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身世(1)
      
          淮河是一条年轻的河。尽管在中国排名第三,但与老大哥长江、黄河相比,资
      历要浅得多。现在淮河流域的很多土地,包括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还是依靠黄河、
      长江搬运沙土“造”出来的。
      
          据有关地质研究资料记载,数百万年前,黄淮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由于
      海底地壳运动,已把山东的沂蒙山一带托起,现在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就成了一
      个海湾。
      
          100万年前,桐柏山上流出一股溪流,汇集沿途的细小支流,向相对低洼的
      东方流动。这时黄河、长江等已壮大到具有“改天换地”的威力,裹挟着大量泥沙,
      填海造地。大约到5000年前,江苏北部已成陆地,淮河穿过此地注入大海,奠
      定了现在淮河的模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淮河干流走向:源
      于现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的胎簪山,经过该县的东北部和南部,流经信阳市北和其
      下辖的罗山、息县、淮滨三县,到达安徽境内的阜南县。向东过霍邱、寿县、怀远、
      凤阳出安徽。进入江苏,流过泗阳县城南,经淮阴北,向东过涟水县,注入黄海。
      
          现在看来,淮河上游、中游基本维持原来的面貌,只是下游地区变化太大。
      
          淮河算不算中华民族最早繁荣的地方?
      
          中国人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丰富的古籍遗存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报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系一项关于安徽和县(长江北岸边)发掘出的
      “和县猿人”遗址和化石测年成果时,负责研究的教授们告诉我:如果把中国“人”
      的文明起源上溯到1万年前,当时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居民了;
      再往上推15万至30万年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只能找到很少几处人类活动的
      踪迹;时间再往上推移,就更少了。即使是1万年后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建筑、艺
      术品等,南方存留也比北方少得多。是中国南方在古代没有像北方那样人类频繁活
      动?教授们通过对和县猿人化石研究后认为:中国南方气候温湿,腐蚀力极强,古
      迹与文化遗产难以保存。为验证这一说法,教授们还做了个试验:将步枪子弹的弹
      头去掉,倒出火药并清洗干净,放入不同试验品,如骨头、金属、含放射性元素物
      品等,后密封、深埋。深埋的地点就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附近,过几年挖出看看其
      变化情况,用以推断古代遗存在南方气候环境中的保存与腐蚀等情况。不想3年一
      过,子弹壳早就锈蚀了,里面的东西也存留不多,面目全非。试想,如果这是30
      0年、3000年、30000 年,甚至更早,那时候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根
      本无法留到今天供我们欣赏、歌咏。
      
          我没有专门研究淮河文明史,但对淮河流域的文明,我认为有两件事必须提及
      :
      
      
      
          一、众所周知的史实: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
      国历史的思想家。出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出生于安徽颍上县的管子,出生于安徽
      涡阳县(一说河南鹿邑县,商、周时可能为一地,后划分归属两省不同地区)的老
      子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儒与道,时至今日,仍是中华
      民族世界观的“原点”和精神文化源泉。淮水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厚重的文明,对
      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二、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距淮河发源地很近的河南舞阳县贾湖
      考古遗址,在多次发掘中,均发现稻作农业的遗迹。特别是2001年4月到6月,
      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队、河南省博物馆、舞阳县博物馆等合作进行的考古发掘,
      发现9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居民已开始种水稻。出土文物中不仅有稻谷,还有加
      水稻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新华社于2001年6月27日对海内外播发了通稿。
      
          考古专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贾湖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发现了
      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七音阶骨笛,还有成套的稻作农业遗迹等。贾湖考古发
      现举世震惊,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水稻之于中国人,无异于牛奶对于欧洲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人口大
      族,与稻作农业不无关系。特别在天灾人祸频仍,以人多为胜的古代,稻作农业对
      民族的强盛,尤为重要。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