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选象恰切 寓意深远

作者:郭玉森




  小说中的“寒夜”阴暗、寒冷、混合煤气和其他窒息人的臭气。它是黑暗、阴冷、沉闷、空寂、凄惨,甚至恐怖的;它是自然之夜,更是社会之夜、人生之夜,生活在“寒夜”中的人物的心境是冷寂、空虚、压抑、忧郁、悲凉,甚至绝望的。它们表里相依,内外相融,铸成了一个超越现实景象和特定时间的“寒夜”。它的气色和氛围散发向小说里的每个时间、每个角落。小说里的白天多是阴着或下着雨,天“灰色,好像随时都会下雨似的”,即使无雨,也依旧“特别冷”,“虽然有阳光射进来,阳光却是多么的微弱”。小说里的“天永远带着愁容。空气永远是那样沉闷。马路是一片黯淡的灰色。人们埋着头走过来,缩着颈项走过去”。昏暗、寒冷、忧郁、沉闷、弥漫着“寒夜”的色彩和气息。其中活动着的人物也有着夜的昏沉、寒冷和空寂。汪文宣是其中最突出的,小说中多次写到他“茫然”的眼神、心态和他昏沉无力的感觉。汪文宣的睡,也多是昏睡,即便做梦,他也摆脱不了“寒夜”的生活和心情。梦中有因战火而被浓烟盖满的天空,令人恐惧的爆炸声和慌乱奔逃的情景;有推桌碎碗、怒火中烧的曾树生,有孩子的哭声和因婆媳矛盾引起的争吵。另一个梦中,曾树生抛弃了他,母亲也好像死了,他从梦中哭醒。生活的“寒夜”梦魇一样缠着他,汪文宣更陷入到“寒夜”的深处。“寒夜”笼罩在小说的整个世界,它以昏暗、阴冷统治着人物的生活,侵袭着人物的身心,导演着世界的悲剧。汪文宣那不断吐着的“鲜血”,以一种震人魂魄的红色警告了“寒夜”中生命的毁灭。这里,不能把“寒夜”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制度或某个环境,这里的“寒夜”主要是由社会环境、生活困境、人物心灵、自然客体等方面的因素熔铸而成的。
  《寒夜》“是平民的史诗”②,其意义则不仅限于平民。“寒夜”,成为一种生存困境的象征,它的意蕴,当首先指向恶劣的社会环境;其次是人物具体的生活困境;再者是其中人物的暗淡、悲凉的心境。《寒夜》中人物的社会“寒夜”早已过去了,现在我们主要面对的是具体多变的生活困境和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的心态。在生命面对“寒夜”时,心态不能再陷入“寒夜”,否则只能加剧悲剧的意味。这是《寒夜》对我们的人生予以的深刻启迪,是汪文宣鲜血的警示。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郭玉森,河南济源人,河南省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① 鲁枢元主编:《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第223页。
  ②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第20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