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陈应松乡村小说的破败叙事

作者:陈国和




   应当指出的是,底层关怀一向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优秀的底层关怀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也常常以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的情怀关注底层生活。不过,陈应松的底层写作则是真切审视、直面当下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当下部分农民因生活绝对贫困导致性情的扭曲,而这种压抑、病态的情绪不但没有得到成功的缓解、释放,而且在一次次挣扎、失败的打击之后,会孕育、发酵成人性恶的因子。当得到某种偶发事件诱发时,这些人往往不惜铤而走险,成为社会不祥的定时炸弹,如《望粮山》中金贵的经历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陈应松所代表的底层关怀显示出深入介入当下的特点,并且在现代化进程造成的生态危机和贫富差别造成的人际关系危机和精神危机方面具有为社会敲警钟的现实意义。也许因为在小说中表现出以上的特点才使得陈应松成为了底层写作的代表作家。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陈国和,博士,咸宁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继凯.民间原型的再造——对沈从文《边城》的原型批评尝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4).
  [3] 陈应松.世纪末偷想[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1.
  [4] 海德格尔. 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
  [5] 陈应松,罗亿清. 爱泥土,更爱石头——与陈应松对话[J].陈应松.豹子最后的舞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6]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M].夏仲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7]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王晓明.红水晶与红发卡[J].读书,2006,(1).
  [9]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生存的特殊背景与价值的失范[J].文艺研究,2005,(8).
  [10] [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的转向[M].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2] 关注乡村的疼痛——李运抟陈应松对话录[J].湖北日报,2007-2-9.
  [13] 蔡翔.专业主义和意识形态——对当代文学史的另一种思考角度[J].当代作家评论,2004,(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