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家的考试制度
      
          在中国,望子成龙是每位做父亲的理想。而一旦中举,即踏入仕途,则会为人
      的一生带来无尽的财富与荣耀。绝大多数出身各异的人,只要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
      掌握必备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考试成为举人。不过有些人则被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
      如妓女的子女、演艺人员及其他一些在中国人眼里属于从事下九流职业的人。实事
      求是地说,中国的科举考试用人制度,为每个出身不同的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
      机会。
      
          在中国,任命官员必须经过科举考试或其他的形式的国家级考试。只有明白了
      这一点,你才可以理解这个泱泱大国的生存与发展,从而会更深一步地认识到科举
      考试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力该是多么巨大。
      
          对于那些通过了科举考试,但是暂且尚未被安排国家公职的人,也会受到各方
      面的重视,尤其是在自己的故乡。他们大多数人会当上学校的教师,并在乡里中享
      有很高的威望。因为这种人有很高的文化知识,所以,不论乡里发生什么事,如与
      当地官府或官员发生矛盾、冲突,甚至邻里纠纷等,人们自然而然地愿意找他们去
      倾诉、调解。长期以来,这些人都有自己活动的组织。任何一任地方官员都不会忽
      视他们的影响和作用。这些人的背后不但有自己的组织的支持,还有乡里的资金援
      助。不过,科举制度本身及由此制度而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不足,比如,
      在他们身上体现不出有多么出色的道德品格。固然,他们的知识很扎实,但是,那
      都是些陈旧的、不切实际的书本知识。正是由于它的传统与守旧,才使这些知识分
      子产生了一种排外思想,轻视甚至敌视一切外国的东西,其中包括外国人。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学位等级分如下四类:
      
          第一等级为秀才。秀才:意思为精英。
      
          第二等级为举人。举人:意思为被挑选出来的人。
      
          第三等级为进士。进士:意思为未来的学者。
      
          第四等级为翰林。翰林:意思为北京皇家学府的成员。
      
          秀才为府级考试选拔出的考生。举人为省级考试选拔出的考生。而进士和翰林
      则要通过在北京进行的考试。其中的翰林,则是由皇帝亲自选拔出来的。
      
          其实,所谓四个等级学位获得者所考的题目及内容都是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
      陈旧知识。按我们欧洲人的看法,是我们早已弃用、连中学生都会嘲笑的知识。比
      如,对十分保守的孔子及儒家思想的译述等。而对于我们欧洲学生必须掌握的自然
      知识,如数学、几何、天文、地理等等,这些中国的大学问家们(其中也包括在读
      的中国学生)却显得很无知。
      
          但是,这样说,并不能认为中国人获得学位是件很容易的事。恰恰相反,与我
      们的欧洲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是相当辛苦的。
      
          中国学生都必须熟读几乎是全部的古代书籍,其中包括它们的注释,要知道,
      他们所读的书是相当枯燥无味的。通篇书籍没有一部现代作品,统治者也不允许有
      关现代生活的书籍出版。烦琐的哲学与道德论述是全部书籍的主要内容。按考试要
      求,考生必须对它们死记硬背,甚至包括它们的出处、注释等。这种强记硬背的方
      式直接损伤人的大脑和身体健康,是我们欧洲学生不可接受,也不可想象的。在中
      国,经常有学生因不堪重负而被累倒的。只要你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就会听到或看
      到,有许多学生尚未达到中举的目标,就中途死掉了。
      
          为了应付考试,考生们需要掌握大量的来自于古典书籍的知识,不仅要记住那
      里的每段话、每个句子,还要熟知其注释。这是一种巨大而艰苦的,我们欧洲人无
      论如何也做不来的劳动。但是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要知道,中国的书籍是由单个
      的汉字组成的,而每个汉字又都有独立的意思。所以,还要钻研每个汉字的意义。
      如果连汉字的意思都不能分清,那是绝不会允许参加考试的。所以,死记硬背每个
      汉字更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任务。尽管中国的汉字很多,但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
      用的只有六千个字左右。
      
          按中国的考试要求,即使你过了汉字这一关,还会有别的要求。总之,不会让
      你有一丝的轻松。
      
      
      
          对于想获得学位的中国考生来说,不管有多难、多艰巨,也要死记硬背住三千
      年以前著出的古书,并能做到对其观点、段落、句子、文字及注释解释得清清楚楚。
      
          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应该佩服中国人聪明的大脑。关于中国古典书籍的枯燥
      无味性,我在以上已经讲过了。这些所谓的经典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论每天都在侵
      蚀着中国人的肌体。那些受人推崇的格言、警句没有任何内在的、人性之间的情感。
      纵然想落笔行诗,都激不起美好的情绪。尽管在这些名著的字里行间到处都在写着
      慈善与道德,但是,读者真的很难从中体会到人间应有的喜怒哀乐。
      
          考取“举人”的试题,其原则与形式与考取“秀才”的试题相同,只不过在行
      文时要求比考“秀才”的试题更严格、更古典些。这就要求考生要更多地掌握儒家
      作品的知识及注释。“举人”考场的地点设在省府。这样,一些大省的考生,不得
      不走上三五百公里的路到考场应试。如果告诉你,中国道路与交通工具是很落后的,
      那么,你就会感到这样的考生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来省府赴考呀。更使人不可思
      议的是,有的地处偏僻的考生为到省府应试竟需要足足走上一个月。仅仅是因为距
      离与路途就要耗费上许多时间,这还不算是最艰难的事。对考生来说,最困难的是
      一路或考试过程的花费。很多考生被考试弄得衣衫褴褛,穷困潦倒。说起来,其路
      途与考试费用不是很大的,但是对这些外埠考生来说仍是难以承受的。他们根本不
      敢指望有谁会免费给他们提供食宿。
      
          不过,在中国有许多这样的贫民子弟经过艰辛的努力与奋斗之后,最终功成名
      就。
      
          在中国的南部山区就有这样一位人物。
      
          在许多年以前,有一个贫困山区的青年,他在获得“秀才”后,想到省府考取
      “举人”。虽然,省府距离他家有三百公里之远,但是他还是去碰碰运气。一路上
      他丝毫不在乎艰难与困苦。旺盛的精力、健康的体魄促进他奋力地向既定的目标前
      进。虽然距离考试的前10天他就囊空如洗了,但是,他硬是坚持着把试考完。考
      场关门了,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大街上。这里一切都是陌生的,没有人同情他。虽
      然中国的古典著作中到处都写着仁慈怜悯之类的话,但是现实中没有人去理会这些
      空洞的说教。
      
          但是他精神不倒。考虑到自己的精力还很充沛,于是,他决定打工为生。他不
      顾脸面地找到一个当轿夫的机会。所谓轿夫,是当地的一个最让人瞧不起的下等活
      儿,他要抬着坐在竹轿子里的贵人,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一个有较高级学位
      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糊口不得不干着这种被视为最下等的苦力活。
      
          因为没有钱在城里住店等发榜通知,所以,他又不得已选择了抬着竹轿与坐轿
      人一同返乡的方式。他抬着贵人需要行走200余公里的山路。该路途除了高山,
      就是沟壑,而且遍地都是荆棘。但是,他没有什么怨言。此时,他满脑子考虑的只
      是考试的事。能不能中举,这才是最重要的事。粗糙的竹杠深深地刺痛着他的肉体,
      他似乎感到有些渺茫。走着走着,来到一处山脊下,他抬头望望那高高的山脊,心
      中充满了恐惧:因为,他要抬着竹轿翻过这陡峭的山脊。
      
          正当他情绪低落的时候,突然,从远处传来一阵锣鼓声。循声望去,他发现四
      人一组的考场听差,一边喊着他的名字,一边高叫“报喜!”
      
          霎时,他心情激动起来。他明白自己中举了!自己将是全省最受尊敬的人了。
      那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想到此,他一下子把抬着的
      贵人放到地上:他现在就要改变身份了。而被抬的贵人则被弄得莫名其妙。他不知
      道发生了什么,于是不满地说道,他是付了一路的钱的。中举人一听,自认为对方
      是正确的,但是他想得到某种心理补偿。于是就额外地提出让对方再增加费用,否
      则的话就坚决不抬客人过山脊。客人无奈,也只好同意了这分外的要求。举人又重
      新把客人担在肩上。虽然,双肩依然疼痛,身体依然疲乏,但他却全然没有太多的
      感觉。他自我安慰道:这毕竟是人生最后一次做苦力活了。于是他心情舒畅地抬起
      客人继续向山脊上爬去。
      
          “进士”与“翰林”的学位是要在京城被授予的。这些人,尤其是“翰林”学
      位的获得者,由于都是出身于朝廷的达官贵人家庭,所以,在授予他们学位时,既
      不考虑其阅历,又不考虑其基础知识。获得“翰林”学位的人,有望能成为掌管五
      六千万人口的大地区的督抚。
      
          从1898年起,中国的考试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考试内容上已不再有腐
      儒知识,而增加了许多新鲜实际的知识,比如,有关铁路、造船、外国军队的建设
      等方方面面的新内容,这也是中国实施变革后带来的新变化。
      
          祝愿中国今后不但能无约无束地学习国内知识,而且也能学习国外(欧洲)知
      识,从而实现复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