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论杨万里山水诗中的谐趣、奇趣与理趣
作者:韩 梅
三日银丝织一笼,金乌捉来送笼中。
知谁放在扶桑树,只怪满溪烟浪红。
细雨连绵下个不停,那蒙蒙的雨丝仿佛织成水晶笼子,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就恰似关在笼中的鸟儿。满溪烟浪映衬着红光,人们才悟到不知道谁把鸟笼子挂在扶桑树上。全诗从瑰丽的想象入手,充满绚丽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诚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鸦青幕挂一团冰,忽然觉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独自行”,把天空的颜色说成是鸭青色,把圆圆的月亮想象成一团冰,并且认为这一团冰不依傍天空,而是自由自在地运行,同样是别出心裁,饶有天真烂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滨,不是山衔不是云。寸寸低来忽全没,分明入水只无痕。”诗人坐在湖滨,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缓缓地落向远处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个冲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见它入湖,细查湖水,湖水却平静依旧,了无夕阳入水的痕迹。真是奇景,充满了一种新鲜的奇趣。他的古体诗也充满了这种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头潘家湾阻风不止》:
北风五日吹江练,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银山成雪片。五日五夜无停时,长江倒流都上西。计程一日二千里,今逾滟滪到峨嵋。更吹两日江必竭,却将海水来相接。老夫早知当陆行,错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却十程住,何策更与阳侯争?水到峨嵋无去处,下梢不到忘归路。我到金陵水自东,只恐自此无南风。
此诗除开头四句正面描写长江风浪之大以外,其余全是从想象入手写狂风骤起“五日五夜无停时”的骇人威力。诗人由北风劲吹,逆风阻船这一目前实情入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长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滟滪而抵峨嵋,江水流尽而与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头,前无去路,后亦无归途,陷入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惊人语,乃未经人道矣” ,诗歌带给人们的是充满惊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来自于诗人新颖离奇的想象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但这种想象和夸张绝不是无生活和感情依据的炫奇立异,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现诗歌作者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从而使读者产生新奇之美的艺术感受。
三、启人心智的理趣
杨万里的山水诗富于理趣。所谓理趣,是指诗歌将哲理巧妙地熔铸于诗情诗境中,既蕴含着启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诗歌的形象美。
沈德潜《<清诗别裁>凡例》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不贵下理语”。杨万里的山水诗为这句话作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杨万里是理学家,更是诗人,因此他并不像有的理学家那样把诗歌写成押韵之语录讲义,一味下“理语”,而是把理学的观物体验方式引入诗歌创作,用理学家“活处观理”的方法来观照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体道、由微知著,从具体的山水景物中体味天理,发掘宇宙万物造化之妙,同时认真学习和汲取前代诗人在山水诗中表现哲理的艺术经验,用鲜明生动的审美意象来寄寓深奥的哲理,写出了理趣盎然的诗歌,使人们在审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启悟。如《桂源铺》: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来,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幅万山终于阻挡不住小溪奔流的壮观图画,读之使人感到心胸开朗。但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所给予我们的仿佛又不仅仅如此,细加咀嚼寻味,其中仿佛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在万山与小溪富有童话色彩的斗争中,我们既可像胡适先生那样认为“此诗可象征权威与自由的斗争”;亦可认为弱小的小溪经过不断的抗议、喧叫,最终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广阔的前程,蕴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挡、逆转,而“万山”所代表的守旧势力必定失败的道理;还可体会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由于此诗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诗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兴中生发出哲理,于形象而有趣的画面中呈现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与“趣”浑然一体,毫无牵合之感,仿佛如盐之溶化于水一样,无痕却有味。再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作者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把层峦叠嶂、峰回路转的自然景观写得活灵活现。莫说下山容易无艰险,这不过是你的错觉,未免高兴得太早了,小心诡诈的群山骗了你。一个“赚”字,一个“拦”字,把行人在山间跋涉的刹那感受写得惟妙惟肖,也饶有诙谐之趣。不是么,你兴致勃勃地爬过一道山梁,以为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刚过,一山又横亘面前,挡住了你前进的道路,原来你已经陷入了群山万壑的重重包围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山放出一山拦”,一段艰苦路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前进的道路上就一帆风顺,前头尚有千山万水还等待我们跨越。
钱钟书先生指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朝人擅长议论说理,以诗歌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在宋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写有不少脍炙人口、富于理趣的哲理诗,使读者在感受诗美的同时也得到哲理的启迪。与前辈诗人相比,杨万里诗歌中哲理的表达不像苏黄那样严谨、凝聚,而是更为自然轻灵,更富有趣味。无论《桂源铺》还是《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都有这样的特点:于谐谑的画面之中蕴含哲理,既能启人心扉,让智者深深地思索,也能带给无意求哲理的人们轻松的愉悦。再如: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第一首描写望云观山之景,在“却又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的奇妙趣味中揭示了难辨世事时不妨静观其变,真伪自会不辨自明的哲理。第二首描写小池清澈、池树阴浓的夏日小景,在小荷欲绽放而未放、蜻蜓早已察觉并立于其上的瞬间景象中,让人领悟到这样一个人生哲理:新生事物弥足珍贵。即使是有意说理,诗人也注意将议论结合着形象,如《东园探桃李》中“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的议论结合着“最是桃花饶态度,醉红娇绿恼人看”的形象描写,特别是“恼”字的运用,使“红花还需绿叶扶”也即“两美相得益彰”的生活哲理表现得富有情趣。
杨万里山水诗的趣味主要表现在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但需要指出的是谐趣、奇趣和理趣这三者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叉,浑融一体很难分辨,同时兼具两者甚至三者的诗歌不胜枚举,像《桂源铺》、《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晓行望云山》等皆富于谐趣、奇趣以及理趣。广泛而多样的“趣”使杨万里的山水诗突破了传统山水诗追求情景交融的模式,呈现给读者更为活泼、热闹、有趣的山水自然,开辟出一片迥然于传统山水诗的新的诗歌境界。山水诗之“趣”当然不是自杨万里始,在陶渊明、杜甫等前代诗人以及宋代诗人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山水诗中都包含丰富的“趣”,但因个性因素与时代哲学——理学的影响,杨万里的山水诗中的“趣”表现得更为突出,并且对后世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以及袁枚等人的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古卫红)
作者简介:韩 梅, 文学硕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 湛之.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4] 柴剑虹 赵仁圭 胡适选.《每天一首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5] 周振甫 冀勤.钱钟书《谈艺录》读本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 周启成.杨万里和诚斋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周汝昌.杨万里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42册)[Z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