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异化/反异化的生存图景
作者:廖冬梅
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生长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民族现实土壤里的以现实主义精神关注政治权力机制下人的异化以及反异化的现代性文本。王蒙对人的异化的呈现不像劳伦斯、卡夫卡、尤奈斯库那样“形而上”,王蒙对青春和激情的认同使得他也不像西方现代派文本那样关注资本主义语境下工业文明对人的全面异化,而在关注个体被异化的同时关注个体的“反异化”。他对“反异化”的书写,张扬了创作主体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孜孜以求,也诠释着对“文学是人学”的本质认同。毕竟体制、社会都是不能离开历史主体的人而自生自灭的。人生来都是自由和平等的,政府和权势只能借人们的“同意”和“许诺”建立起来,“当人们一旦看出维持和平和执行正义必须要有政府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集合起来,选举执政长官,规定他们的权限,并且许诺服从他们”{11}。但一旦政府和长官凌驾于维持和平和执行正义的许诺之外,如果人们还一味忠顺政府,那就是背离了人性的合理要求而沦为盲从和愚昧,如果政府还以权力的惯性而不依任何契约而对个体加以意识形态话语的约束和权力控制,那就是强权对自我主体的异化。所以,要想超越异化性生存,必须呼唤人的主体性。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要想超越异化、消除异化,只有一种新的历史主体的诞生,异化这种社会畸形形态才可能消除。
王蒙曾说:“最初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12}其实,刘世吾等怪诞性异化生存的背后揭示的正是政治权力体制内里的根深蒂固的弊端和荒唐,林震的焦虑和孤独也正是人作为主体自我认同的艰难。因此,王蒙之笔由社会性政治场景已然切入了政治中人的精神状态,由对社会政治层面的思考最终抵达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蕴涵深切的人道主义和深刻的生命意识,具有超越性价值。同时表征了王蒙对当时那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动疏离和拒绝,以及对被集体意志敲打出来的美学规范的僭越。这也正是王蒙的文本和王蒙本人被意识形态权力话语和大多数批评双重放逐的根本原因。
此外,王蒙对这异化/反异化主题的叙事关注,向上直接继承了鲁迅的启蒙话语传统,向下则启发了“文革”结束之后新时期反思文学中对于“人民公仆的反思主题”{13}的关注以及20世纪90年代优秀“反腐小说”创作对权力、干部和政治体制的深刻思考。王蒙新时期的名作《蝴蝶》对人民公仆的反思可以说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题的延续和深化。同时,这种主题资源,成为余华、残雪等先锋作家,以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诸多女性小说叙事涉及权力和政治体制、涉及感性个体的异化和反异化主题时重要的话语参照。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廖冬梅,文学硕士,广东嘉应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 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9.
{2} 孙先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精神现象学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3.
③ 谢泳.重说《组织部新来了个轻年人》[J].南方文坛,2002,(6).
④ 洪子诚.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A].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下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4.
⑤ 王文胜.突不出的重围——在与“解冻文学”比较中反思“百花文学”[J].南京师大学报,2000.
⑥ 王若水.谈谈异化问题[A].王若水.为人道主义辩护[M].北京:三联书店,1986.
⑦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⑧ 弗洛姆. 孤独的人,现代社会中的异化[J].外国文学研究,1990,(4).
⑨ 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⑩ 黄楠森.人学原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1} 休谟.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2} 王蒙. 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A].洪子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13} 朱水涌.文化冲突与文学嬗变[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