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本色”与“当行”

作者:向卫国




  由这首诗,格式诗歌的思维智慧可见一斑。如果说反讽就是指一个语言单元内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因素,在意义的自我确证过程中同时构成一种自我解构的力量,那么我把格式诗歌的这种思维方式称为循环反讽。循环反讽,一方面增强了诗歌的语言张力,构设出一个巨大的弹性的形式空间;另一方面也使诗歌的情感力度在反复的解构与建构,即反复的解压与强力压缩过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功能。就诗的语言色彩来讲,这首诗句句都是口语。口语而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不可不谓之“本色”;格式这样的诗人也就是真正“当行”之诗人。
  
  三、《单向街》
  
  《单向街》的出现是格式诗歌的一次飞跃。他以前的作品,无论如何机智、如何深谙诗之三昧和口语之三昧,毕竟都“小”,闪躲挪移的空间有限,有时甚至会被误认为是以机巧取胜。某种意义上说,前面的创作只能算是一种准备,《单向街》则是一组大作品,它所需要的各种思维与技巧要素已在前面训练成熟,包括诗人的主体质素。诗人的思维特征和大悲悯情怀在《单向街》中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表现得淋漓尽致。
  组诗共七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首长诗。前六首《偷窥者》《自卑者》《愤怒者》《自闭者》《背叛者》《梦游者》具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语式,诗人为了避免阅读上产生冗长、雷同之感,用六个标题把它划分为六个单元格,但各单元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表现客体方面看,六首诗形成一个整一的正六边形结构,好像一个规整的语言水晶体,显示了表现内容的极大丰富性和精神取向、组织结构上的单一性。把六首诗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是城市的“拆迁”这个普遍性的现代现象,它逼着“我”不断地从一条街搬到另一条街居住,从而使诗歌的内容从容地一一展开。从主体方面看,六个标题概括了主体的六个性格侧面,但它们又是同一主体。格式曾对笔者说“单向街”意味着“表面的光怪陆离,反照着内在指向的单一”,大约就是这个意思。
  诗的最后一首《修道院》好比是前面这个六边形晶体的锥尖部分,其中也有建筑“翻修”的内容,和前面的“拆迁”相连。六首诗涉及到的“我”曾居住过的六条街实际上是同一条街,而这条街又好比一座“修道院”,各色人等有各色遭遇但又实际上互相雷同,他们都是“修道院”中的修行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经受着残酷而又琐碎平凡的生活修炼。“我”既是“修道院”的旁观者,又是其中一员,不断地在这座既像卡夫卡的“城堡”又像但丁的“炼狱”般的“修道院”中进进出出。诗的最后,“我”与“张玉明”的对话,意味深长:“我悄悄地问他/张映红能不能做咱俩的牧师?他顾左右而言他/德州畜牧业那么发达,养个把兽医还算个球”。“张映红”是不是修道院的牧师诗中没有明确交待,但张玉明从她那里“找到了本草和银针”,读者以为她是个医生,最后出现的却是“兽医”。虽然有幽默的成分,但显然不是为了幽默。诗的某种超越日常性的意义指向已有了痕迹。由于诗歌是用口语写就,其中具体的现实生活内容不难理解,我们不需多做说明。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现实主义式的粗浅批判或者对弱者的廉价同情,最终指向对人性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追问。这是格式不同于一般口语诗人之所在。
  至于格式特有的诗性思维和充满幽默、反讽的“本色”语言,在这组诗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现,我们随便举出两段,以飨读者:
  
  ……一年之中,我
  上上下下,进进出出,七转八折
  我变成了楼梯、空气和绳索。有那么一刻
  我试图打开一把锁,左三圈,右三圈
  插进去,拔出来,没想到锁比处女还坚强
  按说,也该流血了。我的气力
  足以使它感到疼痛和别扭,甚或伴有些许的喜悦
  可它一个劲地张口结舌。
  ——《偷窥者》
  
  ……为了一个快要倒闭的单位
  她不停地倒气。她的丈夫来了,孩子也来了
  她的头发乱作一团,倾斜的视线压过来
  缠住了我。我仔细看了看她的化验单
  验的确实是她的血,没办法,证实的却是我的判断
  ——《愤怒者》
  
  前一段中,将生活的无奈与无聊,将生命之无形的难度,表现得十分机智而形象。在后一段中,我们无疑再次看到了《人工流产》的影子,其思维方式和语言智慧都与后者有关联,只是这里的内容只是一首丰富的大诗中的一个片段,它和诗中其他的内容已血肉相连,而《人工流产》内容相对单一和单薄。格式,历经二十年的辗转“拆迁”和自我“翻修”,始终不离初衷,坚持“本色”,终于在“单向街”上“悟”道,能否成仙还看他今后的造化。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向卫国,湖北长阳人。广东省茂名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