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今天休息,没事翻看以前我给儿子记的日志。
      
          1995年7 月1 日这一天这样写道:“我在擦书桌的时候,突然萌发一个念头:
      想在玻璃板下面搞点名堂———为儿子办一个‘画展’,否则这‘地盘’放什么也
      是放,或者闲着也是闲着。别人家有大房子,可以在房间里为孩子办像模像样的画
      展,我们家集客厅、餐厅、卧房于一斗室,只能因地制宜,在书桌玻璃板底下为孩
      子开辟一块新天地。
      
          “儿子听说要给他办‘画展’,高兴得要蹦起来。于是,我们说干就干,娘儿
      俩一起动手,在一大堆画中,左挑右选,把他画得最好的画挑选出来,整齐地摆放
      在玻璃板下面……”
      
          一段话,一段往事,勾起了一串记忆……
      
          儿子学习国画以后,我们又把他的国画作品《兰》《竹》等装裱出来,展示在
      当时仅有的一面可供挂饰物的墙上。每当街坊、亲戚、朋友到我们家作客,首先映
      入眼帘的就是悬挂在墙上的国画。因为非常抢眼,所以谁进来谁问,也都免不了夸
      赞。搬进楼房以后,我们又用儿子的水粉画、油画将房间装饰一新。
      
          在整个小学期间,儿子多次在绘画上获奖。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还有一幅美术
      作品入选“2001年北京中国书画协会名家21世纪大展”,并于当年4 月23至30日在
      中国美术馆展出。开幕式那天上午,我特意向儿子的班主任老师请假,直截了当地
      说明请假原因。我觉得孩子为了出席有自己作品参展的画展开幕式而耽误几节课非
      常值得。因为,在中国美术馆这个中国美术最高殿堂里,和众多仰慕的画家一起迎
      接那开幕的神圣时刻,并在第一时间里看到自己的作品和大家名家的作品一起悬挂
      在一个主题的展厅里,那该是多么的激动和幸福的时刻啊!班主任是一位开明的老
      师,她有着和我儿子一样大同时也爱美术的女儿,她同样觉得这假该请。
      
          那一天,我和儿子在美术馆里荡漾了一上午。我们兴奋,我们欣赏,我们自得,
      我们在“自己”的作品前流连忘返,我们用相机珍存那幸福的一刻。
      
          其实,在我的心里很清楚,儿子的作品无论是获奖还是参展,或多或少都有
      “市场”的因素。家长不出资,绘得再好也甭想参展;画得再棒,也别想载入画册。
      但话又说回来,你画得实在上不了台面,家长无论出多少钱人家也不带你玩。说到
      这,我觉得画得好坏实际上已经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儿子多了一种人生阅历,一
      种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就感让他喜悦,让他快乐,让他自信,这就足够了!
      
          据说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每一个人的下意识都趋向于本初状态,即在母体子
      宫内,那个无忧无虑,甚至连呼吸都不用的原始状态。下意识与显意识不同,它是
      决定人类行为动机的原始意识。显意识所体现的是推理、判断、分析等思维形式,
      而下意识决定人的感受,它取决于过去一个特定的经验,这经验在大脑深处遗留下
      来的信息,在后天处理类似问题时会发出某种特定的指令,而这指令通过神经元传
      导给身体,形成行为和思维模式。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常被父母否定,那么他就会
      逐渐地把“被否定”这种“负”信息烙印在大脑深处,形成下意识层面,从而在今
      后的人生中发出“我不行”“无法成功”的指令。而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常被父母
      激赏,那么他就会逐渐把“被肯定”这一“正”信息深化在大脑深处,形成下意识
      层面,从而发出“我行”“我能成功”的指令。人需要被肯定,需要用来自外界的
      肯定来增强自己对自己的肯定,尤其是来自亲人的认可。对于孩子来说这一点尤其
      重要。因为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卑是成长的毒药。
      
          如今,18岁的儿子已经不再画画了。即便画,手也“生”了。况且,他又有了
      新的“爱好”。他“人”在成长,兴趣也在成长中变化。但这并不说明过去8 年的
      习画生涯没用,更不能说是浪费。恰恰相反,我认为作用很大。过去习得的绘画知
      识已经融进了他的血液里,变成素质和修养。而通过绘画获得的心理暗示,渐变成
      了一种潜意识或叫下意识,那就是一种自信、一种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能量。而
      一个孩子长到成年以后,能否在人生中取得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他头脑中的知
      识和技能,而是他人格中有没有主动进取和永不言弃的精神。主动进取是一个人骨
      子里要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那股子劲头,是一种一定要得到那种事情的冲动,这
      种要得到的冲劲会驱使孩子行动起来,当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时,他会继续行动
      下去。一个人是否锐意进取,对人生的成就有决定性的影响。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就决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一个教育的经典案例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
      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
      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西(师)都说了些什么?”妈妈鼻
      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
      老师表现出不满意。然而妈妈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
      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
      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妈妈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
      排在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走出教
      室,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
      满了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再细心些,不但会超过你的同桌,
      还会超过成绩好的其他同学。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
      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
      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
      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然而,这次却
      出乎她的预料,直到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
      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听了这
      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
      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
      努力,注意改进学习方法,克服马虎的老毛病,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
      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
      过,相信他能考取重点大学。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
      特快专递交到妈妈的手里,突然,就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
      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您能欣赏我
      ……有了您的欣赏,我攻克了很多难点,也战胜了自我……”听了这话,妈妈悲喜
      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在手中的信封上…
      …
      
          这就是鼓励的力量!这就是期待变幻出来的神奇魔术!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
      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 组和B 组,并且告诉
      A 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 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
      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 组的
      老鼠竟然真的比B 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
      一次他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以赞赏的口吻将
      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
      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就是随
      机挑选出来的。8 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各科成绩有了较大
      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
      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
      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
      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
      常的进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
      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
      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
      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
      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父母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父母们,鼓励你的孩子吧!鼓励
      是培育孩子的阳光雨露,是成就孩子自信的秘密武器,是孩子生长的灵丹妙药!
      
          让我们由衷地鼓励孩子吧!
      
          我有一个20多年的好朋友,她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样大,今年也高考。每每谈
      到孩子的时候,她总爱说“我儿子不行”。“怎么不行?”我的想法和她相反,当
      妈妈的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善于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鼓励他。
      我的好朋友则说:“表扬的话说不出口,好像言不由衷,假了吧唧似的。”我不能
      理解,难道好话(赞赏的话)不好说,坏话(批评的话)反倒说得出口吗?是不是
      已经习惯批评孩子,不习惯赏识了呢?
      
          记得《人民日报》一篇文章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转到新学校就
      读,数学考试得了20分,老师给他定了一个增加20分的学习目标。一个月后,这名
      学生数学考了56分。老师宣布这次全班考得最好的就是这位学生。同学们都感到很
      惊讶也很不解,考试都不及格,怎么能说是考得最好的呢?这位老师说:“有谁比
      得上他?这次考试他增加了36分。”老师提议全班同学鼓掌向他表示祝贺。可能是
      这位同学从没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吧,他哭了。从此,他爱上了数学。
      
          我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公司的电梯里,有一面金属的镜子,不仅发污,而且布
      满了划痕。每次在这块镜子前看自己,心情都很郁闷———镜中的自己面容憔悴,
      没有一丝光泽,病恹恹的。赶快到卫生间那块明亮的镜子前再看看自己的面貌,卫
      生间里水银的镜子光鲜明亮,镜子里的人也光鲜明亮,顿时心情好多了,发现自己
      还没有那么“衰”。
      
          孩子还小,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弱,常常把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作为自我评
      价的重要依据。父母的评价对于孩子来说,也等于给孩子照镜子,父母每评价孩子
      一次,就是给孩子照一次镜子。过多的负面评价,会让孩子看到一个连他自己也不
      喜欢的“我”。久而久之,孩子真的会变“丑”。而评价过高,孩子又看不清真实
      的自己,变得骄傲和自以为是。父母的一句话、老师的一句话可以决定和改变一个
      孩子、一名学生的一生。你说他行,他就行;你说他不行,可能他真的就不行了。
      
          我在媒体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2003年5 月11日母亲节,华盛顿大学的校园
      网上贴出这么一张问卷———你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什么?只要你回答这个问题,就
      会告诉你比尔?盖茨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做是为了纪念华盛顿大学董事长———比
      尔?盖茨不久前去世的母亲玛丽?盖茨。比尔?盖茨究竟从母亲那里继承了什么?
      网上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出现了他在读大学二年级那一年的母亲节时寄给母亲的
      一张问候卡,卡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
      ;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我怀念和您在一起的时光。”
      从这张问候卡上,人们可以感觉到,这位独步天下的富豪,从母亲那里得到了一份
      被许多母亲忽视了的东西,那就是———赏识。
      
          赏识的力量是巨大和神奇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尔说:“称赞对温暖人
      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拿破仑曾经说过
      :“给孩子鲜花比给鞭子更有效。”而我国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也早就说过: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朋友,欣赏自己的孩子吧!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你一定会找到孩子身上
      的闪光之处。蜗牛要为自己儿女的爬行感到骄傲,蚂蚁要对自己儿女的举重表示欣
      赏。
      
          欣赏自己的孩子吧!它是照耀孩子成长的阳光!没有阳光的温暖,孩子的内心
      一定阴冷。欣赏自己的孩子吧!你在温暖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灿烂。
      
          据媒体报道:德国一所公立学校对1990年本校毕业的300 名学生进行了长达15
      年的“成长追踪”。最近,他们整理出了追踪结果,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300 名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已经得到提拔重用的有68人。而令人难以置
      信的是,在这68人中,当初在小学时,有33人给校长写过信,有20人与校长共进过
      午餐,有12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也就是说在68个最先得到社会认可也最
      先找到用武之地的学生中,有65人在小学时就结识过校长,比例高达95.6%.
      
          看了这个结果,这所小学的校长威尔逊很惊讶,全校的老师也很惊讶。经过反
      复的分析和研究,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凡是上小学时就能结识校长的人,一般都具
      备三个特征:一是不憷权威;二是善于与人沟通;三是乐于在“大人物”面前表现
      自我。于是,在威尔逊校长和老师们的倡导下,这所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勇敢者
      活动”。引导孩子们通过写信、发邮件、打电话等不同形式,关心时事、关心环境、
      关心他人,并进而结识校长和各种各样的“大人物”。
      
          结识校长与成才有什么样的关联,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但这则新闻让我
      思索。我暗暗问自己:“儿子认识学校的校长吗?给校长写过信出过点子吗?和校
      长共进过午餐吗?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吗?”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他不止
      一次给校长写过信出过点子,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和朗诵,校长自掏腰包请他
      们学生会干部一起共进晚餐。但是,我从来没有意识鼓励或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儿
      子主动结识校长。儿子之所以结识了校长,给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完全是因为他
      通过竞选当上了学生会干部,而当上了学生会干部之后,又有更多的机会结识校长。
      
          那么,结识校长与成才究竟有什么关联呢?我想,无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孩
      子身边的“人物”,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成长环境,一种比房子、车子、票子等
      硬件设施更为重要的软环境,这种环境影响的是孩子的心灵。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
      理者,对于学生来讲,毫无疑问,校长就意味着权威,是佼佼者的象征。无论在学
      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结识权威人物都有助于形成这样的链条:接触权威———了
      解权威———学习权威———不憷权威;继而被权威了解———被权威赏识———
      被权威影响———从权威那里得到更多发现和发展的机会。
      
          如果孩子仰慕权威,敢于接近权威,甚至敢于挑战权威,那么就支持孩子吧。
      如果孩子没有想到这样做或不敢这样做,那么就鼓励孩子这样做吧。因为这可能是
      人生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开端。
      
          这是人生中一项勇敢者的行动,行动越早越好。勇敢者行动,就从“结识校长”
      开始吧。
      
          大多数中国家长喜欢乖孩子,总是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这可能源于中
      国重“孝”道的缘故。老话儿说:“百善孝为先”。那么什么叫“孝”?俗话讲孝
      顺孝顺,一般人可能理解为“顺”就是“孝”,换句话说孝就意味着顺从和听话。
      
          曾经有一句老话儿,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有的老人还常常自诩:
      “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吃的咸盐,比你吃的饭还多。”说的都是老人阅历深、
      有经验,年轻人不听,就会走弯路。而今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太快,一不留神就落
      伍了。老经验的折旧速度飞快,老经验遇到新问题就越发不灵光了。我这个做母亲
      的就曾经没有听儿子的话,吃过亏,而且不止一次。
      
          2003年“非典”刚过,深发展银行的工作人员主动走进一两个月前人人都还躲
      之不及的医院,怀着对“抗非”英雄的敬仰,热情地为白衣天使们推销和办理信用
      卡。办卡优惠,免两年年费。在这种群体行为的影响和不知信用卡为何物的情况下,
      我也随大溜办了一张卡。随后,顺手就把卡放在了一个随便的地方,日久天长便不
      记得这回事了。
      
          这期间,14岁的儿子反复提到这张信用卡,说明信用卡和借记卡的区别,让我
      变更信用卡随银行而来的密码,嘱咐我把信用卡管好,以免丢失被人盗取和透支。
      如果不习惯也不准备使用这张卡,就尽早去银行注销。一来像您这么不重视,名下
      有这张卡就是个安全隐患;二来您不是个时尚的人,有卡也不用;三来早晚得交年
      费……这样的话,儿子前前后后说过许多遍了,我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了,真的没往
      心里去。
      
          一晃两年过去了。2005年8 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张对账单,深发展通知我
      交80元的年费。自己的信用卡从来没被激活过,凭什么向我收年费呢?我把疑惑告
      诉了儿子。儿子说:我不是早就提醒您了吗,银行寄出的信用卡,不管是否开通,
      都有可能收费。现在到了这种地步,您就得赶紧去交年费,这是一个人的信用问题。
      咱们国家信用体系不健全,要是在德国,每个人都有信用记录,个人的信用会影响
      就业等许多方面。听了儿子的话,我赶紧找出了信用卡,乖乖地交上了80元年费。
      年轻的银行小姐热情地向我提供了一个归还所扣年费的方案,就是在一年之内刷卡
      三次,依旧可以免年费,被扣掉的钱会如数归还。尽管如此,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小
      姐的好意,执意注销了信用卡。
      
          后来我得知,有类似经历的不仅仅我一个,和我一起办理信用卡的白衣天使们
      也都先后收到了催缴年费函。有的人置之不理,于是一段时间之后又收到一张,除
      了80元年费之外,还增加了因迟交年费而带来的利息。我感叹,我们这些人真的老
      了,信用卡知识还比不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我自嘲,“不听孩儿言,吃亏在眼
      前啊!”
      
          还有一次,我买了一只基金,银行让三天以后去打对账单。而三天以后,我的
      基金账户卡在银行的机器里说什么都不显示了。银行工作人员说,我的卡消磁了,
      必须去挂失。这时我才突然想起,儿子很早很早以前就提醒过我,各种卡要分置放,
      不要摞在一起,这样容易消磁。消磁这个词,我听说过,但消磁意味着什么,会带
      来什么样的麻烦,我从来没有想过,觉得那是离我很远的事。偏偏就让我赶上了。
      说起来在银行办挂失并不是件难事,但在买基金如潮的日子里,在银行里排队等候
      真是一件烦心事,甚至去一次两次都办不成。真可谓“不听孩儿话,麻烦找上门啊!”
      
          所以,我一直以为孩子“听话”未必是优点;父母听孩子的话也未必影响尊严。
      我倒是倡导父母要听孩子的话,前提是只要孩子的话有道理。只要孩子说得对,父
      母就要放下家长的架子,给予欣赏、尊重和鼓励。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
      考的能力,还因为父母作出了“听话”的榜样,孩子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
      
          对于小孩子,我喜欢他们聪明淘气。尤其是男孩儿,淘气是男孩子的天性。如
      果男孩儿性格柔弱,才是一件让父母头痛的事情。对于少男少女或更大一些的孩子,
      我则喜欢他们知书达理、有主心骨儿。我的孩子无论是他在小孩子阶段还是大孩子
      时期,父母的话、孩子的话,我们都是彼此互相采纳,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当
      儿子进入花季以后,父母则更愿意听孩子的,而且为自己能够听孩子的话而欣慰。
      因为,父母之所以能够听孩子的,说明孩子有思想,有主见,认知已经得到了父母
      的认可甚至超过了父母的水平,这是多么值得父母骄傲的事啊!
      
          过度喜欢孩子“听话”这种教育导向,容易催生孩子的依赖心理和惰性的生活
      方式,容易限制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听话的
      孩子或是盲从,或是顺从,或是一种惰性习惯,却不见得真正懂得道理。
      
          21世纪是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的世纪,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
      人将拥有更多的抉择,他们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
      的人生道路。而不像老一辈,上学包分配,分到哪里就在哪里干一辈子,像一颗革
      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生是这里的人,死是这里的鬼。时代不
      一样了,现在的孩子每天面临的都是选择。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很强的独立性、
      思想性和判断力,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家长要想让孩子在这复杂、多变、充
      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里生存、成功,就必须让他们尽早学会自主选择。
      
          孩子进一步,父母退两步。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吧!哪怕他们走错了,也会成
      为日后的经验和财富,不要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吧!
      
          人的一生只有一件事情不能选择———那就是自己的出身,其他一切都是自己
      选择的结果。所以,人生即选择;选择即命运。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扼住了
      命运的咽喉。
      
          儿子上学至今遇到过三次比较大的“选择”。第一次是“小升初”;第二次是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第三次是上大学留北京,还是去外地?
      
          儿子上小学五年级,正赶上我们家由D 城搬到X 城,如果仍然在D 城上学,他
      除了有一次电脑派位的机会之外,还有一次50% 派进一所市重点中学的可能。但如
      果回X 城,他连电脑派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服从就近分配。而就近的一所学校外
      号叫“流氓学校”。要想避开这所学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择校
      ———用昂贵的费用换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我选择了后一种,毫不犹豫。用现在流
      行的语言,那可以看作是我对儿子未来的一种投资。
      
          学文科还是学理科是儿子遇到的第二个关口,而它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孩子未
      来职业的选择和个人的发展。儿子15岁时已经确定了自己将来要从事的专业领域—
      ——金融。我以为要想在金融领域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学好数学。所以,希望他能
      够学理科。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儿子8 门学科总成绩在班里排名第五、史地政
      总成绩排名第一,地理名列年级之冠。儿子总成绩排名虽然比较靠前,但只要一去
      掉史地政,很多同学就把他抛到了后面。知己知彼,他越发倾向选择文科了。此外,
      儿子还多次表示自己学习文科不仅轻松快乐,还饶有兴趣。并反复强调学习经济的
      人一定要懂得政治,不懂得政治的人就谈不上真正懂得经济;学习经济的人,也一
      定要知晓地理,否则就无法理解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在填写文、理科班申报表格的时候,我迟迟不肯落笔。儿子看出我的犹豫,就
      从自己的房间里取来一本敞开的书递给我。那是一本《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敞开的那页上醒目地写着这样的话:“忠于自己将使自己赢得人生中最伟大的
      一场战役。”“最能创造价值的人就是那彻底投身于自己最喜爱的活动的人。”在
      那一瞬间,我被智慧的儿子说服了。但是,我开玩笑说:“说服我的不是你,是洛
      克菲勒。”他开心地笑了:“不管说服您的是谁,最终我可以选择我爱了。”
      
          选择决定命运。一个小小的选择,甚至是一念之差,都有可能发生天地悬殊的
      结果。选择他所钟爱,选择他所轻松,选择他所快乐的学科吧。正像洛克菲勒所言
      :“每个人都有忠于自己的天性,都渴望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他们实现忠诚
      自己的方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顺其天性吧!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
      更重要。
      
          上大学留北京,还是去外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三个岔路口。这个问题自
      儿子上高中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我也包括他自己。如果分数高,选择的余地就大,就
      比较主动。以儿子的分数,肯定上不了人大、央财,上北京其他的财经类高校又觉
      得不够理想。为此,我和儿子都不排除报考外地院校的可能,甚至几乎锁定了外地
      院校,但却遭到了家人、同事、朋友的一致反对,甚至是“群起而攻之”。儿子见
      状笑了:“好,好,你们反对我去,说明很多家长和亲朋好友都反对他们的孩子去。
      越是这样,我就越想去。因为这说明外地院校对北京学生来说,是一块‘价值洼地
      ’。”
      
          放眼北京以外的地方,其实有许多好校。如果避开京城的拥挤状态,独辟蹊径,
      将进攻的策略瞄向京津沪以外,很有可能出奇制胜上一个层次,被重点大学录取。
      有时,放弃是为了更大的获取。反其道而行之,明确自己的需求,作出“丢车保帅”
      的决策,不仅有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而且还可能产生“低分高就”的奇效。
      
          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本着“以人为本”
      “以考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决策。我不断警告自己,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
      件给孩子未来发展留有余地,留足弹性空间。尽量让孩子上“大”学,这个“大”,
      不是院校的面积之“大”,也不是财力之“大”,而是学科和师资之“大”,气度
      之“大”,发展舞台之“大”!
      
          我十分赞赏易中天先生给高考女儿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建议。即兴趣原则,
      你选的专业应该是你最感兴趣的;优势原则,你选的专业必须最能体现你的优势;
      创造原则,这个专业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要具有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利益原则,这个专业必须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最好能够赚钱。在“四项基本原则”
      的基础上,再结合考生的“位置”和考分,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适合自己的就是
      最好的。因为将来竞争的关键在于孩子的个性特点要与他所从事的事业之间具有极
      高度的匹配,让孩子的特点与他所学的学科要求之间像螺钉与螺母一样严丝合缝、
      滴水不漏,这一点十分重要,人类历史上无数领跑者的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上大学留北京还是去外地,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的孩子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
      样的人。如果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精英,想享受更好的教育,那么与其“窝在故土”
      的一般院校,不如上地处“两北一南”的名牌重点大学。不仅竞争的激烈程度会相
      对小一些,同时还能因为远离故土,反而在独立性等方面得到更多的锻炼,这对今
      后的就业、出国深造等长远发展都有益处。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父母照顾惯了。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本
      身,作出异地读书的选择,都要肯“舍得”———父母舍得孩子;孩子舍得家。不
      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先舍后得,是为舍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独立成长论”包括两层含义,一,将
      “独立”列为成长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意义就在于,它具备
      发挥生命才能的实力;二,将“独立”列为成长的一项不可替代的条件———作为
      心智的逐渐成熟的标志。这一切是旁人无法分担的,哪怕是父母也不可能。
      
          最终,儿子一本三个志愿和二本一志愿填报的全是外地。我开玩笑说:“如果
      考好了,就去外地了。如果考不好,就上‘北大’(北京联大)了。”同事说:
      “还是你狠!”
      
          5 月14日一放学,儿子进门便喊:“我的娘唉,我的娘唉!您知道发生什么情
      况了吗?连金融是什么意思都不懂的人,今年全报金融了,我们班简直不是文科实
      验班了,都成金融实验班了。”
      
          5 月12日星期六,北京开始网上填报高考志愿,5 月14日是星期一,也就是说
      是正式填报志愿后同学们上学的第一天,自然同学们见面之后议论最多的就是志愿。
      “同学问我报哪儿?我说211.同学就说,哦,要么西南,要么西北。有的同学还说,
      前一段时间哪个哪个省抓出了三个行长,一查全是西南财大毕业的。我听得心里都
      慌啊!”我心想:疯狂的股市从正面带火金融专业,贪污受贿从反面也宣传西南财
      大啊!
      
          5 月12日下午,我们已成功填报志愿,并且在填报志愿之前,已经预感到今年
      金融专业肯定异常火爆。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入世”后,随着国内金融
      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外金融机构的大批进入,金融业将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金
      融学更是位于各高校录取的最高分的少数专业之列。与此同时,金融类专业尤其是
      名校金融系的毕业生也纷纷被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定制,甚至被抢购。在5 月4
      日北方交大举行的招生信息交流会上,我发现各大学的经济金融类专业成为家长和
      考生们争相光顾的对象之一。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在咨询地理位置最边缘的地方围
      拢着一堆人,因为没有横挂是哪所学校的条幅,也没有摆放介绍学校的展板,第一
      次我与它擦身而过。等再次折返回来的时候,我扎进人堆里想探个究竟,原来那是
      上海财经大学的高招咨询台,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位中年老师。家长们把
      老师围得水泄不通,急得老师恨不能浑身长嘴。其中,我还听一位母亲和别的家长
      讲:“‘上财’分太高,其实,‘西财’也不错,我儿子一模570 分,分高点,可
      以进去选专业。”我心想又是一个竞争对手!我知道,在所有专业中,金融投资一
      直是近年来的热点,但今年的股市大牛无疑会使这种局面“火上浇油”。近一个亿
      的股东账户!新一轮超级牛市以其巨大的财富效应一举刷新中国股市16年来的纪录。
      开始于2006年并延续至今的红色股市不仅让股民们体会到了暴富的滋味,同时也给
      更多的百姓上了一年多的金融普及推广课。我无法想象中国“全民皆股”的疯狂,
      会使金融投资专业高烧到何种程度!一窝蜂地报考,一定会使今年金融投资类专业
      的录取分数水涨船高。
      
          要说儿子报考金融专业,可不是一时的追风赶潮,他至少已经喜欢上了四年!
      至于西南财经大学,我们也是“热恋”了一年有余。去年“西财”文科最低录取线
      比“央财”整整低了50到70分!而“西财”金融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组
      织的评审中位居全国之首!“这是一块投资洼地啊!”对经济投资有着浓厚兴趣的
      儿子,自然懂得西南财大潜存着巨大的投资价值!而报考专业事实上就是一种人生
      投资!儿子一模、二模等几次大考成绩分别在重点线上10至60分之间,不算加分平
      均高于重点线30分左右,而“西财”金融系近三年平均录取分数线在重点线上32分
      至36分之间。也就是说,儿子的成绩和西南财大金融系的录取线还是比较匹配的,
      换句话说还是可能的,有希望的。但是,那仅仅是对于过去而言,2007年实在是一
      个异常的年份:每天在股市开户量超过30万,且纪录连续刷新;全国9600万股市账
      户,平均每4 个家庭就有一个家庭炒股;银行储蓄存款齐刷刷地往股市“搬家”,
      4 月份居民存款锐减1674亿元;央行几次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股市都无动于衷
      毫无感觉;就连美国股市开盘前都要看看中国股市的脸色,中国股市大牛世界瞩目
      啊!在这种巨大的财富效应之下,众多的家长和学生热捧金融专业,金融专业尤其
      是名校金融专业的录取线会飙升到什么程度,心里真的是打鼓啊。
      
          “我要调整!”儿子思索之后果断地作出调整的决定。他那毅然决然的口气,
      简直势不可挡。调整?无非是调整学校或者调整专业。调整学校?“西财”,我心
      仪了那么久!换掉它,我不舍啊!不忍啊!不甘啊!我想儿子也和我一样拥有同样
      的感受。经过几番斟酌,他决定调换专业,将一本一志愿一专业金融学改换成保险。
      他的理由之一是,只单纯参照历年的录取数据填报志愿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影响
      高校录取分数变化的社会经济热点因素、专业的行业背景因素以及社会财富收入分
      配的导向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动态,留有余地。理由之二是,2006年保险专
      业的平均录取分比金融学低20分出头;过去三年报考金融学的人数是招生人数的10
      倍以上,而保险只是2 到4 倍;无论是分数还是热度,保险都明显低于金融学。套
      用股市上的术语,“保险”可以说是不仅“业绩好”,而且“市盈率低”,是还没
      有被市场认识和充分挖掘的价值洼地。金融学大概可以细分为国际金融、保险金融、
      企业金融、公司金融等,也就是说“保险”属于金融的分支学科,而且在我国尚属
      朝阳产业。而保险和金融学课程又有很多相近之处,也是他非常喜欢并快乐接受的
      专业。与其落选金融、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被迫调剂到行政管理等根本不喜欢
      的专业,不如舍其优择其次优。也就是说,他给2007年异常火爆的财经类高校、财
      经类专业录取线预留出了30分的涨幅!
      
          儿子有三四年的炒股经历,他的风险意识很大程度上来自股市,控制风险使他
      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受益匪浅。这使他拥有了与其年龄不尽相符的理智。在家庭投资
      理财过程中,他非常注重本金的安全性,在他的理念中,本金安全比赚钱更重要,
      这一理念也很自然地影响着他的高考志愿填报。就个人而言,填报志愿是一项事关
      未来的重大投资决策;对全体考生来说,填报志愿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博弈过程。在
      这场充满变数的博弈中,每一个人都渴望风险最小、收益最丰,成为最大的赢家。
      而最终,儿子低分高就、如愿以偿,被一本一志愿一专业录取,实现了学校、专业、
      兴趣“三赢”。
      
          2007年中秋,我在上网时,突然想查看一下今年“西财”在北京的录取情况,
      尽管我肯定儿子的选择十分智慧,但好奇心依然引领着我去“实地”验证。而验证
      的结果几乎让我惊出一身的冷汗,北京考生分数奇高,儿子的考分不但上不了金融
      学,也上不了保险专业以外的其他四个志愿专业,也就是说非保险专业莫属!而儿
      子偏偏就首选了保险。
      
          事实上,2007年中国所有财经院校的录取分数都水涨船高,生源异常地好。以
      西南财经大学为例,2007年在北京的文科录取线整整上涨了30多分,和儿子的“预
      算”不谋而合!如果一根筋第一志愿非报金融学不可的话,那真的就得“服从调剂”
      了!
      
          上大学以后,儿子渐渐知道,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保险专
      业学院,保险学还是“西财”特“牛”、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填报高考志愿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投资,儿子在这笔投资中,“以小博大”,
      收获颇丰。他肯定不是分数最高的考生,但肯定是最成功的投资者。
      
          这是儿子的智慧?还是儿子对经济的痴迷感动了上苍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