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与十年来最大规模税改魔方(3)
      
          贾  康:这是一种典型的学者说法,前提是某些条件不变,后面是自己的观点。
      比如以后继续支撑巨额国债的发行在实际情况下,已经没有必要了,我们的考虑也
      需要更加动态。
      
          走向通货膨胀?
      
          《21世纪》:民间投资已经大规模启动,是否可以判定宏观经济已经过热呢?
      
      
          高培勇:温总理形容得很恰当,他说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走到一个重要的关口。
      就是说我们已经基本上走出通缩,往前走就有可能是通胀。1 月份CPI (居民消费
      价格指数)上涨3 2 %,2 月份2 6 %,从这些指标上难以说清楚是过热,还
      是有热的苗头。
      
          贾  康:林毅夫提出,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在一线之间,搞不好,很可能又
      要回到通货紧缩状态中去。我个人认为,前面一段时间是通货紧缩为主要压力的经
      济运行期,2003年我们走过这么一个拐点之后,已经进入以通货膨胀为主要预防对
      象的经济高涨期。有些学者,比如吴敬琏、胡鞍钢都非常明确认为经济已经过热。
      
      
          汪义达:现在断定经济已过热还为时过早,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还不
      能支撑“热”的观点。目前主要商品中近80%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生产供给总
      体状况较好;尽管投资需求和外贸出口增长较快,但消费需求增幅并不高,实际上
      还显得相对不足,另外,2004年外贸出口增幅可能会有所下降,所以现在还很难得
      出经济过热的判断。
      
          当然,对近期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确实应给予高度关注,比如某些领域
      或行业的投资规模偏大、增长过快,能源、交通和部分原材料供应有些紧张,物价
      也出现上涨趋势,特别是部分领域投资和信贷增长过快还将加大物价上涨的压力。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确实要积极采取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
      济大起大落,特别是要密切关注物价的走势。
      
          贾  康:我个人感觉,现在这样一个经济景气的高涨期,逻辑上讲是要提防过
      热的问题,但是现在判断经济已经处于过热状态,还是早一点,也不必像当年实施
      积极财政政策那样实施政策的大转向。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有些地方还是偏冷,
      就业的压力还非常的突出。
      
          安体富:中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需求实际上还没有解决,我国
      消费在GDP 中所占的比例,跟世界比还是太低。扩大的收入差距短期内难以解决,
      这个问题在短期不好解决,消费需求没有解决,经济的整体过热就受到最终环节的
      制约。
      
          汪义达:据估算,目前我国投资对GDP 增长的拉动或贡献率,比世界平均水平
      高出13个百分点左右,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低出16个
      百分点左右,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协调的这种状况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否则,将影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世纪》:发改委提出,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改革着手,降低居民的
      支出预期和储蓄欲望,为消费约束松绑。
      
          贾  康:这能起一定作用,但还只是治标的办法。要解决深层的矛盾,从收入
      分配制度、财产保护制度到信用制度等要有一个全面的建设,这些治本的事情都不
      是一日之功。
      
          《21世纪》:对部分行业过热的调节已经迫在眉睫,具体手段上要注意哪些问
      题呢?
      
          汪义达:应该注重经济的手段,不要再走过去那种过多依赖行政手段的老路。
      比如对一些行业,可以设置一些行业标准,根据这些标准控制进入的规模。
      
          《21世纪》:但是,在目前尚没有标准可依的情况下,即便是经济性手段,也
      很难避免硬性的调控,比如这次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投资采取的金融和证券市场
      的准入控制。
      
          贾  康:政府部门可以形成一些标准,但是这个标准又难以适应千差万别的具
      体情况,很可能调控是硬性的。市场经济需要有标准,但要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形
      成客观上的标准,目前,这个标准还没有进入比较成型的状态。我个人感觉,可能
      还要在混沌中运行一段时期才能制定。期间,政府相对来说应该采取一种比较谨慎
      的态度,尽量避免采取一刀切的紧急手段——经验屡次证明一刀切的负作用是很大
      的。
      
          财政政策能否“急刹车”?
      
          《21世纪》:从宏观形势上看,我国已经开始面对过热的压力,2003年央行货
      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今年将“高度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而财政政策
      并没有方向性的改变,在货币和财政政策的选择上,目前似乎存在矛盾。
      
          高培勇:从表面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显得有些冲突,央行一直在主张
      反通胀,财政这边则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实际上,从大势来讲,我们现在都同意
      中国基本上走出通缩了,潜台词就是说我们不像过去那样需要积极财政政策来支撑
      了,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却不能“急刹车”,我们还有一万亿的在建工程结转
      的问题。
      
      
      
          汪义达:近年来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来投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项目,带动了
      社会资金,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投资,目前确实还存在一些在建项目或续建项目。到
      2002年年底是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形成总投资规模达32800 亿元,
      到2004年年底共完成24600 亿的工作量,结转工作量还有8000多亿元;2003年又发
      行14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竣工了一些建设项目,但仍有一些在建项目需要尽快建
      成投产。所以,目前国债项目资金的主要投向之一就是保证在建项目和重点续建项
      目,特别是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高培勇:恐怕就是既得利益格局的问题,经过六年长期实践,在中国已经形成
      了一批和长期建设国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群和机构。积极财政政策一下子撤出,
      恐怕会激发社会矛盾,它需要一个缓冲期。所以,财政政策的方向是扩张的,而货
      币政策是紧缩的,表面上看来是矛盾的,但这是在现实条件下一种必要的松紧安排。
      
      
          《21世纪》:按照计划,我国的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将在几年内逐步减少,同
      时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也将提高到1000亿的水平,期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应该
      “淡出”?
      
          高培勇:这期间,国债资金的投向会发生改变,更加侧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公
      共产品的提供,2004年的国债投向计划有“五个倾斜”:加大对农村沼气、农村水
      电等“六小”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基层政权
      和公检法司基层设施等建设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增
      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加大淮河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保证续建国债项
      目特别是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重大项目建设。实际上已经有了“淡出”
      的姿态。
      
          汪义达:我不太同意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提法,但是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
      展的新变化,适时适度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包括合理调整投资与消
      费的比例关系,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适当调减国债项目资金
      规模,腾出空间用于支持税制改革,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进一步
      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突出公共财政特征,增强财政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保
      障能力,加快解决城乡、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安体富:我认为所谓“淡出”,是指针对前几年施行的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
      扩大投资为特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减轻国债力度、转移国债投向,财政政策每年
      都在调整,不过现在的幅度要大一些。
      
          高培勇:过去讲长驱直入,现在则要缓身而退。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