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





  【三横四直图碑】

  全名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在江苏苏州市景德江苏省(333)路,城隍庙工字大殿外墙。镌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刻有当时苏州城内以三横四直——七条贯穿全城的干流为主的河道分布体系;并以传统的立面画法,在图上标出城垣和重要桥梁、寺观、衙署等建筑的位置,比较准确地反映了苏州河道纵横、桥梁密布的水城风貌,是一幅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地图。

  【万寿富】

  在江苏苏州市民治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吴存札主持创建。宫内供奉皇帝生位万岁牌,每当皇帝寿日的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平时作为恭迎皇帝诏书的处所;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同治九年(1870年)巡抚丁日昌重建。辛亥革命后通称旧皇官,因年久失修而日渐颓败。建国初加以整修,一度改作人民文化宫。现基本保存原有的规模,正殿高大,偏殿整齐,庭院宽广,牌坊高耸,石狮雄踞,颇为宏壮,是苏州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

  【上方山】

  一名楞伽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南,濒临石湖。山顶有楞伽塔。山北端称茶磨屿,俗名磨盘山。东麓有范文穆公(范成大)祠、普陀岩、潮音寺(石佛寺)、石池、石梁、治平寺、越公井、行春桥、越城桥等胜迹。上方山石湖一带,波光塔影,群峰映带,自宋代起就是游览胜地。旧时逢农历八月十八夜,苏州有游石湖的习俗,热闹非常。

  【开元寺无梁殿】

  在江苏苏州市盘门内,瑞光寺塔北。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是一座纯用细砖垒砌的无梁建筑。原名藏经楼,系楼阁式,上下两层,面阔七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平面长方形,内部券洞式砖结构,外部门窗、平座、栏杆、柱枋、斗拱等皆砖制。楼层当中一间上面有很细致华丽的八角砖砌藻井。殿的正立面,上下皆开五门,立砖砌半圆住各六根,转角处及两山面无立柱,有垂莲柱。下檐柱脚承以须弥座。屋顶坡度不大,但边檐和四角微微向上反翘,给人以稳重而又玲珑之感。它和附近的盘门、瑞光塔成鼎足之势,为苏州市内西南角三座著名的古建筑。

  【艺圃】

  在江苏苏州市文衙弄。明代袁祖康始建,后归文震孟(文征明曾孙),改名药圃。明末清初归姜贞毅,改名艺圃,又称敬亭山房。后曾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园内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以建筑为主,池南以假山为主。园景开朗自然,颇有山林野趣,较多地保存了明代园林的格局。现正全面整修中。

  【太平无国忠王府】

  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太平天国庚申十年四月二十二日(1860年6月2日),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就拙政园地基改建而成。当时太平天国以苏州为中心,曾就江苏南部的大部地区建置苏福省,忠王府即苏福省省府。太平天国失败后,曾为江苏巡抚李鸿章的衙署。据有关文献考证,原有府门东西鼓吹亭和两座辕门及府中正的四方五层的望楼(据说是太平军守卫苏州的司令台),后被毁坏,其他大部分建筑完整。忠王府的规模,以中路最为宏伟,包括二门、正殿、后轩、后殿等建筑。东路和西路系太平大国以前或以后所建。王府的最后部为花园,亦是在旧拙政园的基础上,由很多著名工匠精心设计建造的。当时建筑遗存有玉兰堂和见山楼。王府内还保存有若干附属建筑,如大门前的石狮及雕刻回文龙凤蝙蝠圆寿的石座,正殿前雕刻龙凤的窗格,后殿木板壁上的九幅壁画,四百多方梁枋彩绘等。这些都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珍贵艺术作品。解放后经多次整修,现为苏州博物馆馆址。

  【五人墓】

  在江苏苏州市山塘街,虎丘东南。墓葬明代义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和周文元等五人。苏州巡抚毛一鹭依仗太监魏忠贤的权势,为非作歹。天启六年(1626年),无故逮捕苏州进士周顺昌,激起公愤;颜佩韦等五人,为伸张正义,借哭送周顺昌之机,发动了反魏忠贤和毛一鹭的斗争。魏以吴民乱为由,派兵镇压,颜等五义士被惨杀。崇祯元年(1628年),苏州百姓将五人遗骨合葬于魏忠贤生祠内。墓碑题刻“五人之墓”,是年仅八岁的韩馨所书。复社领袖张溥所作《五人墓碑记》一文,流传甚广。经整修,周围松柏苍翠,凭吊者络绎不绝。

  【五峰园】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西街。为明代画家文伯仁所筑。伯仁号五峰老人,文证明之侄。此园以山为主,以池为辅。山在池南,用太湖石迭成;山顶立玲珑透剔的石峰五座,五峰园之名即由此而来。

  【文庙】

  在江苏苏州市人民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创建,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为清同治二年(1864年)重建。大成殿重建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面阔七间,重檐庑殿筒瓦顶,内部系木构梁架,糟下有斗栱,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庙内原存有四大宋碑(平江图、天文图、地理图、帝王绍运图),暂存苏州博物馆。文庙正在整修中,计划辟为集苏州碑刻之大成的专门博物馆。

  【文星阁】

  又名钟楼,俗称方塔。在江苏苏州市苏州大学内。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始建,四十年重建,清初于其旁建桂香殿、朝元阁、时习堂等,成为名儒讲学之所,里人会文之地。咸丰十年(1860年)殿宇皆毁,惟文星阁独存,传太平军曾用作望搂。阁四层四面,砖木结构,承以三重石台基,覆以四角攒尖顶,通高约28米。顶层尚存清代铁钟,铸有《文星宝阁》铭文。是苏州独具一格的明清建筑。

  【双塔】

  在江苏苏州市定慧寺巷。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宋雍熙中,王文罕建两砖塔对峙,俗遂以双塔名之。”为郡人王文罕兄弟二人所建,一名舍利塔,一名功德舍利塔,两塔结构和大小完全一样。双塔为砖建,外观模仿木结构形式。平面等边八角形,共七层。各层仅四面开门,另四面隐出直棂窗形。上面是平座,下有斗洪承托,出檐较浅,微微江苏省(335)向上反翘。塔顶铁刹挺秀,高度约相当于塔身的四分之一。内无塔心。第二层是八角形,其余六层皆正方形。各层之间均依次调换45度,互相重迭似八角形。塔外上下层的门窗,亦随内部结构的变化而交错设置。因塔刹倾斜,塔身受损。解放后曾多次修缮,在整修西塔时,于第二层的枋上发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修塔时的题记两段,说“双塔乃太平兴国七年岁次王午建”。据考证,可能兴建于太平兴国七年而落成于雍熙年间。

  【可园】

  一名近山林,又名乐园。在江苏苏州市沧浪亭前苏州医学院近旁。原宋代沧浪亭园址的一部分。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晚清梁章矩重修。后改学古堂,又改为存古学堂,最早的省立图书馆设此。园内一泓池水,萦绕着土阜小筑,山石玲珑,花木扶疏,曲径回廊,环境颇为清幽。

  【西园】

  在江苏苏州市闾门外留园路,与留园东西相望。明嘉靖年间西园与留园的前身东园同为太仆徐时泰的宅园。后其子工部郎中徐溶合国为寺,取名复古归原寺。明崇祯八年(1635年),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宏扬“律宗”,更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寺园的总称,为一组完整的佛教建筑。戒幢津寺为江南名刹之一,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观音殿、藏经楼等。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七楹南向,端庄雄伟。殿西即罗汉堂,屋宇深广,共四十八间,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为中心,泥塑金身罗汉五百尊,分单双号对称排列。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富有浪漫色彩。疯僧、济公两尊塑像,形象逼真,妙趣横生。香樟木雕千手观音,构思奇巧,技艺高超,罗汉堂后是宽广明净的寺园。全园以放生池为中心,环池亭台馆谢,曲槛回廊,掩映于山石花木间。湖心亭重檐六角,翼然屹立水中央,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

  【北寺塔】

  原名报恩寺塔。在江苏苏州市城北平门内。寺传为三国吴赤乌始建,塔为梁代建造。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遗物。塔高76米,八面九层,砖木结构楼阁式。每层有木构腰檐和由斗洪挑托的平座栏杆,每面有塔门,内有扶梯,可以登临。底层塔衣伸出特长,轮廓曲线上升,层层逐渐收小,有优美的飞檐和翘起的翼角。在重楼之上放有缩小了的佛教信物,顶上是金盘式样的塔刹,下面是重檐的楼阁。全塔造型宏伟壮丽,为苏州诸塔之冠,有“江南第一”之誉。

  【玄妙观】

  在江苏苏州市观前街。创于晋咸宁年间。初名真庆道院,唐改开元官,宋名大庆观,元至正年间改称玄妙观。旧观范围很大,几经毁建。现存较大的建筑主要有正山门和三清殿。三清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是当时名画家赵伯驹之弟赵伯駒设计。殿重檐九脊顶,下有高台,檐口有雄健美丽的斗拱,前有宽敞的月台,气势宏伟,为国内最大和较古老的道观殿堂建筑之一。殿平面长方形,长约15米余,宽约25米余;面阔九间,进深六间。殿基南面与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栏板和台基上有浮雕的人物和飞禽走兽,虽经后代重修,但西南面还存宋代遗作。殿内梁架分明、暗两种,平旱(天花)上是“草架”。下面用月梁,形式美观。殿前后和东西砖墙,槅扇、门窗等都是后来修建的,但木构梁架、斗拱、石住部分基本上还是宋代遗物。殿中砖制须弥座,高1.75米,分上中下三部,层次多,雕刻较华丽。座上是三尊三清像,泥塑,像外装金,姿态凝重,神采俨然,亦系南宋旧物。解放后曾多次整修,将三清殿周围所有大小摊贩全部迁移至观的东西两廊,大殿和正山门之间,以及殿前后左右的甬道、广场、空地都作了清理,植树绿化,使三清殿和正山门基本上恢复了旧观。

  【网师园】

  在江苏苏州市葑门十全街。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故址,号称渔隐,后荒废。清乾隆时由宋宗元重建,借“渔隐”原意,自比渔父,故称网师园。此园建筑占地不大,但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住宅与花园结合贯穿紧密。建筑的木结构与门窗槅扇都精雕细刻;各厅堂均设明瓦漏窗,窗外迭砌假山;散种花卉。园林位于住宅西侧。南面的小山丛桂轩与蹈和馆、琴室一组建筑为园主宴聚场所。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殿春移等一组建筑是读书作画之地。中部以水池为中心,配以花本、山石、建筑,形成主要景区。水池面积,虽仅半亩,但治理得当,全池略呈方形,聚而不分,池岸低矮:濒水而建的射鸭廊、濯缨水阁及小石桥皆低临水面,使一池清水更加开阔。水池东南和西北各有一条曲折延伸的水湾,池岸迭成洞穴状,使池面有水广波延、源头不尽之意,月到风来亭,突出于水面之上,每兰夏夜,纳凉其中,月明水秀,凉风习习。此园布局,亭台轩榭与池水相互衬托,园内路径处处贯通,曲折自然,精巧幽深。

  【全晋会馆】

  在江苏苏州市平江路中张家巷,清末山西旅苏商人集资建立。苏州原有明、清时期创建的会馆和公所一百余处,全晋会馆是其中保存至今较为典型的一座。布江苏省037)局严整,临街有东西鼓吹亭,凌空耸峙于正门两侧,犹如双阙。第二进为戏楼,由戏台与东西看楼组成,平面呈马蹄形。戏台坐南朝北,三面临空,绕以雕栏,上覆歇山顶、双戗飞翘,檐枋雕饰贴金,辉煌夺目;顶部正中为木构盘旋波纹穹窿藻井,俗称鸡罩顶,巧妙精致。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巧的一座。与戏台相对处原为雄伟的大殿,惜毁于火。东西两翼尚有厅堂、客房等。修复后改为戏曲博物馆。

  【况公祠】

  在江苏苏州市西美巷。是奉祀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的专祠。况钟(1383—1443),江西靖安人,在苏州十三年,兴利除害,执法如山,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正统七年冬(1443年),卒于苏州知府任上。苏州绅民为他立衣冠冢,并建专祠于府学内,以示崇敬。清道光六年(1826年),苏州知府额腾另建祠于西美巷原大觉庵(宋代为五显神祠)基址上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十一年(1872年)吴县知县高心夔重建,1933年重修。

  【沧浪亭】

  在江苏苏州市南,三元坊附近。是江南现存历史最久的古园休之一五代末年此处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别墅。北宋庆历年间,诗人苏舜欲买下别墅临水筑亭,园主因有感于渔父《沧浪之水》歌命名为“沧浪亭”,并作《沧浪亭记》。历来屡有兴废。南宋初年韩世忠辟为住宅,大加扩建。元代园废,改为僧庵,明代复建沧浪亭,并由归有光作记。清康熙年间大修,布局为现亭主要基础。其特色是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而过,隔河相望,廊阁起伏,波光倒影。漫步渡桥,始能入园。全园面积约16亩。进门山丘隆起,以山为主,建筑均环山布置。山上小径曲折盘回,林木蓊郁,道旁箬竹丛生,沧浪亭翼然山顶,景色自然。山南有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等建筑。园内另有藕香水谢、闻炒香室、瑶华境界等处,自成院落。

  【环秀山庄】

  在江苏苏州市景德路。原为五代金谷园故址,宋为景德寺,明为宰相申时行宅,清为汪氏“耕荫义庄”的一部分,题名环秀山庄。乾隆年间迭山名家戈裕良在园内堆迭的假山,保存较为完整;在苏州湖石假山中此处当推第一。此园虽面积不大,但假山峥嵘峭拔,兀立其间,气势雄伟。一池清水,回绕于山峰之下。全山形态逼真,结构严密,其主要轮廓由主峰和环卫在周围的几个次峰构成,有主有从,层次分明;在细部又迭有无数涡洞和皱纹,一石一缝,交代妥贴,能远看也可近赏。山峰石壁微微向西南倾侧,加上湖石纹理体势,给人以山脉奔注、形同真山之感。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60余米山径,盘旋起伏,曲折蜿蜒;有峭壁、洞壑、涧谷、危道、悬崖、石室等境界,真是“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玲珑剔透,变化无穷。园内还留有补秋山房、半湾秋水、半房山阁等建筑,面对主峰,各自成景。

  【枫桥】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唐代。因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南宋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自张继以下,题咏枫桥的诗篇不胜枚举,明代诗人高启有“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的赞誉。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现有单拱石桥是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桥跨运河枫桥湾,铁铃关雄踞桥东。南面不远就是名闻中外的寒山寺。寺前的江村桥与枫桥遥遥相对,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寒山寺】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屡建屡毁。清咸丰十年(1860年)全寺再次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均为清末重建。有大殿、藏经楼、钟楼、枫江楼、碑廊等建筑。解放后经两次全面修整,黄墙绿树,庄严幽深,引人入胜。唐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有《枫桥夜泊》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人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张继诗碑本为明代文征明所书,历经劫难,字迹漫漶残缺,至晚清光绪年间由俞镌重写再镌。此外碑廊及殿阁、走廊壁上还有清代名画家罗聘、郑文悼所绘寒山、拾得画像石刻以及历代名人题咏寒山寺的诗文碑刻数十方。寺院历经沧桑,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光绪三十年(1904年)寒山寺重建时,仿照旧钟式样新铸一口大钟。寺内另存一钟,为日本人士募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现悬于大殿右侧。

  【拙政园】

  在江苏苏州市娄门内。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为大宏寺。明正德年间御史王献臣辞职回乡,买下寺产,改建成宅园,并借用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语意,取“拙”政”二字为园名。1860—1863年曾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整修,1954年对外开放。初建时规模很大,除正宅外,园内有三十一景,包括现在的东花园(明末的“归田园”)、西花园(清末的“补园”),以及北墙外大片土地。现园面积约60亩。此园以水为主,水面约占五分之三,建筑群多临水。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东部入园处是解放后在明归田园废址上扩建的,重建的有兰雪堂、芙蓉谢、天泉亭、放眼亭、秫香馆等,景物空阔。中部正中为水池,山石、树木,建筑比较疏朗自然,其中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四周景色呈现窗前。堂前假山,略有起伏,北面临水筑月台,池水以上山分隔,形似两座小岛,山上林木葱翠,有雪香云蔚亭和待霜亭。沿池植垂柳,长廊北面有见山楼,楼二层,三面环水,西侧假山一迭,登楼可至道盘山架阁,南轩与香洲隔水相望,此外还有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得真亭等,重廊复阁,小巧精致。远香堂东枇杷园,入洞门为一院落,内为玲珑馆。从洞门南望嘉实亭,北望雪香云蔚亭,部有独到之处。西部紧凑,主要建筑有鸳鸯厅,是由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合成,四角有耳室,厅右宜两亭;厅左留听阁,内镂雕松、竹、梅挂落,槅扇上浮雕“夔尤”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遗物。此园水他面积很大,但有聚有分,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富有自然景色。布局采取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传统的绘画艺术,因地造景,景随步移,成为具有江南特色的典型园林。

  【虎丘】

  又名海涌山。在江苏苏州市阎门外山塘街。春秋晚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相传葬后三比“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东晋时,司徒王珣和弟司空王珉在此建别墅,后舍宅为寺,名虎丘山寺,分东西二刹;唐代因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报恩寺;会昌年间寺毁,移建山顶,合为一寺;北宋至道年间重建时改称云岩禅寺:清康熙间更名虎阜禅寺。据记载,南宋绍兴年问寺院规模宏伟,琳宫宝塔,重楼飞阁,曾被列为“五山十刹”之一。古人曾用“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等诗句来描绘虎丘的景色,虎丘高仅30多米,占地不过200余亩,但一到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常游虎丘,“一年十二度,非少也非多”。山前塘河即白居易主持开凿,旁筑塘路即山塘街,号称白公堤。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江左丘壑之表”的美名。自隋代至清末,虎丘寺曾被毁七次,劫后幸存的古建筑仅五代所建云岩寺塔和元代所建断梁殿(二山门)两处,其他都是后来重建。山上除千人石、剑池外,还有憨憨泉、试剑石、真娘墓、孙武子亭、白莲池、二仙亭、第三泉、冷香阁、致爽阁、小吴轩、拥翠山庄等名胜古迹。

  【云岩寺二山门】

  在虎丘山南麓。据寺内古碑刻记载,此门始建于唐,重建于元至元四年(1338年)。单檐歇山式板瓦顶,平面长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内部梁架与一般不同,柱顶比柱身略小,并做成圆卷形状:梁略弯曲,似半月形,故称月梁大梁不是一根整木,而是在中柱的两侧各安二根月梁,看去象是断梁。故有“断梁殿”之称,亦叫“双梁殿”。梁架跨度小,负重大,既节省木材,又较美观。在古代建筑学上称“四架椽屋分心用三柱”。

  【云岩寺塔】

  俗称虎丘塔。在江苏苏州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一年(961年)。平面八角形七层,砖建仿楼阁式。从南未建炎年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曾七次遭火灾,顶部和各层檐均毁坏,塔顶铁刹也不存,现存仅砖砌部分。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外部轮廓有微微膨出的曲线。外壁每层转角处砌圆倚住,每面用谦柱划分为三间,中为塔门,左右是砖砌直棂窗。在顶搭横额,上置斗洪,承托腰部的塔檐,再上为斗洪和平座栏杆。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过道;廊内是塔心,八角形,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道进入塔的中央小室,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两层八角形外,余均方形。塔内各层顶部用大小斗洪和砖块挑叠砌成长方形、方形或八角形藻井,构制精美。塔身结构复杂,色彩瑰丽,砖砌部分因多模仿木结构形式,有白石灰粉和红黑二色绘制的彩画,鲜明瑰丽,别具风格。横额枋、壶门、斗拱和天花藻井等处的彩绘,色彩调和,图案优美,是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

  【虎丘塔】

  即“云岩寺塔”。

  【阖闾墓】

  在阊门外虎丘剑池。圃阎是春秋晚期(公元前五世纪)吴国国君。古籍记载阖闾之葬“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为营建阖闾陵墓,征调十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方成。陵墓在虎丘剑池下,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剑池呈长方形,清泉一泓,深可2丈,两崖划开,峭壁如削,藤蔓披拂,一桥飞架,景色幽深。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到此凿石求剑,但均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是冶炼宝剑淬火之处。1955年夏疏浚剑池,先在崖壁上发现刻有明代唐寅、王鏊等人的记事,说正德六年(1511年)冬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以上掩之。经发掘,池底北端有石缝,上锐下宽,内有一穴,可容四五人。穴北石壁以大青石板迭砌,为人工所作。此处与春秋战国洞室墓形制相象,可能即是墓门。

  【剑池】

  见“阖闾墓”。

  【虎丘摩崖题刻】

  虎丘多峭壁磐石,已发现的宋人旧刻就有十多处。题刻中,以“虎丘剑池”最著,字径逾三尺,分镌在两块并列的石碑上。据载原碑出于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手笔。千人石上有两处篆书,一为“生公讲台”四字,圆转秀丽,《姑苏志》说是唐代李阳冰所书;一为“千人坐”三字,坚韧有力,为明代苏州知府胡缵宗所书。剑他崖壁题刻最多,其东壁“风壑云泉”四字,神采飞扬,相传为宋代书画家米芾手笔。西崖篆刻“剑池”两字,宛转古拙,相传为晋代书圣王羲之所书。第三泉峭壁上的“铁华岩”三字,笔力道劲,其大如斗,出自清初两江总督范承勋之手。此外,白莲池畔、千人石上、上山蹬道旁、冷香阁、海涌峰、拥翠山庄、二仙亭等处都有题刻,琳琅满目,艺术价值亦高。

  【罗汉院遗址】

  在江苏苏州市定慧寺巷。始建于唐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初名般若院;五代吴越时改称罗汉院。北宋太平兴国七年(1982年)增建砖塔一对,故俗称双塔寺。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毁于战火,仅余双塔和正殿遗址。正殿遗址在双塔北,呈正方形,面阔三间,现存石柱、石础、石罗汉残像、碑刻等数十件遗物。其中北宋石柱、石础最为珍贵,通体浮雕缠枝牡丹童子、缠枝莲花童子等图案,雕工精致,线条典雅,流丽柔和,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明代石柱、石础也很精美。罗汉院正殿遗址经过整修现已与双塔一同开放。

  【怡园】

  在江苏苏州市人民路。本是明朝尚书吴宽旧宅,清光绪初年为顾文彬所得,邀名画家任阜长等参与设计,耗银二十万两,费时七年扩建而成。面积仅8亩余,布局精巧,曲折多变,山池花木,台榭亭廊,玲珑雅致,疏朗宜人。园分东西两部,中隔一道复廊,廊壁漏窗,图样各异。东部以玉延亭、四时潇洒亭、拜石轩(岁寒草庐)、坡仙琴馆(石听琴室)和曲廊围绕的庭院为主,庭前栽植松竹花木,点缀奇峰怪石,组成幅幅小景。西部以山水为主,山水之间布置藕香榭、金粟亭、碧梧栖凤、画肪斋、小沧浪等建筑。园内湖石多而美,随意点缀,颇得自然之趣。全园廊壁镶嵌历代名家书法艺术珍品石刻数十方,称为“怕园法帖”。

  【织造署旧址】

  又称织造府、织造衙门。在江苏苏州市葑门内带城桥东(今苏州第十中学内)。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此设总织局。康熙十三年(1674年)改为苏州织造衙门。二十三年又于织造署西部创立行官,供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驻跸。织造署管理机户和征收机税,并自设机房织造,规模宏敞,现存的大门、仪门等建筑是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的,还保存着《织造经制记》等珍贵碑刻,以及耸立在行宫遗址的瑞云峰,据称是清代“江南三织造”中遗存最多的一处。

  【城隍庙】

  在江苏苏州市景德路。据清同治《苏州府志》记载,府城隍庙本在于城(今体育场、城中公园一带)西南隅,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雍熙寺废基新建苏州府城隍庙,即今城隍庙之创始。以后迭经重修,最后一次大修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城隍庙原规模甚大,现存较完整的惟有主体建筑工字殿:其前后两殿皆单檐歇山造,中以穿堂贯道,平面呈工字形,故名,这是苏州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明代建筑。其后殿外墙嵌有清嘉庆二年(1797年)《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刻有当时苏州城内的河道、桥梁、城垣和主要建筑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的珍贵资料。

  【狮子林】

  在江苏苏州市园林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元至正二年(1342年)僧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称画禅寺。狮子林即寺后花园。因园中有怪石象狮子,又因中峰禅师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并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因曾有古松五株,亦称五松园。明清以来,屡经兴废,后变为贝氏私园,1918—1926年经重修,始成现状。以假山著名,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林立,状如狮兽,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等名,狮子峰为诸峰之首。全园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长廊索绕,楼台隐现,别具一格。指柏轩、真趣亭、问梅阁、湖心亭、卧云室、五松园、燕誉堂等建筑依山傍水,参差错落。四周廊壁嵌有《听雨楼帖》等书条石刻六十余方,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拭、黄庭坚、米帝、蔡襄的书法;文天祥的《梅花诗》尤引人注目。

  【留园】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清嘉庆三年(1798年)在明徐时泰东园的旧址上筑寒碧山庄,因园主姓刘,又称刘园。刘与留同音,后叫留园。面积约50余亩,分东、西、中、北四部。中部以山水为胜,池居中央,四周环以假山和亭台楼阁,长廊旋曲其中,廊壁上嵌历代书法家石刻三百余方,为“留园法帖”。东部以建筑为主,楼阁廊屋宫丽堂皇。如五峰仙馆、林泉耆硕之馆,不仅建筑宏伟,内部装饰、陈设等亦较古朴精美。有著名的“留园三峰”,其中冠云峰是北宋花石纲遗物,高约9米,为江南最大的湖石。北部是小竹林和桃杏等树。“又一村”建葡萄和紫藤架,颇有田园之意。西部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山上一片枫树,山左云墙起伏。北面桃园,称“小桃坞”。山前小溪,两旁桃柳。此园不仅建筑结构和装饰别致多采,而且以连绵不断的江苏省(343)建筑群把景物分开,又使建筑物本身的窗樘沟通两面,将景物联成一体,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唐寅墓】

  在苏州城外横塘镇东北王家村边。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上,吴县(今属江苏)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画,是明代著名画家。墓原在苏州城北桃花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移葬于此,占地约1亩,墓丘高二米余。墓前有石坊和石碑亭等。

  【铁铃关】

  在江苏苏州市阊门外枫桥镇。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防御倭寇窜扰,由巡抚御史尚维持创建。又名枫桥敌楼,与木凟敌楼、吴江敌楼齐名。现木凟、吴江敌楼均毁,惟此岿然独存。“高三丈六尺有奇”,原有楼三层,楼上列孔备发射矢石铳炮。楼已毁,但拱门仍屹立。门内甬道即枫桥与枫侨镇街道间的通道;甬道两侧有小室,可登上顶部,1978年曾修缮。

  【盘门】

  在江苏苏州市城西南隅。始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伍子肯筑城时。朝向东南。初名蟠门,门上刻有蟠龙,后因水陆索回曲折,改称盘门。虽经历代改修和重筑,但位置基本未变。现存城门重建于无至正十一年(1351年),水陆两门并列。陆门两重,两门之间为瓮城,又称月城;水门设闸两道。循坡道登城,可见雉堞、女墙、绞关石等古代防御设施。原来还有重檐歇山门楼一座。城外大运河绕城而过,吴门桥飞架河上,气势雄伟。盘门是苏州较完整的古城遗址,水陆城门并存在全国也绝无仅有。1978年起已初步修茸,并已规划进一步修复。

  【越城遗迹】

  越城又名越王城、勾践城。在江苏苏州市西南郊石湖与越来溪交接处的东岸。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主力从太湖经石湖、越来溪达胥江,直逼姑苏城下,并筑土城于石湖东岸,作为临时屯兵之所,是为越城。土城遗址呈不规则圆形,东西直径约100米,南北约80米;西北部还有土岗一道,称为黄壁山。解放后,出土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等文物,经研究鉴别,分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春秋吴越时期。

  【葛贤墓】

  在江苏苏州市山塘街五人墓旁。葛贤(1568—1630)初名葛成,苏州手工业工人领袖。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神宗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增税。孙隆与地痞恶霸相互勾结,在城门渡口增关设卡,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是年又逢天灾,苏州丝织工场被迫停工,一万多工人失业。六月初三,葛成率领广大工人,进行抗税斗争。杀死了黄建节、徐怡春等税棍,并烧毁其住宅。孙隆逃往杭州。市民运动即遭官府镇压。葛成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致被关押十三年。后又参加颜佩韦等五义士为首反魏忠贤、毛一鹭的斗争。后为表示对颜佩韦等五人的追思和崇敬,迁居五人墓旁。死后葬于墓西,文震孟为题墓碑“有吴葛贤之墓”。与五人墓合称六义士墓。

  【瑞云峰】

  在江苏苏州市第十中学校园内,是北宋花石纲遗物,江南同林湖石名峰之一。据记载,朱勔在太湖鼋山采得两块奇石,命名大、小谢姑。大谢站先运往艮岳,小谢姑未及启运,朱勔事败,遂弃置荒野。明时为乌程(今湖州市)董氏购得。董氏与苏州间门下塘徐氏联姻,以此石赠嫁。徐氏置之半边街东园(今留园)中,更名瑞云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移到织造府西行宫内,以迄于今。瑞云峰高三丈余,屹立潭心,全石清秀奇特,玲珑剔透,通体多褶皱孔窍,涡洞连接,具有米芾论石中瘦、皴、漏、透等特色,为湖石中一绝。有“妍巧甲于江南”之誉。

  【瑞光塔】

  在江苏苏州市盘门内。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孙权为康居国(在今中亚)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建十三层宝塔,宋代名天宁万年宝塔,后重修时改为七级,更名瑞光塔。八面,砖木混合结构,仿楼阁式。塔身高约43米,轮廓线条较优美。1978年在塔心内发现五代经卷,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等珍贵文物,证实现存塔身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所建。现底层石雕须弥座为浮土掩埋,塔刹和木构腰檐、平座残缺不全,但塔身仍岿然屹立。

  【耦园】

  在江苏苏州市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故名。东园原为清初陆锦所筑,名涉园,后为祝氏别墅,清末归沈秉成;沈聘请画家顾耘主持,大事扩建,始成现状。东园以山池为中心,北有重檐楼厅城曲草堂,南有阁跨水而筑,称山水间;东南角有小楼与古城墙隔内城河相望,名听橹楼。假山以黄石迭成,山势陡峭挺拔,气势雄浑,不论冈峦、绝壁,峡谷、磴道都自然逼真。西园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斋前后庭院中构筑廊轩,杂植花木,间置湖石,幽曲有趣。

  【横塘驿亭】

  在江苏苏州市西南横塘彩云桥北侧。驿亭,面南背北,临水而筑。平面呈长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两根,六架梁,歇山卷棚顶。亭周筑砖墙,南北各辟一门,东西各开一窗。南门外左右石柱上刻对联一副:“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边题“同治十三年六月”。为江苏仅存的古邮驿。

  【鹤园】

  在江苏苏州市韩家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洪鹭汀始建,以俞樾所书”携鹤草堂”而得名。后归吴江庞氏,又归严氏。全园以水池为中心,周围布置建筑、山石、花木,面积近二亩。园景以平坦开朗为特色。