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





  【严关】

  在广西兴安县城西7.5公里。处于狮子、凤凰两山之间,西南向,城垣一道,以青料石砌成,长43.20米,高5.30米,厚8.23米。关门居中,门前后两重发券,大2.90米,高3.79米,内外额刻“古严关”三字。旧有关楼,早已不存。严关始于何时不详,据《广西通志》载: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马殷引兵取桂州,静海帅刘士政遣将戴可璠屯全义岭,王建武屯秦城,守严关。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也有记载。现存城垣为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修筑,关门为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关外右崖壁有宋、明石刻。附近群山错落,巉岩峻峭,南北远处,有大山可资屏障,近有石山断续,地面狭窄,通道迂回,形势险要,是古代军事必争之地。

  【灵渠】

  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史禄于公元前223年至214年兴修。沟通湘漓二水,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34公里。历代屡有修建。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水上游为零水,亦称零渠、澪渠,唐以后改今名。主要设施是在湘江中以长方形料石迭砌成锌嘴状分水工程,后接左右延伸的人字形大小天平,把湘江水分成南北二渠分别注入漓江和湘江,因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在渠道水浅流急处筑斗门,提高水位,使船只通行。唐有斗门十八,宋为三十六,清为三十二。灵渠的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措施。渠上有石桥多座。渠岸有三将军墓。堤上的四贤词、飞来石有许多唐宋以来题词碑刻。灵渠的兴修,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放前年久失修,堤坝崩塌,渠道淤塞。解放后经多次修建,成为兴安重要农田灌溉河道。渠中可泛舟,两岸桃红柳绿,风景佳丽。

  【万里桥】

  在灵渠上。据《广西通志》载为唐李渤任桂管观察使时所建。历代屡有修葺,解放后进行了重修。桥为虹式单拱,长14.55米,宽6.05米,拱高4.55米。有条石桥栏,宽0.4米,高0.35米,栏有题刻。桥上有亭,现已不存。古为往来南北必经之地,由此到京师(今西安),路程有万里,称万里桥,是广西最古的一座石桥。

  【三将军墓】

  在灵渠南岸。现墓碑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所立,文为“明朝勃封张、刘、李镇国将军神墓碑”。相传秦始皇命史禄开凿灵渠,先后派了张、刘、李三将军来监修堤,张、刘二将军都因逾期未修成堤而被杀。李将军总结前二任的经验,把堤如期修成,因不愿独占功劳,也自杀了。后人并葬之于此。又传说,三将军墓埋葬的是三个著名的石匠。

  【四贤祠】

  原名灵济庙。在灵渠岸边。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广西肃政廉访使乜儿吉尼所建,把秦郡监史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明清重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时,于旁增建黑神祠,专把黑衣神乜儿吉尼。祠字三殿并列,中祀四人和历代对灵渠有功官员,左把龙王,右把黑神。今神废祠存。现有两殿为近代改建。词内有修灵渠碑六块。其中,元碑一块,清碑五块。

  【飞来石】

  在灵渠秦堤上。是一座天然岩石,略成方形,上面平坦,高约4米,周约20米,有石级可登。四周石刻甚多,其中有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严震直的《修渠记》。传说以前凿石筑堤,因有猪婆精作怪,屡筑屡圮,一夜,忽然风雨大作,从峨嵋山飞来这块大石,把猪婆精镇住,后依石筑堤,堤始修成。

  【乳洞】

  在广西兴安县城西南6公里茅坪村的龙蟠山。山前原有飞霞禅林寺,内塑十八罗汉,现已不存。因有三洞,又分别称为上洞、中洞、下洞。下洞又名喷雷洞,洞口宽广,里面平坦,有许多巨大的钟乳石倒悬在洞顶,泉水沿石壁流出,在内形成一股溪流,水势急陡,喷激有声。洞深处有石乳凝成的水池,大小不一,深浅不一,高低不一,排列成梯田,称为龙田。朝阳直射,金光灿烂,水波映耀,蔚为奇观。中洞,又名驻云洞,上下平坦,洞呈圆形,光线充足,有清康熙年间雕的观音像六尊。上洞,又名飞霞洞,地平宽广,钟乳石千奇百怪,极为壮观。三洞天然景色,唐代人誉为“胜绝南州”或“湘南第一洞”。洞壁间有唐、宋石刻二十余件。

  【秦城遗址】

  在广西兴安县城西南20公里。现存城基,北起马家渡口南岸,南达水街村旁,较显著的有:马家渡口南岸、六里圩南端、通济桥和大和堡两村间、水街村北端等处。相传秦戍五岭时筑。唐光化初,马殷引兵取桂州,静海帅刘士政遣将王建武屯秦城,即此。明《一统志》沿此说是“秦始皇筑以限越”。宋周去非《岭外代答》称:“湘水之南,灵渠之口,大溶江小溶江之间,有遗堞存焉,名曰秦城。北二十里有险曰严关,群山环之,鸟道微通,不可方轨,此秦城之遗址也。形势之险,襟喉之会,水草之美,风气之佳,真宿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