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果说从事基础教育,就是为摩天高楼作“地基处理”,那么小学老师就是不
      拒细流、不让垒土,默默夯实,用心血浇铸的被“埋没者”!一如王养利,即使他
      称得上天才,他的长项,也仅仅在于能敏捷捕获平凡细微中的“精神内核”,然后
      拓展延伸,淋漓酣畅地发挥到极致。随手拿来一个琐屑的事例,都会让他轻而易举,
      演绎成一篇引人入胜的大家手笔!
      
          是故,也有人称他“高人”。
      
          一年级某班,有个叫靳玉轩的小朋友,班上反映他很孤僻,不愿跟别的孩子在
      一起玩耍,课间总是孤零零站在操场一角,当别人活动的“忠实观众”。他的眼中,
      莫名其妙,有一种抑郁乃至敌视神情。
      
          无论如何,这不该是一个七岁孩子正常的精神状态。
      
          王养利每天晚饭之后,都要和小同学在操场打羽毛球,孩子们排成队争相和校
      长“较量”,因为打赢了校长,就可以得到他赠送的书法作品一张。他已经知道了
      这个孩子的情况,这天便主动走过去,弯下腰来,拉住站在一旁远远观战的靳玉轩,
      诚恳邀请:怎么,你愿意和我打打球吗?
      
          靳玉轩先是一愣,随后茫然不知所措,只是呆呆地站着一言不发。
      
          不会打不要紧,来,试一试看。
      
          王养利让另一个手握球拍正在等他的孩子让给靳玉轩,那孩子却不悦,那不行,
      他没有排队,怎么能给他搞特殊呢?
      
          王养利说,就搞一次特殊行不行?
      
          为什么?
      
          王养利嘿嘿笑道,因为他是我的好朋友啊!
      
          话一出口,却招致孩子们众口一词的“抗议”:难道我们不是你的朋友?
      
          没错,也是。王养利说,我和这位朋友有点小秘密,正因为知道你们这些好朋
      友会照顾我们,才让他跟我打一次,行不行?
      
          孩子们终于答应。拿拍子的孩子主动将拍子递给了靳玉轩,还热情鼓励,好好
      打,争取把校长给打下去!
      
          靳玉轩受宠若惊,接过拍子,笨拙地连输两个。同学们都鼓励他别慌,第三个
      球和后面的几个球,王养利有意让他,孩子们便给他以热烈的鼓掌。
      
          最后,靳玉轩取胜,王养利一如往常,将他带到办公室里,赠送亲笔书法一张。
      和别的孩子不同的是,他没有让靳玉轩马上离开,而是让他坐下,给他倒茶,然后
      随便扯了几句闲话,亲密地凑近他悄声问道:你觉得我这个人够朋友吗?
      
          靳玉轩点头。
      
          那好,你告诉我这个朋友,你为啥不开心呢?
      
          有人欺负我。
      
          真的?
      
          靳玉轩再一次点头。
      
          能告诉我是谁,他们怎么欺负你的?
      
          很多,他们……用眼睛欺负我。
      
          噢,我明白了。
      
          翌日上午,王养利特意来到靳玉轩所在的教室。他先给正在上课的老师鞠了一
      躬,他说,我在外面听见你的课已经上完,现在请求你给我5 分钟时间,我要来看
      一看我的朋友靳玉轩。
      
          任课老师慌得什么似的,红着脸赶紧给他还礼。
      
          王养利连声道谢。然后,他走向讲台,目光搜寻到靳玉轩,朝他笑了笑说,其
      实没事,我只是路过你们教室,突然想起我昨天新认识的朋友,顺便来看一看,真
      的没事。
      
          说完转身,正要离开讲台,却又回过头来问大家:刚才我给你们的老师鞠躬,
      你们有没有看到老师比较紧张,而且是十分真诚地给我还礼?
      
          同学们齐声回答:看到了……
      
          这就叫你敬人一尺,人还你一丈。一丈多还是一尺多?
      
          一丈……
      
          不错。一丈比一尺高,这又叫崇高。王养利认真地说,所以,尊敬别人的人是
      不吃亏的。我希望在你们中间,不要有不尊重别人的现象,哪怕是一个不好的眼神。
      请你们回答,今后能不能做到互敬互爱?
      
          能……
      
          那位任课老师这才恍然大悟,校长哪里是“路过这里”、“顺便来看一看”,
      他是给大家上课来的!这一课上得那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叫你几乎感觉不出来!
      比之他“奖励”四个长“三只手”的孩子的处心积虑,那种处理非常态事件的特别
      创设与表演,他这种“常态课”的创作,简直就是出神入化、顺手拈来了!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