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历史中透析“农民增收”(4)
      
          刘  堪:原因在于,城乡之间生产资料的配置是不均衡的,就是说农村人口太
      多,农村的资源相对太少,分母太大,分子太小。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粮食生产
      弹性很小,产量稍一提高,价格就会下降。多年来的农民问题,是把农民憋在土地
      上不让动。
      
          林毅夫:现在的问题,不是说不让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而是要农民的收入赶
      上城市居民的收入。粮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国这么大的国家,粮食是一个政治上比较敏感的产品,当然我们从纯粹经济
      学理论来讲,可以依靠国际调配解决问题,但因为粮食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相联系,粮食问题的解决往往还要依靠国内生产。
      
          1984年以前的发展,可以说农民高兴、城里人高兴、政府也高兴。农民高兴是
      因为增产又增收,政府高兴是城乡收入差距减小,粮食产量也增加了;城里的人高
      兴是因为农副产品更加丰富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增长最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必须
      靠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原因在于,我们全国的农业生产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是不一
      样的,在“一号文件”里面也提到,按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来调整农产品的生产布
      局,粮食生产没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应该退出粮食生产领域,由粮食的生产区变为
      商品粮的需求区,给粮食主产区不断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价格上涨空间,再加上
      主产区的农民也不断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就业,这样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才有可
      能随着全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加收入。
      
          刘  堪: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南粮北调的情况就开始转变了,更多出现了北
      粮南调,这与南方的工业化进程是分不开的。让福建、广东去搞粮食供给,是不合
      适的,也办不到。
      
          林毅夫:是的,那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方虽然会出现粮食减产,但是那些地
      方粮食减产就会增加市场商品粮食的需求,带来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主产区农民种
      粮的积极性会提高,收入也会增加。所以,市场调节应该成为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
      收入的最主要机制。
      
          这样,再来增加对农业的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增加粮食的产出,达到全国
      基本自给自足,丰年有余,才不会造成粮农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刘  堪:靠粮食增产来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并不容易,根本上还是得减少农民。
      
          张红宇:粮食增产的确仅仅是本次文件内容的一方面,如林教授所讲,进入1990
      年代以后,尤其1992年以后,替代乡镇企业转移劳动力的途径,是大量的农民工外
      出,农业部政法司统计,大概1990年代,每一年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增加500 万,前
      年总数是9430万,去年是9842万,这部分劳动力外出带来两个效果,第一是减少了
      农业内部的就业压力,第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
      
          林毅夫:粮食增收的同时,劳动力不转移,结果往往是农民收入增长的缓慢,
      这一点的确应该明确。
      
          农民要转移出来,就要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我们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要
      多去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同样是投资,如果投资在
      劳动力很密集的中小企业里面,创造就业机会就很多。
      
          在城市里面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我们的经济,跟我们加
      入WTO 以后的要求是一致的,因为加入WTO 以后,靠政府补贴来发展不符合比较优
      势产业的政策空间,我们的比较优势是在劳动力比较密集的产业。农村问题看似是
      在农村,实际根源很多是在城市里面。
      
          刘  堪:另外,我们把进口粮食的额度定在5%,值得商榷。我国的粮食产量曾
      经到过102416亿斤,如果向这个目标看齐,把粮食自给的基数搞得很大,农民的收
      入就会受到影响。务实的做法应该是,把自给的数量定到九千或者是八千多亿斤这
      个底限上,把握好进口布局,沿海地区农产品出口也要考虑扩大一些。因为那些地
      方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至少在亚洲、澳洲包括欧洲还是有市场的。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21世纪》:“一号文件”已经明确了“增收”的主题,具体应该如何执行呢?
      会遇到哪些问题?
      
          张红宇:农民收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是很明确的,文件已经提出
      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现在,要建立以农民收入为取向,以农民为本的行政官员考核机制,把增加农
      民收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文件的贯彻。
      
          刘  堪:1980年代之前主要是观念问题,用“一号文件”的形式可以解决,在
      农村的生产潜力充分释放之后,靠一两个文件就导致农民收入急剧增加的机会已经
      很少了。
      
          后续工作是相当艰苦的,这次“一号文件”内容很充实,但问题是,政策开的
      口子越多,后续工作越多,越不容易完成目标。
      
      
      
          林毅夫:我担心的是各个地区在执行这个文件的时候,是不是能够体会到文件
      的精神,按市场机制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保证粮食主产区的耕地是必要的,但对于
      农业生产已经失掉优势,适宜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地区,保护耕地,增加农业产
      出,反而不利于全国统一粮食市场机制的建立。
      
          《21世纪》: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是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根本途径。除了
      要解决好出口,也就是农民工城市就业的问题,还要解决好地方政府对文件的执行
      问题,这涉及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林毅夫:现在地方政府相对来讲还更多地是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干
      预经济,只有把过去很多属于计划经济的职能去掉,精简政府机构,让政府按照市
      场经济的要求来运行,才能同时解决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产量的问题。
      
          张红宇:这是一个执行的问题,首先要端正政府机关的态度,明确目标。比如,
      北京清理非法劳务市场,是解决就业问题还是为了多收费,就需要首先加以考虑。
      
      
          关于精简机构,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中央机构精简好办一点,县乡一级就不可能
      了。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人口确确实实相对多,坐了多年的办公室,再让他
      们去搞实业,很多人可能不具备那个条件,也很难放下架子;第二个是过去的经济
      总量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与现在的事相结合,相对来看,并不需要精简。
      
          林毅夫:关键是要分清什么是该市场办的事,什么是该政府办的事。
      
          张红宇:对禽流感的防治百分之二百是政府的事。
      
          林毅夫:问题在于,有不少是属于市场管的事,而政府也在管,这方面的机构
      就是精简的对象。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