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理想,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失去了阳光,心灵世界就会是一片黑暗。
      
          “活着没有意思”,是徐力从失望走向绝望的思想根源。
      
          在交谈中,我问徐力:“上学时,你想过将来做什么吗?”
      
          “我也不知道什么适合我干。如果我真没考上大学,我也就没有了生活、没有
      了出路。父母说,我若考不上大学,就不管我了、不要我了,我觉得这些都是真话,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你指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我想幸福生活应该是稳定的工作,收入比较高。我觉得,我的父母生活得不
      幸福,他们整天为赚钱而奔波。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少,没有共同语言。母亲看不起
      父亲。因为母亲是大学生,父亲只是初中毕业生。母亲觉得父亲没用,嫁给父亲太
      委屈自己了。所以,母亲经常对我讲,不要像父亲那样没出息,一定要考上大学…
      …我觉得母亲活得太累了……”
      
          在徐力17年的生涯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生活的美好,他甚至天真地认为“母亲
      活在世上太可怜了,整天为我的学习操心,如果母亲死了,可怜的母亲也就可以解
      脱了”。
      
          孩子们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正是事实。徐力在母亲过多、
      过强的期望下,长期被压抑的怒气终于爆发,他的理智不复存在,于是打死了他的
      母亲……
      
          但是,另一批孩子却在沉默中走向了“灭亡”。
      
          作为“知心姐姐”,我曾接过好几位想要自杀的少年打来的电话。他们的共同
      感受是“活着没有意思”。
      
          一位自杀未遂的女孩对我说:“早死晚死,早晚都得死。早死了,一切都能解
      脱,您说是不是?”
      
          我说:“道理是这样的,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并不是为了死而活着呀。董存瑞
      炸碉堡时喊的是‘为了新中国,冲呀!’而不是喊什么‘为了死,死呀。’毛主席
      不是讲过,‘人总是要死的,有的轻如鸿毛,有的重于泰山’吗?意思是那些为了
      人民做了好事的人,死了还被人民纪念;那些尽做坏事或者没做什么好事的人,活
      着没有价值。你才13岁,正是大好的年华,又那么聪明、善良,以后会有机会做许
      多事情,你现在死了,该有多可惜呀!”
      
          女孩说:“您说得也对。可我活着,我妈和我爸太累了。我妈工作那么忙,还
      整天为我操心,天天还要管我,我死了她也就省心了。长痛不如短痛,我死了,他
      们顶多难过几天,可一辈子就轻松了!”
      
          “傻孩子,”我被她的话感动,又觉得她太幼稚,“你想得太简单了!你想想
      你爸爸妈妈就你这么一个孩子,你死了,他们会痛苦一辈子的呀!”
      
          这位被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的女孩,是那样的善良,又是那样的幼稚。她不明
      白的是,一个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生命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位14岁的少年,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生、
      班里的班长。他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与所有同龄人相同的困扰。
      
          有一天,他看了一个电视节目,记者采访一个偏远山区的放牛娃。
      
          “孩子,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娶媳妇,生娃。”
      
          “生了娃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想到,电视节目的几句简单的回答,却触发了这位少年的死亡。死前,他在
      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
      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一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
      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位14岁的少年做出这样
      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饮毒自杀。
      
          就在新世纪第一个春节里,我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2001年1 月,北京,
      在中国的一所最高学府,二名大学生相继跳楼自杀!一名三年级学生因为自己学习
      成绩从原来的第六位退到第十四位;另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是因为几门功课不及格
      补考时请人代考被发现……还有一名得了精神分裂症。老师劝他回老家去休息,不
      要再读了,这个学生说:“我妈能同意嘛,我妈还等着我考研究生呢!”
      
          一个个花季少年的自杀,一朵朵花蕾的过早凋谢,冷酷的现实给只关注孩子成
      绩的父母敲响了警钟:决定孩子一生命运的,不是分数,是理想。今天,面对学历
      至上的社会,家长们也很无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有
      个好前途呢?可是靠考试得到高分数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吗?
      
          父母过分高的期待、过大的压力,使许多家庭“穷”得只剩下“分”了——感
      情贫乏,亲子之间的话题只有考试、考试、考试!成绩、成绩、成绩!家里失去了
      欢乐,也失去了应有的亲情。全家人围着“分数”转,孩子考试分数高,全家便喜
      洋洋的;孩子考试分数低,全家人的心情就会变得十分低落,家庭关系也变得十分
      紧张。就像一个孩子形容的那样——家里处于“一级战备”状态,“战争”一触即
      发。一个小学生考试没考好,老师让他把卷子拿回去让家长签字,第二天,老师问
      他,父母有什么反响,这个男孩说:“昨天晚上,我遭到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反正
      该出手的都出手了!”
      
          设身处地地为孩子想一想,这样的环境中,哪会产生美好的理想?
      
          理想的种子,要生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必须有阳光雨露的滋润。在
      这种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的生活环境里,理想的种子想要发芽、生长、开
      花,难——太难了!
      
          其实,家庭正是培育孩子美好情感和理想最好的温室。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孩
      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最长,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应该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最
      难忘的记忆,是他们播撒的理想种子的最佳时期。父母对人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
      孩子。如果父母整天活得很累、很悲观,每天向孩子发出的都是负信息,那么孩子
      自然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一个家庭快乐不快乐,不看这个家庭有没有
      钱,孩子是不是能够考上大学,而是要看家庭成员之间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
      态度。
      
          有什么样的家庭,便有什么样的孩子。“问题父母”会培养出“问题少年”或
      者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快乐父母”,会塑造出“快乐少年”或者心理正常发展的
      孩子。
      
          因此,根治孩子情感世界的荒漠,其根本办法是改变成人对人生的态度,丢掉
      补偿心,找回平常心,“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要知道,孩子自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让孩子快乐地
      做他们自己,他们自然会体会到“活着真好”。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