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的经典书籍
      
          如同基督教有《圣经》,中国也有一本上自皇帝、下自最普通的读书人都必须
      熟读而且能背诵如流的书--《论语》,它完全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圣经》。
      
          《论语》是由中国古代被尊称为圣人的大教育家孔子的学生编辑他生前的言论
      而著成的,这和佛教经典的产生极为相似,连表述的语句也极为相近,佛教经典中
      每卷的第一句便是" 佛说" 如何如何,而论语每段也是" 孔子说" 如何如何。所以
      由孔子学说而创建的儒家一派虽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然而孔子在中国人心
      目中的地位,比之基督徒心中的上帝和佛教徒心中的佛陀并无二致,孔子也被尊崇
      为中国第一人,不要说普通百姓,即便皇帝也恭敬礼拜,自称是他的学生。
      
          我曾经怀着朝圣者的心情去参观这位圣人的诞生地--山东曲阜,这地方的神圣
      地位绝不亚于拜占庭和耶路撒冷,历代王朝的复迁,数次异族的入侵,都没有损及
      这地方的神圣和完整。
      
          曲阜是孔子后代子孙繁衍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世代相袭的领地,可以说孔氏
      一族是中国甚至世界各国中最悠久也最尊贵的贵族。
      
          这里建有中国最大的祭祀孔子的庙宇,人称孔庙。孔子的塑像也没有其他寺院
      里那些神一样尊严,像是一个和蔼慈祥的老人,这倒很接近事实,因为孔子生前不
      过是位教师,一生遭遇也很坎坷,只是被后代人神化了而已。
      
          话虽如此说,步入孔庙瞻仰孔子的塑像时,依然使我有种朝圣者们既诚惶诚恐,
      又喜悦激动的心情,陪同我的地方官员和孔氏家人更是如同虔诚的信徒般匍匐礼拜。
      我自己也诧异自己的心情,我虽读过一些中国经典书籍,对儒家学说却丝毫不感兴
      趣,或许是人类对于伟大人物共有的崇拜心理吧。
      
          孔庙的外面有一堵墙,叫做鲁壁,已是两千多年前的古物了。据说在当时中国
      人面临一次空前的文化浩劫,一位残暴的统治者居然下令把全国的文化书籍一律烧
      毁。孔子的后人把孔子的重要著作藏在这堵墙里,后来人们正是依赖这些幸存的书
      籍才得以延续中国古老的文化。这堵墙既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儒
      家文化的第二次发源地。
      
          除了孔子,中国儒家一派中还有一些被称作圣人的学者或者哲学家,他们都是
      孔子的忠实信徒,如同基督教中的圣徒一样,他们也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只不过
      地位要比孔子差了许多。
      
          所谓的中国经典书籍,实际上就是指被中国人称作圣贤书的书,但是又不能把
      它理解为宗教著作。之所以被称为圣贤书,是因为此类书的作者都是被世代中国人
      推崇的偶像、圣人,尽管中国有千千万万的书籍,但是无一不受到圣贤书的影响。
      在中国,不论出身贵贱,或达官贵人,或苦力农夫,都对圣贤书表现出极大的恭敬
      与虔诚。不仅如此,凡能识文断字的人,其中包括那些身居高位、学识渊博的大学
      者,几乎每日必读圣贤书、每时必诵圣贤句。
      
          长久以来,这些圣贤书已经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独特的合力,来时时刻
      刻地影响着不同阶层的人们,使之深深地打上了" 中国特征" 的烙印。这种影响力
      是巨大非凡的,它足以与耶稣的" 福音书" 相匹敌。这并不使人惊奇,因为两千多
      年来,中国的文化就是在这种圣贤书的熏陶下形成的。
      
          一代代的中国人把圣贤书当做了学校的主要课本。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按以
      下的方式来学习圣贤书的。
      
          拂晓,躺在被窝里的孩子睡眼惺忪地望着窗外那微弱的月光。虽然屋外还漆黑
      寒冷,但是他必须起床……因为,此时教师已经到校,正等待着学生们的到来。朦
      胧中,他仿佛看到了教师那紧锁的眉头和  微怒的双眼……想到此,惊恐万状的学
      生一下子从铺位上跳下来。 
      
          窗外,缕缕曙光开始降落到枯木与土墙上。胡乱地吃上几口干粮的学童急匆匆
      地踏上了通往学堂的小路。
      
          金色的阳光已洒满山顶,但是谷地仍被黑暗笼罩着。
      
          学童带着脑海中残余的梦境,背着沉重的圣贤书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空
      旷无人的谷地里只有那矮小单薄的身影……一段时间过后,学校响起了上课的铃声。
      
          课堂上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坐到教室里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圣贤书。说心里话,学生们一见到该书
      的书皮,心里就开始犯愁。这类书籍一律是白纸黑字,不配插图。由于孩子们从四
      五岁时起就要背诵这些书,而且,有些句子已经融会贯通,所以,有些初级的知识
      已经无须教师讲解。只是稍微难一些的课文,需要教师辅导一下。但是,事先也要
      把这些内容背会记熟。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学校的教育方法是多么墨守成规啊!千百年来,从祖先
      那里继承下来的教育或学习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那几本圣贤书。既不许有丝毫改变,
      又不能学习别的非圣贤的书籍。教师之中也从没有谁敢提出相反的意见,比如,该
      圣贤书内容太陈旧了,需要增加现实生活的知识等。在中国,这样的意见会被视为
      异端邪说。提这种意见的人是会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因为,不同的意见,会被认为
      是中国丧失信仰与理想,甚至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
      
          在中国,为了捍卫圣贤书的权威地位,是不允许有以教授异类教材为内容的综
      合性学校存在的。学校里,唱主角的始终是圣贤书,它不可能有对手。按照中国人
      的理解:每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是伴随着圣贤书成长起来的。任何时候,任
      何人都不可能出现这样一种情景:学习结束了,某人会长长地叹出一口气,轻松道
      :" 终于可以把这些书丢到一边了,我要开始另外一种书籍的学习!" 不可能!要
      知道,按中国的教育制度,一个人不但要从小就夜以继日地学习圣贤书,入学后仍
      要认真地学,就是以后中举做官,知识渊博了,还要孜孜不倦地钻研圣贤书。可以
      说,一个中国人,若论你的仕途是否畅通,关键的就是看你圣贤书读得如何。只要
      是读好了圣贤书你就会得到奖赏,即官位与荣誉,以至成为统辖数省的督抚大人。
      所以说,中国人认可的几部经典书籍就是圣贤书。但是,即使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
      权威性的圣贤书,最终也没能绝对垄断住中国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一些中国读者还
      是偏爱另一些非圣贤书之类的读物。因为他们感觉,这些读物更有乐趣,更有新意。
      
          圣贤书包括《四书》《五经》,以下我们将分别给予讲解。圣贤书中最有趣、
      最有意义的书当属《论语》。它是在孔夫子死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他生前的语录
      与格言收集整理的著作。该书中,针对学生们对一些问题的疑虑与不解,及当时年
      代的社会状况,孔夫子作了十分详尽的解答。虽然,经学生们记录的与孔夫子的谈
      话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它还是让我们对这位伟人的聪明才智产生敬仰。由孔夫子阐
      述的观点与原则深刻地影响了代代中国人,并由此确定了中国人的思想观、世界观。
      这样认为还不够,可以说,中国人在日常交往及伦理道德生活中的优劣表现时时刻
      刻都在受着这位古代贤士的约束与影响。而这位在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孔夫
      子还是一位无神论者。
      
          虽然,孔夫子的前辈们狂热地崇尚" 神" ,但是,不知为何,孔夫子本人却在
      自己的言行中尽量避免谈论" 神" 。在他的语言里," 神" 已被" 天" 来代替了。
      这在他的语录里就有深刻的表述。他好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他的思想与" 神灵
      "不同。改用"天" 来替换" 神" 就是用自然观念代替了" 神灵" 观。在孔夫子看来,
      "天"虽然不是直接的物质力量,但是它能影响、控制着世界。《论语》中就有这方
      面的论述。比如,有一次谈到自己一生中尚未获得很大成绩时,孔夫子对学生们说
      :" 这是因为自己尚未被认知。" 接着,他转问学生:" 如果说你们也有未被认知
      的话,那么,你们会怎样认为呢?"
      
          为了强化学生们理解好他的问题,他以这样自问自答的形式作了如下回答:" 
      如果是我的话,那么,我一不抱怨天,二不责备别人。虽然我也同样追求物质生活,
      但是我的思想是超然向上的。这一点,只要' 天' 知道了,那我就满足了。" (这
      里需要解释的是,在中国的汉字里," 天" 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即" 一" 与" 大" 。
      也就是说" 天" 是万物第一大的。)
      
          孔夫子认为,由于" 天" 是最大、最有力量的,所以,它就对人世间承担着最
      大、最有力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有谁违背了天意,那么,他就会遭到" 天" 的惩罚。
      而对这种惩罚,人世间是无人取消或者是更改的。他在自己的谈话中还多少有这样
      一种看法,即因为在物质世界中没有高于" 天" 的,所以,如果有谁冒犯了" 天" ,
      也就是犯了最大的罪。
      
          由于脱离了神学观念,所以就东方的思想发展而言,孔夫子及其学说给人们的
      观念形成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东方世界里神学被无个性、无定性的观念所替代。
      在那里对" 天" 的赞誉远远胜过了神," 天" 控制着人类的贵与富、幸福与不幸,
      甚至是生与死。人们依靠" 天" 来做计划、定方案、算收成。随着神的威力与功能
      逐渐被天代替,二者之间的差别也越来越大。按照孔夫子的观点,天不但覆盖着全
      世界,而且还时刻冷静地观察着人世间发生的一切。如果不是天来经常惩罚罪恶,
      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天天上演痛苦、不幸、忧伤等人间悲剧。孔夫子是一位十足的无
      神论者,他告诫自己的学生,要在" 天" 的关照下,十分小心谨慎地从事人体本能
      的活动。他的思想在未来的中国人的思想教育中取得了成功。
      
          出于对孔夫子的尊敬,按孝子的意思,中国人把他称为" 子" 。只有在中国住
      过许多年的外国人才能理解这个" 子" 的尊称的含义。" 子" 本身是中国社会里对
      有学问的、受人尊敬男人的尊称。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人对生活与义务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对此,我将毫不
      犹豫地回答:孝敬。即争做光耀祖宗、敬侍父母的子女。当你在中国旅行时,会发
      现,许多中国人庭院的大门都建筑得非常讲究。虽然这要花去很多钱,但中国人在
      这个问题上从不吝财,因为他们通过这种近乎豪华的装修,一是要敬重祖宗,二是
      要表现出面子。中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美德,而且是高于一切的,不会有人蔑视,
      更不会遭到指责。这恐怕都是孔夫子的思想教育的结果。" 孝子" 的思想不但对家
      庭,而且对国家也备受崇尚的。如同在欧洲的崇神现象一样,在中国,人们普遍持
      有这种观点。
      
          通过上述讲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中国人的思想基础是由天才的孔夫子
      所打下的。所以,在中国,孔夫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 圣人" 的称谓。他的一言一
      行是中国人效仿的生活准则。他始终坚持自我省身,从不间断。哪怕是遇到干扰与
      危难,他也要坚持自己的行为标准。他从不做属于小人所做的丧失品格的事情。他
      的品行一贯都光明正大。
      
          在学习圣贤书及孔夫子的行为准则时,中国人非常敬心敬意。他们认为,孔夫
      子始终提倡两大美德。第一是忠实。这两个字极大地激发起中国人的感情。而过去
      这种情感常常被胆小怕事的外表所掩盖。在这两个字的强有力的影响下,中国士兵
      甚至可以立功获奖。这种情况尤其表现在战场上。当他们被围困在包围圈时,正是
      "忠实"思想使他们一下丢掉了艰难困苦,杀出重围,用自己的生命忠实地捍卫了当
      朝政权。
      
          孔夫子提倡的第二个美德为诚信。遗憾的是,目前中国很难遇到讲诚信的人。
      好像人们已经忘掉了孔夫子的教诲。不仅是个人,几乎整个国家变得都不讲诚信了。
      而按照" 圣人" 的观点,丢掉诚信,就会失去一切。没有诚信,生命就毫无意义。
      孔夫子之所以这样认为,因为在他的眼里,诚信是通" 天" 的必经之路。
      
          他已经给后人指明了通天之路。所以只要人们坚守诚信,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目标。
      
          圣贤书的第二本著作为《大学》。该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关于自我修养、良好的
      家庭建设、改造国家及朝政管理等。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论述的中心,即:古人都
      以道德为基础改造国家。而实际操作的第一步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开始之前,他们
      先要去掉私心杂念;在去掉私心杂念之前,他们先要信守诚实;而在信守诚实之前,
      他们先要充实自己的知识;而在充实知识之前,他们则要适应自然规律的变化。
      
          以后的实例证明,凡是能按以上的一系列要求去做的统治者,都是成功的。他
      们不但治理好了最开始的一片小天地,而且在以后还治理好了一个大帝国。
      
          除《大学》以外,以下的根据统治者及国家的言论编制的经典著作会进一步加
      深读者的理解。
      
          第三部经典著作为《中庸》。传说,这是由孔夫子的后人编纂的。整个《四书
      》中,惟有该书最艰涩。本书主要论述的是:遇事求和气,和为贵是圣贤们要求臣
      民们努力争取做到的道德准则。
      
          第四部经典著作为《孟子》。孟子为中国哲学家,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
      公元前289年。该书中主要阐述的是:作为统治者怎么合法公正地治理国家。如
      同孔夫子一样,孟子也不主张用神学思想来治理国家。按他的观点,愚蠢的君主最
      终会被品德高尚的人所代替,从而失去王位。他认为,人的美德,尤其是公正、博
      爱会始终注满人间的。而他的另一个观点是同孔子一致的,即:人的自然属性决定
      人一生下来都是好的本性。不仅如此,人还天生具备如下四种本性。第一种:怜悯。
      这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情感。第二种:仁慈。这也是每个人生来具有的情感。第三
      种:孝敬。这是人生来的本能所决定的。第四种:自制力。人生的开始阶段都是向
      好的、公正的方面发展的。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就有了好坏、善恶之分。依照孟子
      的观点,如果让一个人自由自在地成长,那么,他就会按以上四种生来具备的本能
      发展,其结果会是一个好臣民。
      
          孟子还从当代的思想家、圣人孔夫子身上总结出了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力争做到
      的五种美德,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美德几乎成了中国人做人的信条。
      他们时时刻刻都要用这种信条来约束自己。
      
          以上介绍的是《四书》。而《五经》也是中国的古代经典著作。《五经》中的
      第一部为《易经》,也可理解为谈变化之书。在所有的古典著作中,这是一本最著
      名,同时也是最难懂的书。该书通过神秘的特性与玄妙阐述了孔夫子的天体演化论
      与哲学思想。此外,它还提示了许多有关地理风水及阴阳变化的鲜为人知的深奥道
      理。
      
          在中国近两千五百年的历史中,孔夫子成了中国科学与哲学思想的奠基人。同
      时,他的学说与观点也为后来的地理风水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借助于他思
      想中的充满着神秘隐晦的特征,中国的占卜与预言业也盛行起来。在中国到处都有
      这种现象,即:或向你解析八卦图,或给你相面,预言你的未来。
      
          《五经》中的第二部书为《书经》。《书经》也可理解为中国最早的历史书。
      它以编年史及宫廷记事的形式记录了从中国第一位统治者尧到当时的统治者周朝
      (即公元前2357年到公元前627年)的历史发展情况。这段几乎无人涉笔、
      无人问津的远古历史,竟由圣贤孔夫子等以手书的形式保存了下来。不过,原本在
      孔夫子手中曾有81部书,而现在只可见到48部了。
      
          不可否认,它们成了中国历史的见证物,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提
      供了内容翔实的参考史料。
      
          《五经》中的第三部书为《诗经》。它是中国古诗的集大成者。《诗经》对中
      国人世界观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颂诗、颂词被中
      国人一代代地传诵着。《诗经》的第一部分最早是由周朝的太子主持收集的。该部
      分后来还被谱上了音乐。不过,现在我们手中拿到的只是这部分中的若干诗章。整
      个诗作被分为四个篇章,即:" 风" 、" 大雅" 、" 小雅" 及" 颂" 。若是按我们
      欧洲人欣赏观点看,这些诗作也算不上出类拔萃。除个别诗写得优雅、完美外,其
      余的很一般。这些诗中没有一首是给人以力量与气魄的,而只有能给人以力量与气
      魄的诗才值得历代称颂;也没有一首是给人以激情的,而只有能给人以激情的诗才
      能催人英勇立功并争做光明正大的事业。
      
          《五经》中的第四部书为《礼经》。顾名思义,该书讲的是交际礼仪之事。《
      礼经》可以说是中国人沟通心灵的桥梁。为此目的,该作者根据中国人特有的思维
      与观点推出了内容十分翔实的礼仪说。传说,这部书是由孔夫子亲自主编的。书中
      分门别类,囊括了所有的礼仪、仪式。其适用性强,上至皇帝,下至贫民,都可照
      搬应用。
      
          《五经》中的第五部书为《春秋》。这也是由孔夫子亲自主编的。该书是古代
      编年史书的续篇,讲述的是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0年的中国历史状况。
      在所有的经典著作中惟有该书最让人失望。它的编写很粗糙,甚至不配称为编年史
      书。比如,在提及统治者的善、恶时,使人感觉枯燥无味,缺乏生机。其写作方式
      好比是一位车站站长在出示进出车站的列车时刻表。书中,作者对历史上的人物事
      件,都以清单的方式罗列给读者。如此低级的著作之所以会被列为中国古代经典书
      籍,可能完全是顾及到该书作者的名声。实际,如果该作者是无名之辈的话,相信
      不会有人拜读此" 经典" 之作的。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书》《五经》外,与其齐名的,还有一本由孔夫子亲自主
      编的书:《孝经》。该书以孔夫子与其学生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孝道的起源、尽孝的
      义务、怎样学会尽孝及如何应用等内容。该书的作者都是一些专业的学者,虽然他
      们的名望尚不如其他《四书》《五经》的作者高,但该书的价值则远远超过了该作
      者的名望。中国人同样把它当做经典著作阅读。
      
          一些欧洲学者,往往一接触到所谓的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就会产生疑惑,甚至
      失望。习惯于逻辑思维的欧洲人很难理解中国作者的散漫零乱的议论方式。比如说,
      如果读者想在相关的文章里找到其论述的经济特点,那么这将是很难的事情。因为
      中国的作者往往把它的中心都层次不清地混淆在通篇的议论之中。此外,对所有的
      历史事件缺乏评判,即使是事实确凿,也不敢予以批评。即使是最著名的作者也只
      是照本宣科,匆忙地把历史事件记录到作品中去,好像只等待后人去整理评判。在
      欧洲人看来,甚至是那些所谓的" 圣贤们" 的格言、警句也缺乏必要的连贯性与逻
      辑性。所以当后人应用起来时就显得缺乏力量与鼓舞。
      
          很多原本对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抱有极大热情的欧洲学者,当读完它们的代表著
      作后,都有困惑:这些名不副实的古代著作怎会受到中国人那么大的尊重呢?更不
      可思议的是:两千年来还能被中国人日夜诵读。其实,这种想法是偏颇或是不准确
      的。要知道,东西方人的思维及观念是存有很大差异的。西方人观察事物时,习惯
      用分解或三段论式的方法来逐句逐段地解决问题。而东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很瞧
      不起西方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它们既缓慢,又缺乏浪漫性。他们喜欢富有诗情
      画意的叙述方式,而不愿追求谈话逻辑规则。委婉动听的语调、举手投足的姿式,
      好像故意不让对方一下子摸透他的心理。这些特点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比比皆是。
      交谈时,中国人认为这种令我们不快的叙述方式能激起他们的情绪,并得到赞誉。
      就读者的特性而言,中国的圣贤书的确抓住了中国人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共鸣。
      
          对于欧洲人来说,激奋与热情只能来自于诸如希腊的荷马史诗般的作品。这样
      的作品能激发将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可惜的是,此种作品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不过,虽然他们没有能立即引起激昂情绪的作品,但是,他们也有能留给中国人深
      刻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能从心底唤起中国人的情绪。比如,那些歌颂道德卫士的
      作品,它们就能使人追求完美的仁、义、礼、智、信。虽然中国人不愿接受上帝的
      关于生与死的教诲,但是,他们却可以从自己的偶像的圣贤书中得到同样意义的教
      诲。圣人在自己的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是他们认为自己的臣民应该追求的东西,即美
      好的道德与光明正大的行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