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一曲呼唤宽容的悲歌
作者:黎秀娥
三
鲁迅早在1918年前就曾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④,60年后的《孽子》同样是呼唤拯救孩子的深情之作,不同的是,白先勇采取一种超然的态度,用温柔的笔调低低地唱出心中呼唤宽容的悲歌。
作家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出发点,然而作品一经问世,它就不再属于作家自己,而兼属于读者和社会,这就使一部作品有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成为必然。事实上,《孽子》对当下的青少年教育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孽子之孽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失败的产物。假如学校不发布告“以儆效尤”,而是耐心地做阿青的心理疏导工作,也许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充其量只是性欲支配下的一次出轨,而以出卖肉体为业对李青而言,绝对是一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和蹂躏。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因为他的心从未堕落,所以即使他心中最正派、最可亲、最谈得来的俞先生将手搂到他的肩时,他感到的仍然是莫名的羞耻:“一阵不可抑止的心酸,沸沸扬扬直往上涌,顷刻间我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这一哭,愈发不可收拾,把心肝肚肺都哭得呕了出来似的。这几个月来,压抑在心中的悲愤、损伤、凌辱和委屈,像大河决堤,一下子宣泄出来……”⑤李青不愿如此,这正是他的希望所在。但学校没给他机会。学校不只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地方,不应该出了问题就把学生逐出校门,把责任推给家庭,把负担推给社会。李青回到家后,假如父亲不简单粗暴地逐子出门,而是用宽容的父爱感化儿子,也许李青真的能走进陆军军官学校,继承父亲的志愿。李青的出轨,家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父母和孩子间的隔膜很深。在家中,李青唯一的知音就是弟娃。母亲离家出走后,他自觉地照顾弟娃,俩人同食同寝,感情深厚,李青不惜用两个半月的送报钱给弟弟买了一管口琴;弟娃死后,李青非常怀念他,那是在漂泊的孤苦中升起的对知音的深切思念。他也思念父亲,但没有想弟弟那么急切,因为父亲是挥动着自卫枪的,在此之前父亲只顾自己翻着《三国演义》,也很少和儿子交流。李青回忆母亲时说:“母亲出走,我似乎没有感到特别难过。大概因为母亲对我从小嫌恶,使我对她只有畏惧,没有依恋。”一个被爱拒绝了的孩子,难怪他去寻求别样的寄托和刺激了。然而,这个被爱拒绝的孩子却依然热爱着拒绝爱他的人。他到了学校就流连忘返。他是个敏感的孩子,知道自己给年老的父亲带来的痛苦。当他安逸地住在傅老爷子家时,听到傅老爷子的咳嗽声,他依然在想,“不知父亲安睡了没有,会不会还在他的房中,一个人踱过来,踱过去”。他不恨自己的母亲,反而拿出忍着羞耻挣得的钱去看望病中的母亲,遭到的虽是母亲的误解和厉喝,可是过了没多久,当他吃着熟透沁甜的西洋软柿的时候,他又想起当年和母亲一起吃柿子的幸福时光了。他买了二斤柿子想送给母亲,可母亲已经病死了。他于是遵循母亲的心愿去庙里替母亲上香求佛祖饶恕母亲的罪孽,并把母亲的骨灰护送回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母亲拒绝的孩子竟能如此坚强地爱自己的母亲,这就是常人眼中的孽子!
傅老爷子说:“天下父母心,你们懂么?你能懂么?”而笔者却仿佛心存疑问:“天下儿女心,你们懂么?你能懂么?”理解和宽容不是万能的,但理解和宽容至少可以挽回一部分像李青一样有良心和爱心,还没有堕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孩子。这时候如果家长能伸出温暖的手,这些孩子就会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然而,小说没有给出乐观的结局。李青的父亲始终没站出来寻找儿子,他的压力来自哪里?来自社会。我们期待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会有更多像傅老爷子那样的热心人来一如既往地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们,让他们不必再躲在黑暗的角落里互相取暖。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黎秀娥,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① 《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页。
②⑤ 白先勇:《孽子》,花城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第288页。
③ 寇志明:《21世纪的民族寓言:从台湾文学角度看詹明——阿克马德之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第112页-第119页。
④ 《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