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辛酸的童年
      
          厚望中出生
      
          一九四○年的初冬,浙西的一个小村子里正忙着修订张氏家谱。一位四十开
      外的修订员趁修订之余,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着自己家中人员名册,只见他一会
      儿沉思,一会儿叹息。过了一会儿,他又看看自己名下几个儿子的名字,数了又
      数,笑了,口里喃喃道:“春生有五个儿子,春生有……”可是,当他回到家中
      的时候,一个儿子也没见着,家中只有妻子和他两个人。他不相信自己的感觉,
      又回到谱堂翻开家谱,自言自语道:“这不明明写着五个儿子吗,这,这……”
      
          当他再次回到家中的时候,仍不见孩子的影子,他精神有些失常了。见到别
      人家的孩子,忙把其抱入怀中,说:“这是春生的儿子。”就在这年的农历十月
      十八日,一个小小的生命在张家降临了,还是个男孩呢。这下可把这位中年男子
      乐坏了,他逢人便说:“我真的有儿子了。”随着儿子的降生,他的病也慢慢地
      好了。
      
          为了避邪,当孩子出生之后,就连忙把他抱到隔壁的祝姓家中认亲娘,并取
      名‘祝庆’。又托人取了个名字(乳名),因为是冬天生的,就用了‘狗’字的
      谐音,叫做‘冬苟’。这个‘冬苟’便是本书的主人公春生。于是其父亲便在家
      谱中‘亨一—樟荣’(父亲的名和号)名下载入:利十二,名祝庆,字冬苟。并
      让春生称呼父母亲为“阿叔、阿婶”。
      
          张家数代单丁,人口不旺。父亲视春生为宝贝,十分疼爱,从来没有打过他。
      
          父亲在外面只要弄到什么好吃的,自己舍不得吃,总要拿回家中给儿子吃。
      因此,春生老是喜欢跟着父亲,不管他到哪里去,总缠着父亲带他去,尤其是喜
      欢跟父亲去钓鱼,人们取笑春生是“跟香屁”。每当农闲或下雨天,父亲总要拿
      着鱼杆去钓鱼。春生见了,连忙拿了壳笼跟着他去,这时,父亲总要说:“你是
      利事桶吗?”“利事,利事,包你钓到很多很多鱼。”一次,春生和父亲一起到
      村子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去钓鱼。钓了很长时间都未见有鱼来吃食,父亲拿出旱烟
      筒,装上了旱烟,正津津有味地吸着,忽然春生看见水面的浮标正往塘中心移,
      于是大声喊:“阿叔,快,快,鱼儿上钩了。”父亲连忙提起钓鱼杆,远远看去,
      好象是一只破草鞋。“咦,怎么钓到一只破草鞋。”春生叹了口气说。“这哪里
      是草鞋?这是鳖。”父亲纠正道。啊!真是一只鳖,还不小呢。春生连忙拿回家,
      母亲一过秤,刚好一斤二两重。中午,一家人美美地吃着鳖肉,喝着鳖汤,心里
      真说不出有多高兴。
      
          一天,春生跟着父亲来到离村不远自家的稻田里,他一个人在打稻,春生就
      在附近玩耍。天气很热,便一个人偷偷地跑到自家的桑叶塘(形状象桑叶)里洗
      澡,下水后慢慢往前走,当水没过春生胸部后,整个人就浮了起来,春生一边大
      喊救命,一边双手双脚乱划乱蹬,过了一会儿双脚竟碰到了污泥,原来在胡乱挣
      扎中,已到了池塘的对面。好在池塘不大,否则早就没命了。春生连忙穿好裤子
      跑回家去,将这事告诉了母亲,她却要春生睡到床上去不要出声。只见她拿出了
      笊篱和茶叶米(拿茶叶和大米混在一起)来到池塘边,扑咚扑咚捞个不停,捞了
      一阵后,一路吆喝着往回走:“冬苟,高怕爬下来,低怕爬起来。冬苟,茶叶米
      给你带路,快回来吧!”来到房中,还拼命往床背顶撒茶叶米,春生睡在床上,
      本来就没什么事,这时听到喊声,连忙应道:“哎!春生在这里呢。”母亲忙低
      声说:“乖,别出声。”这是当时农村一种极普遍的迷信做法,说是人受了惊吓
      之后,魂魄被吓走了,要把它叫回来。
      
          孩提的伙伴
      
          春生家不在村子的中心,座落在村子的北面。但到春生家来玩的人却比较多,
      尤其是春生的同龄人几乎天天到他家中玩,因此春生童年时伴儿特别多。原因是
      父母亲比较随和,父亲在世时又常常给他们讲故事,和他们一起猜谜语,加上相
      比之下房子比较宽敞。住在春生隔壁的祝学祥,乳名‘阿祥’,比春生大两、三
      岁,从小就叫他‘阿祥哥’,是春生的‘保护神’。他什么事情都帮衬春生,跟
      他在一起就没有人敢欺侮春生,因此春生十分尊重他。阿祥最喜欢捉鱼,而且捉
      鱼的技术特别好,鱼碰到他的手就别想逃走。因此,他每次跟春生一起捉鱼,他
      捉的鱼总是最多。于是春生经常跟着他去捉鱼,他知道哪里有鱼,哪里鱼多。每
      当春生的鱼捉得不多时,他总要把他自己的鱼分一些给春生。
      
          一天,吃过中饭,寿荣、桂进、阿祥哥在春生家玩。玩了一通,寿荣、桂进
      (他们是表兄弟)不知为什么不跟春生和阿祥哥好了。于是,兵分两路,他们去
      西边的山坡上砍柴。春生和阿祥哥就去东边的小河里去捉鱼。捉啊捉,到了傍晚,
      忽然听到不远处人们在追打狗熊,只见两只狗熊从离春生不远的大路上向东奔去。
      
          这可把春生吓坏了,只见他从小河里一丝不挂地跑了上来直发抖。阿祥哥安
      慰说:“别怕,咱们一起回家吧。”当春生回到家中之后,才听大人们说了事情
      的原委:寿荣、桂进从春生家出去后先来到离村子不远的池塘里洗澡,洗完澡就
      去砍柴,谁知这时从稻田里钻出一只大狗熊直向寿荣扑去,他一边手拿砍柴刀左
      右乱舞,一边后退,刚好退到一棵乌桕树旁,他就趁势爬了上去,大喊救命。大
      狗熊没有撂倒寿荣,就去追桂进,桂进毕竟年幼无力,一下子就被大狗熊逮住了,
      它在桂进的颈部狠狠地咬了一口,背起就走。村里人闻讯后,春生的一个堂叔和
      父亲等人即刻拿起鳖叉、竹叶枪等铁器前去救人,两只大狗熊扔下人逃走了,桂
      进由于流血过多,当场就已死亡。
      
          在春生的同龄人中还有一个叫卸古的,长得很结实,外号叫石头。他很喜欢
      和春生比试摔跤,由于春生比不过他,每次比过之后,他就神气活现地笑着。五
      一年春生在姑妈家呆了半年之后刚回到家,正在堂叔家门前的空地上玩耍,石头
      刚好也在那里,人们拼命煽动石头跟春生比试摔跤,石头经不起哄,马上走过来
      抱住春生要动手,这次春生也不知哪来的力气,一下子就把他压在下面了。石头
      不服气,要和春生重新比试,结果他又输了,这时,他才象一只斗败的公鸡,憋
      在一旁不吭声了。
      
          在同龄人中还有一人叫阿清的,年纪比春生小一、二岁,他长得胖敦敦的,
      力大气盛,他从小就死了爹,家中一个哥哥十分憨厚,也管不了他。他是村中有
      名的捣蛋鬼,大人们都叫他“阿鬼”,他老是喜欢欺侮同龄人。大家总不喜欢跟
      他在一起玩,但又不得不跟他玩,因为谁不跟他玩他就要揍谁,大家都很怕他,
      心里恨死了他。
      
          劳苦的父亲
      
          春生的父亲可真算得上是当时村上的“秀才”,他的才华,他的学识,在同
      村人中也是数一数二的。父亲爱讲故事,春生最爱听父亲讲故事。不但春生爱听,
      就连春生村上的一些年青人也常来春生家听他讲故事,或者叫父亲出谜面,大家
      猜谜逗乐。到了冬天晚上,一家人在一起勒桕籽,父亲怕春生打瞌睡,专门叫春
      生和家人猜谜语。他谜面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时春生和母亲不知道谜底是什么,
      叫他说出来算了。他却笑着说:“都告诉你们了,下次我拿什么给你们猜呢呢?”
      
          春生小时候猜的许多谜语到现在还留在脑海里。后来春生将这些谜语写了出
      来,加以修改、充实,出了一本书,叫《谜语精编》,那是后话。
      
          春生的大姑父是位民间郎中,父亲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药理知识和治病的本
      领,尤其是在治理疯湿痛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还在自家的菜园里种了许多
      中草药材,有很多人前来取药,并且有不少人吃了父亲的草药后病情有明显好转
      的。
      
          父亲的毛笔字也写得不错,村上人谁家新添置了农家俱,他就帮着他们写名
      字;每逢婚娶丧事,兴木动土,他给人家择日子;他还替人写分家书、写契约。
      
          到了春节前,他就成了一个大忙人,忙着给家家户户写春联。每到下半年,
      农活较少,他又办起了夜校,成了夜校的教书先生。春生还是很小的时候,父亲
      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还要春生背下来。《三字经》中许多字春生自己不认
      识,白天父亲又不在家,春生就去问母亲。母亲不识字,但她的记性特别好,平
      时她听父亲教学生念,听的次数多了,也就记住了。她不仅会背《三字经》,象
      《百家姓》、《五字经》也能背。但是,她的拿手好戏要算推算十二生肖属相了。
      只要你报出年龄,她即刻就能说出你属什么。每当春生手捧《三字经》去问她字
      时,她总要春生从头读起,然后她接了下去。春生就用这种方法读完了《三字经
      》,并把它背了下来。七岁那年,父亲就叫春生跟其他学生一起去读夜校。农村
      里叫做‘七岁读书记到老’。他给春生买来了《百家姓》,对春生说:“《三字
      经》你已经会背了,现在你就读这本书罢。”后来他又教春生读《五字经》。别
      看父亲平时对春生很好,但是在夜校里却对春生十分严峻,每当春生课文背不下
      来时,照样要让春生罚站或打手心。
      
          为了一家人能过好生活,为了把春生这根独苗儿养大成人,父亲化尽了心血。
      
          他除了自己种田以外,曾经帮过工,做过轿夫,还当过‘棺材头’。但一家
      三口仍然填不饱肚子,尤其是到了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经常揭不开锅。
      这天,母亲见春生饿得直哭,就提着个小畚斗去借米,可是一连借了好几户人家,
      仍然提着空畚斗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菜园剥了一篮芥菜充饥。
      
          到了四九年下半年,父亲由于积劳成疾,已经病得不轻了,两条腿浮肿十分
      严重,走起路来相当吃力,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白天照常去田里干活,晚上
      还坚持教夜校。到了腊月,身体终于支持不住躺倒在床,因为无钱医治,于农历
      十二月十七日晚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那年他才五十三岁。父亲临死那天晚上,母
      亲与春生仍然和父亲同睡一张床上,同盖一条被子。那天半夜,母亲把春生从梦
      中叫醒,呜咽着说:“你阿叔快不行了,快穿好衣服起来吧。”春生刚下了床,
      就见母亲嚎啕大哭起来,见状春生眼泪涮涮地直往下掉。父亲死后,家中实在拿
      不出钱来埋葬父亲,全赖三个姑妈出钱把父亲的后事料理停当。
      
          进校读小学
      
          四九年下半年,父亲又把春生送到丁家小学念小学第一册。学校设在丁姓的
      大厅里,春生的启蒙老师姓童。平时,老师坐在离学生们较远的下进的一张六仙
      桌旁。只有到了给学生上课时他才来到学生们中间。当春生第一天放学回家将新
      书拿给父亲看时,父亲拿起书对春生说:“我托童老师给你起了个学名,叫‘张
      春生’,以后如果老师叫到‘张春生’时,你就要喊‘到!’或‘有!’,懂了
      吗?”春生点了点头。在全日制小学读书,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大家的年龄都差
      不多,比起夜校来有趣多了,但受尽富家子弟和无懒的欺凌。有一次,几个富家
      子弟和无懒故意将一学习用品藏了起来,一口咬定是春生偷走了。童老师又无法
      搞清事情的真相,硬是打了春生的手心。还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一个无懒将
      一条死黄鳝扔到春生的脖子上,春生被吓坏了,晚上发高烧、尽说胡话。
      
          童老师教了学生们不到半个学期,不知何故走了。换了个章老师,他是春生
      的姑表哥。平时他很少和春生讲话,只有到了要春生父亲给他家干活时才来找春
      生:“回家给阿叔讲一声,明天到我家帮助干几天活,别忘了,啊!”
      
          一天,学校突然停学了。听大人们说有军队过来了,老百姓也许是抓壮丁抓
      怕了,有少数人开始往外逃。有人就说,不用逃,这些军队叫解放军,不会有事
      的。结果逃到外面的人又跑回来了。虽然天气很冷,但解放军没有到老百姓家中
      借宿,而是露宿在村东头的晒场上。第二天一早,春生连蹦带跳地前去看热闹。
      
          只见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地正在操练,操练完了大家围坐一起唱歌,一个解放
      军战士打着拍子在指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三大纪律八项要注意……”歌声特别雄壮、嘹亮,响彻了整个晒场的上空。
      
          父亲死后,家里更穷了。第二年正月,小姑妈把春生接到她家。表哥陪春生
      去小学报名读书,表哥给学校讲了春生家中的情况,结果学费给减免了。老师让
      春生插班读第三册,可是第二册春生还没有读过呢,心里有些犹豫,表哥鼓励春
      生说:“你就试读一个学期吧!”就这样在小姑妈家读了一个学期的书。
      
          到了下半年,春生又回到了家里。春生在家中闲呆了半年,很想去学校读书,
      因此老是缠着母亲闹。母亲拗不过春生,第二年上半年又把春生送到了自己村上
      的小学校,老师让春生接着读第四册。
      
          弃学去放牛
      
          一天,春生正在背‘九九表’,突然,母亲来到学校,母亲说,三舅舅叫你
      去给他家放牛。春生含泪告别了老师和同学,背着小书包极不情愿地跟着舅舅走
      了。到了舅舅家,他给春生下达了任务:早晨起来拾狗粪,得拾满一畚箕;上午
      放牛,得让牛吃饱;下午割草,得割满一竹篓;晚上裹豆粽,九点半以后才能睡
      觉。“如果牛要耕田或者碾米,你得去割草,割的草要够牛吃饱。”他又补充说,
      “你听明白了吗?”春生默默地点了点头,心想:春生是你的外甥,才11岁,你
      这个娘舅好狠心啊!
      
          第二天,春生很早就起了床,拿了草铲,背起畚箕去拾狗粪。当春生刚要把
      狗粪往粪缸里倒的时候,突然不知从那儿冒出春生的舅舅,“等等,让我看看!”
      
          他原来要检查拾得多少。每天中午当春生牵着牛回家吃饭的时候,舅舅总是
      要按按牛肚子,看看牛吃饱了没有;傍晚背着草回家吃晚饭的时候,总是要掂掂
      竹篓子,看看割的草是否够份量。晚上裹豆粽,时间晚了老打瞌睡,舅舅就说:
      “怎么这样贪睡,认真点裹就不会睡去了。”一天,牛去耕水田,舅舅要春生学
      耙田。
      
          那耙子很沉重,每当换行时,春生提也提不起来。同时,耙上沾满了污泥,
      十分滑溜,春生站在上面好几次被摔了下来。一次,在换行的时候,一不小心,
      脚被那锋利的耙齿划破了,鲜血直流,也不敢喊疼。舅舅见春生放牛时老背着个
      书包,就说:“别老记挂读书,当心看着牛,吃了人家的庄稼是要赔的,再说有
      空可以给牛拍拍苍蝇,打打牛虻。”春生才不听他的,放牛时有空就拿出书来读,
      没有笔和纸,就拿根棒在地上写字。当然他的话也不能一点不听,有时候也给牛
      拍打蝇、虻。一次,春生好心给它腿上打牛虻,它却狠狠地踢了春生一腿,踢得
      春生好疼好疼。还有一次,春生给它拍苍蝇,它却把春生撞到水中,全身的衣服
      都湿透了,冻得春生全身发抖,回到舅舅家也不叫春生及时换衣服,春生气极了。
      春生实在受不了那份窝囊气,吃过中饭,春生背着竹篓佯装割草就逃回家来。
      
          回家后的第三天,舅舅才迟迟来家中寻找,并要春生继续去给他放牛。春生
      得知他来了,就躲到房中假装睡觉,不肯见他的面,母亲前来劝说:“听话,还
      是去给三舅舅放牛吧!”“就是饿死我也不去。”母亲见春生不肯去,只好去回
      话了,后来也不知道三舅舅什么时候走的。
      
          到了第二年,母亲又要春生给本村的一个远房亲戚家去放牛,他家的规矩跟
      舅舅家差不多,干的活儿也大同小异。春生在他家大约干了三、四个月,又回到
      了自己家里。
      
          二进学校门
      
          从此,春生就和母亲一起学干农活。掘地、种菜、播种、锄草、耘田、收割、
      车水等农活,样样学着干。可是,春生想,如果在家中也那样用劲干,是绝对不
      会饿死的。于是春生活干得比以前更有劲了。虽然这样,但心中仍一直念念不忘
      上学读书。
      
          五三年秋天,一个同族的叔叔拿着书来到春生家,对母亲说:“这里有一部
      书,你还是让春生去读书吧!”“这,这……”母亲犹豫不定。“别犹豫了,至
      于书钱嘛,暂时可以不给。”那位叔叔补充道。“那,那……”母亲还是下不了
      决心。“那就让我去读吧!”春生接过话茬哀求道。母亲这才收下了书。春生接
      过书,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后来才发现是第七册的课本,心里有些担心,
      因为春生只读过第四册,而且第四册仅仅读了一半,能跟得上吗?
      
          第二天,春生背着母亲给春生缝制的书包来到学校。学校开学已经好几天了,
      老师给春生办了入学手续,并安排了座位。刚进校时语文课勉强能够跟上,因为
      春生在夜校里已经读过《三字经》、《百家姓》、《五字经》等,认识了不少字,
      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由于第五册、第六册春生都没有读过,算术基础比
      较薄弱,加上缺课又较多(因为春生要经常帮助其母亲干农活),因此许多算术
      题春生不会做,学起来感到很吃力,但是,春生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不懂就问,
      问同学,问老师;不会就学,算术成绩也慢慢地赶了上去。第二年,春生以全辅
      导区第33名的成绩考入了乡中心小学。连教春生的胡老师都感到十分惊讶。
      
          母病谢人世
      
          母亲本来就有心绞痛的病,父亲病故后,家中的担子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田里的农活要靠她去做,家里的缝补浆洗也要她去操劳,她的身体越来越差。春
      生见她经常用手捂着胸部,并不断咳嗽。春生见状总要关切地问:“阿婶,你怎
      么啦?”而她总是淡淡一笑,放下捂着胸前的手,说:“阿婶没事。”她那一丝
      苦笑也笑得极不自然,而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多么痛苦啊!到了秋收冬种的季节,
      又要收,又要种,农活是比较忙的,春生就请假在家帮助母亲干活。春生和母亲
      一起收豆子、掘蕃薯、摘桕籽、播种麦子,整天沉浸在秋天收获的喜悦中。一天,
      春生和母亲一起将30多斤乌桕籽挑到集市去卖,想买点大米回来。一路上,春生
      娘儿俩轮换挑着,好不容易挑到集市将乌桕籽卖了,在小姑妈家吃过中饭之后,
      春生和他母亲去米行买了大米,春生刚把大米挑出街,母亲突然说:“我很想吃
      白糖饼。”于是春生连忙放下担子,说:“阿婶,你在这里等我,我去给你买。”
      
          春生东找西找好容易才找到,买了几个连忙往回赶,岂知原来的地方哪有母
      亲的影子。春生赶紧往前追,一直追了八里多路,才见母亲在一个凉亭里直喘气。
      春生担心她会吃力过度,因此责备道:“阿婶,叫你在那里等,为什么你一个人
      先走了呢?”。“我等了很长时间,见你没有来,所以就先走了。”她解释着。
      娘儿俩在凉亭里又歇了一会儿,然后春生挑起大米和母亲一起回家去。
      
          事情果然不出春生的所料,事实证明春生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母亲没过几天
      就病倒了。春生赶紧到医院去请医生,李医生背起药箱跟着春生直奔春生家。李
      医生先问了母亲得病的情形,然后他给母亲诊了脉,用听诊器仔细地听了又听,
      又看了看她的舌苔,停了一会儿,对春生说:“你娘得的是‘脱力伤寒’,病情
      很重。”说完他给母亲配了药。过了几天,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春生感到情况
      不妙,就连忙又去叫李医生。李医生诊了脉,并仔细地作了检查,然后说:“看
      来你娘不行了。”春生听了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在旁的邻居劝说道:“哭有什么
      用,还是好好照看你娘吧!”只因家中实在太穷,母亲的病由于没有及时治疗被
      耽搁了。到了这年的腊月中旬,母亲连米汤也不能进了,同族的一位奶奶告诉春
      生:你阿婶快不行了,得赶快叫几个亲戚来商量后事。过了两天,母亲终于永远
      地离开了春生,那年她才55岁,春生只有13岁。
      
          亲戚们经过商量,决定卖掉一部分农、家俱,作为安葬母亲的费用,娘舅家
      的几个表哥也挑来了一些马料豆,作为安葬费的补充。母亲生前家中虽然生活很
      困难,但总舍不得卖掉农、家具。父亲死后,生活实在艰难,在众人的劝说下才
      不得不卖掉一张木床。但是当买主来抬床时,她含着眼泪站在旁边摸了又摸,看
      了又看,简直比挖她的心头肉还心痛。以后每逢有人劝她卖掉一些农、家具解决
      生活困难时,她总是说:“不能卖,俺春生长大了要用的。”因此,到母亲临死
      时,家中还有不少可以变卖的东西。水车、石磨、水桶、菜橱、谷柜、大脚桶等
      东西被卖掉后,出售东西的钱尚有剩余,他们还给春生赎回了已经租出去的一间
      房。料理完母亲的后事,已近年关,春生就去了大姑妈家中过年。第二年,大姑
      父要留春生在他家干活。春生惋言谢绝了,说:“我想读书。”
      
          孤儿并不孤
      
          父母双亡后,春生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但在这充满友爱的新社会,
      春生这个孤儿并不孤。
      
          村长到政府给春生领来了救济金,让春生继续在小学读书;邻居帮助春生收
      割小麦,村上互助组帮助春生家犁田、插秧;乡人民政府乡长经常关心春生的生
      活和学习。这更激励了春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邻居的帮助下,春生利用每天早、晚和星期天的时间学着对一亩田的水稻
      进行田间管理:施肥、灌水、耘田样样自己学着干,终于在暑期里有了收获,共
      收了二百来斤稻谷,下半年的口粮就没有问题了。到了九月初开学那天,春生高
      高兴兴地挑着三十多斤大米去乡中心小学报到。学校了解了春生的具体情况后,
      予以学杂费全免。校长和老师对春生的学习和生活很关心,一位女老师还将自己
      的衣服送给春生穿。到了冬天,学校的胡校长见春生衣服单薄,将自己崭新的卫
      生衫送到春生手中。班主任徐老师还给春生理发钱,在寒冬最寒冷的日子里,他
      见春生被子薄,让春生和他一起睡。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并让春生到他家过年。
      
          学校住校生在学校里蒸饭,吃的菜从自己家中带来的,同村的表姐有时炒点
      咸菜让春生带到学校吃,但老是去表姐家拿也不好意思,更何况她的公爹还管得
      挺严的呢?春生就干脆吃白饭,比起旧社会吃糠咽菜好多了。好几个老师见春生
      没有菜吃,还常常省一些给春生吃,炊事员给老师们盛菜时也常常留一点给春生
      吃,使春生从心里十分感激他们。
      
          春生读小学的时候,正是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时期,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鼓励
      学校里的少先队员给志愿军叔叔写信,学生们非常高兴,情绪十分高涨,有好几
      个人很快将写好的信交给了大队部。大约过了一个多月,学生们真的收到了志愿
      军叔叔从朝鲜前线寄来的信。和春生通信的是一位姓王的志愿军叔叔,也是浙江
      人。他读了春生的信,知道春生的家境后,他在信中把春生当作自己的小弟弟,
      给春生讲前线的情况,鼓励春生要努力学习;春生把他当作大哥哥,告诉他学校
      和自己学习的情形,鼓励他勇敢杀敌争取立功。他们俩互相通信,一直到小学毕
      业。通过通信,他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村长(后来是农业社主任)张大叔对春生尤其关心,当
      他得知春生在学校没有菜吃时,就把乡里发下来的救济金送到学校,让春生吃公
      菜,并给春生买来了崭新的被面;为了使春生读书无后顾之忧,他又将春生的户
      粮关系迁到学校。
      
          老师和村长的关心爱护,志愿军大哥哥的鼓励,使春生学习上进步较快,原
      来在村小时数学成绩比较差一点,现在每次小测验和期末考试,数学的成绩一直
      保持在100 分,第一学期大家还选春生当了班长。
      
        --------
        影子书屋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