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2003年夏天,北京市侨办邀请6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总编来华报道“非典”过后
      的北京。2003年7 月15日晚,北京市侨办在北京饭店举行为奥运捐款新闻发布会。
      这是市政府第一次公布这个消息。开始,与会者不知道背景,以为还是谈“非典”
      的事。乔卫向众多大牌记者介绍了北京市政府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情况,声明从即
      日起北京市政府正式接受海外华侨为修建奥运场馆捐款。整个会场鸦雀无声,连地
      上掉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最后他微笑着说:“我要发布的内容就是这些了,下
      面请大家提问!”
      
          他本来以为大家会马上举手接二连三地提问。出乎他的意料,场上无人举手,
      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越发热烈,他强烈地感受到华侨们对政府这
      个决定发自内心的拥护。
      
          掌声持续了一分多钟,场上呼啦一下举起了几十条手臂,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
      乔卫的脸上。媒体人思维敏锐,犀利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请问,什么人可以参
      加捐款?”
      
          他说:“这次捐款有一个特点,就是有非常明确的门槛。我们这次捐赠只对港
      澳台侨同胞。我们在对外介绍情况的时候,很多中国驻外大使、中国驻外总领事也
      非常希望捐款,但是他们没有资格。”
      
          “请问这个捐款有什么奖励吗?”“捐款数额有上限下限吗?给奥运场馆捐款
      的事,你们有没有新闻通稿?”……
      
          会场气氛庄重而热烈。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乔卫回到房间休息。过了一会儿,
      门铃丁零零唱起歌来。他打开门,只见一位来自日本的记者走了进来。他从兜里掏
      出一个信封递给乔卫说:“乔主任,我是日本乐乐中国电视台的记者欧阳乐耕,全
      家人旅居日本。最近我父亲得了癌症,我陪父亲回国治病。刚才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您讲得特别好。我带的钱不多,除了医药费和差旅费,只有1000美金零头。我把这
      些钱捐赠给你们,请务必收下!”
      
          乔卫郑重其事地接过钱,表示感谢。
      
          欧阳乐耕问:“请问我是第几号捐款人?”
      
          乔卫说:“你是第一号现金捐赠者。”
      
          欧阳乐耕说:“太好了!我捐款不是在献爱心,而是在尽孝心!”
      
          “尽孝心”这三个字深深地触动了乔卫的神经。有一次,乔卫来到东南亚某国,
      和一个华侨老板谈为水立方捐款的事。这个商人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英语和闽南
      语,乔卫无法和他沟通,便请了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林婉然当翻译。
      
          华侨老板说:“我愿意参加捐赠。”
      
          乔卫问:“您准备捐多少?”
      
          华侨老板说:“我回去考虑一下。”
      
          寒暄了几句,对方礼貌地告辞了。乔卫回到宾馆房间打开电视机看电视,过了
      片刻,电话铃声响起。他抓起听筒,女翻译的声音震得听筒嗡嗡作响:“乔主任,
      我要找您谈捐款的事情。”
      
          乔卫心想:这华侨老板的动作真快,到底是海外效率。他爽快地说:“林小姐,
      你上来吧,我在房间等你。”
      
          林婉然走了进来,递给乔卫一个信封说是捐款。乔卫打开信封,里面装有1400
      美元。他心里纳闷这么大的老板怎么给了这么点钱?他不露声色对林婉然说:“林
      小姐,为奥运会捐款,钱多钱少都是一份心意。本来,我这次出访只是了解情况,
      不接受捐款。但大老板既然已经出手了,我应该给大老板一个面子。钱我收下了,
      请你向大老板转达我的谢意。”
      
          他觉得自己说得挺得体,谁知林婉然却不高兴地说:“乔主任,您为什么谢他
      呀?这是我们家的捐款。我们家有14口人,一人捐100 美元。我们希望把我们全家
      的姓名在奥运场馆上刻在一起。”
      
          这太令人意外了,乔卫觉得自己特别对不起这个小姑娘。他如鲠在喉,含着泪
      水说:“林小姐,你的这笔钱我更得收下了。请代我向你全家人表示感谢。”
      
          说着,他顺手从桌上撕了一页信笺纸,给林婉然开了临时收据。
      
          还有一次,乔卫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华商的会客室里与他聊天。他们从邓小平理
      论到伊拉克战争;从美国股市到国际油价飙升;从化工产品到造纸术;从生命科学
      到中国发展前景;从中国的《论语》到中印文化交流;从人民币汇率到酒店经营管
      理……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越聊越投缘。那位华商看了眼手表说:“乔主任,今天时
      间不早了,可我还想和您聊怎么办?”
      
          乔卫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回没聊够,改日接着聊。”
      
          那位华商高兴地说:“好,明晚我请您来我的办公室,咱俩好好聊。”
      
          第二天晚上,乔卫如约而至。华商热情接待,一包香烟,几壶清茶,推心置腹
      地谈古论今,不知不觉就聊到子夜时分。乔卫想告辞,华商不好意思地说:“乔主
      任,我还有些问题想请教您,明晚您能赏光吗?”
      
          乔卫和蔼地说:“明晚我有个活动,要不后天晚上吧。”
      
          华商高兴地说:“好,后天晚上,请您到寒舍相会。”
      
          在海外,一般朋友聚会都是在茶楼、饭馆、咖啡厅、会所、办公室等公众场合,
      如果主人把你请到家里,那就一定是至爱亲朋了。第四天晚上,华商把乔卫迎进家
      门,俩人秉烛夜谈。就这样他们三个晚上整整聊了九个钟头。觥筹交错,酒酣耳热。
      华商掏心窝子地说:“乔主任,我打算和中国的一家公司合作,可心里又不摸底,
      您看我该怎么办?”
      
          乔卫问道:“请问您准备和哪家公司合作?”
      
          华商说出了公司的名字,乔卫马上作了介绍。从公司的老板是谁到这家公司的
      背景,从公司的发展前途到目前面临的问题,说得头头是道。那位华商惊讶地问:
      “乔先生,您还有什么问题不知道?”
      
          乔卫笑着说:“哈哈,我不知道的东西很多,这个公司碰巧是我知道的。”
      
          华商说:“乔先生,天不早了,我最后再问您一个问题。”
      
          乔卫诚恳地说:“您别客气,其实和您聊天我也很有收获。您随便问,只要是
      我知道的,一定给您圆满的解答。”
      
          那位华商幽默地说:“我的问题是,为水立方捐款的账号是多少?”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