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对自我灵魂的审视与拷问
作者:郝福伟
若说到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萌生与发展,我们还是不能不提到鲁迅。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文学大家,鲁迅不仅从理论上较早地关注现代主义文学,而且在自己最初的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其思想和手法,拓展其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的深度与力度。鲁迅曾经翻译过俄国象征主义作家迦尔洵的《四日》《一篇很短的传奇》,阿尔志跋绥夫的《幸福》《工人绥惠略夫》,安特莱夫的《默》《漫》等作品,认为他们“消融了内面世界与外面表现之差,而显出灵肉一致的境地"⑩。其小说《狂人日记》采用了意识流手法,《药》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不周山》(后改为《补天》)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弗洛伊德的性欲压抑说。
散文诗《野草》,是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结出的硕果。这一丛被称为“独语”的“野草”是鲁迅这位孤独而坚韧的文学家对现实也是对自己灵魂的深沉的拷问,表达了鲁迅这位现代文学大师对人生、对宇宙的深切体验和探究。
论及《野草》的思想,则使我们想起鲁迅于《题〈彷徨〉》一诗中的四句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以及援引的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彷徨》一书的题词,移至说明写作《野草》时作者的处境和心情,也完全合适。我们看到,在《野草》中,那“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雪》);那“落尽叶子,单剩干子",带着被“从打枣的杆稍所得的皮伤"的枣树(《秋夜》);那“眸子也不复似去年一般灼灼",终会“在我记忆中消去"的“病叶"(《腊叶》);那个“困顿倔强,眼光阴沉,黑须,乱发,黑色短衣裤,皆破碎,赤足着破鞋",于慢慢荒野上独自跋涉的过客(《过客》);那位为亲人牺牲了一切,却终被放逐在无边的荒野,以“无词的言语",颓败身躯的颤动发出抗争的老女人(《颓败线的颤动》);那“举起了投枪",却时时面对“无物之阵"的战士(《这样的战士》)等等,正是鲁迅自我形象和命运的象征。这些象征性的意象,暗示着鲁迅在求索路途上的孤独的存在体验。但在这样的生存困境中,他做出了坚执的人生抉择。那孤独的枣树“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的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这样的战士"无所挂碍地“走进无物之阵",无论是“所遇见的都对他一式点头",还是旗帜上“绣出各样的名称",“但他举起了投枪";那长途跋涉,饱经风霜的过客,谢绝了老翁的劝阻和小女孩的好意,循着旷野上传来的召唤他的声音,毅然决然地向前走去,尽管他知道前面等着他的只是坟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希望》),这是鲁迅对于人生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也是他“反抗绝望"的人生的哲学。孤独的鲁迅体验着人生的困境,做出了坚执的人生抉择,同时他也不断地冷峻地拷问着自己的灵魂。《墓碣文》中他“抉心自食,欲知其味",《风筝》中沉重的忏悔,《影的告别》中对“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子的痛恶,都体现了作者冷峻的自审意识。
《野草》中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情绪、心理、意识,体现了鲁迅全部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具有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典型特征。
《野草》在艺术上也是属于现代主义的。它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写实的摹写,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作家的奇异的艺术想象力和象征主义的手法,机智的隐喻和变形手法,以及神话、传说的运用,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梦的朦胧与奇诡,鬼魂的阴森与神秘;奇幻的场景,荒诞的情节,模糊的意象,反常的感觉;冷艳的色彩,浓郁的诗情,变异的语言……
《野草》是属于现代主义的!
作者简介:郝福伟,海南省琼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长期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①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陕西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版,第6页。
②孙玉石:《〈野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③胡尹强:《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鲁迅〈影的告别〉破解》,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④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56页。
⑤[加拿大]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8页。
⑥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59页。
⑦王景山:《悲凉悲壮的心音——〈野草〉心读》,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第17页。)
⑧王西彦:《关于〈野草〉的通信》 《鲁迅研究集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4月版,第186页。
⑨[加拿大]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2-53页。
⑩鲁迅:《〈暗淡的烟霭里〉译者附记》 《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