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云,云彩,一种飘浮在空中的无数小水滴、小冰晶相拥而抱的聚合体。
      
          华北民航气象人,个个都会像欣赏童话般赏识云彩的美丽,但更关注她和颜悦
      色或暴跳如雷背后的“内心”。他们以科学、谦逊的态度,永无止境地了解云彩们
      的秉性、脾气,好让我们的航空器在和谐中飞行。
      
          他们把天空分为8 个等份,按云底的高度把云彩分为低、中、高3 族,再按外
      貌长相把它们的云状分为14类29种。他们在研究中发现,造成雷雨天气的强对流云、
      稳定的强降水云,以及云底高度低于60米的极低云对航空器飞行活动影响最大,其
      外还有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层积云、雨层云、高层云、高积云……
      
          1.“赏”云天使的歌唱
      
          “你还真甭说,‘做梦娶媳妇’的好事、美事,有时候还真的缺少不了你的‘
      臆想’。”仲萌神神秘秘地对我说。“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梦,会在倏忽间就圆了
      呢?我的梦,眼看就要成真了。而且是跑不掉的。我已经牢牢地抓住拽住她了!”
      仲萌一脸的幸福,一脸的美气和自豪。
      
          仲萌是民航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所属气象观测室的气象观测员。
      
          仲萌说,她的这个“梦”做在1990年9 月22日夜。“你若不信的话,有我的私
      密日记作证,明天可以拿来给你看。”
      
          仲萌是北京人,1989年底入伍山西岢岚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观(测)通(信)
      连服役。退役后的仲萌被分配到了位于首都国际机场的民航华北气象中心。
      
          2007年8 月22日傍晚,仲萌站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1航站楼旁的气象观测塔上。
      观测室的电子显示器上,“距北京2008年奥运还有351 天”格外醒目。
      
          仲萌及其同事们的主要任务是,24小时观测首都国际机场地区的温度、湿度、
      气压、风速、风向,还有RVR (跑道视程)———为安全起降首都国际机场的所有
      航班,提供实时的气象服务。只一会儿工夫,就从他们的话语中冒出了一串儿的气
      象术语:本场、数值、积云、侧风……
      
          “当然,‘赏’云,‘赏’机场上空的云彩,是少不了的。”说到这里,仲萌
      一脸美滋滋的样子。
      
          这时,只见同事汤国祥与她说了句什么。“好,我去看看”。匆匆地,她走到
      通往观测室外的门口,从台面上拿起其中的一副墨镜,戴上,跨出门外。
      
          “你也可以出来看看。”她出门后回过头来,用手指指台面上的另几副墨镜,
      示意我也戴上。
      
          外面起了风,乌云从西边漫了过来。
      
          “我的天啊!”走在塔外窄窄的走廊上,我不由得扫了一眼观测塔的下面,膝
      盖里就有一种酥酥麻麻的感觉。距地面70米高,仅隔一围铁栏杆。地面的小汽车,
      就跟儿子小飞飞手里的一个个玩具似的。
      
          只见她左手扶着墨镜的一条腿,仰着头,面向西北上空,端详或叫审视,久久
      地,一动不动,定格在了那儿,只有齐肩的乌发在随风飘着,飘着……之后,她又
      举起右手,横起手掌,用指宽测量云的高度、宽度……我,忘记了跟她一起“赏”
      云,只顾盯着她侧着身子的剪影———T 台、舞台上不可能出现的美丽画面……忘
      我地竟然忘记了拍照。
      
          “喂,你好预报:我是观测!”
      
          急匆匆由塔台外回来,仲萌一把抓起了电话。“我现在看到本场的西边偏南一
      点,有发展中的浓积云,我判断它好像是进入了咱们雷达盲区的这个位置,我刚才
      的正点报,带了那个TCO ,请你把我的报荡回来。好,再见!”
      
          “塔台你好!我是观测。现在本场西偏南一点,有发展中的浓积云。提请你注
      意。你代号?(545 )好的,再见。”
      
          声音清脆,节奏很快,微微听得出仲萌内心的些许紧张情绪。
      
          之后她坐到了工作台前,面对好几个显示器,逐一核对首都机场气象观测系统
      传回的数据,又调出一个表格的页面,开始填写———这是他们每半小时发一次
      “正点观测预报”之外的报告。
      
          仲萌和她的伙伴们每天24小时固定发报48次。每次发报前,都必须要去塔外观
      测一次。每一次的观测,都会有不一样的观测现象和观测结果。“因为它是一个观
      测实据嘛!”仲萌说。如果在两次正点的观测实据内,就像刚才,出现了一些特殊
      的天气现象———可能形成的雷暴、大风,就要实时观测,通知给塔台、预报等部
      门,告诉他们浓积云的程度、风速达到了多少。如果风速达到一定程度,风向可能
      会有变化,就有可能形成正侧风。270 度左右10米/ 秒以上的风,会对在南北向跑
      道上起落的飞机带来威胁。至于要戴上专用墨镜观测,是要用墨镜分辨云的颜色、
      云的层次,更清晰地看清它的走向。在云高1500米、达到1 个等份云量时,也要实
      时报告。
      
          “云底的高度、低能见度、雷暴、侧风,是对航空器飞行影响最大的因素。我
      们的工作,一个是观测,一个就是及时地把首都机场的实时天气现象,及时地通报
      给机场运行的各个方面……”她一句话里一连用了两个“及时”。
      
          仲萌说她自己干这行以前,觉得航空气象观测,哪儿有“他们”说得那么那么
      重要。上了观测台之后,就大不一样了。
      
          “就在今年4 月份吧,那天我当班,我们的总书记从欧洲访问归来,应该是早
      上8 点落地。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间天上形成一块特别大的浓积云,天上的各种
      气象要素证明它肯定要打雷下雨。你刚才看到了,我们平时半小时出来观测一次,
      转一圈就回去了。但当时我站在塔外的走廊上根本就不回来,就一直在外面站着,
      观察……”小仲萌的语速就像当时天象变化一样急促迅捷。
      
          “一面全方位仔细观察,一面侧耳听着观测室里是否有专机现场询问天气现象
      的电话。‘现在的天气情况究竟能不能达到飞机降落的标准?这飞机能不能下来?
      ’你不知道,那种时刻,你就觉得那种责任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内心流出
      来的那种感觉。不论国家元首的专机也好,普通的航班也好,还有日后奥运会代表
      团的包机也好,你一样得用心去观察、去判断,按照程序去做。你能说这个岗位不
      重要吗?不光荣吗?不自豪吗?非常非常非常……”
      
          一连串的排比反问,加重重复的肯定。
      
          “天,突然开了!从浓积云的缝隙里忽然闪出一道细微的光亮,那种不戴墨镜
      很难分辨出来的一道细微的光亮,分明看得出云彩的缓慢走向。你可以由此判断出
      太阳的大致位置,你完全可以判断云层上面的天是非常好的,云层下面的能见度也
      没问题……‘可以落地!’”
      
          “我自己当时完全是一种站在舞台帷幕后面,帷幕忽然间揭开一道缝儿你一下
      子看到台下观众的那种感觉,又好像自己在天空,从天空撕开的一个微乎其微的口
      子当中猛然间看到大地的那种感觉……你不可能想象得到我当时的判断结果与预报
      员的判断完全一致、与最终事实一致的那种感觉,特别美、特别好的那种……”
      
          只见,两行热泪难以抑制地从仲萌的眼眶里溢了出来,旁若无人大大方方地通
      过她的面颊,吧嗒吧嗒珍珠似的滚落了下来,似乎她自己都全然不觉……
      
          从神圣与幸福中回过神来之时,仲萌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她说她好像在当
      观测员之前不是这样。“都是因为老天爷的这张脸。”你每天的工作是看老天爷的
      脸,看老天爷脸上的粉黛,老天爷的脸色、粉黛的浓淡每天都不一样。天的颜色不
      一样,云彩不一样,自己的心情就不一样。看到瓦蓝瓦蓝天空的时候,自己的心情
      就美得不得了,感觉跟小孩子似的,特别的快乐。但天阴沉的时候,就可能会影响
      航班安全和正常,需要向外提供的服务内容就会多许多,心就紧缩了。
      
          “就这种感觉,每天特别情绪化。”
      
          “天瓦蓝瓦蓝的时候,心情好,这是不可置疑的。但也会生出寂寞。”仲萌说。
      在做完该做的时候,尤其凌晨2 点钟接班后,偌大一个观测室,就你自己一个人。
      感觉空旷得很。到塔外观测完当时的天气现象,欣赏完天仙一般的云彩、静谧的夜
      空,回到观测室内,就觉得室内比天空还要空旷。就靠在椅背上,任由思绪驰骋…
      …仰着脸,看天花板,想象先生孤自一人在床上的睡姿┅┅然后可能会继续数天花
      板上的方块。横,多少块,竖,多少块,再加上边角,100 平方米挂零……
      
          然而,只要在这个时刻,仲萌就会如神来一样地提醒自己:“请别忘记!你自
      己守在这儿,是为更多需要你的人守夜!你将为奥运守夜!”其实,在我登上气象
      观测塔时,最先接触的是汤国祥。当时他手里正拿着一份《大气地面观测》低头研
      读。
      
          显然,相比之下,汤国祥似乎显得过于“木讷”。在向你介绍他们的气象观测
      工作流程、气象观测设备功能时,思维敏捷而清晰,话语也相当简洁,一如机器设
      备上的说明书。一介绍完毕,戛然而止,之后,什么话都没有了。或许他在等着你
      的下一个提问。你很容易读出汤国祥脸上的几分拘谨与尴尬。
      
          汤国祥今年36岁。1993年从气象学校一毕业,就上了观测室,一直是气象观测
      员。不用掐指,也15年了。你可以想象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都在这儿,每天就
      那几张老面孔,班上的三两个人,连上几辈子的那点事儿早就翻来覆去说完了、说
      黄了、说糟了。除了班上的,见不着外人,外人没人上来,也上不来。你下班了,
      人家却都出门上路了,不要说社会上的朋友、战友,即便自己的亲人,也少有沟通
      交流的机会。他整天面对的,都是室外的天空,室内的气象云图,都是雷达显示屏
      幕上闪来闪去的符号和数字。偶尔与预报室、与塔台管制员联系,也只是简短的、
      单向的,类似哪个方向有浓积云请注意之类,仅此而已。除此之外,所有的,都是
      内心的活动。都是自己对自己说。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思想,自己回答,自己反驳
      自己,自己肯定自己。今日如此,岁岁年年,十几年下来,不这样才怪!明显地看
      出,他已经没有那种主动表达的欲望,他的这种表达欲望,都给抹杀了……
      
          难怪,在小仲萌当初刚拿到气象观测资格证时,气象中心领导就另赋予了她一
      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多和老同志们说说话。”
      
          “我这十多年的积累,‘到时候’一定会派上用场的!”
      
          汤国祥冷不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近似石破天惊的话语来。那种沉稳与坚定,自
      信与骄傲,一如百年积蓄的火山突然迸发,喷涌出撼人心魄的滚烫激流,瞬间又幻
      化为一股电流顺着我的后背蹿上大脑皮层……
      
          2.藏在大气云图里的秘密
      
          “爸爸:飞机在天上飞,为什么它外面的温度是零下几十度,而不是零上几十
      度呢?离地面越高,离太阳越近的啊!”
      
          在民航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的气象中心,切入“正题”前,我先把10岁儿
      子的问题抛给了副主任张伟。
      
          张伟他们的气象中心有3 大主要功能:做好首都国际机场航班起降的气象保障
      ;负责整个华北地区3000米以上高空的飞行气象保障;承担全国民航气象中心的任
      务和职责,全国7000米以上高空飞行,不论国际、国内航线、航班的气象服务,全
      都由他们的气象中心来负责保障。同时,他们这里还是全国民航气象情报交换中心,
      汇集全国气象情报分发世界各地,向国内各个航站分发全球气象情报信息。
      
          面对我的转述,张伟笑着说,“你儿子确实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江泽民
      同志曾经向国家气象局局长请教过同样的问题。不过,要想在小飞飞面前捍卫做父
      亲的尊严,你首先得了解‘大气’,了解大气不同高度大小离子等空气成分的含量,
      及其对阳光的反射,还有地球对太阳照射的辐射……”
      
          气象学的标准定义为:包围地球的空气称为大气。人类生活在地球大气的底部,
      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人类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它的状态和变化,又时
      时处处影响到人类的活动与生存。
      
          “而我们的航空气象学,属于应用气象学范畴。”张伟介绍说,“主要研究气
      象条件同飞行活动和航空技术之间的关系,航空气象保障的方法,以及飞行器在地
      球大气层中飞行时的气象等问题的一门科学。”他站在了学术研究的角度。
      
          我们知道,航空气象学是在气象学与航空飞行密切联系中发展起来的。自1903
      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人类首次动力飞行,一百年至今,人类所有的飞行活动都
      离不开大气,受大气的影响也非常之大。莱特兄弟俩以叶轮式风速表观测地面风速,
      也是人类第一次的航空气象观测。
      
          气压、气温、大气密度,风,能见度,是影响航空器飞行安全、正常的3 类主
      要气象要素。气温、气压、大气密度,影响飞机起飞、着陆时的滑跑距离、升限、
      载重和燃料的消耗。气温每升高10℃时,喷气式运输机载量要减少2000公斤。我的
      机长朋友曾经告诉我,飞机一般逆风起飞和降落,侧风也不能过大。飞北京—乌鲁
      木齐航线,在风速220 公里/ 小时、飞机巡航时速900 公里/ 小时的情况下,逆风
      飞行需3 小时58分,而在顺风时只需3 小时25分。
      
          对于大气现象,民航气象最为关注的是风切变、暴雨、积雨云、结冰、颠簸、
      台风和雾……
      
          风切变,就是风速在水平、垂直方向的突变。强烈的风切变瞬间,会导致飞机
      失速和难以操纵的危险。发生在600 米以下的低空风切变,是航空器起飞、着陆阶
      段的“无形杀手”。我看到,民航行业规章里就有这么一条:禁止航空器飞入积雨
      云和浓积云……“
      
          2007年8 月21日凌晨4 点,我再次来到华北空管局气象中心预报室,只见预报
      领班陈露,正聚精会神地伏案分析着一张计算机绘制的天气图,这张天气图描绘的
      是几小时后的早晨8 点天气的大致样子。“资源共享,全球气象部门是一家。”预
      报室有接受世界各国气象信息的计算机系统,陈露的手头已经搜集到5 国气象信息
      图。有的描绘的是过去一天发生的天气,有的则是对未来天气形势发展的预判。陈
      露又从手边抽出两张自己刚刚绘制的全球和亚洲地区过去一天的天气形势图,她端
      详一会儿,又拿起一支红蓝铅笔,用蓝色的一头,轻轻地涂抹着一个区域,线条均
      匀得就像画家手里的素描。她又起身,把“全国航线气象”和“临近预报”席位的
      两位预报员召唤到一起,交换对未来天气形势发展的预判意见。再去察看“风廓线
      雷达”传回的首都机场上空风的分布的数据,然后又来到卫星云图显示屏前,操纵
      鼠标,把气象云图显示的重点,集中到了华北地区。正常情况下,陈露和她的伙伴
      们要每3 小时发布一次气象预报信息,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着每天早晨8 点的气
      象会商。
      
          大气。云图。大气云图里究竟都藏着些什么?它藏着玄妙、美妙与美丽,也暗
      藏着危险、危机与杀机。就拿恶劣的气象条件导致的航空事故,使航空营运商和旅
      客的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来说吧———那是相当的惨烈!
      
          1970年至1989年的20年间,全球在不利于飞行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飞行事故约
      占总飞行事故的30% ,仅次于因“飞行机组”及“飞机设计”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
      在机毁人亡的事故中,大约33% 与天气有关。1995年,全球发生航空运输死亡事故
      57起,死亡1215人,其中气象原因17起,占29.8%.1959年以来,全球仅喷气式运输
      机由于雷雨、积冰、颠簸、低空风切变等恶劣天气导致的飞行事故共占23起。据记
      载,1975年6 月24日15时,美国肯尼迪东方66航班着陆时遇下击暴流,飞机摔裂,
      112 人死亡。据FAA (美国联邦航空局)统计,全美1987~1996年间,24% 的飞行
      事故与天气有关。这是远的。
      
          就说不久前的8 月30日,一架毛里求斯航空公司的空中客车飞机,满载305 名
      乘客和机组人员,飞往香港途中突遇强烈气流,飞机多次急降及升高,扣着安全带
      的乘客亦因飞机“大起大落”被扯离座位,撞向机顶天花板,2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
      受伤。几天后的9 月2 日晚,大韩航空公司的一架空中客车A300—600 型客机,在
      飞往日本关西国际机场途中遭遇乱气流,机上5 名乘客和7 名乘务员受伤。
      
          面对大自然,我们不得不敬畏。也只能敬畏。
      
          请来看看华北民航气象中心的张伟、申红喜、陈露,看看他们的应对吧!
      
          春运大雾席卷京城空港气象沉着应对
      
          2007年2 月21日,大年初四凌晨3 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淹没了春节的欢
      乐喜庆。
      
          随着民航北京气象中心的网络终端和短信系统发布的第一个大雾危险天气警报,
      首都机场立即启动了大面积航班延误预案和二类运行保障预案。这是2007年春运以
      来首都机场遇到的第一个不正常天气,罕见的平流大雾使机场能见度迅速下降到50
      米,并维持了12个小时,创下空港历史最高纪录。截至当日18时,所有190 个进出
      港航班被全部取消。
      
          20日午夜,气象预报领班袁铭芳发现通州出现大雾,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当看
      到本场风向转为偏东风时,即刻提高了警惕,在慎重分析各种气象资料后,于21日
      凌晨3 ∶16果断发布警报及短信:预计本场未来将出现平流雾,早晨7 ∶45本场能
      见度50米,8 ∶00最低达到0 公里。
      
          警报就是命令!气象中心领导、预报室业务骨干冒着寒冷、顶着大雾纷纷在第
      一时间赶到工作岗位。
      
          “大雾什么时候消散?”“现在能见度多少?”“航班什么时候能够起飞?”
      华北局、空管、首都机场应急指挥中心、各航空公司、TAMCC 全部聚焦预报室。
      
          9 ∶10,两个班组的预报员集体会商后再次发出警报:本场大雾预计12点后能
      见度转为300 ~500 米。
      
          9 ∶30,华北局、华北空管局首次启动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机制,两位预报领
      班详尽地为到场领导和用户单位讲解大雾的生成和雾消时间……在预报室,预报员
      们严密注视着RVR 的点滴变化,仔细分析着各种气象资料,电询怀柔、西郊导航点
      的大雾情况,与北京市气象台联席天气会商……
      
          11∶10,第三次大雾警报发出:预计本场能见度全天在800 米以下。
      
          15∶00,能见度终于逐渐转好。
      
          15∶34,随着CA976 (新加坡—北京)航班的落地,以及16时02分,CA129
      (北京—釜山)航班的起飞,首都机场的航班陆续恢复正常。
      
          袁铭芳、梁爱民两位预报员,一下子散架在了椅子上———黑夜白昼连续紧张
      了10小时啊!他们这才想起了协调会上,气象中心领导塞到衣兜里的1 个苹果……
      
          对流天气袭击机场气象预报应对有素
      
          2007年7 月9 日下午16∶34,闪电、雷鸣、狂风、暴雨,这四种夏季可能遭遇
      的最严重、最恶劣的天气现象同时席卷着首都机场,对流强度多年罕见,历时7 分
      钟的小冰雹也夹杂其间,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玻璃窗,一时间天地漆黑一片。
      
          早在9 日清晨,首都机场还太阳高照、碧空如洗。
      
          8 ∶30,预报员们在缜密分析了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欧洲各家的数值预
      报产品后,作出了“午后到夜间,首都机场有雷雨,短时间伴有雷暴大风”的预报
      结论。
      
          12∶00,预报员发现150 公里探测距离的车载气象雷达屏幕上扫描到了对流云
      回波,通过对雷达回波强度、速度、高度的分析、判断,结合当时的天气背景条件,
      预报员立即作出了临近天气预报结论:两小时后首都机场将有雷雨天气,短时间伴
      有雷暴大风。
      
          不时,天空骤暗,会商室每个人都在密切地注意着天气的细微演变。
      
          13∶30,随着对流回波的发展,雷达回波图像上出现了预报员所熟知的“V ”
      形缺口,而“V ”形缺口预示的是冰雹天气。“难道要出现冰雹吗?”根据气候资
      料统计,首都机场建站以来平均每年出现冰雹天气不足一次,往往都在初夏和初秋,
      盛夏7 月冰雹天气概率极低。
      
          “首都机场短时间内可能出现冰雹天气!”预报员大胆地作出预报结论。
      
          ……
      
          好些天来,那场大雾开始在我的脑子里结为意象,透过那白蒙蒙的雾,那个苹
      果,那个充满气象战士体温的红扑扑的苹果,总时常在我眼前晃动,在我的脑子里
      打转转。
      
          3.试问‘08的云彩
      
          “依我看,开幕那天可能会有小雨,但不大。”预报室主任申红喜分析说。
      “如果加上人工影响,情况会更好。”
      
          我的案头,有一份《首都机场夏季气候背景分析》。图文并茂。这份材料是申
      红喜和他的伙伴们在首都机场最近8 年逐时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花了4 个月的工夫
      整理分析做出的。他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那天天气情况的判断,就基于此。
      
          1.气温:首都机场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6.7℃,8 月份略低,9 月份
      则明显降低,达到20.7℃。7 月与9 月平均气温温差为6 ℃。7 月份极端最高气温
      42.4℃,而9 月份的极端最低气温为6 ℃。
      
          2.降水:从7 、8 、9 月份降水量和平均降水日数来看,首都机场7 、8 月份
      降水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13 和111 毫米,9 月份则明显减少,为44.9毫米。降水
      日数则逐渐下降,3 个月份分别为15.6天、13.6天和9.1 天。
      
          3.各月雷暴日数:……
      
          首都机场7 、8 两月雷暴日数较多,分别为7.1 天和6.6 天,平均4 ~5 天就
      有一次雷雨过程。9 月份月平均雷暴日数和平均雷暴大风日明显减少……
      
          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首都机场夏季的7 、8 月份与9 月份天气规律存在着比较
      明显的差异,这与首都机场的大气环境背景有着直接关系:7 、8 月份,首都机场
      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气流当中,南方的水气不断向北方输送……
      
          申红喜他们的这项分析研究,是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航空运输气象保障服务
      的系列研究项目之一。
      
          申红喜他们还对2008年8 月8 号和整个奥运会期间的过去50年气象数据,降水、
      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等进行过统计分析,他据此预测2008年8 月8 日奥运会开幕那
      天,可能会有小雨,降水概率为50%.影响飞行安全的降水,比例会更低。
      
          申红喜他们现在的这个预测,叫做“气候背景气候统计和分析”,只能说历史
      上的天气是这个样子的。比如说8 月份的风速,2006年8 月8 日1 米/ 秒,2007年
      8 月8 日2 米/ 秒,平均1.5 米/ 秒。如果平均样本多、平均时间长的话,它是具
      有代表性的。
      
          申红喜说,他们气象中心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一直在做着大量的准备工作。
      包括上新系统,搞培训,立项研究。
      
          他们以1000多万人民币从德国引进了一台功能相当强大的“多谱勒气象雷达”,
      它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监视对流天气,雷雨天气,低空风切变。气象卫星云图一小时
      一变更,而这种气象雷达几分钟一刷新。它能探测到云的立体结构,能看到云里面
      的风是怎么刮的,它里面是一个怎么样的风场结构。“只有看到这些时,预报员才
      能够推测它是要加强呢,还是要减弱,是向东移动呢,还是向西移动,才能作出比
      较准确的预报。”
      
          “新设备探测到冰雹云来了,但不掌握技术的人,看它就像一朵花儿似的。”
      
          申红喜的培训路数是:设备的操作掌握,奥运会预报经验、预报技术的交流总
      结。在他的介绍中,一个“提前换季”的词儿很有意思。
      
          他们组织了一帮精兵强将,磨合预报2008年8 月天气的预报技术和方法。在对
      过去50年和最近8 年天气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2006年起,每年五六月份对预
      报员进行“提前换季”培训。“五六月份的天气和8 月份的天气不一样。8 月份那
      段时间什么气候背景、什么规律?有什么好的预报方法?应当注意哪些问题?你预
      报员就得换思维方式,洗脑也好,转变观念也好,得适应这个规律,掌握这个规律。”
      
          2007年8 月7 日和8 月23日,气象中心预报室参加了北京市气象学会组织的
      “模拟奥运会开(闭)幕式气象预报竞赛”,以天安门地区为目标,8 月7 日下午
      5 点报送8 月8 日的天气预报,8 月23日下午5 点报送8 月24日的天气预报。中央
      气象台、北京市气象台、专业气象中心、总参气象中心等15家单位参加,看谁预报
      得准。
      
          结果,申红喜他们获得了地方团队第一名的好成绩。
      
          “除了温度预报高出实际2 度外,其他的各项预报数据,都与第二天的天气实
      据完全吻合。”申红喜一脸自豪。
      
          申红喜说,他们预报室的优势在于,多少年来一直都作的是“精细预报”。这
      方面的经验比较丰富。
      
          民航气象预报与地方气象预报关注面、关注点有所不同。地方气象预报只关注
      地面和目视所及范围内的天气,申红喜他们要制作从地面到万米高空的预报;地方
      气象预报关注气温的变化,降水的有无,而申红喜们则以甚短期(12小时)预报和
      临近(1 ~2 小时)预报为主,即以时、分为时间单位制作天气预报。在对天气现
      象的描述方面,申红喜们对某些天气现象的描述更量化、更精确,比如普通气象对
      风的预报常常描述为2 ~3 级,而申红喜们要描述如330 度,5M/S等等。申红喜他
      们除了关心对飞机起降造成影响的地面气象要素如跑道能见度、地面风向风速外,
      还要把许多精力放到对空中飞行有影响的天气现象的预报上:高空不同高度风场、
      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空中存在的积冰区、颠簸区、高空急流位置等等。在对用户的
      服务方面,申红喜他们在天气预报的及时性、精确性、个性化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
      
          距离奥运会开幕还有324 天的2007年9 月19日,第三次采访申红喜时,民航总
      局局长杨元元、华北局局长黄登科正在气象中心视察,针对“奥运会正值雷雨季节,
      首都机场如何采取应对措施”进行调研。
      
          申红喜过后介绍说,杨元元局长强调民航气象对民航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
      重要,作为建立新一代航空运输八个系统之一,将很快实现与中国气象局共建亚洲
      区域航空气象中心的目标。杨元元局长勉励他们要努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与产品,
      以满足航空公司、空管部门与公众的需求,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把各项服务产品尽
      快送到签派、飞行、空管部门等用户手中,力争使天气原因造成的飞行安全问题降
      到最低,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不正常大大减少。
      
          此时的申红喜刚从成都参加完“海峡两岸第二届气象交流研讨会”归来。他新
      近发表于国家气象局核心期刊《气象》杂志的《北京地区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对
      比分析》,倾倒了与会的对岸同行。
      
          作为气象中心预报室的年轻主任和技术带头人,全国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先进个
      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气象学硕士研究生,申红喜每年都有学术研究成果出炉。眼
      下,他与工程师金山、预报领班李秀莲一起实施着备战奥运会的另几个研究项目:
      开发一套服务于管制员的气象信息集成系统,研究“晴空颠簸”的预报方法,完善
      李秀莲开发的《西北大风客观预报系统》《数值预报图形系统》《神经网络技术在
      短期预报中的应用》,以及金山完成的《AMDAR 飞机报告在机场天气预报中的应用
      研究》的应用,等等。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中心党委副书记宋贝叶说,“这样一群总跟云图、
      天气较劲的人。”你能从宋贝叶的口吻、眼神中读到“自豪与钦佩”。
      
          我与申红喜们,不过几次个把小时的简短交流。但宋贝叶不同,她与她的战友
      们荣辱与共十余载,她能读懂他们的每一个眼神。
      
          “夜班,一宿一宿,盯着气象云图冥想。‘这雨,到底下来下不来呢?这雷,
      到底打得了、打不了?’他们作完预报以后,就又开始盯着,盯着实际发生的天气
      现象。他们是要验证自己之前的这种分析判断是对,是错。他们每天就跟这较劲。
      在无数反复之间求证。在外人看来很枯燥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神圣的事业,无
      穷的乐趣。这种精神与乐趣始终伴随着他们,之外的东西,全然不在他们的心思里。”
      
          夜深人静,坐在办公桌前,我就在想,有申红喜、陈露他们在,有这群技术精
      湛、意志坚强、作风过硬的气象战士守卫在这块特殊的阵地上,我们奥运会的航空
      气象保障服务,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