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1.美丽的茨沟村
      
          套用一个诗人的话:疮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瘠。所幸的是,灾区
      的民众在不到半年时间内虽历经疮痍,精神却并不贫瘠。北川县擂鼓镇是地震重灾
      区之一,擂鼓镇的茨沟村让外界广泛知晓,是因为灾后农房的重建工作得到温家宝
      总理给予的“最有骨气的村,最有志气的村”的赞誉。前往北川的路边,不时闪过
      “大爱无疆增斗志,重建家园更壮观”等标语。
      
          县城废墟中,一株半人高的向日葵倔强生长……
      
          整个茨沟村坐落在陡峭的三面环山的回弯之处,在半山腰有一个寺庙叫“圆通
      寺”,俯视这个寺庙下方平坡地的很多正在建设中的农房,就是整个茨沟村永久性
      农房建设的忙碌现场。在茨沟村平整后的操场一角,两个妇女正忙着搅拌用于建房
      的河沙、水泥。操场的一边,竖立着一排设计美丽富有羌族特色一楼一底的规划效
      果图,图中体现的是古老的羌民风俗特色:有穿着民族服饰的羌民、有高高耸立的
      羌民风格的烟囱、还有那古香古色的木碉楼,而房屋的下半部则是带墨绿色的文化
      石镶嵌……天地人物在构思规划中尽现诗意与和美。
      
          我看到正在忙碌的施工现场,修建的房屋基本上采用的是现代钢筋水泥红砖的
      建筑内容,尹村长像是看出了我的疑问,他说:“我们房顶和碉楼基本上采用当地
      木材建设,文化石也主要采用当地石材。待修好后,你就能看到图中的效果了。”
      
          三队队长曾木旭是最先搬迁的两户之一,新房为一楼一底,典型的羌族民居。
      新建成的房子造型大方、美观,正门上方挂着一个山羊头,那是羌人的图腾。
      
          楼下堂屋里,曾木旭的侄儿媳在一针一针地绣字,绣的是“平安福”。可用来
      贴在荷包上,也可挂在汽车驾驶室,还可张贴在挎包上,意思都一样。
      
          堂屋两边是厨房、厕所;楼上是卧室。
      
          住房背后是猪圈。
      
          曾木旭说,燃烧很方便,我们煮饭、洗澡,照明都用沼气。
      
          屋子外面停放着一辆搞运输的皮卡车。“房子建成后,有些废弃材料需要运送
      出去,向人借了一辆车。”曾木旭说。
      
          原先的房子有120 平方米,在地震中垮完了。房子加上财产总共损失约8 万来
      元。重新修建?没钱,更没心情。不知道怎么办。地震后第三天,救灾物资到了,
      衣服、被褥等。第五天,民政局的帐篷也到了。拿到救灾物资的时候心头确实温暖
      了一阵。后来号召建农房,又困惑了:哪里有钱啊?知道国家有政策,心头才踏实
      了些。我们村的农房重建,从6 月20日左右开始动员,具体政策是:每户建房户建
      一套住房可向国家贷款4.8>4.9 万元,财政补助1.6 万元(1>3 人),还差的就只
      能向外地没受灾的亲友借了。
      
          一旁的村民尹显兵插话说,建房最具体的是物价问题。地震前修一层100 平方
      米的房子只要7 万元左右,震后修这么一层至少要10万元以上。就说河沙,先前细
      沙100 元/吨,现在要130>140 元/吨;粗沙从45元/吨涨到75>80 元/吨。再有
      就是工价,震前120 元/平方米,震后180>190 元/平方米,最高达到200 元/平
      方米。还有,村上在动员农民重建农房时承诺:要给报运费,但至今没有落实。去
      问他们,对方说:你们房子还没修好嘛。
      
          “老师你有眼光,茨沟村就是环境好。”听我说茨沟村空气好,尹显兵接过话
      头,“村子周围没有厂矿,没有污染,也没有地质滑坡。除了环境好,我们这儿还
      有一好:水源好———地下水,泉水。这儿一直没有断过水。‘512>地震震坏了送
      水管道,擂鼓镇凡是知道茨沟村的都来这儿弄水吃。晚上打水擦澡、洗衣服,排队
      到深夜十一二点。”尹显兵又手指村子背后的山,“这些山上都长有天麻、竹笋、
      山药、蕨菜———全是野生资源。还有,我们北川的老腊肉可是出了名的。”尹显
      兵嘿嘿一笑,“这些都是搞农家乐的丰富资源呀。我们修一楼一底的房子目的就是
      为了利用这些资源搞农家乐,挣点钱,还账。”
      
          尹显兵关于茨沟村的环境、水源及野生资源的讲述让我眼前灿然一亮:美丽的
      茨沟村,可爱的茨沟村村民!
      
          2.不屈服的茨沟村人
      
          从曾木旭、尹显兵口中了解到,茨沟村六个队分布在山上和山下:山上住了四、
      五、六队,山下住了一、二、三队。看过了山下,我得去看看山上。正好,在路口
      旁搭建的一家小商店里,年轻的店主向我介绍了一些情况。
      
          “总体上讲,党和国家对灾区人非常关注,扶持力度这么大,但落实政策不到
      位。”年轻男人一开口就直奔主题。“茨沟村共6 个队,重建速度不一样,关心力
      度不一样。山下的一、二、三队是北川农房重建示范村,受到过温总理赞誉,上上
      下下的领导、大小媒体来,看的都是山下的茨沟村。山上的四、五、六队呢,启动
      却慢多了,不,到现在也没有启动,主要原因是没地———山上属地震滑坡带,1992
      年经地质部门鉴定———地震后只剩下房架,但地基还在,一场‘9 ?24> 洪灾连
      地基都给冲没了。山下农房重建启动后,山上的村民问村干部。回答是:”再等一
      等,莫着急。> 如果用钱买地(包产地),私人自己协商,要四万五六一亩。光是
      买地,国家给的灾民款和建房补助款全用上都不够,哪里还谈得上建房?再说建房
      砖。国家规定,灾区建房每块砖0.36元,实际上要0.46元才能买到。外地砖(北川
      当地不产砖)规定价格0.45元,老百姓拿到手的价是0.49>0.53 元,最高达到0.55
      元。一般一套民房需要3 万多块砖,光是买砖就得花上近两万。还有水泥,还有钢
      材,你说这房怎么修?“
      
          往山上去的公路边,两个村民在挖建房地基。其中年长的一个断了左腿,用跪
      在地上的右腿支撑着整个身体,两只几乎没有指头(仅剩下右手大指头)的手勾着
      锄头在一锄一锄地挖。
      
          我在他们面前蹲了下来。
      
          66岁的周康佳是茨沟村2 队村民,比起那些住房建在山上,地震中房屋垮塌、
      洪灾又将地基冲走的村民,周康佳幸运多了。他毕竟拥有1.7 亩的果树地,他可以
      砍了果树重新修建住房。周康佳的难处是,除了土地不花钱,其他建筑材料样样得
      掏钱,他只能用政府补助的那点钱买最次的材料。最难买的是砖,贵不说,还难买
      得到。“拿擂鼓镇页岩砖厂来说吧,嘿,就离我修的房子几百步远,排队要排一两
      天,有时排上了,还拿不到砖,就为你给的运费低(0.04元/ 块),往外运运费高
      (0.1>0.2 元/ 块)。嘿,你不买有人买,建房人多不是?”
      
          周康佳宅基地旁边的帐篷,住着山上茨沟村5 队村民张元明、王怀美夫妇。因
      为在外地打工,经济状况稍微好些。花了一万多元高价(按45000 元/ 亩计,超出
      国家规定40300 元/ 亩)买下私人三分多建房宅基地。通过村干部出面协商,另外
      付给对方2000元绿化带费用。“绿化带属国家征用地,按理是不该付费的。”他们
      说,“可人家非要收,只好给了算了。房子建好后,早些将住在山上种地的70多岁
      母亲接下山来,免得担惊受怕———山上属地质灾害带,必须迁移下山。这建房实
      在麻烦,就说工价吧,算下来要4 万元,加上砖、沙石、水泥、钢材等材料,一套
      房子大约20万元。说是还有1.6 万元的政府补助,但我们拿不到,只有分家不分户
      修了两处房的才能拿到。再有,就是像我们这样单独建房的麻烦事多,就拿几通来
      说吧,建房初期就说好保证三通:水通、路通、电通。路算是勉强通了,水管也接
      了,但没送水。至于电通就更说不上了。一两个月前,我们天天找村上,说安线的
      没来。村上说没来就没来吧。一直拖到10月中旬总算牵了线,但没送电来。我们天
      天晚上点蜡烛,点了一个多月了。
      
          茨沟村4 队村民牟廷国,在公路边买了3 队村民的地,要从2 队绿化带过,2
      队村民说绿化带是他的包产地,要从绿化带过(即便牵线从空中过也不行)就得留
      下买路钱。多少?1500元。不是牟廷国一人出,还有另外4 家在公路边买了地修房
      的。一家出300 元,房子修好后,退还作押金的100 元。牟廷国几个不服气,找了
      电力公司出面协调,对方才同意牵线可以从绿化带过。
      
          “都是同一个村的,他们就靠着村长跟他们都住山下,就欺侮我们住山上的。”
      牟廷国说,“简直岂有此理!”
      
          “是不大讲道理。”我说,“你们可以找村干部,也可以找镇上啊。”“没有
      用。”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
      
          “都说手心手背都是肉,”牟廷国朝我伸出手掌,“你看,手心的肉是不是更
      多些?”
      
          地震前,替周康佳打短工的李生明在绵阳唐家山石岩村2 队帮一张姓人家喂牛,
      顺带饲养一些鸡、鸭。地震发生时,李生明冒着生命危险,跑去打开了牛圈门,腿
      脚快的5 条成为50条牛中的幸存者。家园被毁了的李生明只好外出打短工。逃往山
      外的路充满了艰辛。李生明不止自己逃难,个子不高块头不大的他却背了一个140
      斤重的受伤大小伙子。背的人后来增加到四五个,李生明的包袱才算轻松了些。几
      个人将受伤者背出四五十里山路,背到擂鼓卫生院,后又转到绵阳医院。
      
          57岁的李生明离开绵阳九洲体育馆后,先被转到永安,后到任家坪灾民集中安
      置点。茨沟村农房重建启动后,家住茨沟村山上的女婿叫李生明过来帮周康佳修房。
      “帮完周康佳,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干,干一点总比不干好,有活干总比没活干强。”
      李生明说,“有活干才会有饭吃呀。”
      
          牟廷国的演示,断了左腿和九个指头的周康佳,“有活干总比没活干强”的李
      生明,应该可以代表茨沟村人的“最有骨气,最有志气”了吧。
      
          不屈的茨沟村人啊。
      
          3.废墟里刨出来的花
      
          在擂鼓镇红星爱民村板房安置点,我认识了热爱生活的村民陈丽珍。屋子里,
      一个女人正在给花浇水。因为有了鲜花,收拾得简洁、干净的20平方米房子里充满
      了生机和温馨。“都是从废墟里刨出来的!”陈丽珍说。陈丽珍原来的家在擂鼓镇
      柳林村二组,地震后搬来了这里。“家里没有一朵花,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
      
          给我介绍陈丽珍的村长张中强说,他看见陈丽珍抱着花儿走进灾民安置点的一
      刹那,心头一动:“我们村6 个组长一碰头,都觉得‘花儿> 可以作为重建精神家
      园的切入点。在板房安置点养花,这花就已经不单纯是花了!”
      
          文化如水,渗透力极强。“现在,我们每家每户的板房内,几乎都有花,表明
      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代表着北川人昂扬的精神!”张中强说。
      
          与此同时,羌族图腾山羊头、艺术体羌字,以及大禹画像也挂上了墙。
      
          “房子垮了,人的精神不能垮!”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讲,随着6 月初
      “重建家园、文化安民活动”的开展,打造“文化板房”已经在北川收到成效,红
      星爱民村成为北川典型。
      
          陈家坝乡,这个在“9 ?24”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是北川重建家园
      的另一类典型。“9 ?24”洪灾刚过去几天,展现在眼前的情景多少超出了人们的
      想象:水冲断的便桥变得畅通无阻,场镇街道上的淤泥已经被清除,板房区的泥石
      和垃圾早已不见踪影。到处是群众搬砖、砌墙、拉车的忙碌身影。街边不少个体工
      商户正在用水冲洗泥石留下的痕迹。“门面被水淹了,临时搭建的猪圈也被水淹了。”
      村民杨康民一边冲洗地板,一边向我叙述着这场特大洪灾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东
      西没了我不怕,门面损失了我也不怕,只要人还在,什么都可以找回来。”
      
          杨康民给我讲述了当时的情景,眼睛有些湿润。
      
          “持续24小时的强降雨,最大降雨量达到272.8 毫米,致使震后松动的山体突
      然间崩塌。河水暴涨、泥石流肆虐导致桥梁断裂、道路被毁,房屋倒塌,十余万人
      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上万人又一次无家可归……”北川县委宣传部的赵宗飞在一
      旁给我作着补充,“多亏了县委、政府头头们带着抢险人员及时赶到,县长经大忠、
      书记陈兴春还组织救援人员用竹竿、木材在泥浆上搭建了一座生命的‘浮桥> ,将
      正在北川修建擂禹路的41名二炮官兵、26名民工和本地30名村民成功救出。”小赵
      是陈家坝人,熟悉陈家坝在“9 ?24”洪灾中的受灾情况,也了解一些陈家坝的灾
      后重建。
      
          7 月中旬北川启动农房建设以来,陈家坝乡在全面、准确、真实核实灾情的基
      础上,对全乡3190户(其中1008户农房全部倒塌)需要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分
      析受灾户的主要收入情况,掌握建房户资金运行情况。地震后,绝大多数重建户经
      济拮据,重建资金成为首要难题。
      
          陈家坝的农房重建还面临一个难点:在重建的低保户、家庭经济特困户中,多
      数家庭过去在信用社都有“老贷”未还,信用等级低、偿还能力差。
      
          4.日本的重建经验
      
          日本是地震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灾后恢复重建经验。7
      月底至8 月初,四川省26名干部赴日培训,北川县副县长雷建新是其中一员。“从
      某种程度上说,规划决定着未来北川发展的方向,我想重点了解他们规划的情况。”
      然而让雷建新吃惊的是,日本中央政府并不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县一级(相当于我
      国省级)的重建规划是自下而上制定的。新县重建规划是先由灾区8 个市町村各自
      制定,在此基础上制定县重建规划。规划中涉及中央扶持政策的相关内容,由地方
      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申请,协商决定。“受灾群众是灾后重建主体,政府的职责是
      为受灾群众自立创造良好环境。”日本之行,让雷建新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有几个细节引起雷建新特别注意。日本新潟县为实现“以受灾群众心愿为基础
      的复兴”理念,一家一户地调查受灾群众的情况,分别开出重建或救助“处方”。
      神户市在重新修订街区规划时,设置了由市民组成的街区规划建设协商会,政府派
      规划专业机构指导,先由协商会提出规划提案,市政府据此制定街区改造规划。
      
          “政府到底该做些什么?”雷建新说,都江堰市副市长张兵对这个问题思考得
      更多一些。张兵遇到的情况雷建新也碰见过:小区内临时搭建的过渡性安置房有一
      处地方漏雨,群众坐等政府派人维修。等候时间稍长,意见还很大。“我非常理解
      他们的心情,但这本是一个小事情,自己动动手就可以解决,为什么一定要等政府
      呢?”
      
          日本推行自助、公助、互助相结合的住房重建机制。私有住房因灾受损,主要
      由个人负责修复或重建。住房受损程度分为全毁、半毁、部分损坏三个等级,政府
      的补助额最高为300 万日元,大致相当于一般住宅建设费的10%>15%.此外,政府还
      通过扩大灾区公营住宅(财政补贴的廉租房)和公团住宅(面向中等收入家庭的零
      利润租赁房)的建设规模、降低公营住宅租金、提供贴息贷款、延长贷款还款期限
      等,支持受灾群众自建住房。
      
          在规划中,日本新潟县明确提出,山区与城市一样都是社会财产,要将灾后重
      建转化为发展机遇,把山区建设成村民安居乐业、城市人回乡聚集、充满梦想和活
      力的田园乡村。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惜投入,打通对外交通、大规模治理地质灾害、
      大力恢复建设山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为村民创造重建生产生活的条件。同时
      扶持名牌稻谷、特色水果、蔬菜、养鱼、斗牛等特色产业;建设文化研修中心,创
      立内外交流平台;指导农房和村庄建设,打造美丽的山村风景;利用山区特色,发
      展旅游等等。
      
          对这种“创造性恢复”,不少学员非常有兴趣。“受灾群众都往城里走,面临
      的最大问题是,怎么就业?农村不仅仅是农民生活的场所,更是生活资料来源最根
      本的保障。”日本的经验给雷建新非常大的信心和决心,尤其是开发旅游业,北川
      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呀。
      
          5.“梁山好汉”崔学选
      
          梁山好汉虽远离我们已有八百多年了,但梁山好汉的后人还在,救人于困厄的
      好汉精神还在。与所有怀有大爱之心的国人一样,山东省潍坊市建设局局长、52岁
      的崔学选,全身心扑到了北川疮痍的土地上。
      
          在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县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采访,我从办公室负责信息的仲
      红波处了解了崔学选的事迹。
      
          “512 ”地震发生第二天,崔学选被任命为潍坊市抗震救灾援建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第二天,崔学选便派出援建先遣队抵达北川。随后,他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
      对各县市区援建工作组织领导、板房生产运输、援建队伍组建、安装技术培训等工
      作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周密部署。半个月后,崔学选出差途中转道前往灾区援建一线,
      检查督促援建工作。两天后,潍坊市12支专业安装队伍700 多人全部到达灾区一线,
      援建工作全面铺开。针对援建点分散、战线长的特点,将援建任务细化分解到了12
      个县市区,与当地政府一同发动群众,组建了18个结对子援建小组,组成400 多人
      的志愿服务队。
      
          为了全面了解、掌握地质地形情况,崔学选与年轻人一起走村入户,翻山越岭。
      在修建居住小区时,他严把选址定点、材料质量、建设安装、设施配套等九个关口。
      潍坊市援建的安置房合格率达到100%. 崔学选将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意纳入考虑
      范围,方便了群众。还建成桂溪小学、甘溪小学、桂溪中学3 所学校,保证了2250
      名中小学生正常复课。
      
          援建初期,崔学选与援建队伍同吃同住,伙食基本上是“矿泉水泡方便面、压
      缩饼干就大蒜、杠子头火烧咸鸭蛋。”住的是不透气的帐篷。吃不上热饭、喝不上
      开水、洗不上热水澡是常有的事。嘴上生疮、脚上起泡、腿肚子肿几乎成了每个援
      建队员的“职业病”。
      
          当地的夏季,经常是滂沱大雨,帐篷外大雨不断,帐篷内小雨连绵,帐篷内一
      会儿就积满没过脚踝的雨水,他只能穿着水靴涉水办公。天晴时,地处山区的北川
      紫外线异常强烈,他每天都要顶着强烈的紫外线巡查十多个建设工地,曝晒的皮肤
      破了皮,胳膊、腿上起了红斑,抠烂后形成血泡漫布全身。在夜间,奇痒难忍,越
      抓越痒,越痒越抓,无法入睡。
      
          很快,当地辛辣的饮食,加上水土不服,崔学选闹起了肠炎。先是腹泻,渐渐
      地,腹泻伴随着发烧,随之而来的是体力不支,头晕目眩;走路时,脚踩在地上像
      是踩了棉花。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吃下了平常剂量两倍的药。几天后,腹泻暂时止
      住了,崔学选为此有些得意:你瞧,吞下两倍剂量的药,病也提前吓跑了。腹泻暂
      时停止后,崔学选又忙开了。
      
          身边的人说,在援建初期的几十个日日夜夜,崔组长从来没有在晚上12点前歇
      息过,常工作至凌晨一两点,有时通宵达旦。
      
          2008年的六一,是灾区孩子们震后的第一个儿童节,崔学选专门安排人驱车150
      多公里从绵阳市区购买了书包、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送到孩子们的手中。在
      这些孩子当中,有一个6 个孤儿相依为命的特殊家庭,6 个孤儿原是3 个家庭的表
      亲,都失去了父母。了解到这一情况,他立即派人给他们送去了食物及生活用品,
      得知最小的孩子得了肺炎,他又马上安排医疗小组给孩子打针喂药。治病期间,他
      几次打电话叮嘱:一定要等孩子康复后才送回去。
      
          6 月28日,习近平副主席到潍坊援建的桂溪乡永利小区、甘溪小学视察,对崔
      学选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半个月后,山东省长姜大明到潍坊援建小区视察指导,
      充分肯定了崔学选和他所领导的援建队伍在灾区所做的大量工作。
      
          接下来是更为艰巨的3 年援建。这时,很多人都以为在前线已经拼了1 个多月,
      年龄又大、身体又不大好的崔学选该回山东歇息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选择了
      留下来,继续援建北川。
      
          7 月3 日,崔学选被任命为山东省对口支援北川恢复重建前线总指挥助理。北
      川灾后恢复重建,崔学选负责县城组。
      
          又是一个多月的连续作战,崔学选终于累倒了,腹痛难忍的他住进了绵阳市中
      医院。医生诊断为肠梗阻。几天后,自我感觉症状有所缓解,他便执意要求出院。
      第二天,他又带着山东省援川前线指挥部园区组、乡镇村组、新县城组奔赴江油、
      安县、广元等地,调查了解外省对口支援的情况、做法。
      
          半个多月后,崔学选再次因腹痛住进绵阳中医院。几天后,转到山东省齐鲁医
      院检查,被确诊为肠癌。整个援建指挥部都知道,唯独瞒着他一人。大家说不能不
      瞒着他,因为他始终记挂着灾区,念念不忘等病情好转后要再回灾区,看看恢复重
      建搞得怎样了,他说他还能为灾区做好多事呢!
      
          其实,崔学选在来灾区之前,有同事和朋友就多次劝他:你上有老、下有小,
      自己身体又不大好,再干几年就退休了,一线那么艰苦,你何苦呢?他笑笑:“不
      为什么,为了图个日后心安。”他这样解释“图个日后心安”:在大灾大难面前,
      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有义务站出来。何况,山东历来享有“梁山好汉”的名
      声呢!你站出来了,日后灾难过去,才不会由此而感到不安。
      
          6.来之不易的建房小册子
      
          基本建房资金问题解决后,北川县桂溪乡党委书记廖凯又遇到一道难题———
      农民需要经济、实惠的自建房,但全乡老百姓中懂建筑的人却寥寥无几。
      
          正当廖凯一筹莫展时,一本《北川羌族自治县桂溪乡贯岭乡农村永久性住房建
      设指南》的小册子送到了他手中。翻开这本小册子,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的选址、
      设计、施工、加固等关键问题,都能在书中一一找到答案和详细说明,桂溪和贯岭
      乡的群众在小册子上很容易对号入座。
      
          别看小册子只有薄薄的13页,但它的编者———山东省潍坊市援川前线指挥部
      工程技术人员,却很费了些周折。桂溪和贯岭乡处于山区,住户分散,有的一个村
      子两户人家,甚至相隔好几公里。为了使这本小册子更具普遍指导意义,10多名来
      自山东的技术人员攀山越岭进行实地调查。“有些房子,看着就在跟前,走起来却
      要大半天时间。”从没走过山路的山东人张永健,说起北川的山路还心有余悸。
      
          那是7 月下旬的一天,张永健与几个同行去北川的一个乡村。车过山路,一头
      被巨石砸死的黄牛横躺在路边。每隔10米左右,路旁就出现“快速通过,切莫停留”
      的红色指示牌。车过桂溪乡凤凰村时,司机指着窗外的滑坡处说,这里700 多个孩
      子被埋。在贯岭乡地段,水泥路变成黏土泥路。路基松软,车轮陷到泥中,车上的
      人都下来推车。
      
          小册子编写完毕,技术人员用了10多天时间,几乎走遍了两个乡的所有住户,
      将3000册《指南》分发到每个需要建房的农户手中。与此同时,前线指挥部还组织
      技术骨干,分片分村为建房群众举办培训班。9 月3 日,首次培训在桂溪乡永利村
      举行,课堂设在村小学里,在听课的40多名男性学员中,一个50多岁的妇女引起了
      教员的注意。她叫曹文琼,不识字,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图形和标记。她的丈
      夫和儿子到镇上买东西去了,但这堂课不能缺,只有自己先记下来,回去再依样说
      给他们。
      
          援建过程中遭遇到的最大难点就是“水土不服”。山东省援川办主任李关宾用
      自己的“遭遇”说事:到四川来不久,肚子胀得厉害,这样的水土不服可以理解,
      但决不允许援建项目在这里水土不服。
      
          近千人的援川队伍,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到四川,更不用说到北川。在工程师
      史海成的眼里,潮湿的气候,崎岖的山路,山间的蚊虫,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只
      有一样让他伤透了脑筋———那就是和当地人的交流。史海成隔三岔五要到各村去
      检查住房的建设质量,水泥、河沙混合比例是否恰当?构造柱角度是否标准?铆固
      长度是否合适?有很多问题需要询问村民,而村民也总有很多“为什么”要抛给他。
      不过,通常是双方说了大半天,都不懂对方的意思。史海成说,学听四川话成了目
      前最紧迫的问题。
      
          潍坊市是山东省17个援建市中唯一在前线指挥部派驻“政委”的市。政委黄永
      健每天的工作就是和当地政府、干部、群众打交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援建工
      作进行有效对接。到北川的两个月,黄永健跑遍了桂溪和贯岭的18个村,想方设法
      和老百姓交流。
      
          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启动后,很多民房由于受损严重,必须推倒重来。“推倒
      重来”四个字说说容易,真要做起来可是一件难事。“推倒”是快,费不了多大劲,
      “重来”却是要不少钱的呀。尽管当地政府给了优惠政策,援建方提供了5.6 亿元
      农房重建的援助资金,可多数老百姓还是信心不足。他们虽然做了大量工作,拆除
      旧房仍然推进缓慢。问题出在哪里?桑福岭和黄永健挨户了解情况,针对部分村民
      抱怨没有大型机械用于拆房,他们马上从擂鼓镇借来几辆推土机,帮助村民拆房和
      平整土地。更多的村民不愿意拆房是还想观望一阵,往后是不是还有更优惠的政策
      出台?为此,他们召集群众分析国家的补贴政策、建筑材料价格走势等。听他们讲
      话的老百姓越聚越多,人群中还不时发出一阵阵掌声和笑声。随后,主动拆房的老
      百姓逐渐多了起来。
      
          村民们当然开心,重新修建的农房,比起震前自家修建的房子更称心———对
      口支援他们的山东好人在农房规划中明确提出“三改两建”,三改:改水(管道)、
      改厕、改圈(猪圈);两建:建沼气池、建村卫生室。在此基础上,村村通广播电
      视,每户村民配一台电视机,一个电视接收器。这些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呀。
      
          “不能端着援建的架子高高在上,要深入群众,将心比心,才能破解援建中‘
      水土不服> 的问题。”山东省援川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徐振溪在援建交流会上的要求,
      成了援建队伍的共识。
      
          不仅要建房,更要把房子和美丽的山水结合起来。负责援建香泉乡的淄博市援
      川前线指挥部规划科科长边立群很有感触。当地群众感谢山东兄弟的援建,但也担
      心他们把房子修得像火柴盒一样,破坏了美丽的山水。从那以后,边立群改变了思
      路,选择从了解羌族文化开始设计工作。阅读了大量羌族历史文化书籍后,边立群
      还跑到香泉的各个村实地考察羌族民居。在听说九寨沟县城和甲蕃古镇保留了很多
      羌族民居后,又立即领着队员前往,拍照片、画草图,一行8 人耗时20多天,北川
      第一个场镇规划———香泉场镇规划得以完成。他这样描绘香泉乡场镇未来的模样
      :整个场镇将沿通口河修建,一道景观中轴线穿越场镇,以中轴线为界,场镇被划
      分为公共建筑、风景区、产业园、教育等区域。中轴线的一头是山,一头是水。场
      镇中单体建筑青瓦白墙、朴实自然的建筑风格,点缀其间的碉楼,烘托出浓郁的羌
      族氛围。对于分散在各处的农房,还原羌族人的生活:郁郁葱葱的大山掩映着灰青
      色的建筑……
      
          香泉乡是北川的东南门户,与之相对应的是北川的西北门户———擂鼓镇,它
      由济南市负责援建。擂鼓场镇较之香泉更加大气,在注重单体建筑的羌族特色外,
      更加强调整体布局。以道路为例,场镇道路抛弃了常规横平竖直的模式,全部采用
      曲线设计。济南市援川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周坤三解释说,羌族群众习惯山地生活,
      山路多曲折,如果新场镇的道路修得笔直,显然无法还原他们的生活状态,将来前
      往擂鼓镇旅游的人也不能体验到正宗的羌族生活情趣。“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整个
      场镇,我们的目标都是将其打造成艺术精品。”说这话时,周坤三俨然一位建筑艺
      术家。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