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从鲁迅学习抒情
作者:吴浪平 刘海军
鲁迅集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于一身,他的作品有着丰富的社会政治内涵和思想文化深度,挖掘、阐发、弘扬鲁迅的思想,以思想性政治性的标准来衡量鲁迅的价值与地位,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意义,这是当时人们论鲁迅时普遍的做法,直到今天这也仍是阐释鲁迅的主流。但是沈从文表现出了特立独行的姿态,面对政治性思想性革命性艺术性复杂交织的鲁迅,沈从文径直抓住鲁迅作品的审美情感进行赏鉴品味,这本身就是对于文学性的一种坚守。站在精英的纯正的文学立场上来极力维护文学艺术的独立性自律性,这使他对鲁迅有了独特发现。
沈从文以“抒情”为主线对鲁迅小说风格的品评,当然并不全面,在敞亮鲁迅作品的某些维度的同时又遮蔽了鲁迅作品的另外一些维度,比如鲁迅小说表现的中国社会的悲剧现实,鲁迅“忠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与肉来”②的现实主义深度,鲁迅在作品中饱含的深沉的民族生存忧虑感及强烈的批判精神,都在沈从文的审美批评过滤下消解无遗。
尽管沈从文的“作家论”存在这样的不足与缺陷,但它作为沈从文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的一种理论实践,以其独具的品格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有人指出沈从文于时代主潮之外“选择了现代文学另一条不平坦的路”③,然而正是这条不平坦的路造就了这个卓然独立的伟大的批评家。尤其是在左翼文人过分强调文学服从时代服从政治,把文学当成宣传的工具,轻视艺术规律和文学的独立性时,沈从文能够坚守文学的独立品格,重视作家的审美气质,探讨艺术美的形式与艺术技巧,追求纯正的美学趣味,注重艺术本体的美学规律,这是弥足珍贵的,闪耀出独特的光芒。沈从文的审美批评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审美自觉与成熟,对茅盾等人所代表的主流社会历史批评起着互补的作用。而在当今过分注重科学性、学理性、操作性的文学批评语境下也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赵红玉)
作者简介:吴浪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博士生,湖北荆楚理工学院人文系副教授;刘海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5级博士生。
① 茅盾:《茅盾文艺杂论集》(上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6月版,第576页。
② 鲁迅:《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241页。
③ 孙士生:《文体批评与古典审美》,《名作欣赏》2007年第8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