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大国爆出的头号丑闻——美国众议院议长赖特以权谋私案
      
          洋洋美利坚合众国,大国风范,久负法治之邦的盛名;堂堂众议院议长,官高
      位重,身居领导立法之要津。然而,詹姆斯·赖特,这位从政40  年之久的政坛老
      客,却在任上演出了一场丑剧——阳面带头立法,阴面带头违法。
      
          此公挖空心思钻法律的空子,绞尽脑汁谋一己之私利,到头来声败名裂被逐出
      了国会山。
      
          其人其事扑朔迷离
      
          考察一个人大抵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曰闻其言,二谓观其行。我们不妨先听听
      詹姆斯·赖特先生的自述:出生日期:1922  年12  月22  日
      
          出生地点:德克萨斯州沃思堡市
      
          学历: 1939 —1941  年就读于韦瑟福德学院;1941  年就读于德克萨斯大学。
      
          家庭情况: 1942 年娶妻玛丽·埃塞琳·莱莫斯,生有一子三女;1972年再婚
      贝蒂·海
      
          宗教信仰:长老会
      
          最敬仰的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
      
          最喜欢的诗篇:拉迪亚德·基普林的《假如》
      
          最喜欢的书籍:《圣经》
      
          最喜欢的演员:格雷戈里·派克
      
          若非从政可能从事的职业:牧师
      
          休息自娱的方式:种植玫瑰花
      
          身为当今美国民主党的象征和最著名的代言人,又是全美国仅次于正副总统的
      第三号人物,赖特议长给人的印象煞是不赖,至少有两点颇为引人注目:一是他爱
      诵诗养花,可见得情趣高雅;二是虔信宗教,注重精神生活——这又使人们不得不
      有理由认为他清心寡欲,淡泊明志。
      
          的确,赖特在生活中给人的印象也还不错。他脸部肤色微红,布满了皱纹,厚
      厚的镜片后面一双棕色的眼睛常常能使人感到他在微笑。这是一副憨厚善良的面孔。
      有时候,这位议长大人也确实乎易近人,体恤下情。对于身边的工作人员——侍者、
      司机、秘书、清洁工,他从来都以礼相待,决不恶语伤人。他会记得司机的生日,
      还会去秘书家帮助修剪玫瑰。“有的政治家从来不愿意为你花费时间”,赖特的司
      机莱昂内尔·劳森说,“他们更多的时间惦着的是自己的小狗。可是他不是这号人。”
      
          赖特还是一个重情谊的人,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在众多的受惠者中,最著名的
      是赖特的一位“转折亲”。此人曾因重罪而蹲过大狱,可赖特竟然能使他“改恶从
      善”,并让他当了自己的高级助手(不过,这件事后来可给赖特添了不少麻烦)。
      平常,赖特还常常自责,不会表达对孩子们的感情,不会控制脾气,对人也不够宽
      容。
      
      
      
          然而,这一切只是赖特的一面。公众对赖特并没有多少亲近感,不少人觉得他
      是以微笑和矫揉做作的礼貌来掩饰乖戾的脾气和争权夺利的禀性。这一点在后来对
      他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调查时得到了印证。每当有人向他提起众议院道德委员会对
      他的指控时,他都会勃然变色,大声喝止别人道:“少跟我谈这种琐事,别浪费我
      的时间!”
      
          在美国,有关赖特的传闻很多,有些甚至令人难以置信:他在众议院里没有一
      个真正的朋友;他曾经威胁说要把一位众议员打翻在众议院的地板上(赖特曾是业
      余拳击手);他当初仅以一票之多当选议长,而且主要是因为其他两位候选人同他
      一样令人讨厌,所以大家只好三害相权择其轻..赖特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溺爱娇妻执迷不悟
      
          不少美国人认为,赖特的第二次婚姻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接近赖特的
      人甚至说,是赖特的第二个妻子贝蒂促使赖特作出了不顾法纪一味赚钱的决定。虽
      然这些说法有可能是为赖特开脱责任,可是也不是毫无根据,因为早年的赖特和晚
      期的赖特确乎判若两人。
      
          赖特的童年是在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度过的。其父老赖特是一位飘泊四方的巡回
      推销员,在那样的艰难时代养家糊口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老赖特望子成龙,常常
      对孩子们说人生最大的目标莫过于担任公职,为大众服务。据说,小赖特最初从政
      时也颇有一番雄心壮志,声称要尽全力服务于人民。
      
          珍珠港事件后几个月, 19 岁的赖特中断了在德克萨斯大学的学业,投笔从戎。
      赖特参加的是陆军航空队,在太平洋战区服役。在战斗中,赖特表现勇敢,荣获
      “英勇飞行十字勋章”。在军事方面,赖特还由于在空中预备役中的工作而在1970 
      年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功勋勋章”。
      
          1947  年,赖特25  岁的时候进入了德克萨斯州议会,一直干到1949  年。
      
          从1950  年到1954  年,赖特任德克萨斯州韦瑟福德市市长。1955  年,赖特
      作为德克萨斯州第12  区的代表而被选入美国国会。初到国会山的赖特刚刚32岁,
      他被人们称为理想主义者。那时候,他把向他捐献的竞选基金最高额定为100 美元,
      他还公布自己的所得税回执。不知道是他自己本身的缘故,还是美国国会那个大染
      缸的作用,这两种做法后来他都没有坚持下去。
      
          到1961  年时,赖特竞选参议员未获成功,反倒背了一屁股的债。随后经商的
      损失和抚养四个孩子和一位“花得总比我挣得多的”(赖特语)妻子的重担又加剧
      了赖特的财政困难。1969  年,当第一个妻子玛丽提出离婚时,赖特求之不得地把
      他所拥有的一切都给了她,另外还每月给她950 美元的离婚赡养费。
      
          “我的财务情况是一团乱糟..”1971  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我欠了那么多的
      钱,我需要运气帮我还债。”不过,据接近赖特的人说,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除了
      还债以外,赖特对钱还是没有多大兴趣。
      
          1972  年11  月12  日,赖特与他的前秘书贝蒂·海结为夫妻。贝蒂是一位风
      姿绰约的女性,即使在1989  年64  岁时,她也依然浓妆艳抹,衣装入时。
      
          在穿装打扮方面,贝蒂颇有几分模特儿式的眼光和风度。赖特对贝蒂的感情深
      得出乎人们的意料,他充满激情地称她为“宝贝”和“亲爱的”,他搜集了她的50 
      张照片,放在一本像册中,并且题了词:“贝蒂的种种神态”。
      
          毫无疑问,赖特夫人贝蒂还是一位聪慧而有头脑的女性。婚后不久,她就开始
      了“改良”丈夫的过程。她干的头一桩事就是敦促赖特戒掉一天两包烟的习惯,这
      项工程起先虽然不见成效,但后来加上医生从旁协助,终究还是大功告成了。贝蒂
      还很为赖特与其他众议员的关系担心,因此她曾建议丈夫:“你干嘛不跟年轻的议
      员们再亲近些?”赖特从善如流,从此常常请他们一起吃饭。在办公室里,贝蒂也
      常常帮丈夫拿主意:聘用这位,解雇那位。
      
          不过,在经济方面,贝蒂可确实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她对丈夫的“改良”
      
          并不限于上述事项,婚后她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丈夫脱下普通的大翻领格子
      呢西装,换上镶边的黑色西服。至于贝蒂本人的花销自然更大,而且对此她也宣言
      不讳。有一次,她在承认自己特别喜欢山猫皮大衣和卡迪拉克轿车(这两样东西她
      都有)时说,“事情该怪我,我比他更喜欢精美、昂贵的东西。”
      
          美国国会议员的年薪是89500 美元,议长也只有115000  美元,工资不算高,
      与影星、歌星、电视播音员的收入更是没法比。既然收入有限、支出无度,赖特家
      里入不敷出也就不足为怪了。1977  年,赖特动用98000 美元的竞选基金偿还了他
      的私人债务,这是他采取的后来被认定为非法的第一个举动。
      
          在贝蒂的怂恿下,赖特作出了许多招致非议、被人们认为违反了众议院道德规
      则的财务决定。这儿只说一件与贝蒂直接相关的事情,即她在马赖特公司的工作问
      题。这件事正是赖特被迫辞职的两大问题之一。
      
          所谓马赖特公司是由赖特夫妇和赖特的老朋友马利克夫妇在1980  年创办的投
      资合伙企业。据后来负责调查赖特事件的费伦说,赖特夫妇仅在该合伙企业中投资
      57281 美元,可是这笔小小的投资会给他们带来了高达434449美元的收益。总的收
      益包括四年间付给贝蒂的工资72000 美元,免费使用一套位于沃思堡的公寓(价值
      53488 美元)和一辆卡迪拉克轿车(车价、维修费和保险费共计19241 美元)。这
      笔收益还包括59000 美元的红利、18001 美元的利息津贴,以及在1988  年该合伙
      企业散伙时购买赖特的股份所付的15  万美元现金和12  万美元的一张期票。
      
          众议院道德委员会指控赖特违犯的规则是没有报告他妻子在马赖特公司的工资
      收入,也没有报告她收到的礼物,即对公寓和卡迪拉克轿车的免费使用。对于普通
      老百姓来说,赖特到底违反了哪条规则并不重要。人们只想弄清楚贝蒂该不该每年
      从马赖特公司领取18000 美元的工资,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从未去上过班。(领取红
      利另当别论,因为只要有投资,不管是否在公司任职,均有权分红。)
      
          马赖特公司说贝蒂领工资是因为她是公司的“财务顾问”。关于人们对赖特夫
      妇的所有议论,贝蒂说她都们心自问过,而且“想不出我们做过什么值得别人说长
      道短的事情。”至于赖特,只要有人责怪他妻子,他就会火冒三丈。他说贝蒂是一
      位理财能手,“一个绝棒的顾问”。赖特的辩护律师萨斯曼在1989  年5 月29  日
      的听证会上说贝蒂是一位“勤勉的财务顾问”,可是那天贝蒂刚进听证会的会议室
      就引起了一阵骚动←她穿着一件鲜艳的水蓝宝石色西装,进门先吻了萨斯曼一下,
      为了拍照,接着又吻了萨斯曼一下。
      
          结果,许多人都说,看样子贝蒂不会是什么“勤勉的财务顾问”。
      
          尽管如此,赖特却依然一味地护着自己的妻子(当然,也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后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提到自己的爱妻时,赖特竟然激动得不能自己。“不管
      什么事降临到我的头上,我都要告诉你们,我的妻子是一位品行端正,作风正派,
      关心他人,完全值得尊敬的人”,赖特说,“我将不惜一切代价奋力捍卫她的荣誉
      和正直免遭任何人的攻击。”说到这儿,赖特心里一酸,哽得说不出话来,眼泪却
      不争气地夺眶而出。幸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主席约翰·丁格尔眼疾手快,带头怜悯
      地鼓了鼓掌,众议员们顿时心领神会,随即发出一片哗啦啦的掌声,友好地帮助议
      长度过了这一尴尬的场面。
      
          大祸临头寝食不安
      
          回到家中,赖特依然不得安宁。
      
          有些夜晚,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有些夜晚他又一跃而起,冲着晚间新闻大
      发雷霆。美国的电视节目时间太长,美国的新闻记者绝对的得理不让人。每当入夜,
      荧屏上总少不了有几个人在那儿叽叽喳喳地搞什么“电视漫谈”,而谈的又必然是
      热门话题——议长会不会辞职,会不会成为美国近代史上本党仍在联合执政而领袖
      却不得不被迫下野的第一人。贝蒂拉他坐下来,劝他息怒,要他冥想。赖特夫妇平
      常都练“先验冥想术”,据说,这是一种通过使用咒文(或宗教仪式或颂歌)能使
      精神解脱,并促使心理平静,激发创造性和静神康乐的沉思技术。可是,练倒是练
      了,真到用时它又不管用。
      
          “老天爷,我可怎么办呢?”赖特问妻子贝蒂。“我觉得没救了。一切都被歪
      曲了。”
      
          赖特从政40  年,从来没想到会落到这步田地。单是在国会山上,他也已经混
      了35  年。他向来仕途通畅,从普通议员、到小组委员会主席、到多数党领袖(1976 
      年起),直到1987  年达到事业的顶峰,成为议长,几乎没经过什么坎坷。虽然不
      少人抱怨他过分专断,但是他毕竟资历老,他要出风头唱“独角戏”,别人也只有
      看的份。如今可倒好,走前门见到拿照相机的新闻记者就心惊肉跳;在报纸上被人
      家说成是“江湖骗子”、“水上油漂”;在议会里,又成了道德委员会的审查对象。
      
          “那不是我”,赖特固执地说。“乐于助人——那才是我应该被人们记住的形
      象。”然而,今非昔比。1989  年赖特风波席卷美国之时,美国新闻界又大肆报道
      了赖特的高级助手约翰·麦克过去的一桩罪行。麦克即前文提到的赖特的“转折亲”,
      是赖特女婿的兄弟。1973  年麦克经营一家商店时,曾把一位名叫帕梅拉·斯莫尔
      的妇女骗进一间无人的小屋,在诱奸未遂的情况下,麦克用锤子敲了她的脑袋好几
      下,还用刀捅了她,划破了她的喉咙,并把她扔进她的汽车了事,根本不顾她的死
      活。为此,麦克被判刑15  年。但是,麦克服刑仅27  个月,即被保释出狱,并被
      赖特雇用。从此,麦克一直追随赖特而成为他的左臂右膀。本来,《华盛顿邮报》
      已在1987  年报道过受害人的陈述,事情也差不多早已平息了。但是, 1989 年5 
      月上旬,有人从华盛顿打电话给电台的“空中漫谈”节目说,在麦克诱奸帕梅拉前
      两周,麦克曾绑架他的妻子,卡她的脖子,然后强奸了她。麦克否认了这桩丑事,
      但是,在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他在国会山也呆不下去了。5 月11  日,约翰·麦克
      被迫辞职。俗话说,打狗要看主人面,麦克的这桩罪行本非秘案,这次旧案重提,
      矛盾显然是指向赖特的。经济问题尚未澄清,却又冒出一个重用犯罪分子的问题,
      对于赖特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赖特夫妇不是首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而是把眼前的困境归咎于报界的
      “敌人”和共和党。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由于新闻记者不喜欢他们,是赖特在议会
      中的同事嫉恨他的“独角戏”,因而想兴风作浪羞辱他、赶他下台。赖特和贝蒂觉
      得他们在华盛顿是全力以赴“干好事”的,只是“样样都跟我作对”罢了。
      
          “人家说,只要认识新闻界的人,它们对你就会好得多”,贝蒂在议长办公室
      接受一次采访时说。于是,赖特夫妇开始讨好新闻界。他们先是邀请一些记者和众
      议员一起进餐,这个办法没有奏效。随后,他们又换了一位新的新闻秘书。这位新
      秘书给许多报刊杂志发去了一大堆的信件,抱怨它们专门进行反面报道。这件事情
      产生的结果是,赖特被迫为此亲自道歉。然而,最气人的还是另一件事情。为了向
      记者说明众议院道德委员会的调查不会有什么不利的结果,赖特邀请记者们参加了
      一个他在国会山上临时组织的午餐会。第二天,赖特发现,所有报道集中报道的都
      不是他自己反复强调的主题,而是他说的一句话“如有必要,可以离开议长之职”。
      
          看来,这一招是不灵了。赖特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无助的受害人,自己的命运
      只好听任“敌人”的摆布,而贝蒂更是直言快语地说,他们是在“等候死刑判决”。
      
          费伦报告一锤定音
      
          赖特夫妇在度日如年地等候着。他们等来的不是“死刑判决书”,而是“费伦
      报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费伦报告也确实是一份死刑判决书,它一锤定音,
      实际上宣告了赖特政治生涯的终结。
      
          赖特事件初露端倪是在1988  年春天。当时,佐治亚州选出的保守派共和党议
      员纽特·金格里奇和一个叫做“共同事业”的自由派院外活动组织发表联合呼吁,
      要求全面调查议长詹姆斯·赖特的从政道德,从而引起全美国的关注。1988  年5 
      月26  日,金格里奇正式向众议院道德委员会指控赖特有违反政府官员行为规范和
      其它法规的嫌疑,于是,该委员会决定展开调查。为了确保调查的全面和公正,众
      议院道德委员会特地从院外聘来了特别检查官——芝加哥的理查德·费伦律师,同
      时,众议院还拨款160 万美元,用作调查经费。
      
          费伦在8 名助手的协助下历时6 个半月,花费150 万美元,从72  名证人处取
      得证词,终于在1989  年2 月完成了长达279 页的详细报告。这份报告对赖特的指
      控主要集中在6 个方面,首先是“马赖特公司”的问题,这一公司被费伦称为“交
      付现金的管道”,前面已经作了叙述,在此不再赘言。另外的5 个问题是:稿费问
      题赖特共出过5 本书,分别是1965  年的《你们和你们的国会议员》、1966  年的
      《即将来临的水饥荒》、1968  年的《剑与犁》、1970  年的《国会与良心》(与
      人合著)和1984  年的《一位公务员的反思》。
      
          不反思倒也罢了,一反思,《反思》竟出了问题。仅117 页厚的平装书《一位
      公务员的反思》是赖特的讲演和谈话集,该书的出版商是赖特的老朋友、沃思堡的
      印刷商卡洛斯·穆尔。从1974  年起,赖特的竞选基金向穆尔支付了60  多万美元,
      赖特从《反思》一书得到的稿费是62000 美元,这笔稿费占全部版税的55%,而一
      般作者的稿费仅是10—15%,因而这桩交易有侵吞竞选基金之嫌。此外,穆尔曾因
      逃税而在联邦监狱坐过6 个月的牢,还曾涉嫌贪污工会政治基金,穆尔的这些劣迹
      又加重了人们的疑心。
      
          《反思》一书的销售情况也极不正常。人们发现,这本书主要卖给了一些特殊
      利益集团或个人。例如,卡车司机工会买了2000  本,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前主席、
      德克萨斯州同乡约翰·怀特买了1000  本,德克萨斯州的一家输油公司“科罗纳多
      输送公司”的一位代理人买了1000  本,德克萨斯州保险业企业家伯纳德·拉波波
      特买了1000  本,沃思堡的地产开发商吉恩·佩特买了1000  本。其中,吉恩·佩
      特曾公然对《纽约时报》说:“我只想给赖特增加点收入,但是规则禁止这样做,
      所以我就买了他的书。”费伦在调查中还发现,有时候赖特应邀作演讲不收演讲费,
      却要主办单位购买他的《一位公务员的反思》一书。根据规定,众议员应邀演讲的
      酬金不能超过年薪的30%,但稿费收入并无上限。赖特在收取的演讲费达到了最高
      限额后就以卖书为手段逃避法律。
      
          此外,这本书的整理出版也引起了公众的批评。《一位公务员的反思》是赖特
      的助手马修·科索洛特花纳税人的钱汇辑成集的。科索洛特为此事花了200 个工作
      时,其中包括在沃思堡呆了3 周,公家为这次出差支付了2078美元。赖特坚持说这
      份工作是科索洛特自愿做的,而科索洛特却说,“我以为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
      
          油井问题这个问题极其复杂,大致情况是:正当赖特和马利克的老朋友莫里斯·
      贾菲及其儿子道格·贾菲所有的“贾菲航空公司”在向美国空军推销一架涡轮螺旋
      浆教练机时,马利克的儿子麦克尔·马利克从道格·贾菲的“圣安东尼奥公司”手
      中买下了该公司在德克萨斯州奥林奇县色宾湖的一口油井的4 %的股票。就在马赖
      特公司正式取得该油井股票的当天,马赖特公司又以44  万美元的价格将这口井的
      股票卖给了西德“联合莱茵尼施石油公司”在德克萨斯州的一家子公司。扣除有关
      费用,马赖特公司在这桩交易中获利35  万美元。
      
          娱乐区问题:  历史上,沃思堡市有一个很大的牲畜围栏,过去用以放置即将
      送往市场或屠宰场的家畜。该市的地产开发商比利·鲍勃·巴尼特想把这一历史遗
      迹开发建设为一个综合娱乐区,但缺少资金。赖特运用议长的权力通过经济发展署
      等机构向沃思堡市拨款2250  万美元。费伦的报告指出,马利克在同比利·鲍勃·
      巴尼特谈判他在该项目中的利益时,坚持说议长的支持是他要求利益的根据。赖特
      风波发生后的1989  年,马利克说他参与这一项目的时间很短,而且根本没有牟刊。
      但是, 1987 年秋天,马利克却对《新闻周刊》的记者,他为解决兴建娱乐区所需
      的经费忙乎了近一年的时间,并且坚持认为由于他筹得了10  万美金,他应该得到
      佣金。
      
          储蓄银行危机问题费伦的报告指控赖特以议长的身分对正在处理德克萨斯州不
      断出现的储蓄银行倒闭案的联邦官员施加了“不适度”的压力。马利克也卷入了这
      些事件,他既是银行的借款人,又是倒闭的银行经营人写给赖特的求援信的执笔人。
      
          在蒙克利夫公司的投资问题沃思堡市的蒙克利夫家族在埃及的西奈半岛有几口
      油井。1979  年,赖特为该家族去向埃及政府和当时的总统安瓦尔·萨达特求情。
      后来,埃及政府支给了蒙克利夫家族500 万美元。几个月之后,蒙蒂·蒙克利夫以
      极低的价格将位于德克萨斯州的一口天然气井的一些股票卖给了赖特。费伦报告说,
      这份交易实际上等于给了赖特82000 美元的礼物,但是,该报告未能说明赖特的外
      交行动和这件“礼物”之间有直接关系。
      
          费伦报告列举的赖特的问题极其复杂,美国报刊认为,有不少问题复杂到了只
      有专职律师、会计师和当事人本人才能明白个中奥妙的地步。1989  年4 月13  日
      美国众议院道德委员会公布的正式报告对这些问题作出的结论也极其谨慎。评议报
      告认定对赖特的指控中有关娱乐区、储蓄银行危机和蒙克利夫公司的问题不成立,
      而油井问题则需要“进一步调查”,“然后才能恰当地得出结论”。但是,该委员
      会认定赖特在妻子任职问题和稿费问题上违反了下述规定:“作为一名国会议员、
      官员或职员,不得在一年内接受与自己的公务有直接或间接利益关系的个人(亲友
      除外)、任何外国人(或其代理人)的价值100 美元以上的礼物。”
      
          “任何国会议员在自1978  年12  月31  日起的年度里所获额外收入均不得超
      过本人本年度薪金的30%。此种额外收入是指工资、专业费和除版税以外的其它各
      项收入。”
      
          法有疏漏道德不容
      
          事实虽然基本搞清楚了,但是,对于如何处理赖特这一问题美国国会仍然感到
      十分棘手。
      
          首先,对赖特的处理牵一发而动全局,将涉及全部议员的个人利益,因此也就
      势必会官官相护。据美国报刊披露,大约三分之一的众议员和大约三分之二的参议
      员公布的总资产是30  万美元,甚至更多,而真正的财产净值又肯定远远高出这个
      数字。许多议员都是在任上发的财,他们的财产报表也表明,绝大多数议员积极参
      与了股票和不动产的投资。这就是说,在经济上有小辫子可抓的决非赖特一人。因
      此,赖特事件弄得议员们人人自危。1989  年4 月24  日的《新闻周刊》就说,许
      多议员担心,“如果赖特倒下去,他们都会因同样的罪行而摔跟头。”德克萨斯州
      选出来的民主党议员查利·威尔森就公开跳出来说,如果严惩赖特,那么,“我们
      就是在冒险制定连教皇都没法遵守的准则”。
      
          赖特事件也使许多议员夫人惶惶不安,因为兼职的也不只是赖特夫人贝蒂一人。
      据国会议员配偶俱乐部主席玛丽·雷古拉估计,一半以上的国会议员配偶(妻子或
      丈夫)都有拿报酬的工作。的确有许多人结婚前就已在国会工作,但有的人就纯粹
      是领薪水、不干活。北卡罗莱纳州选出的议员查尔斯·罗斯的妻子琼·罗斯在她丈
      夫领导的众议院烟草和花生委员会工作,但实际上每周只有锻炼身体时才去露一次
      面。议员配偶在议会外干活的也不少。例如,纽约州选出的众议员诺曼·伦特是主
      管通讯的众议院能源和商务委员会的委员,而他妻子巴巴拉·莫里斯却是纽约电话
      公司的公开注册的院外说客。但是,这些人的问题并没受到追究,所以赖特喊冤叫
      屈地说:“大多数国会议员的妻子都工作,为什么我的妻子不能工作?”
      
          美国国会在处理赖特时面临的第二个考验是如何对待法律上的漏洞。谁都不否
      认美国国会制订的法律浩如烟海,但是这些法律也不是特别难以规避,赖特就把收
      取演讲费转化成了卖书得稿费。众议院的有关规则规定仪员要“慎重对待”非家庭
      成员或朋友给予的100 美元以上的好处,那么马利克算不算赖特的“朋友”?马利
      克让赖特夫妇免费使用沃思堡的公寓,算是对他们的“个人招待”呢,还是算礼物?
      对于前者,法律没有规定任何限制,对于后者,法律则明确规定不得轻易收受。此
      外,什么才算是与所立法律有“直接利害关系”也是一个规定得很含糊的问题。正
      因为如此,美国报刊早就指出,赖特能否侥幸过关,完全取决于他能否使其他议员
      相信他是党派之争的受害者,从页让道德委员会的议员们作出“纯法律性质的判决”。
      实际上,赖特及其三位辩护律师也都是向这个方向努力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赖特的法律问题是跟政治分不开的。虽然老百
      姓对于一般犯罪分子钻法律的空子会采取无可奈何的态度,但人们决不会轻易原谅
      议长钻法律的空子。为政必须讲究从政道德,自己制定了法律不仅不遵守,反而振
      振有词,这叫老百姓怎么服气?正如蒙大拿州选出的民主党议员帕特·威廉斯所说
      的:“选民是非常注意道德问题的”。赖特风波初期的民意测验表明,75%的选民
      认为,“如果情况属实”,赖特必须辞职。
      
          到了后期,情况则成了“不管众议院怎样处理,赖特在公众的头脑中已经被定
      了罪。”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赖特于1989  年5 月31  日被迫宣布辞职。这样,由于不
      再是议员,众议院道德委员会对他的调查也就终止了。对于赖特来说,这确实是上
      策,因为等待国会的弹劾或继续受审查只会更加丢人现眼。但是,辞职之后,赖特
      仍将受到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的调查。
      
          赖特成了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议长,也开了美国历史上议长因违法
      行为而丢官的先例,其反响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正如美国共和党的一位工作人员温
      迪·迪莫克所说,“国会的面罩被揭开了,美国人民第一次真正看到了那儿发生的
      事情”。
      
      --------
      泉石书库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