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论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倪美玲




  关键词:李白 鲍照 继承 发展
  摘 要:唐代诗人李白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远至诗骚,近至六朝。南朝杰出诗人鲍照对李白影响尤为深远。李白无论在诗歌题材内容、诗体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方面多继承鲍照的传统,成就了他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峰。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其诗歌创作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除了自身的天赋外,更重要的是汲取前人的成果。可以说,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位的,远至诗骚,近至六朝乃至同时代的诗人,都成为他学习的对象。南朝的鲍照虽然 “才秀人微,取湮当代”(钟嵘《诗品》),但他诗歌上的成就却备受李白等后世诗人重视和继承。李白曾高度评价鲍照:“梁有汤惠休,常从鲍照游……卓绝二道人,结交凤与鳞。”李白对鲍照诗歌的继承,前人多有论述,但多局限于乐府诗。如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说:“明远乐府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后太白往往效之” ;詹英《李白乐府诗探源》一文把李白和鲍照的乐府诗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比较。但对于他们诗歌的题材内容及风格特点方面的继承关系,前人则缺乏以其诗歌总体为考察对象的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作一全面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
  
  鲍照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猜忌刻薄到市井小人钻营奔走都有所反映,对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予以了猛烈抨击;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妇女的悲惨命运,寄寓了满腔的同情。其中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描写委婉深沉的爱情,表现山河的壮丽,反映边塞生活等成为他诗歌的主要内容。其诗歌以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勇于批判的精神在南朝颓靡诗风中独树一帜,成为李白模仿学习的榜样。
  李白虽然生活在有“开元全盛日”之称的盛唐时期,但其孤傲的性格使他没能实现“使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远大抱负。而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建功立业的执著追求,对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使他在诗歌题材内容的选取上多继承鲍照的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
  第一,抒写情志的诗。鲍照出身寒族又才气横溢,有理想有抱负,但尊世胄卑寒士的门阀制度使他无从施展。他把一腔不平之气倾注于笔端,或抨击黑暗现实中存在的龌龊和丑恶;或倾吐下层士人被压抑受歧视的愤懑;或慨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抒写忧生之惧。这一类诗歌更多的带有慷慨悲凉之气,爆发出顽强的不屈精神和抗争意识,给读者以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方虚谷评曰:“明远多为不得志之词,悯夫寒士下僚之不达,而恶夫逐物奔利者之苟贱无耻。唐以来诗人多有此体。李白、陈子昂集中可考。”李白一生追求用世却不为世所用。从长安赐金还山以后更是满腔愤懑。因此他把自己的忧愤、苦闷都写进诗歌中。李白的《行路难》,无论在诗题的选择、词句的化用,还是情感的抒发上,都明显地模仿鲍照《拟行路难》其六,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伤和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慨心情,表现出一种挣脱困境与苦闷的自由精神。但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正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精神的表现,也是与鲍诗的甘愿孤贫的不同之处。李诗有更阔大雄健的气魄,有更积极昂扬的精神,对自我充满了信心,始终执著于现实人生。诗人的个性鲜明而具体,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时代强音。这是李白对鲍照抒情诗的发展。
  第二,闺怨诗。描写男女爱情,表现出对社会底层妇女的同情,是鲍诗的重要内容。其闺怨诗一方面歌颂男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另一方面又深切同情妇女的不幸遭遇,多写得或情意脉脉,或哀怨凄怆,细致感人。李白继承了鲍照的传统且内容更丰富。他或写对坚贞爱情的追求,或写她们独守空房的孤寂,或写对抛家别子、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念,或表现被遗弃妇女的悲哀。如:
  
  冬夜沉沉夜坐吟,含声未发已知心。霜入幕,风度林。朱灯灭,朱颜寻。 体君歌,逐君音,不贵声,贵意深。(鲍照《代夜坐吟》)
  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钅工青凝照悲啼,金钅工 灭,啼转多,掩妾泪,听君歌。歌有声,妾有情,情声合,两无违。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李白《夜坐吟》)
  
  两首诗的主题相同,表现了闺中怨妇的相思之情,但描写略有不同。鲍照写得缠绵悱恻、浓情蜜意;李白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想象力更丰富,对女主人公的内心刻画更加深刻,形象更饱满,显示了女主人公不肯苟容、狷介高傲的性格,突出了女子的独立意识,主题更深刻,比鲍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边塞诗。鲍照生活的刘宋时期,战火频仍,南北战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把边塞征战题材大量地写进诗歌中,既表现了这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又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鲍照有边塞诗十三首。这里既有军旅生活艰辛的具体描绘,也有报效祖国的慷慨高歌。李白虽然生活在太平盛世,但敏锐的观察力使他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他用如椽巨笔创作边塞诗三十多首,或直接抒发靖边御侮、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借古讽今,写出战争的残酷性;或直接描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豪迈乐观、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李白的《出自蓟北门行》明显地模仿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写得豪迈雄放,气势恢弘,充溢着奋发向上的爱国豪情,无论是立意还是语言都有相似之处。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
  虏阵横北荒,胡星耀精芒。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孟冬风沙紧,旌旗飒调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收工报天子,行歌归咸阳。(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鲍照描绘严酷的气候和将士们慷慨赴国的激情,赞美捐躯为国难的壮烈行为,抒发了诗人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得波澜壮阔,沉郁悲壮,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先驱。李白以纵横多变的笔墨,从边疆到朝廷,从天子到将士,从敌军到我军,从气候风物到人物心理,画面缤纷络绎,转换迅速,显示出鲜明特色。王壬秋评曰:“(明远)作边塞诗,用十二分力量,是唐人之祖”,指出了鲍照对李白乃至唐代边塞诗的巨大影响。
  第四,山水诗。鲍照是南朝山水诗的大家。其山水诗善于选择险峻奇特的意象。写得或矫健、峭拔,或雄浑险峻,气势磅礴,意境阔大。其次善于运用夸张、神话传说、比喻和拟人等手法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再次,描绘逼真,形象贴切,融入了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富于情感和个性,成为南朝山水诗独具一格的景观。李白吸收了鲍照山水诗的精髓。诗人笔下呈现出峥嵘险峻的大山,波涛翻滚的江河,飞流直下的瀑布,划破长空的闪电,呼啸而来的狂风,咆哮的猛虎,展翅的苍鹰等等,他借这些雄伟的意象表现他辽阔的胸襟,释放豪放纵逸的激情。其山水诗,除了雄阔豪放外,还给人恬淡舒适的感受。诗人笔下的青山、白云、芳草、春风等静谧优美的物象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东西,带有诗人活泼鲜明的个性。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读者可以领悟到诗人真诚的心灵之中,渴望精神飘逸的那一份真实淡泊和自然宁静。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的热爱统一在一起,诗人刻画的自然形象与他傲岸不屈的自我形象融为一体,把山水诗发展到了顶峰,这是鲍照难以企及的。而且鲍照山水诗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特点,少有李白那种浪漫飘逸的气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