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李清照词审美风格的维度阐释

作者:徐定辉




   在李清照的后期词中最能体现其委婉幽深之审美风格的恐怕要数《永遇乐》(落日熔金)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前词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此词通过对中州盛日元宵佳节热闹景象和欢乐生活的回忆与当前节日悲凉境遇和寂寞心情强烈而鲜明的对比,将女词人半世飘零、身老他乡的满腹辛酸以及故国沦亡的哀伤和沉痛悲戚的心情表现得曲折婉转、回肠荡气。
   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更是李清照借形象化的手法创作的一首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词通篇抒写主人翁(词人)的悲苦情绪。时间上从清晨写到傍晚,空间上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天空写到地下、又从室外写到室内。词人通篇撷取秋天的一些典型景象,如秋风、秋雁、秋花、秋树、秋雨等来层层渲染她那不堪的愁情,表面上看是悲自然之秋,但高明的读者却能透过字面一眼看出词人是将大半生来的家国之悲、漂泊之恨浓缩在一整天的情绪中,是借凄凉的秋景来寄寓伤乱之怀。因此,此词的真正旨意是词人在借自然意象悲人生之秋、悲世运之秋。如果仅就词的形色意象看,此词简直就是一篇悲秋赋。由于词人巧妙地借景寓情、以实映虚,这就使得该词具有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笔尽而意不尽”的艺术意蕴,呈现出深致婉曲的审美风格。难怪明人杨慎在《词品》中赞叹说:“《声声慢》词,最为婉妙。”
   深婉含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一向的审美追求,而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才华在词的创作上实现了这一审美追求,在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为千百年的读者创造了奇异芬芳的异卉名葩。
   (三)俊逸豪迈。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虽然囿于“词别是一家”的识见,加之她个体生命的独特经历与感发,致使其词多具婉曲幽深的风格,然而李清照毕竟“才力华赡”,性情开朗,豪放潇洒,有“奇男子之所不如”的气魄,因而她的词又时时呈现出俊逸豪迈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表现在词作中往往透射出灵秀洒脱、超群拔俗、气魄宏大、迈往绝尘的风姿,给读者以爽朗乐观、超旷豪逸的审美感受。女词人那首追记少女时代一次泛舟的名作《如梦令》是颇能彰显其词俊逸豪迈之审美风格的一个典例。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不仅是景物、人情融为一体,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而又生动有趣的水乡画图,更揭示了词人豪放不羁、洒落风流的少女形象。词以“沉醉”、“兴尽”、“误入”、“争渡,争渡”等一系列的动态描写,展示出一种任性豪逸的生命活力,笔墨灵动、语清意隽,风格俊迈,令人叹赏。
   再如前引《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词人以女性好胜爱美的心理,写买花、簪花、与花比美,在丈夫面前显示自己闭月羞花之貌的情态,笔致轻灵,表现了一位少妇放纵娇嗔的性格,真可谓“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⑤。
   清人沈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⑥此言良是。李清照身为女子,却能在诗中写出“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抷土”(《上枢密韩肖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等气象非凡的诗句,可见其性情之豪健、胸襟之广阔、志向之宏大,远非当时普通闺阁淑女之可比拟。她倘为男儿,身处国难,定是驰骋沙场的勇士或指挥攻伐的将军了。文化传统、性别观念、时代气候虽然未能让李清照成为抗金复国的英雄,但在文学创作上她却是闺秀中的豪士、巾帼中的须眉。单就词的创作而论,尽管李清照自己坚守词的婉约正宗观念,但因她特有的“丈夫气”,致使其词也不时表露出豪放旷逸、超群拔俗的气度风神。借用晁补之在《能改斋漫录》中评苏东坡词的一句话说就是“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我们不妨再看她咏节候风物的一首小词《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心月早。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心理。面对凄凉的秋景,许多男性文人免不了触目伤怀,更何况是多愁善感的女性了。然而李清照此词却超乎寻常,词人以乐观的情调、比拟的手法传达出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将颓败凋残的秋景写得情趣生动、清丽迷人。王璠先生在《李清照研究丛稿》评此词:“生动蓬勃、景色鲜妍,充满着热情爽朗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体现出词人少年时期的那种积极开阔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评点十分精准。而此种接受效应,可以说正是该词所浸溢出的豪放、开朗、俊逸、超迈的审美风格所致。
   如果说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幸福,其词表现出轻松欢快、俊逸豪迈的风格当属自然,那么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痛的后期词作是否具有迈往超逸的审美风格呢?回答是肯定的。最能代表李清照后期词作俊逸豪迈审美风格的词自然当推那首《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彿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此词清代词评家黄蓼园赞为“浑然大雅,无一豪脂粉气”(《蓼园词选》)。梁启超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艺蘅馆词选》。前贤可谓慧眼独具。词写作者为摆脱现实中的愁苦而梦驾云雾游天河、归帝所、闻天语,给读者展现一个云天雾腾、千帆竞渡的美境,似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上阕描写了梦中晓雾弥天、星河移转、千帆飞舞的奇异壮阔的景象,接着写词人进入梦境身临天宫并与天帝对语的情景。下阕写李清照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艰难处境和远大理想。结尾“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描写了李清照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乘长风高飞远举直向仙山蓬岛,在理想的国度中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神话,气势磅礴,奔放有力,使词呈现俊爽开朗、超逸豪迈的气格与美质。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盛赞此词:“意境扩大,想象丰富,确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⑦
   真正的诗是心底之音,灵魂之歌。李清照的词是她特有的性情、襟抱、学识、才华的真实流露,是其全部生活的艺术写照。其词的多重审美风格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文学艺术的阴柔之韵与阳刚之美,前人说其词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⑧,确非妄语。据王仲闻先生《李清照集校注》,今存李清照词含存疑词在内也就五六十首,但李清照《漱玉词》之审美风格远非本文上述所能包容,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徐定辉(1964-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词。
  
  ① 杨慎. 词品[M]. 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6:450.
  ②李调元. 雨村词话[M]. 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6:1431.
  ③唐圭璋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C].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1169.
  ④沈祖棻. 宋词赏析[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197.
  ⑤王灼. 碧鸡漫志[M]. 孙克强. 唐宋人词话[C].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1999:457.
  ⑥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6:3605.
  ⑦夏承焘. 唐宋词欣赏[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83.
  ⑧沈曾植. 菌阁琐谈[M]. 唐圭璋. 词话丛编[C]. 北京:中华书局. 1986:36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