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我有一位朋友黄耀德先生,是原航空工业部经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他是所
      谓的“老大学生”,“文革”前考上北京航空学院的,中国教育最正规的“1 ?年
      产品”。他在与我谈到教育时说:教育要更加科学地培养人。这不能不说到人的大
      脑,人有左脑和右脑,左脑掌管语言、数学、逻辑,右脑掌管空间、音乐、想像、
      视觉,小脑控制人的许多本能。大脑中间部分控制你的情感,上脑帮助你思考、交
      谈、推理和创造。
      
          有人说,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要唤醒这个巨人。历来我们
      都把传授知识作为重要任务,但是创造相对论学说的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
      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
      源泉。
      
          我感到以往在培养想像力方面,教育十分的不足。根据对大脑的研究,理工科
      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用左脑更多一些。但从鼓励创新来说,右脑的功能就更重要
      了,而学校教育呢。主要是训练左脑。这很不科学。
      
          右脑功能?没错!教育的终极目标难道不是开发大脑的潜能吗?一个缺乏创造
      力的民族,能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有人说美国是“科技发达,教育落后”,而我们中国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
      我不知这结论是否正确,不过我周围倒是有不少留学生把正上中学的孩子带到美国
      后,孩子轻而易举地就成了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尖子,所以对这个结论我并不怀疑。
      
          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各种奖项。可是,
      聪明的中国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就不行了呢?为什么起点超前,而终点落后?输在哪
      儿了?
      
          起点是什么,是教育;终点是什么?终点是一个民族持久地快速发展的能力!
      
          留美作家黄全愈先生讲他儿子的一个小故事,让我颇受启发:他那5 岁的儿子
      在美国上了一个绘画班,去了不到5 次就不想去了。小画家的理由是:“老师根本
      不教绘画,一点都不教!每次都是给一个题目,就让我们自己画,想怎么画就怎么
      画,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一点不管。画完了老师就知道说‘好哇!好哇!’好
      什么好?旁边那些美国小孩的画,根本就是一塌糊涂!”
      
          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美国佬怎么这么个教法啊?这不是放羊吗?于是,黄先生
      决定到那个所谓的绘画班一探究竟。果然,他看到孩子们有站着画的,有跪着画的,
      也有趴着画的,说“八仙过海”一点不为过。“八仙”们不仅姿势没个正形儿,
      “杰作”更是天马行空一般,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规矩、甚
      至连基本笔法都没有。
      
          后来,黄先生发现,每次儿子画完都要问:“像不像?”
      
          等他有机会接触美国孩子多了,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
      的,只问“好不好”?
      
          黄先生开始仔细观察儿子,发现无论给他什么画,他都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
      或者说“拷贝”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要他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
      那就难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最怕人家说自己是“不肖子孙”,不肖?不像前人,
      就不是好孩子!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训练,自然就会习惯性地总以“像不
      像”来要求自己,我们善于“拷贝”,善于“克隆”,就是不善于创造!
      
          黄先生得出结论: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他说:眼
      睛里的画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
      
          这话我认同:什么画能打动人?只有心中的画——用想像力创造出来的画,才
      有意境,才能打动人。
      
          当年,老舍先生被清朝诗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所打动,觉得
      很有意韵,于是便请齐白石先生以这句诗为题作一幅画。
      
          别看只是一句诗,要表现出来却是个难题:山泉怎么画?十里哪!蛙声更无从
      表现了。一幅画的神韵就在于意境,而意境是最难表现的,何况又是这种动感的意
      境。齐白石思考了好几天,终于,他的画出来了:一条湍急的小溪从远山奔流而下,
      溪流中只有几只可爱的小蝌蚪在畅游。着墨不多,淡淡的,意境全在上面了:齐先
      生没有画青蛙,但人们看到蝌蚪,就会联想到远处的青蛙;溪水湍急而来,人们就
      会联想到青蛙在十里长的山溪两边呜叫……这就是想像,这就是创造力。所有巧妙
      的构思,都来自想像力,来自创造性思维,没有这一点,就不会出现大家。
      
          另一个小故事也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中美教育影响创造力的差别。一位到中国教
      书的美国老师达琳·叶格,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
      
          她发现中国孩子的画技非常高,于是,有一次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
      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个内容——圣诞树!
      
          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
      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
      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
      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
      乐的节日”这个主题。
      
          让她失望而且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
      们竟然抓耳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
      下笔……
      
          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不仅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发人的右脑功能,
      也需要宽松,自由,需要启发与引导,需要个性的张扬,甚至需要玩儿。此外,创
      造力还与人的其他能力有关:想像力、反应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
      策划能力等等。
      
          创造力不是题山题海能堆砌出来的,创造力更是与严厉管教与束缚相悖的。但
      是有一点,创造力却是可以被严酷的考试教育所扼杀的!
      
          ——学习为什么不能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呢?为什么不能是游戏呢?为什么不
      能充满乐趣,不再是一种苦役?
      
          《世界图书百科全书》记载过爱因斯坦的一个小故事:爱因斯坦的母亲在教育
      他的时候,就一直致力于将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一种游戏——她称之为探索令人兴
      奋的知识世界。爱因斯坦一开始很惊讶,然后非常高兴。不久,他开始学得如此之
      快,以至于他的母亲很快就无法再教他了。有乐趣,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别小
      看乐趣这个东西,它是创造力的源泉!
      
          人们常说“玩出名堂”,灵感,常常是在玩的过程中,放松的过程中,闪现出
      来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我们输在哪儿?不是输在什么起点与终点,而是输在严厉管教、知识堆砌,统
      一教材、统一考试,输在把我们成年人的种种念想强加于孩子,输在我们对人性的
      忽略,输在我们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把孩子们束缚在书桌前……这种教育越成功,对
      孩子们的伤害可能越大。
      
          部长先生。我想不明白的第六个问题是: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究竟要让孩
      子们具备什么样儿的素质?
      
          无穷的演算和背诵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失去了创造力吗?自古以来,
      我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是讲究先做人,再做学问。为什么?人,这个字,
      不是生理意义上的,而是从社会意义上说的。人的生存必然要融入社会,那么他必
      须遵守社会的道德、法律、规范、风俗等,这就是所谓的立身之本。学会了做人,
      才谈得上挣钱吃饭的问题。
      
          《扬子晚报》曾经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子,为了泡网,跟母亲要钱。当妈的怕
      影响他学习,骂了几句——打是疼,骂是爱呀。可谁知道这孩子当即跑到厨房,拿
      刀就砍向母亲,连砍二十多刀。然后,这小孽种从容地从倒在血泊中的母亲身上翻
      出1000元钱,和同学到鞍山玩去了,临走时还不忘将家里的电话线剪断。
      
          古人说:仓廪足,知礼仪。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孩子们也应该从文化与道
      德的层面比上一辈人做得更好啊!为什么有时在他们身上非但看不到文化传承的影
      子,有的甚至冷酷无情,连人性都丧失了呢?
      
          2001年11月,一个16岁的男孩子偷了家里的1 万多元钱跑了……一个月后,当
      他被一纸“寻人启事”找回家时,父亲把他绑在暖气管上用生火的铁钳子狠狠地教
      训了一顿,他的一只胳膊被打折了。当夜,父亲又命令他吃下10盒“龙泉”牌香烟
      的烟丝,他最终吃下多少记不清了,只记得烟丝嚼在嘴里咽不下,吐出来,父亲又
      逼他吃进去。第二天早晨,母亲又继续逼他连续吞下5 盒香烟,不从,就打。
      
          5 个月后,他在家中杀死了母亲,当他计划下一步再杀死父亲时,被抓进监狱。
      
          事后,他那侥幸活下来的父亲怎么也想不通:他们从来没有亏待过他呀!就是
      那个他杀死的妈,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好吃的,早晨从来都保证他有两个鸡蛋,三
      天两头有肉吃,这孩子怎么就把那个爱他到骨子里的母亲,给恨成这样?没错儿,
      他们是打他了,可那是为他好啊!不打怎么成才呀?
      
          对这样一个连父母都能下毒手的家伙,他周围的人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他的
      班主任老师认为:“他是我教过的天赋最高、学习最好的学生,将来考重点大学没
      问题。他是个优秀生,班上全科考试常拿第一,兴趣广泛,作文写得好,想问题比
      一般孩子深。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出事,太可惜了!”
      
          他的同学们这样描述他:开朗,热情,从没与人吵过嘴打过架,谁学习上有什
      么困难,他都愿意帮助;他当过团支书,班上许多文体活动都是他组织的,他还有
      很多爱好,电脑,篮球,画画,写诗……
      
          他说他的父母从来没有理解过他。人们问他:“你最想让父母理解你什么呢?”
      
          他说:“我想让他们知道,在好好学习的同时,我还想做些别的事,比如和同
      学一起玩,比如画画,还有……”说到这里,他沉默了。
      
          “十六岁的季节,风一样轻柔,雨一样缠绵,阳光、雨露、花瓣、轻风……”
      这是他出事前4 个月写下的一首诗,天真,烂漫,充满柔情。
      
          一个人这么富于柔情,这样留恋友谊,平时又乐于助人,却又怎么会这么冷酷?
      他连亲爹亲娘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干的?这孩子所在学校从教1 ?年的校长谈起
      此事凄然泪下,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误。”
      
          是什么把一个阳光青年心底里潜藏的恶毒给激发出来?
      
          我们拼命地逼孩子去考高分,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使孩子们像机器人一样被扼
      杀了个性、爱好、欲望和乐趣,解题能力越来越强了,应付考试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而判断善恶的能力却日益消退……获得知识的过程变得越来越痛苦——狗急了还跳
      墙呢!
      
          平时,我们评价一个人,总爱用“人品”这个字眼儿。当知识“助纣为虐”的
      时候,孩子们的人品会是什么样?当我们不遗余力地向他们灌输知识的同时,又灌
      输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
      
          部长先生,可能您会认为我讲的这两个小故事都太极端,大多数孩子都是好的。
      没错儿,我也这样认为,但我想,下面这个故事可能更说明问题。就在我写这篇文
      章前不久,有一家电视台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进行对话,其中美国
      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分别被北大、清华和香
      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
      理、金钱和美的5 个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这样
      认为: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他东西。而咱们
      的孩子呢?除了一个学生选择“美”以外,其余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
      没有一个选择真理和智慧!
      
          ——这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在200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号称
      “鬼才”的魏明伦先生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
      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
      
          最典型的就是2005年火遍全国的“超女”现象。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高举李宇春
      的照片歇斯底里地呐喊、兴奋得晕倒,这正常吗?这在一个理性的国家可能出现吗?
      这与我们曾经的“文革”,在某些方面又是多么相似啊!魏明伦提出这样的疑问:
      为什么孩子们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管不问,而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热情寄托在一个
      与己无关的“超女”身上?
      
          他说: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很多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这几年相当流行的
      “老鼠爱大米”这首歌。过去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取代“蝴蝶”成为爱情的象
      征,而老鼠的形象从《诗经》开始,就与贪婪、肮脏、腐败相联系。“我爱你就像
      老鼠爱大米”,这不就像贪官爱金钱吗?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魏明伦,他是政协委员中最重视人文教育的。早在2001年的
      政协会上,他就对青少年如此热衷当“小燕子”表示过忧虑:“小燕子”是个什么
      形象?无知、没文化,无知即无畏,带有一些痞性的一个女孩子。就像主题歌唱的
      :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还有一些嚣张,她有一些叛逆、还有一些疯狂。没
      事吵吵小架,反正醒着也是醒着,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整天嘻嘻哈哈,见风就起浪,大祸小祸一起闯……这就是小燕子的形象,而这
      个形象却让多少孩子着迷!
      
          魏明伦提到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也是通过电视,动画片培养下一代,他们为
      下一代塑造的什么形象:阿童木,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一休,是智慧的化身;排
      球女将,通过艰苦地拼搏出成绩;还有阿信的创业精神。魏明伦最后形象地比喻:
      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小燕子”,而日本的下一代都成为一休、阿童木,未来将
      是什么样?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美与丑的判断?为什么会出现道德价
      值观混乱的现象?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崇尚的,为什么会在今天被唾弃?
      
          我知道,也许不能把这一切都怪罪到教育部门的身上,这是全社会的道德取向
      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应该说,文化的缺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致命伤,而一种文化
      的价值观,必然要在教育中体现。良知的缺失,人文基础的缺失,不仅是学校教育
      的缺陷,更是社会教育的重大缺陷:孩子们从电视、报纸、网络和家庭中得到了什
      么信息?说到此,我最反感当今的所谓道德教育了!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中
      最大而无当、最夸夸其谈、最虚的一部分了,很多说教连我们自己都不信,如何让
      孩子们接受它?
      
          我有时想,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说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吗?先
      说这“智”,考试制度培养了什么样的“智”?我归结为3 点:第一,是垃圾知识
      的堆砌,绝大部分孩子一生都用不上,而他们能用上的知识基本没学!第二,是死
      知识,所有人都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创造力。第三,是没有人
      文基础的知识。
      
          再说这“德”,德在哪儿?(“体”就不说了,因为篇幅有限)这种知识的可
      怕在哪里?缺了“德”了!
      
          我曾看到过最高人民法院前两年提供的一组数据: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
      人犯罪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
      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在2005年,生效判决中判处5 年以上有期
      徒刑的,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19,94%。最新的数据我没看到,如果青少年的犯罪
      率每年以五分之一的比率升上去,未来我们可能有安宁、和谐的日子吗?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本来是帮助人们克服精神上的狭隘、软弱与缺陷,如果缺
      失了人文基础,教育还剩下什么?
      
          每当想到这点,心中不免有一种回天乏力的悲哀:有多少人能清醒地看到这点?
      有多少孩子能从教育的扭曲和窒息中突围出来?当我们不得不遵循古老的活命哲学,
      被社会大潮裹挟着,不得不满怀怨气在缝隙中卑屈地生存,又把这种委琐通过教育
      传递下去……这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每个人都受到伤害。人们一边遭受伤害,一
      边又丧心病狂地伤害别人……没有教育的改变,我们何时能走出这个循环?我们何
      时能改变造成近代各种人为苦难的心理机制?
      
          我们总说某个领域多少年都没出大师级人物,我们惋惜我们这个世界上人数最
      多的国家,却出不了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人文的基础,一个民族的精神
      世界就是可怜的,别说出“大家”了,最后连正常的社会运转都难!
      
          以上就是我关于中国教育的六大困惑。作为一位家长、母亲和社会工作者。部
      长先生。这六大困惑多少年来时常将我折磨得寝食不安,以致我不知天高地厚。憋
      不住要写这封长信与您谈心。我猜想您看了一定不那么舒坦。进而可能会反问一句
      :既然你是高人。那你说教育该怎么改?
      
          我还真不是高人,既没文凭也没干过教育。不过,我胡言两句也不犯法呀!教
      育改革涉及民生,谁都有权利插两句嘴。
      
          以我之愚钝,至今想不明白这件事:我们这么多人被耽误了,都花那么多精力
      学了不该学的东西,该是多么痛心的事啊?怎么就没有人站出来说一句话呢?
      
          难道所有人对这显而易见的事实,都视而不见吗?每当想起这点,我就怀疑自
      个儿是不是脑子进了水?还是所有人脑子进了水?我们真的就愿意年复一年地花那
      么多钱,去不断出版没什么价值含量的教材、教辅书(顺便说一句,据《嘹望》报
      道,我国每年教辅书总额高达600 亿元,回扣就达30%,180 亿元!唉呀,这些钱
      能养活多少贫困农民哪),让那么多人为了一张文凭耗费人生中最好的十几年去学
      垃圾知识?让那么多人——学生、家长、教师、各级教育局都围着这样一种“教育”
      浪费生命?
      
          我知道,在今天这个时代,做教育部长是太不容易了。您的不易基于两点:
      
          第一,您面临的是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知识的承载方式与以往不同了,
      教育也同样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同。就像当年私塾随着科举制度而消亡一样,新学
      是个啥样,谁也没谱儿。可身为教育部长,您承担了十亿人对未来的期许呀!
      
          第二,您教育的对象大半是独生子女,这帮小皇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您
      怎么才能让这些娇生惯养的家伙,成长为国家栋梁?
      
          您瞧瞧,我们老百姓对您抱了多大希望啊!要说往教育上投钱,我们谁吝惜过?
      谁让我们只有一根独苗呢,哪个不望子成龙啊!要知道,教育与高昂的房价和医疗
      费用现在是我们老百姓最大的支出了!这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哪
      敢把钱花在别的地方啊!我们老百姓不容易呀!房地产商没少黑我们钱,我在这里
      就不说了;医疗,我也不说了,这里有多少黑幕,地球人都知道。我只说教育,我
      们老百姓送一个孩子上学多难哪!我家新来的保姆是四川农民,本来他们两口子在
      家乡日子过得好好的,就因为他们的儿子以580 分考上大学了,为了供孩子上学,
      他们只好背井离乡到北京来打工。而且,他们两个人的工资都供不起这个大学生!
      
          前不久,报纸上还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一个叫李致富的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
      这本该是全家额手称庆的事儿:熬出农门不容易啊!然而就在这时,他那身患多种
      疾病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子,给他省出学费,居然放弃治疗并选择了悬梁自尽!
      别以为这是个别现象!这几年,为孩子上学拿不出学费,已经有好几位农民父母自
      杀了。
      
          农民真是苦啊!一个农家孩子的前途,竟要以这样的悲剧为代价!部长先生,
      您也知道,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学费上涨了25倍啊!一个农民要辛辛苦苦地干
      上13年,才够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您说,我们老百姓容易吗?
      
          从小里说,望子成龙是我们草民的一点儿愿望;从大里说,一个国家的兴旺发
      达,一个民族的崛起,难道不全靠教育吗?
      
          部长先生,我就是一个退休老太太——草民!别看没人拿我炝锅使,可我自个
      儿特把自个儿当根葱!干了一辈子记者,跑跑颠颠的,没什么大学问,也没大出息,
      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就特别需要梦想。您知道我最想当什么吗?我最想当您现在这
      个官儿!不过您别担心,我不会真去抢您的位置,我只是“虚拟”一回。我们小老
      百姓,也只有像阿Q 那样,大事干不成,做做梦总可以吧?
      
          好吧,我就“虚拟”一回教育部长吧!
      
          虚拟部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取消统一教材。取消统一考试。建立适应数字
      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与学习制度。学校不再教死知识、垃圾知识。而是教活知识、新
      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结构变化的知识。
      
          2005年中国的卫生部坦然承认医疗改革失败,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官员第
      一次在公众面前承认失误。这让各界。吃惊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佩服卫生官员的
      勇气。同样是中央的大部,紧接着在2006年1 月,教育部有关人士在类似的场合表
      示:“我不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失败的。我认为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成功的。”
      
          ——教育改革真的是成功的吗?
      
          我发现,相关报道出来之后,网上嘘声一片,众多网友发出质疑。也是,这玩
      意儿是自个儿标榜的吗?
      
          可以说,自从恢复高考、中国教育走上正轨以来,教育改革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我们不断地谈减负,不断地吵吵素质教育——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啥样的素质算
      是好教育?给我的印象是:教育改革似乎就是拿素质教育对抗分数。对抗的结果是,
      越谈减负,越谈素质教育,学生们的书包越重,被束缚在书桌前的时间越长……人
      们越是努力,离我们的初衷似乎越远。这些年也算是使尽了浑身解数,可我们却被
      考试这金箍越箍越紧了。
      
          据说近年来教育改革力度最大的一项工程就是综合课程了:物理、化学、生物、
      地理都取消了,代之一门综合课程——科学。
      
          好啊!我绝对举双手赞成综合课程,也相信教育界人士改革之用心良苦,应该
      说这些改革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也相信这些改革是极有成效的。
      
          ——可是,这难道就是教育改革吗?这些小打小闹的功夫,在今天这个大时代,
      有多大意义?
      
          今天是什么时代?数字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这两个因素,就注定了我
      们原有的教育将被颠覆!说句不好听的,与今天信息爆炸的大时代相比,这种改革
      真像是挠痒痒!改来改去,我们不还是在这里转腰子吗?
      
          为什么提到教育改革,我要用“颠覆”这个词呢?因为互联网已经把人类颠覆
      了!从我们的孩子开始,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友
      方式……全变了!别看我历数考试制度的种种劣迹,但在以往的年代里,它再怎么
      不合理,也能勉强支撑着“培养人才”这个重任。可现在我们还能这么干吗?甭管
      知识总量更新多快,增长多快,我们还一本讲义用20年?还是在16年的学校教育中
      教那些固定不变的老知识……让那么多孩子用他们最好的青春时光学这些对他们一
      生都不会用得上的知识,我们怎么还好意思说教育改革成功呢?
      
          ——数字化时代,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该怎样培养人才?
      
          有人作过这样一个计算。在数字时代,一位化学家要读完全世界一年内发表的
      化学文献,每天读8 小时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呢?48年!也有人作过这样的调查,
      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在数字教材,然后被教师灌输给学生。但这种“加工”的时间
      往往很长,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课本,很多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东西(我不否认
      有些知识沉淀多少年也是有用的)。
      
          数字时代,知识的承载形式发生变化了,任何一个新发明、新思想、新观点、
      新理论、新创意都不用经过“出版”这一漫长复杂的环节,马上就可以送到网上,
      传遍天下。因此在这个时代,新东西层出不穷。在今天,知识呈现出一个很重要的
      特征:由于领域,每隔两到三个月,就会出现一种改变全行业的新技术。人类文明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总量翻番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已经到两三年就翻一
      倍的程度。
      
          今天,人们这样形容人类知识总量的增长是——知识爆炸。知识增长的速度和
      淘汰的速度都太快了,很多还未来得及进入教材,就已经变成垃圾知识而被淘汰了。
      有些进入教材的知识,虽然是经过挑选与沉淀的知识,也绝大部分因为过时而成为
      淘汰知识。
      
          ——这就是信息爆炸。
      
          面对如此快速的知识更新,如此浩大的知识总量,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找到
      有益于他们一生的知识点?而不被知识的海洋淹没?
      
          过去,我们把社会实践中发现的“知识点”经过挑选、总结、加工、浓缩、提
      炼进入知识更新太快,进入教材的知识,往往已经陈旧了,成为垃圾知识——这就
      是网络时代!比尔·盖茨就曾经断定:不能学会在网络中游泳的人,就将被淘汰。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