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套深蓝西服,外披绿色军大衣,一张微笑的脸,一双凝思的眼,这是王彦生
      留给依庄乡人最深的印象。
      
          依庄是曲周县最偏远、贫穷的一个乡。从上任后,王彦生就一直分包这里,每
      周至少要来一趟。
      
          每次来乡里,他从没有进过饭店,执意在乡机关食堂。也不开小灶,跟乡镇工
      作人员一起坐马扎,围坐在水泥台子四周就餐。
      
          依庄乡位于沙河故道,土壤盐碱且沙化,刮风时风沙弥天,细黄的沙粒在地面
      上像海浪一样,一波波地涌动着,又像万条金蛇狂舞。
      
          王彦生跑遍了全乡12个行政村,与乡干部一起调整思路,决定把林业作为发展
      方向,大搞防护林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曹庄和西来村是盐碱地,群众饮用的全是苦咸水。他尝了一口,苦涩涩的,像
      中药,实在难以下咽,可是生长在这一方土地上的老百姓竟然饮用了几百年啊。他
      说,群众吃不上合格的清洁水,就是我们的罪过啊。于是,他多次到市、县水利局
      和扶贫办呼吁,先后争取资金41万元,打了5 眼深井。
      
          两个村的3000多人不仅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浇地问题也解决了。
      
          东路庄村是王彦生的联系点,有一个叫李守仁的农民,半身瘫痪,老婆有病,
      孩子年幼,家里的三间土房摇摇欲坠。王彦生听说后,主动登门看望。
      
          50多岁的李守仁,颤抖着半边身子,不知道说什么好。他家里满是灰尘,一片
      昏暗,连一个喝水的杯子也没有啊。
      
          王彦生暗暗叹息着,掏出100 元钱,塞给了李守仁的妻子。
      
          从此,王彦生与这个家庭结成了亲戚,交上了朋友。很快,他和村干部商量,
      在一片荒弃的河滩上为他家承租了两亩地,种速生杨树。之后,只要到村里来,他
      都要去李守仁家的苗地里看一看,剪剪枝,拔拔草。
      
          春天到了,王彦生提前为他联系好了树苗的销路,当年便获利1.1 万元。
      
          连续三年,李守仁赚了4 万多元。
      
          新房盖起来了,日子好起来了,他瘫痪的顽症竟然也痊愈了,越活越壮实……
      
          几年过去了,昔日的沙土窝变成了几万亩绿色林海,那是大地美丽的笑靥,那
      是时间永恒的记忆……
      
          1999年底,年仅31岁的贾建章担任白寨乡党委副书记已经4 年,并已经主持党
      委工作,眼看就要被提拔重用了。
      
          恰在此时,他下辖的村庄突发上访事件。按照有关规定,他被降职为最偏远的
      依庄乡副乡长。
      
          贾建章的人生一下子跌入谷底,思前想后,准备辞职下海。
      
          这时,王彦生主动约他谈话:“建章,一名年轻干部,受些挫折,走点弯路是
      常有的事。一个真正的男人,就是要在低谷时经受考验。”
      
          贾建章嗫嚅着说:“我是一个受处分的干部,将来怎么开展工作呢?”
      
          “不要泄气,只要干好工作,县委将一如既往地关注你!”
      
          贾建章顶着重重压力,默默无声地重新上路了。
      
          春节过后,依庄乡大力推行植树造林,任务十分繁重。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主动分抓了最艰巨的1.2 万亩农田林网建设项目,连续几个月吃住在村,和农民一
      起作规划,搞栽培,抓管护,皮肤晒黑了,体重也下降了5 公斤。
      
          泪水和汗水终于浇灌出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希望,这片盐碱地和沙滩地上树林成
      活率竟然达到90% 以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由于成绩突出,5 个月后,县委决定恢复贾建章的副书记职务。
      
          王彦生亲自来到乡里,宣布复职任命:“希望建章同志要继续努力,再创佳绩,
      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同时,希望大家都要学习这种升不骄、降不馁的人生态度……”
      
          一个县委常委、组织部长,亲自到场宣布一个乡党委副书记的任命,这在全县
      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听着这一番真情的话语,想想组织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贾建章潸然泪下。
      
          贾建章的工作更积极了。第二年,组织又任命他为依庄乡乡长,后来又升任镇
      党委书记、县农工委书记。
      
          贾建章感念组织的温暖,当然也更明白王彦生的良苦用心。
      
          他一直有一个愿望,想单独请王部长吃一顿饭,或送一份能代表自己心意的礼
      物,可王彦生最终也没有答应。
      
          王彦生说,你要感谢,就感谢县委,这是县委集体的决定。至于我个人,不用
      吃饭,更不用礼物,你只要有成绩,就是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如果实在过意不去,
      那就在我死后送一个花圈吧。
      
          真是一言成谶啊。
      
          王彦生是一个善者,像一泓柔水,温润着别人。
      
          但他更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心底的原则,就像水底的石头。
      
          一位曾帮助过他的老领导多次找他,请他帮助为一位亲戚办理转干手续。由于
      不符合规定,他婉言拒绝了。虽然老领导很失望,但他就是不拿原则换人情。
      
          一名机关副职在干部调整时颇受争议,但是王彦生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这名
      干部只是性格使然,耿直率真,不太注意说话方式,确是一个有魄力的可造之材。
      于是,他力排众议,大胆建议这名干部到最为困难的基层担任正职。短短一年时间,
      这名年轻干部就打开了局面。
      
          县直机关一名优秀干部,经王彦生推荐提拔到乡镇任党委委员。这名青年干部
      感激不尽,一直表示想请客或到他家拜访,他都谢绝了。后来,就偷偷把1000元钱
      放到了王彦生的办公室。第二天,王彦生找到他,严肃批评:“我推荐你,是因为
      你实绩好,人品正。你这样做实在不妥,真让我失望!”这位青年干部无地自容,
      又感动万分,当场就哭了……
      
          王彦生更是一个智者。
      
          1998年,针对干部队伍中“能上难下、能奖难罚、活力不足”的状况,他提出
      了“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理念。具体提出了在乡局干部中实
      行“四制”管理法,即:风险金抵押制,服务承诺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末位淘汰
      制。这一来,乡局干部思想上有了压力,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000年,他发现极个别农村党员多年疏于教育,先进性体现不出来,甚至在信
      仰上已发生动摇。他认真思考,提出了处置农村不合格党员的工作思路,对不合格
      者果断进行劝退。这项措施在市、省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受到中组部的充分肯定。
      
          2001年底,王彦生针对中组部颁布的《干部选拔任用暂行条例》(1995年2 月),
      提出了实行十项配套制度改革的大胆想法。这些内容具有明显的创新意义,体现了
      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特别是职位空缺公告制的提出,
      是全国最早提出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的一个可喜的探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