新时期以来,和别的地方一样,这里也在提倡工业立县,口号一样喊,工作一
      样做,步子却不快不慢。贫穷依然是这块土地上常年的客人。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在县城里是一个很威严的官位。王彦生却从不这样认为。
      
          上任后不久,他就提议在全县科级干部中开展“当农民的儿子”活动,要求他
      们去农民家中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会农民的苦酸。
      
          初听这个消息,不少干部都愣住了:“如今的老百姓越来越难管,得寸进尺,
      登鼻子上脸,我们再主动去当儿子、当孙子,不就更难管了吗?”
      
          王彦生气愤地说,老百姓是管理对象吗?不是,是服务对象!可见我们一些干
      部的认识水平是多么低下,与老百姓的感情是多么淡漠啊。
      
          于是,全县700 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用一周的时间,分别走向农村,吃住农
      家,当农民儿子……
      
          那一年冬天,依庄乡禾秀寨村,住进了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白天到责任田里一
      起干活,晚上就到街上的老百姓家里串门,吃饭的时候,就和他们坐在一起喝粥…
      …
      
          村里有一个叫许超的特困中学生,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长期靠街坊邻居接济。
      王彦生便打电话给团县委书记张敬超,希望通过团组织给予长久的帮助,并约他一
      同去家里慰问。
      
          张敬超马上按惯例与县电视台联系,让他们派了一名记者跟随拍摄。一行人进
      村后,却见王彦生脸色铁青,他把张敬超拉到一侧,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咱们下
      基层给农民当儿子,是真心实意的,如果摆谱作秀,兴师动众,既给乡村干部找麻
      烦,也让老百姓瞧不起。”他执意让把记者送回去。
      
          他们步行着,费了很大周折,终于找到了小许超的家,真是家徒四壁,满目萧
      索啊。王彦生把书包、书籍和自己的200 元钱送到孩子手里,又留下手机号,动情
      地说:“孩子,有我在,一定不会让你辍学,以后咱们就是亲戚,随时打电话找我。”
      
          之后,他又嘱咐有关部门,对孩子进行全程关注。
      
          村里的老百姓们,毕竟是纯朴的,他们不太明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是一个什
      么级别的官位,后来当听说比副县长还要大时,都惊奇地张大了嘴巴。惊奇之后却
      又纳闷地说:“怎么看着不像一个官儿呢?”
      
          刚开始,有人说,这真是一个山里人啊。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会变的,现在
      当官的,有几个这样的?
      
          可是,几年过去了,王彦生始终如此。
      
          每次下乡时,他身上总要装上几百元钱,见到特困户,就会送一张。见到路边
      等车的老年人,只要方便,他总会把老人搀扶上来,一直送到家门口。
      
          他说:“天下的父母都一样辛苦,一看到老人孤独地站在路边,我就想起了自
      己的父母,作为儿子,怎么能忍心让老人站马路呢?”
      
          2000年秋,某村群众因为种种原因,对当地政府的某项决策不理解,集体上访,
      有关领导特别恐慌。
      
          县委紧急决定由王彦生牵头,去安抚这部分群众。
      
          正在此时,这些群众在上访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乘坐的三马车突然倾翻,有
      两名上访群众被摔倒在路沟里,受了重伤,致使一触即发的上访态势猝然而止。
      
          有个别干部长出了一口气,有些幸灾乐祸的意思。
      
          王彦生大怒,说:“这是什么感情?”他马上赶往事发现场,亲自把受伤群众
      送到邻近的馆陶县医院,不但用自己的钱垫付了医疗费,还跑前跑后地找医生,拿
      药,联系病房。
      
          看着这位满头大汗的组织部长,本来心有怨气的上访群众特别感动,气一下子
      消除了。
      
          很快,这个村的上访问题悄然化解。
      
          他说,当农民儿子也不是好当的,老子和儿子还有怄气的时候,也需要理解沟
      通。但毕竟是老子和儿子,血浓于水,道理讲通了,一顺百顺,亲上更亲。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