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的学校教育。问题多多,屡见不鲜,屡揭不治。屡治不愈;怨声四起。万
      众瞩目。一位年过半百的女记者。以母亲、家长、作家和社会工作者等多重身份,
      与众多的学生、家长感同身受,积多年对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刻了解和切肤之痛。无
      法抑制内心深处火山般呼之欲出的情感涌动。洋洋洒洒。一口气写下了自己对中国
      教育的六大困惑,甚至以虚拟教育部长的身份。越俎代庖开列出中国教育改革的种
      种药方——荒唐乎?真实乎?偏激乎?个中滋味,是非曲直,真真假假。读者自辨。
      
          尊敬的部长先生,请原谅我用这样一种方式与您谈心。作为一介草民,我不知
      道除了这种方式,还有什么办法,能使您看到或者即使您看不到但更多的人能看到
      我一直想对中国教育发的这番感慨。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走过一栋房子,从那里传来朗朗的读书
      声,他告诉我:这是学校。我问他:学校是干什么的?父亲说:学校是给人灵魂的
      地方。我那时不懂什么叫灵魂,但我知道那一定是神圣的地方。后来我上小学了,
      父母又告诉我:学校,是改变我一生命运的地方。13岁那年,“文革”开始了,我
      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教室。我记得,当我离开学校时,心里的凄楚无法用语言形容。
      我不知道离开这个给人灵魂的地方,未来命运将如何?我们这一代人都从那一年开
      始中断了学业,我们的命运也因此充满坎坷,因而我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老三
      届。
      
          也许正是因为经历了中国最戏剧化的那一段历史,也许正是因为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的中断教育而下乡的特殊经历,让我迟早有一天要来评说中国的教育。
      
          写这封信时,正值2005年年末。就在整整100 年前,光绪皇帝一纸诏书,废除
      了科举。自此,承载了中国文人几千年梦想的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任
      何一个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培养与选拔人才的教育体系。于是,从那时
      开始,另一种教育体制——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主导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
      
          1901年清政府下《兴学诏》,令各省设大学堂,各府设中学堂,各州设小学堂,
      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向全国公布并实施了基于考试制度的教育体制。至此,中国
      传承了数千年的农业时代的教育,发生了转折。
      
          如果我们回顾人类教育的历史,20世纪的教育是迄今为止对文明推动最大的一
      段时期,人类工业文明基本上就是靠这种教育体系来支撑的。而在整整一个世纪的
      学校教育中,中国与别的国家不同的是,经历了“文革”这个特殊阶段,使原有的
      教育体系戛然而止。这个特殊阶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能很多年后,才能看清楚,
      但它对教育的影响,几乎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19??年恢复高考,则是对中国近
      代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从恢复高考到现在,已是30年过去了,在这30年中,中国
      的教育是怎样演变的呢?它又是怎样地影响了中国的文明进程呢?
      
          部长先生,恕我才疏学浅,因而对中国教育和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有许多困惑
      之处,想在此向您请教。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16年教育。基本上是传授许多没
      什么实用价值的垃圾知识。我们上学是为什么?仅仅为学知识、为学习而学习吗?
      
          您可能认为我这话说得太极端,有否定一切之嫌。那好,咱们先定义一下什么
      是垃圾知识。我认为:凡是过时的、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就是垃圾知识。我当记
      者多年,采访过的人,大概也近千了吧。他们大多是有文化的人,每当采访结束时,
      我常常会顺便问一句与采访不相干的问题(教育,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所以我一直
      不能释怀):“你觉得你在学校这十几年学的东西里,有多少对你一生的工作或生
      活有用?”您知道人们通常怎么回答我吗?答案惊人的一致:不到1 %!
      
          我至今想不明白:为什么人人都要花十几年的时间去学那些一辈子用不着的知
      识呢?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吗?人生苦短,要知道,这是人一生中最好的十几年的
      青春、时间与精力呀!
      
          我记得“文革”刚结束那会儿,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
      不怕。过去,我们将人生分为三块儿——上学、工作和退休。我们认为年少时学的
      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够我们吃一辈子。毕业了,甭管是中专还是大学,找个专业对
      口的工作,这辈子就OK了。
      
          不知为什么,好像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一直有一种盲目的“学习崇拜”——认
      为只要博学,就能有饭吃,不愁找不到工作,所谓“开卷有益”。不过,我一直在
      怀疑“开卷有益”这事儿:据说英国100 多年前就曾有过这么一位书痴叫阿克顿。
      这厮别无所长,就是特爱学习,且博闻强记。碰巧他还有幸生在了富裕人家,家中
      藏书多达18?5 册!据说这阿克顿绝非等闲人物,脑瓜很灵,几乎过目成诵,算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
      
          这个博学的家伙活到68岁才翘辫子——身后怎样呢?一篇论文也没有留下,也
      没提出过任何有创造性的见解——那一脑袋瓜子的学问就这样白白地随他进了坟墓!
      过去中国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说,连他们英国人也为阿克顿惋惜,说他是“读
      书的悲剧”。
      
          然而,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过去,这种悲剧颇具
      个人色彩,无非多几个中国的阿克顿罢了。而在今天,这种悲剧已经演变成一种社
      会现象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从事了3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长这样评价今天的中小学教育
      :“在经过12年的教育以后,假如不能考上大学,学生们所学的考试知识在社会上
      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也将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很快被忘记,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教育
      浪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教育浪费”这几个字眼儿。
      
          2006年5 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跳楼身亡了。这个从山
      西农村出来的苦孩子,非常努力,她不仅获得了吴玉章奖,研究成果也是同级学生
      中最多的。4 天后,她就将参加论文答辩,拿到博士证书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
      儿上,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据报载,她虽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已经40岁的
      她找工作却很困难,几次碰钉子后,她选择了死亡,留下一个13岁的儿子和也正在
      读博士的丈夫。这位女博士的一位同学说:“大龄女博士的压力太大了。55岁退休,
      还能干几年?而且她有家有口,单位要解决的东西太多。我感觉她是为了改变命运
      把全部宝都押上了,但现在的情况她不能接受。”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难道就为了这纵身一跳?博士找工作尚且如此,那大学生
      呢?过去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只要毕业,就不愁没饭碗,哪儿都抢。现在可没
      这好事了,大学毕业找工作越来越困难。我的朋友亲戚中,不少人的孩子都是这两
      年大学毕业。唉哟,当爹妈愁的!找工作这费劲啊,即使名校毕业的,能找个月薪
      1000多元的工作就不错。
      
          据万事达卡国际组织2006年的调查,京、沪、穗三地大学生平均月收入只有70?
      元——这不跟北京保姆挣的一样多吗!据我所知,熟练的保姆月薪能拿1000多,还
      管吃管住哪!就在不久前,四川大学生物系的研究生黄艳,居然也到家政服务公司
      寻求一份做保姆的工作!那则新闻这样写道:“尽管黄艳表示选择做保姆并未侮辱
      她的学历,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目前就业压力下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毕竟,
      没有一个人当初考大学时就为了今后当保姆。”
      
          这些年,关于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还出现了一个新名词“零起薪”就是白干活
      儿,不拿工资!有的不愿意这样,索性毕业好几年了就是不工作,让爹妈养着。自
      从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孝顺”这事儿就倒着来了:都是老的孝敬小的了!
      我就想不通,不是有不少拿高薪的白领吗?怎么我身边朋友亲戚的孩子都没“混出
      个人样儿”呢?
      
          要说这小的学了那么多年,倒让老的养着,这脸上也过不去呀!怎么办呢?总
      不能都去考研吧,那是容易的事吗?得下多少功夫啊!于是有人回过头上技校——
      白领当不成,就当蓝领吧。这两年又出现了大学毕业“回炉”上技校的怪事儿!据
      说2006年仅广州便有3000多个“刚出象牙塔又进技校门”的大学生,“回炉”已不
      是个别现象,且快速“升温”!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大众化时代
      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
      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普通劳动者?保姆算吗?零起薪?当技工?东北新闻网有一篇针对这则新闻的
      评论,作者说:
      
          我不反对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但我认为,教育部在向大学生及其家长提出
      这种要求之前,必须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做普通劳动者能收回上大学的成本吗?现在一个学生读到大学至少要花
      十五六万,而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月薪则在一千元以下。这么低的工资,收
      回成本看起来是没什么指望的。不能收回成本,实际上就等于学生家长用自己的血
      汗钱补贴用工企业。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孩子上大学欠的钱怎么还?助学贷款怎
      么还?
      
          成本问题之外。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现在也非常不尽如人意。他们休息的权
      利,获得报酬的权利,病、伤退休之后得到保障的权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落实。
      这种状况是任何一个受过完备教育的人都很难忍受的,在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
      就把大学生往普通劳动者中间赶。教育部不觉得有点强人所难吗?
      
          (下略)
      
          红网更是发表评论,题目是《中国大学: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
      
          关于教育成本的争论,不由让人想起民国时期。“七七事变”之前,中国经济
      虽然落后,却由于政局从军阀混战走向统一,经济发展很快,那时大学生毕业的起
      薪,按国民政府的统一月薪为80银元,最低的也是50银元,而以50银元所能购买的
      物品来折算的话,大致相当于现在的3000元人民币。可以这么说,只要大学毕业,
      就是最低收入,也能“中产”了。而大学一年的学费呢,是22银元,也就是现在的
      1000多元!
      
          按说,做普通劳动者也应该。但我们寒窗苦读了那么多年,总得学以致用吧?
      可现在不光是就业难,即使就了业,也很少有人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据说这是
      “扩招”导致的,我觉得这观点有点牵强:现在分明有很多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
      干哪!现在有多少新行业、新企业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发愁哇。
      
          既然上学读书是这样一件高成本、低效益,得不偿失的事儿,我们又为什么要
      上这学呢?
      
          据说在一次教学改革论证会上,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问在座的专家:昆
      明世博会共有多少个国家参加?专家都摇头。李岚清副总理说:“不要说你们,就
      是我作为组委会的主任,我也回答不上来。但这个问题居然出现在学生的考试试卷
      中,你们说,记住了这个‘知识’有意思吗?”
      
          我们老百姓真作难哪:不学这“没意思”的知识吧,就通不过考试;学吧,这
      “没意思”的东西装了一肚子,到哪儿找合适的工作?
      
          这两年,有关北大毕业生的新闻颇为热闹:先是一个去卖肉了,后来又一个去
      卖糖葫芦了,闹得沸沸扬扬。
      
          北大?那是什么大学呀?那是咱们中国顶了尖儿的大学!年年中国各地的高考
      状元,不都是让北大、清华给收编去了吗?说实在的,咱老百姓就活个面子!若是
      谁家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当爹妈的,脸上多有光彩啊,祖坟上都冒烟!北大毕
      业生?那是几亿人里边的尖儿!现在可好,这些个“尖儿”竟然去卖猪肉卖糖葫芦
      了!
      
          ——哦,好的教育资源都让你们享受了,到头来你们又去卖肉,卖糖葫芦了!
      中国人不吃糖葫芦能死吗?既然你卖糖葫芦(任何一个民工都干得了这事儿),犯
      不着霸占中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啊!你干吗要上北大呀?
      
          更为戏剧性的是,前不久,一位北大毕业生更是直截了当地写了一篇文章,叫
      作《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据说这篇文章成为“一塌糊涂BBS ”网站当时最热门
      的帖子,很多网站都转载了这篇文章。
      
          别看该废物名不见经传,却颇有能量,在中国掀起过两场不大不小的文字风波。
      除了《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在网上兴风作浪之外,这厮还写过一本书《教育孩
      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把应试教育的典型人物“哈佛女孩”
      也“置疑”了一番!
      
          该废物在文章中说:“我是199 ?年从北大毕业的,我告诉大家,那年,我们
      系毕业了110 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99%都是废物。我认识的很多北大校友现在
      都混得惨不忍睹……这些人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而且生计也成问题。”
      
          他说:“我的许多言辞可能比较激烈。但对于浮躁的人会有好处。本来,废物
      是个很主观的说法,是一种感觉,但很多人都纠缠于这个概念,我不妨多说几句。
      对于国家而言,能力低下,缺乏创造能力的是废物。对于社会而言,自私愚钝,缺
      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废物。对于个体而言,缺乏境界,生活委琐,营营苟苟的人是
      废物。对于个体而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顽固迂腐的人是废物。对于个体而言,
      缺乏信仰,浑浑噩噩的人是废物。对于大学生而言,去做毫无创造性的工作,做民
      工一般的工作是废物。对于北大毕业生而言,缺乏以上任何一条都是废物。”
      
          该废物姓萧,在“实话实说”栏目作过策划,我刚好有机会在一个朋友那里见
      到了他。小伙子一表人才,而且思维十分敏锐。
      
          我们的谈话基本上是围绕“废物”这个话题,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到写这样
      一篇文章?”
      
          他说:“我是大学混出来的,比较了解大学。”
      
          我实在难以理解:“你真觉得自己是废物吗?这么出色的……废物?”
      
          他这样回答:“中国人这么刻苦,没命地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不是废物
      又是什么?我觉得之所以没成废物,是因为我毕业后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你学了十
      几年,就是为了卖肉的话,那又何必呢?”
      
          我反问他:“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废物呢?”
      
          他说:“起码要具备3 点:1 ,很强的谋生能力。2 ,人文素质。3 ,社会责
      任感。我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个性
      化了,新技术不断涌现,到学生毕业时所学的东西就已经与现实脱节了。”
      
          他还说:“教育领域是既得利益,如果真改革了,教师们就没饭碗了,他们不
      教垃圾知识,谁给他们钱?于是就不断恶性循环。咱们就说著名编剧邹静之吧,不
      过是个工人,下了几年乡,但文化积淀很深,才能写出那么多好剧本来。现在本科
      学编剧的那么多,有几个写出来的?我们这学上的,天天读书,倒把文化的精华丢
      失了。我也想搞创作,但没有文化积淀。我是那一年唐山的高考状元,考试从来横
      扫,可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自己也不过有点小聪明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过去想
      像的人才!”
      
          小萧是到了“实话实说”栏目组后,才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他发现这个团队里
      的人们的知识面和他完全不一样,方知天外有天。后来,他离开了“实话实说”,
      就索性不工作了,干什么?看书!开始补哲学这一课。有了网络,他的眼界就更开
      阔了。他对我说:“我整个人,是到30岁才蜕变了,没有互联网,我这辈子就算交
      代了。寻找真理是很难的,包括北大的老师,他们没有启蒙意识,还是灌输的意识。
      是‘实话实说’让我意识到社会责任。”
      
          北大废物?这让一直有名校崇拜意识的中国人太不能接受啦!于是便有那好事
      的记者去证实这件事,该记者采访了一位2001年毕业的北大中文系姓龚的学生,没
      想到这位北大的“尖儿”也是想也没想,就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错,我也是废物。”
      
          该记者还是不死心,转而又采访了另一名校——清华自动化系的一个学生,这
      位清华的“尖儿”谈到这个问题时,显得温和一些。他表示,本科毕业后将继续读
      研:“班上的同学跟我差不多,基本上就是读研和出国两条路,找工作的很少。”
      
          为啥?逃避就业压力!这位清华的“尖儿”说:“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
      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他说:
      继续深造不过是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这位记者最后的结论是:这些曾经的“高考状元”究竟是怎样从“精英”变成
      “废物”的,这位清华学生和他的同学始终都没想通。
      
          为什么没想通?谁敢怀疑教育呀!
      
          寒窗苦读的这些年,谁不是靠死记硬背,题山题海中转腰子来“过关斩将”的?
      就为了那块就业的“敲门砖”,满脑子都灌的是未来工作用不上、且又索然无味的
      过剩知识,能不成废物吗?
      
          “尖儿”们的遭遇,让我心中不免生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恰恰是无法对比、
      也无法评价的,不像工厂的产品,次品在对比中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因此,教育者
      不管做得如何,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教育改革是成功的。即使孩子们大学毕业找
      不到工作,成了“废物”,也没有人敢去怀疑教育。
      
          不久前,还差一年就毕业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王垠退了学,这个年少轻
      狂的家伙,把自己的光辉前途抛弃了不说,还写了个“万言书”,把中国教育给埋
      汰了一番,说中国教育一再扼杀学生创造力。“我已经完全看透了中国教育的失败”,
      “中国教育已经成为埋没人才的祸首”,“我今天要对这个系统大声地说一声‘不!
      ’”
      
          据说他退学的原因有二,一是不认同清华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二是不愿意充当
      导师挣钱的工具。
      
          瞧瞧,真正站出来质疑教育、到处给中国教育抹黑的,恰恰是我们教育培养的
      这些“尖儿”们!不过,这也让我感到一丝欣喜:到底是尖儿呀,他们的过人之处,
      也正是体现在这种批判精神,这种追求真理的眼光和勇气上!同样是被灌输了十几
      年的垃圾知识,他们却能脱颖而出,理性地反观与批判孕育了他们灵魂的这种教育,
      真让我觉得中国未来有望!
      
          顺便说一句,卖肉和卖糖葫芦的那二位,据说被媒体曝光后,得到社会各界的
      援助,于是二位因祸得福,都有了一份铁饭碗的工作,众人皆大欢喜。这是教育的
      幸呢,还是不幸?
      
          我困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只为考试而存在了。
      难道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娴熟的考试技巧?
      
          这些年,高考已经成了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结”,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个
      谜,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就缠着我们,而且越缠越紧。
      
          本来,高考不过是一次大学选拔新生的考试——教育资源有限,当然得让“尖
      儿”们享受好的教育资源啊!可要是所有人都挤破头去当这“尖儿”,事情就不妙
      了!可怜的是孩子们,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被塑造成“尖儿”的激烈竞争中
      :他们不得不忍受各种学前教育的折磨,钢琴、唐诗,幼儿园还要上双语的……所
      有孩子都奔着精英路线成长,最好的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留学……这些年,
      全社会都围着高考转。分数,不仅维系学生的未来,也成了教师的价值所在,成了
      衡量学校好坏的标准,更是很多家长的人生目标……高考,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唯
      一方式,于是,分数成了所有人的指挥棒,轻而易举地把我们大家都给绑架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成了中国独特的一道风景……我们从小学熬到大学毕业,
      不知要经历多少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地考过来,我们就变成了什么?变成了优秀的
      答题机器!
      
          没有谁强迫我们这样苦自己,是我们自个儿要这样的,我们从骨子里就天生一
      种对考试的敬畏:无权无势的老百姓,除了考试,还有什么能改变命运?
      
          看看中国古时典型的才子佳人戏剧,小说如《西厢记》之类,那里面你就可以
      找到注解:才子若是不能考中状元,莺莺小姐还不早钻进了别人的鸳鸯帐?连自由
      恋爱的资格都没有!若是当年梁山伯能够考中状元,那祝英台何至于把自己的小命
      也搭上?别以为“化蝶”那事儿多浪漫,那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
      
          小时候,只要晚上闹着不睡觉,我姥姥就会搂着我说:“小燕燕(我的小名)
      哪,姥姥给你讲个故事。”在姥姥的故事里,英雄最后都是金榜题名的。那情节,
      我能背出来:寒窗苦读,进京赶考,然后穷困潦倒,然后被妓女所救,红袖添香,
      夜夜伴读,最后状元及第,荣归故里,光宗耀祖,红颜知己也成了诰命夫人,皆大
      欢喜。纵然是千难万险,一俟考中状元,便全都化险为夷。中不了状元,有多大能
      耐都没戏!打小儿我就知道,中国旧文人的全部理想,俱在那金榜之上!
      
          别看科举已经让光绪皇帝给废了100 年了,但状元情结,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
      的。2006年重庆一所学校因为出了市高考状元,他们的游泳池就贴着这样的广告词
      :游清澈池水,沾状元灵气。好嘛,连游泳都能沾上状元气!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上了重点中学,才能上名牌大学,才有
      好工作、好未来。
      
          有谁没深刻地感受到文凭带来的好处:评职称、晋级、分房,哪一项跟文凭没
      关系?此外,人事关系、户口等一系列的“复杂手续”和这些手续后面跟着的地位、
      福利,不是也跟文凭有关吗?不光是你自个儿的命运,你的所有亲人的命运可能都
      跟你的文凭连着呢!即使你有权力、有关系,也得有个文凭垫底儿,要不迟早让人
      事部门给“考察”下来。你看看现在的大小官员,哪个不是学历高得吓人?有几个
      不是博士?反正现在这文凭真真假假的,就是累得吐了血,就是使上浑身解数,使
      上不那么光明的手段,也得挠持这么一个!
      
          这文凭,承载了太多本该与它无关的利益,人们怎么能不趋之若鹜?当高考被
      人们越拾越高时,教育也被诱入一个误区:我们的教育只为考试而存在,只以考试
      为目的,却把原本的目的——培养人才给忽略了!
      
          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只能走一条道儿:死记硬背,题山题海中转腰子!你再有
      能耐,没文凭,也没人敢要你!于是,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甭管世界
      怎样改变,我们还是在被动地等待被灌输知识,甚至被灌输垃圾知识,因为只有这
      样,才能通过考试!
      
          我们渐渐掌握了娴熟的考试技巧,学习能力,自我提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了;
      个个“全面发展”,吹拉弹唱、诗词歌赋皆会,而真正的文化修养、审美与情趣却
      越来越低俗;外语证书拿了一个又一个,不仅不能用英文写作任何东西,基本的语
      言能力与文化根基却越来越差……缺乏理性、道德滑坡,意志薄弱、身体赢弱、不
      爱劳动、社会适应性差……考试,就是这样塑造了我们!
      
          杰出的考试能力,真能在今后改变我们的命运?这种能力,我们一生能用上几
      次?
      
          我时常忧虑地想:这么多年了,连网络都在中国普及十年了!我们这个民族,
      却还在为那些毫无意义的考试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什么能力都没
      有,就剩下一种能力——应付考试的能力,难道我们就靠这个来实现现代化?来与
      别的国家竞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据说在瑞士这个欧洲最富裕的国家,?0 %的初中生毕业以后就不再继续读书
      了,直接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做手表、做军刀、做皮鞋。瑞士是一个以技术为最高
      价值的国家,一般人职高毕业后,就能找到一份待遇丰厚的工作,享受美好的生活,
      犯不着再苦吃苦扒地钻营高学历。我就搞不懂:怎么人家经济还那么发达、没文凭
      还能活得那么滋润呢?在中国试试,做手表?一个月能挣上200 元就不错,养得活
      自个儿吗?
      
          第三个问题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为了克服狭隘、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
      吗?可我们为什么却用教育剥夺孩子们的童年。扭曲他们的心灵?
      
          童年意味着什么?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阳光、泥巴、猴皮筋,丢手绢、老鹰
      捉小鸡……成年之后,我们所感受的所有欢乐都无法与童年的欢乐相比!童年,是
      我们生命中回味无穷的一段美好时光,而不是生理意义上一段必经的“时间”,我
      无法想像,没有童年的人生什么样!
      
          有人这样比喻童年:人生精神的第一个境界就像是冰。童年,是冰融的过程:
      幸福和快乐,就伴随着自由自在的融化过程。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就这样被我
      们真实地体验着;人的能力,也是在融化的过程中逐渐地增长。
      
          不过,我们现在容不得这块“冰”慢慢地解冻了。我们对它的期望太殷切了,
      目标太功利了,恨不得它一下子就变成我们所希望的样子,索性一下子把它扔到大
      火里……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揠苗助长”的典故,可是,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我
      们,还有工夫去念及什么典故吗?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