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气候
      
          “桔生淮南为橘,桔生淮北为枳”。古人形象地总结了淮河流域的气候特点。
      一树同宗,隔河而质变,并非百米宽淮河对气候有多大影响,是因为淮河坐落在看
      不见的气候分界上。
      
          淮河、秦岭一线被地理教科书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我在陕西、河南、
      安徽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都设立在这一条线上。而且,多出成果、
      出全国影响面大的成果,很多都是这一线的研究机构或专家。深究其因,得知:秦
      岭、淮河为南北气候交界处,则北方气候有之,南方气候亦有之;北方灾害有之,
      南方灾害亦有之;北方害虫愉快生长于此,南方害虫同样茁壮成长于此。多数时候,
      两边气候、灾害、害虫叠加于这一带,让生物一年中受南北两遭磨炼。在此地培养
      的良种适应南北气候,经受住两重灾害折磨,抵抗住南北敌害侵扰。如此打磨,自
      然适应性强,成熟度高。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广大地区。
      
          单就淮河流域而言,也有人用“三个结合部”来概括淮河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
      :南方多雨气候和北方干旱气候的结合部;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的结合部;沿海和
      内地的结合部。有关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类似结合部是典型的孕灾地
      带。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采访时,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气象学专业术
      语描述:以淮河干流和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南部属亚热带湿
      润区。影响本流域的天气系统众多,既有北方的西风槽和冷涡,又有热带的台风和
      东风波,还有本地产生的江淮切变线气旋波。东南亚季风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由于是多种气候交汇区,多变是一大特色。不同地区、季节、年份,降水量极
      不均匀。南部大别山,最大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而同时北部平原区可
      能只有200多毫米;全流域的年降水量虽有800多毫米,但降雨比较集中,5
      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就通常降下五六百毫米;丰水年和贫水年的降水量平均相差
      四五倍。碰上特殊年份,如1954的水年和1978的旱年相比,降水量悬殊竟
      高达三四十倍。
      
          特殊的气候,加上特殊的地形,便有了淮河特殊的灾害。专家对淮河流域近5
      30年的灾害历史研究发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平均3年2 次,其中流域性洪涝
      灾害131次,干旱97次。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洪涝集中发生在1
      8世纪,干旱主要集中在16世纪、20世纪。
      
          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晰,一般为11年。但百天大洪大涝,继而百天大枯大旱
      现象,亦屡见不鲜。
      
          淮河流域洪涝主要由暴雨所致。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
      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
      
          最为惨重的一例是1975年8月,受台风影响,洪汝河流域突降暴雨。暴雨
      中心汝河板桥水库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达1028. 5毫米,最大入库流量达每
      秒1. 3万立方米,创世界同流域面积入库量最高纪录。导致8月1日水库水位超
      过坝顶,水库溃决。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6小时倾泻7亿立方米。洪
      水出库时形成高30米、宽12公里到15公里的水流,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建
      筑物、道路等荡然无存。京广铁路距大坝下游50公里,有31公里被冲毁,铁轨
      被扭成麻花状。洪水再往下,直接致使洪河石漫滩水库溃决,王老坡滞洪区冲决。
      
          据统计,这次虽是小流域洪灾,但导致2. 6万人失去生命,1130万人受
      灾,33万头大牲畜死亡,冲毁房屋625万间,水毁耕地2000万亩。
      
      
      
          上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和2003
      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亦举世瞩目。
      
          “非涝即旱”是淮河流域灾害的重要特点。由于淮河流域降雨集中,年际变化
      太大,水资源很难利用,农业亩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 。这使得淮河流
      域农业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干旱灾害。祸不单行,在旧中国,淮河流域的干旱往往
      还伴随蝗灾、干热风灾害等。近530年,发生流域性旱灾193次,蝗灾103
      次。
      
          灾害频仍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历史上农民起义频发是民不
      聊生的典型标志;而邪教横生,反映了沿淮人民在现实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
      能在虚妄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淮河流域居民外出乞讨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独
      特的现象,群体性移居也较为多见。现居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河南籍人士就非常之多,
      几乎每问三个人即有其一。历史上还出现了以乞讨出名的凤阳县,民歌“十年倒有
      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唱遍全国。直到现在,沿海和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
      夜市里卖花的小女孩,相当比重的人员来自淮河流域。
      
          当代最为严重的灾害应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当时我国出现了三年自然
      灾害,全国约3000万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70%以上
      是淮河流域居民。由于这一时期妇女严重营养不良,婴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现在,
      这一年龄段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