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张晓风散文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倾诉

作者:李 琳




  
  缘情入理:独特的人生感悟
  
  当然,张晓风也写身边的琐事,一己的悲欢,自然的物象,但那只是一个切入点。她善于从平凡微末的事物中,细腻地领悟其深层的情理蕴含,以其独特的观物角度和人生视角,由事缘情及理,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生命的新鲜感受和体验,从中获得美感和启迪。如《衣履篇》中,她写了羊毛围巾、背袋、风衣、牛仔裤、项链等等在别人看来极普通,几乎每个人都拥有的日常生活用品,而她所要表达的是“人生于世,相知有几?而衣履相亲,亦凉薄世界中之一聚散也——” 取材笔意灵活而体悟独特。《描容》为己画像,引人无限省思。
  晓风不仅常以事件的真实可爱与有情,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的涵容与关怀,而且还通过读书阅文,从历史人物素材中显示现代意义,引发文化省思,表现学识智慧。她在散文《地泉》(一)中写道:“读一切的书,我都忍不住去挖一下,每每在许多最质朴的句子里,蕴结着一股股地泉。”正是靠着这种挖掘的功夫,她以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去思考,去解释古书记载的古人古事。她从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感悟出现代诗的美感;从夏夜长空的“彗星”,读解出“笔星”惊心动魄的光华,从天宝年间受唐明皇冷落的梅妃,笔触柔婉地描绘出梅花的含香凝芳,以梅花之高洁象征梅妃之气节。《许士林的独白》这篇散文,更是凭藉古代故事《白蛇传》中白素贞和许仙的儿子许士林叩拜母亲这一情节,淋漓尽致地发挥想象力,“细细表出许士林叩拜囚在雷峰塔中的母亲的心情”,写出人间的聚散无常,写出母子情感的惊天撼地,令人读之荡气回肠,情不能已!正如余光中的散文《夜读叔本华》,余光中从阅读《叔本华小品警语录》中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追求作品传后与精神生命的超越时空,可视为一种与古人的超时空对话与精神交流。相较之下,晓风的读书阅史散文,显然与余光中一样,从与古人的精神对话中,产生新的感悟,引发新的人生思考,提供了别一种富有当代意识的新阐释。
  张晓风还从历史及现世里发现生命的无常。博学孤绝的汉代艺术家蔡邕在混乱的政局中下狱,不但饱满的艺术才华永不为人知,且身后成了民间戏剧中的负心郎,被街上的盲艺人侮辱不休;与秦帝国一同辉煌过的丞相李斯,曾是多么的傲视天下,可临刑时却黯然地羡慕一个农夫的幸福(《替古人担忧》)。张晓风就这样精选历史,发挥其优美丰富的审美想象,融注入自己的审美体验,或比兴寄托,情景交融;或妙用传说,神韵夭然;或含蓄委婉,笔意回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以优美的情思和美妙的文笔,在一片片虚实相间的历史境界中,推衍出一个个如真似幻的人世悲欢情事。晓风这种独特的细腻领悟,一方面可归因于她的睿智与颖悟,一方面也归功于她特有的情感体验,她总是以深情入理,常使笔力直透读者心坎,使人读之激动不已。
  张晓风曾说过:“我从来不想把我整个生命都放在文学上,而是把重点放在生活上,整个的去体会我的人生,在体会人生之余,我能有多少精力,就用多少精力去记录生命里的种种体验,保持自己还是个很容易受感动的人。” ⑩这就是张晓风,一位至诚至性地记录自己心路历程的作家,一位用写作完成自己情感倾诉的耕耘者。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李 琳,1975年2月生,湖南常德人,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港台文学。
  
  ① 清•袁枚:《答蕺园论诗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② 张晓风: 《晓风散文集》[M].道声出版社,1976年版。
  ③ 张晓风:《不掩国色——张晓风谈散文》[N].联合报联合副刊.2004-5-24。
  ④ 王岳川:《女性批评的话语边界》[M].《文学自由谈》.1999(3)。
  ⑤ 赵丽宏:《我观散文》[J].《散文》.1994(11)。
  ⑥ 张晓风:《张晓风经典散文集•台词》.时代书城电子书,2005.8。
  ⑦ 席慕蓉:《相见不恨晚》[A].张晓风《秋千上的女子序》[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3。
  ⑧⑩ 汤 柔:《挖掘不如小心—专访台湾作家张晓风》[N].北京:《中国妇女》,2003(8)。
  ⑨池 莉:《怎么爱你都不够》[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