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博弈棋局(7)
      
          《21世纪》:对这种地方政府跟私营企业结盟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卢中原:如果我们考虑从经济角度来解决问题,就要使各级政府更多地撤出它
      所干预的一些领域。
      
          通货膨胀有多远
      
          《21世纪》:未来一年的经济,通胀的可能性如何?哪些因素决定未来经济走
      势?
      
          卢中原:对经济走势,看到各种各样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家对内在周期性因素
      分析很少,而这恰恰是我们国研中心宏观部注意的一项工作。
      
          我们认为要关注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周期性的因素进入收缩期:第一个就是
      企业库存调整,现在已经达到了顶点,我们预测2004年下半年就会回落。按照我们
      的实证测算,大概上升期两年,回落期两年,本轮是2002年上半年开始回升的。
      
          另一个周期性因素就是固定资产,基本上升期是四到五年,回落又是四到五年。
      回升期是从2000年开始的。
      
          现在看两个周期性的因素本身进入下滑阶段,考虑宏观调控的力度,紧缩不能
      太严重了,但是也不必太扩张,因为投资需求很猛。现在因为能源、交通出现短缺
      而引起的经济减速趋向,也要注意。 
      
          除了周期性因素要关注以外,还要关注政策性因素,政策效应现在还在释放。
      按照我们的测算,城镇50万元以上的投资增长速度,一二月份是53%,三月份是40
      %,一季度增长速度是478 %,可见三月份是有所回落的。
      
          第三个因素就是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升级,带来的技术进步,这一段周期
      因素会推动经济增长十年到八年上升。因此,我们对未来中国中长期发展前景是看
      好的。中国是市场大国,劳动力成本低,这两个要素就是一种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凭这两点,可以给中国经济提供非常强劲、持久的动力。因此,中国经济不会掉到
      哪儿去。我们预测一直就是8 5 %,但是我们向中央建议就是7 %,纯粹是留有
      余地地引导目标,目的在于不愿意对地方看热、企业预期看涨带动太大。
      
          另外,就是投资和消费需求相比,现在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来说还不够,就
      是无法消化投资增长带来的新供给,也需要加大消费的刺激力度。在目前的情况
      下,对已经出台的一些措施,总体上可能还得把握好避免总量紧缩力度过大,我想
      还得保持适度的调整,就是微调和预调,小步有序,少用猛药,这样一种态势可能
      比较好。
      
      
      
          彭志龙:我认为,下一阶段通货膨胀的走势主要取决于粮食和生产资料价格的
      上涨情况。从粮食方面看,关键是2004年的供给能力是否能跟上。具体来讲有三点
      :一是2004年的粮食生产情况,最近中央国务院正在采取多项措施增加粮食生产,
      估计2004年的粮食生产形势会略好于去年。二是动用库存。在这方面,国家有一定
      的调控能力,如果粮食供求形势进一步紧张,完全可以动用一部分粮食库存。三是
      进口粮食。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也是比较大的。因此,从供求形势看,粮价进一
      步上涨的空间有限。当然,还要加强粮食流通环节的监控,及时应对人为扰乱市场
      的行为,在舆论上从正面引导,稳定居民对粮食安全问题和粮价上涨的预期。
      
          从生产资料方面看,其价格主要取决于2004年的投资形势。2004年一季度投资
      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情况,这并不是预料之外的事情。因为当国家紧缩投资的信号发
      出后,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的考虑,会抓紧时间上项目、抢进度。这种心态自
      然会在短期内加快投资增长,但不可持续。2003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
      一些紧缩政策,包括限制过热行业的投资,严格用地制度。最近,人民银行又决定
      从2004年4 月25日起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 5 个百分点,在此之前已采取了包
      括差别准备金率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政策估计会在下半年起作用。如果投资增
      幅下来了,生产资料价格也会相应地下来。
      
          我的总体判断是,2004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是一个高点,下半年稳定下来,明
      年开始趋缓。
      
          注:后来的事实表明,2004年4 月开始以行政为主的调控措施很快对已经过热
      的经济起到了“降温”的作用,而行政手段的大量使用也由此而备受争议,宏观调
      控采用“行政手段”还是“市场手段”,过热主体是地方政府还是民营经济,成为
      下一轮争论的焦点。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