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按照文字学家的解释,“字本位”的含义很丰富,可是从简单里说,就是语文
      教育要从认识我们母语最基本的单位———汉字开始,从认识祖先创造汉字时所表
      达的那些形状和意义开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从向西方借来的拉丁字母———拼
      音开始。两者之间的分歧,自鸦片战争中国沦落之后就有了,算起来已经有100 多
      年的历史。在此之前,西方文字学家从自身的文化的背景出发,认为汉字是落后的
      象形文字,应该逐步向西方“先进”的拼音文字靠拢,最后达到“世界统一”。这
      种“汉字落后”的观点,令看着祖国从“天朝大国”沦落为半殖民地的中国知识分
      子们,已经有些汗颜。可是对于汉字的非议还不止这些。著名的英国学者郝·乔·
      韦尔斯,在他的那本《世界史纲》中,把汉字对中国发展的阻碍连接到了一起:中
      国的个人智慧很高而且人民勤劳,却最终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其
      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文字学习起来太困难。复杂的中国文字不能像那些使用音节文
      字和字母文字的西方国家,令教育很容易“溢”向平民,而是造就了一个特殊的读
      书人的阶级———官吏。官吏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文字和古典文
      学的格式,无法集中精力去顾及思想和现实,而普通的老百姓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和
      精力来学习……这样的看法,在长期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很有代表性。
      
          国家的沦亡,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由此
      引发了关于汉字改革的两条道路。
      
          第一条路是改良的“辅助论”,其旗帜人物是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学人。他们
      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针对“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掀起了一场
      辅助汉字学习的“切音字运动”。这个运动虽然没有能够成功,其方针却在“国音
      方案”得以继续。1913年2 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开了三个多月,各省代表投票确
      定了“标准国音”,也就是后来的“注音字母”。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
      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反切
      法”进行了改进。会议明确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
      它的职能只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这条改良之路,后来得以在港澳台地区继续进行。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看
      到这条路上的台湾,从50年代起开始注重教育向平民普及,保证教育经费,扶助平
      民子弟入学,到70年代已经扫除文盲,为嗣后的经济起飞准备了人才基础。而长期
      以来素有“文化沙漠”之称的香港,虽然迟至1974年才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但
      普及教育成就斐然。到1988年,有人对来自北京和香港的88个5 ~8 岁的孩子进行
      了3 年的跟踪研究,结果发现:香港儿童的中文识字能力显著超过了同龄的北京孩
      子。这些年来香港不但经济逐年兴旺,而且早已经摘掉了“文化沙漠”的帽子,科
      学人文活动日益增色,文化城市的姿色已初露端倪,想来与这样的成就有着重要的
      关系。
      
          改革汉字的第二条路,便是将学术问题引向了政治,最后引发了著名的“汉字
      消灭论”。它的起源,依然可以从外国人那里找到证据。一个名叫布鲁斯特的老外
      在他的《中国的知识的奴役性及其解放方法》一书中激烈地写到:“古典的汉字,
      必然发展了一种特殊的阶级利益。不管哪个国家,如果诵读和书写的能力只限于知
      识阶级的时候,那么这个阶级的人们就必然获得政权,而且永远掌握着它。这个阶
      级的人们就是不去组织政府,也会比一般人要高明些,因此他们便牺牲了那些无知
      而且无告的群众,却取得一切政治上的地位,享受一切特殊权利。”这样的观点,
      在高呼“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新文化运动激进派那里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引申,
      成为“白话文运动”最重要的依据:要用“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的口“语”,
      代替和消灭士大夫专用的高雅的“文”字,并将此“口语”白话文上升到“国语”
      的地位。这不仅是一个语言文字的革命,更符合并辅助了近代中国的社会革命——
      —即提升“引车卖浆之徒”的社会地位,而消灭操纵书写特权的士大夫阶层,最后
      发展为“以拼音代替汉字”“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方案,在中国内地地
      区普遍推广。这种方案希望彻底剥夺汉字从创始之初就具有的高雅属性,将这种曾
      经一统周边国家、乃至在东亚地区也有巨大影响的文字,强行降到平民扫盲的水平。
      
          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的事实正与当初的企望相反:国内的文盲人口仍高
      达近两亿,半文盲则难以统计,其中大部分仍是工人农民。而那些在“拼音化”方
      案中完成各级学业的“知识分子”身上,绝大多数人读不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文言
      文,一大批人如巴金先生所说:“虽然识字了,但还是文盲,只不过不是文字盲,
      而是文化盲。因为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没有文化底蕴”。可是另一方面,与中国
      一样使用象形文字的日本成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甚至连汉字都没简化的台湾
      省也成了亚洲四小龙。中国改革开放后还使用汉字,但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经济就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汉字阻碍了社会发展”的观点已经不攻自破。2000年,
      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宣称: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通
      用文字。它宣布了“拼音代替汉字”的方案已经在实践中夭折,所有与之有关的改
      革理论都应该重新反思。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当年韦尔斯们的“诊断”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
      新文化运动大师们的药方开错了。文化没有能够在民间普及,罪过不在汉字,也不
      在掌握了汉字的文化阶层,更不在与汉字关联的诗词文赋、戏剧曲艺、中医中药等
      等等等;而在于扫除自古以来统治者推行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
      策,只有加大资金投入,展开普及教育,使“引车卖浆之徒”提高到能够掌握汉字
      这种高雅文字的水平,这样才是真正的提升,这样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达成文学革命
      的初衷———文字、文化不只是由贵族士大夫所独有,也能够为平民大众所掌握使
      用。
      
          虽然实践已经证明了拼音不能代替汉字,可是经过5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拼音
      的作用实际上已经回归到它的本位———前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
      主任戴汝潜先生,于此有过很公正的评价。戴先生认为:《汉语拼音方案》说到底
      是一个汉字读音的标志系统,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正音。虽然自秦
      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文字统一,却因为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富饶,形成了包
      括少数民族语言在内的多种方言,只有“正音”才能够规范语言交流,提供语言沟
      通的“中介桥梁”。这座“桥梁”将我国复杂多变的方言和乡音加以标注,从而在
      “书同文”的前提下解决“字相同而音相左”的问题。这是《汉语拼音方案》最基
      础、最核心的、第一位的功能。第二是序化。《汉语拼音方案》实现了汉字的音序
      排列,产生了具有广泛的、普及意义的《现代汉语词典》,有效地发挥了汉语工具
      书作用,同时也为汉字信息数字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是教外国人学中文。这个
      作用在今天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的注意。
      
          汉字落后吗?
      
          汉字真的很落后吗?不对。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汉字有着拼音文字不可比拟的许多优点,其中最有
      说服力的,就是汉语的组词能力强。汉字最活跃的基本单位是字,每个字都有特定
      的含义,语音简单、明确,高度概括抽象,组词能力强。一个“车”字,就可以组
      成电车,马车,手推车,汽车,火车……只要掌握两三千个常用汉字,几乎就可以
      读懂平常的绝大部分文章。而英文等拉丁文字,却是“打酱油的钱不能打醋”,每
      种“车”都得用不同的单词去表示,而且随着新事物的增加,新的单词也不得不随
      之增加。有人作过统计: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几十万字,只用了两千多个
      汉字。可是中国留学生的英语托福考试,常用的英语单词量就得掌握三到四万,而
      且随着“知识爆炸”的发展,英语的单词量还在不断增加,据说现在已经多达几百
      万,许多单词连专家也不认识。如此发展下去,不知道如何结局。
      
          汉字还有一个近年来被广泛传播的优点,就是它在“开发智力”方面的长处。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左脑管逻辑思维,右脑管形象思维,一个人要正常均衡地发展,
      左右半球的发展都很重要,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左脑的训练要强一些,所以西方
      在儿童教育上发起了“开发右脑活动”。可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
      中国的医学界在治疗说话、阅读和书写障碍方面的病例时发现:西方的拼音文字是
      偏向大脑左半球的“单脑文字”,而汉字是左右脑半球同时使用的“复脑文字”。
      此外在汉字书法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研究中发现,书法训练对于大脑两半球有适度
      的激活效应,可提高大脑两半球的反应能力。心理学实验室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实验
      研究的结果,也表明汉字认知的“复脑效应”。令人吃惊的是,母语是英语的外国
      留学生在中国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汉语之后,他们对英语的认知,也由原来的左脑优
      势,转化成为左右脑并用的“复脑效应”;而那些刚来中国的英语母语者,则没有
      这样的响应。英文学习对于汉字认知的脑机制,也没有这样的“异化作用”。
      
          近年来汉字在西方引起重视,还与它对于“阅读不能症”的奇特疗效有关。在
      所有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国家,都有比例高达10% 的儿童患有“阅读不能症”。这
      些儿童的口头语言、视觉和听觉均发展正常,就是不会利用拼音文字进行阅读。关
      于它产生的原因和防治的问题,成了一个长期不能解决的难题。可是在使用汉字的
      中国和使用双重文字(汉字和片假名)的日本,却很少发现这种情况。于是美国的
      心理学家就利用汉字,进行了一个奇妙的实验。197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
      学系的P ·Rozin 等人,在美国费城的学校里找了八个患有“阅读不能症”的小学
      生,做了一个“英语—汉字”的教学实验,并将实验的结果发表在著名的《科学》
      杂志上。这个实验表明:这些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两年英语、依然不能阅读简单单词
      的孩子,却能够在2.5 ~5.5 个小时内,在汉字的辅助下完成了以下阅读内容:包
      括40个项目的6 个英文句子,3 个短文,被试项目中所涉及的汉字总数为1096个,
      总的错误率只有50%.
      
          汉字的长处还很多。除了前面所说的“复脑效应”和独立组词能力,在世界进
      入全面信息化时代,它还是世界上唯一可进行非全息输入电脑的文字系统,只用6763
      个汉字,就可以组成无数已有的和新创的汉字词汇。比起拉丁字母来,汉字文件更
      加简略,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字浪费两倍的纸张,因此在联合
      国用五种工作语言打印的文件里,汉字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此外,汉字的单音节
      化、拼形化、多码化等对于智力的开发作用,它广泛的联想性、书法字形的美感、
      它对中国及周边国家几千年灿烂丰富文化的承载和关联、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和凝聚力等等,都成为批驳“汉字落后”的主要证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