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庞德《诗章》中的“人间天堂”解读
作者:杜予景
摘要:庞德《诗章》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我曾试图描述天堂/ 别动/让风儿来叙述/ 那就是天堂/ 请神灵们宽恕我/所创作的/请我爱的人们宽恕/我所创作的天堂”, 这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鸿篇巨著《诗章》中的最后几句。整首诗以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寻求家园为隐喻,他和奥德修斯一样经历了苦难,为的是寻找人类理想的精神家园,诗人的想象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历经地狱、天堂、仙界、人间,时间又横跨远古和现代,地域从希腊到中国,诗人苦苦追求的是人间的天堂,他在史诗中反复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究竟在人类社会是否存在“天堂”?怎样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天堂”?诗人穷其一生对西方社会精神和生态危机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对人类社会的命运进行了探索,而《诗章》就是他一生心路历程的记录。诗人心目中的“天堂”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天堂”体现了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探索过程。
一、“神圣的永恒的世界”
庞德在1927年写给他父亲的信中勾勒了这部史诗的框架,他考虑《诗章》有三部分组成:1.活人下阴间;2.历史重复;3.“神秘瞬间”。这个构思和传统史诗但丁的“神曲”不无相似之处。对天堂的描述也是但丁似的。因此在《诗章》的前五章、十五章、十六至十九章,充满了诗人对“天堂”的瑰丽想象,这个天堂是圣经中描绘的,也是文艺复兴时期许多艺术作品所体现的主题,那是基督徒死后去的极乐之地,请看诗人《诗章》三中的诗句:“神飘浮在湛蓝的天空/ 耀眼的神灵,托斯卡尼,/第一道曙光在露水消失前出现/ Panisks, 从橡树中来/ Dyras, 从苹果树来/ Maelid①, 穿过树林,叶子充满低语/ 白云插过湖面,湖面上是神灵/ 水中是杏白色的泳者……”以上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传统的伊甸园景象:在祥和宁静的美轮美奂的环境中,天使们沐浴在永生的幸福中。这个由基督教所许诺的极乐之地是否真是人们所追求的终极乐园?庞德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堕落的根源之一。特别让庞德嗤之以鼻的是基督教的人类中心观。在《诗章》(14/112)中庞德对基督教进行了辛辣的讥讽:“这儿耶稣的手指指向岩石/说道:这儿是世界的中心/(我向你保证,这事发生了,我,诗章的创世主)。”
庞德认为正是这种西方社会把人类,把地球视为中心的宇宙观把人类发展引上了歧途。因此基督教是不可能把人类引向极乐之地的。在《诗章》(74/456)中庞德记录了他对传统天堂的放弃:“我不明白人们怎能忍受/有着画上的天堂在尽头,/没有了画上的天堂/晨曦普照绿叶。”怎样的社会才是人间的天堂?庞德的想象飞到了公元前七世纪的波斯城市埃克巴坦那。这里气候宜人,人民富足,曾经是两河流域的商贸和文明中心,也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人间天堂”。
二、埃克巴坦那(Ecbatan)
埃克巴坦那是波斯古国米底(Medes)的首都,传说是由英雄迪奥赛斯(Deioces)任第一任国王。庞德在《诗章》中反复提到了这个国度。在第四章,诗人写道:“赶骆驼的商人坐在梯子上,/俯视着埃克巴坦那整齐的街道,/达那厄!达那厄!/什么风是国王的风……”这几句诗把埃克巴坦那和一个神话故事联系起来。达那厄(Danae)是阿耳戈斯国王(Argos)阿克里西俄斯(Acrisius)的女儿,有一次阿克里西俄斯得知神的预言:将来会被达那厄的儿子杀死。为了逃避这个厄运,他造了一座铜塔,把女儿禁闭在最高层,四周没有窗户,只在塔顶开了天窗。美丽的少女内心痛苦,天天凝望着繁星,一天宇宙之神宙斯被少女吸引,变成一阵金雨,洒进塔内的卧室。就这样,宙斯常化作金雨和达那厄相会,并使达那厄生下了佩耳修斯(Perseus)。最后佩耳修斯果然杀死了自己的外公。对于一个传说中的“人间天堂”庞德反复把埃克巴坦那和这个神话联系起来有他很深的寓意。阿克里西俄斯试图违抗自然,违抗人伦的行为必招天谴。
在诗人眼中,其实它并非是一个“天堂”,物质和商业的繁荣并非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天堂。我们可以从很多细节体会到诗人的这个主题。赶骆驼的商人“俯视”“埃克巴坦那整齐的街道”。“整齐的街道”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明与繁荣。但“俯视”这个动词却别有意味,他的英语原文是“look down on”在英语中有着双关的含义:除了俯视,还有是蔑视、藐视之意。诗人蔑视这所谓的繁荣,后面一句“什么风是国王的风”,“风”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不是任何王权所能控制的。这里诗人用反问的语气对阿克里西俄斯试图控制自然,违反人伦的行为做出了严厉的谴责。在《诗章》的第五章,诗人更深化了这个主题:“ 巨大的,成堆的宝藏/ 埃克巴坦那,滴答,滴答,逝者如斯/ 新娘等待着上帝的幸临,埃克巴坦那/街道齐整的城市,武装的熙攘的人群,/ 奔向纷杂的事物。”这里“成堆的宝藏”“熙攘的人群”和静止的、等待着上帝的、被幽禁着的新娘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着以违反自然,违反天伦为代价的发展与繁荣是毫无意义的,机械的“嘀嗒”声暗示了西方社会机制以崇尚理性为口号下的机械性。“武装的”人群也有它双重的含义:首先从字面上它可理解为真正身着武装的人群,这暗示了西方文明发展史所伴随着的频繁的争斗史,其次“武装的”人群也可以从比喻的层面上理解,暗示着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关系的异化。“武装的”(英语原文为armed)在这里巧妙地点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比萨诗章》(74/445),庞德又写到了埃克巴坦那:“建造一个迪奥赛斯之城,它的台阶闪耀着星星的色彩。”迪奥赛斯是由米底人拥戴的国王,他以公正而著称。上任后他用法律和秩序来治理国家。因而使埃克巴坦那成为历史上让人神往的“人间天堂”。但联系第四章和第五章,诗人向我们指出繁华表面下的丑恶和危机。“天堂从来不是人工的”这一句话在比萨诗章中反复出现了四次(p458,p480,p488,p488,p548),表明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与自然脱离的经济发展是不可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
在20世纪初西方社会工业和科技高度发展,庞德以一个诗人的高度责任感对现代性做出了深刻的批判。诗人以埃克巴坦那,这座西方传说中的人间天堂为例,揭示了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牺牲自然,牺牲人伦为代价,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虽然西方人创造了物质的昌盛,但这丝毫无益于人类生活的根本福祉。
三、圣主统治的和谐社会
庞德在《诗章》中批判了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他的目光投向了东方,他花费了七页的篇幅专门写下“中国诗章”从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来寻求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历数了所有中国圣明的统治者,发现只有统治者遵循自然规律,爱护人民才能建立和谐社会。从远古时候起,有巢氏教会人们建造房屋,神农氏教会华夏民族耕作。为表示他的尊敬,庞德在《诗章》(263页)上用特大的中文写下了他心目中圣明的领袖:尧、舜、禹。并用下列诗句表达了他的敬佩之情:“爱太阳和雨水/ 观察什么星在至日/ 什么星在仲夏/ 禹,水的首领/ 黑土肥沃,丝绸来自商汤。”尧,遵从天道,禹疏通河道,顺水治水。这些伟大的领袖都能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是成功的典型。庞德也分析了一些王朝的覆灭。用特大的中文他写下了“夏”,并用短短两行归纳了夏的覆灭的原因:“夏!夏灭了,为的是触犯神灵,为的是人民的血汗。”(13/2650)这是违反自然的反面例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