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译作天下事 评析任由人

作者:李轶君 李先玉




  1.文风冲突之处
  The light-minded woman had been discov-ering good matches for her daughter almost from the year of her birth.
  那个傻呵呵的女人,差不多从苔丝一出世那一年起,就一直地在那儿认为,快要给苔丝找到好配偶了。
  
  I hope my young friend will like such a comely sample of his own blood.
  俺盼着咱们那位年轻的朋友喜欢你这么一位和他一脉相传的漂亮姑娘才好。
  
  “Well, as I killed the horse, mother," she said mournfully, “I suppose I ought to do something."
  “好吧,即是老马死在我手里,”她悲伤地说,“那我应当有所行动。”
  
  前两例中的“配偶”和“一脉相传”这些比较文雅的词汇出现在乡土味如此浓的土语之中总觉得有些不伦不类,不太协调。最后一例中的“有所行动”也似乎有些过于书面化,不符合苔丝的身份和语气。
  2.硬套原文句式之处
  She cried at length, in desperation, her larger eyes staring at him like those of a wild animal.
  她后来一点办法都没有,才把两只瞪得像野兽一般的大眼睛瞅着他,大声喊道。
  
  …the road at night was strange to her.
  因为是夜晚,路对她很生。
  
  (Tess) stood there staring at him with eyes that did not weep.
  (苔丝)站在那儿,拿两只没有眼泪的眼睛瞅着他。
  
  …the surroundings being open she kept easily in sight of him.
  那儿四处都平旷显敞,所以她能很容易看到克莱老在望中。
  
  At last, however, her listless walk brought her up alongside him.
  走了些时候,她那种无精打采的脚步,到底把她带到克莱身旁了。
  
  (he) wished for a moment that he had re-sponded yet more kindly and kissed her once at least.
  (他)有一会儿的工夫,后悔刚才没对她温柔一些,没至少吻她一次。
  
  上述例子似乎都有点过于死板之嫌,显然是严格套用原文格式的结果,与其他译文精彩之处相比,尚有改进的余地。
  3.理解错误之处
  Such supplanting was to be.
  桃代李僵,本是理由固然。
  
  桃代李僵这个深富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大抵意为一者替另一者受难。而这句话出现的语境是除苔丝之外,还有三位农家姑娘爱上克莱,得知克莱对苔丝情有独钟之后,因为深知苔丝远比她们勤劳善良,三人也就并未对她怀恨在心,并认为克莱选择苔丝本是“理由固然”的。在这里 “supplanting"指的是与克莱相恋,这可是这些淳朴的姑娘们心目中最美好的事情,绝不会是去受难,因此用“桃代李僵”显然不妥。
  
  …the defective can be more than the entire.
  有缺陷的,能够胜过完美的了。
  
  即使不看原文,只读译文也会觉得不妥:即是完美,还会被什么东西胜出吗?再看原文所用之词是“entire”,显然是“完整”之意,译为“完美”在此情境中有些不合逻辑,也不合原文。
  
  四小结
  
  综上所述,《苔丝》张译本不是十全十美的译作,世上也没有哪部译作堪称此赞,但不失为一部极其优秀的译作,正可谓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我们大可不必只看树木,不见森林,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相反倒是应该对该译本持平正公允的态度,见其大而遗其小,吸收其高明之处。毕竟,张先生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其多处尽得原文之妙的大家手笔,深厚的文字功底,巧妙的翻译处理方法,特别是苦心孤诣的文化传承意识及作为文化传译者的良知就够我们景仰和学习的了。至于其译作中出现的些许瑕疵充其量成为我们动笔翻译时的警醒和前车之鉴而已,而不应该成为攻击非议其译作的把柄和依据,这未免有失公允,过于偏颇。而且,既然文学翻译不只是单纯的肤浅的转换语言这么简单,文学译者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语言的转换实现文化信息的传达和文化意象的移植。在这个文化大背景下,我们更是要提升高度,从文化研究和文化移植的角度看待和评析文学作品的翻译,而不是满足于操作层面上非此即彼的无休止的争论。唯有如此,得出的结论才更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才能够促进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轶君,女,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李先玉,女,广州暨南大学外语学院200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Hardy. Thoma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94.
  [2]陈小慰.翻译功能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4).
  [3]刘云虹.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A]. 张柏然、许钧主编.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4]王红成.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性特征[A].文军、马布宁、姜治文主编.当代翻译理论著作评介[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6]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原作[M].姜治文、文军主编,翻译批评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8]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